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0 13: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学习乐理心得体会的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和深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中心思想 (Clarify the Core Message):" "你想表达什么?" 是乐理让你更深入地理解了音乐?是学习过程让你克服了困难、获得了成就感?是乐理揭示了音乐的奥秘,激发了你对音乐更深的热爱?还是乐理学习对你演奏/演唱/创作产生了具体的影响?确定一个清晰、集中的中心思想,这将贯穿全文。
2. "选择具体的切入点 (Choose Specific Angles):" "避免泛泛而谈:" 不要试图涵盖乐理的所有方面。选择一两个你感受最深、最有体会的方面来写。例如: 某个特定概念(如音程、和弦、调式)的学习是如何改变你听音乐的方式的。 学习乐理如何帮助你解决演奏/演唱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指法、音准、节奏)。 学习乐理过程中的某个难忘经历(如第一次理解和声进行、解开某个理论难题)。 乐理如何让你能够“看懂”乐谱,甚至进行简单的创作或编配。 "细节支撑:" 围绕选定的切入点,用具体的例子来支撑你的观点和感受。
3. "融入真情实感 (Integrate Emotions Auth
*本文感谢Tim老师、樊锐老师、大为老师、吴熙老师为文章予专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前段时间发现一位网友的留言说:
“现代乐理对于音乐创作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是帮助,用的不好就是束缚。”
这话说得典型。
很多人对乐理都会有这种担忧:
学了乐理,我的创造力就会遭到毒害。
这种知识有害论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可能是矫枉过正的关系。
本来要不要学的这个问题,只是爱好者在讨论。
结果因为《明日之子》的李某把导师们炸了,学乐理顿时上升成了政治正确。
华老师忘了,这对音乐生是,对爱好者却不是。
不懂乐理难道就不能搞创作了?
你没看那谁谁谁不懂乐理,不照样写出了影响几代人的经典歌曲吗?
你们这帮人整天“乐理”“乐理”,你们都写出什么了?
……
这话说得,仿佛野路子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科班出身的都被乐理泯灭了(杰伦:你们置我于何地?)。
没错,创作不代表一定要会乐理,这个得承认。
只要你有一颗想创作的心,哪怕是哼哼一段都没关系。
但问题是,把学乐理上升到会束缚自己创作的高度……
未免也太高看自己了。
有“双刃剑”想法的人,往往会拿大师举例说:
XXX大师不也没学过吗,人家还成了大师呢!
可人家的天赋是你能高攀的吗?你可清醒一点吧。
别人不学,是因为人家的耳朵天生就能理解音乐。
你要学,是因为你要是不靠前人的总结去体会音乐,什么张力,什么色彩,在你耳朵里就是个玄学。
你可能还不服:你又没见过我,又不知道我有多少天赋,你凭什么否定我的未来?
可问题是你拿人家举例的时候,人家都已经出名好多年了,你在干嘛呢?
都已经是成年人了,正视自己的平庸,好吗?
而且你只要稍微花点力气调查,就会发现,这帮号称自己不会乐理的人,往往不光有傲人的音乐天赋,还有从小就带他们一起玩乐器的爹妈。
你以为他和你一样是毫无背景的素人,其实别人是来自底蕴深厚的世家。
别人已经玩了不知道多少年的音乐了, 你却还在这里为了学不学乐理而挣扎。
现实就是这么的现实,别人已经赢在起跑线了。
不努力学习,在历史的滚滚洪流里,你甚至都激不起一点水花。
有位知乎网友说得好:
不是乐理束缚了人的创造力,而是很多没有创造力的人在学音乐。
身为资质平庸的普通人,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创造力有个准确的AC数:
我们有个屁的创造力。
在经典时尚片《穿普拉达的女王》里,因为助理安迪对时尚感到不屑,女总编指着她身上的一件天蓝色的毛衣,严厉地嘲讽:
“你想用这件蓝毛衣,让自己远离时尚。
但是天蓝色,是由顶级的服装设计品牌开始使用,经过多名不同设计师的使用,逐步渗透到中低档的商店里,最后你才从一堆打折货里买到。
你以为这一切都跟你没有关系。
但事实却是,你身上的绒线衫,就是这屋子里的人,帮你从一堆衣服里选的。”
时尚如此,音乐也是如此。
曾经西方的音乐教材禁止使用一些不和谐音程,肖邦却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屡屡打破这一规定,被人骂是烧坏了脑子。
一百年后,这些不和谐的音程,为音乐家德彪西所用,而他的音乐,被奉为是“印象派的鼻祖”。
到了今天,人们不仅早已习惯了不和谐音程,甚至享受三全音带来的听觉刺激。
音乐发展的历程就是这样,顶尖的音乐家们开疆拓土,大众的审美跟着缓缓前移。
你以为你能凭着闭目塞听置身事外,可实际上,你的创作、你的审美,都是被那些站在顶端的人们所塑造出来的。
要论创造力,100多年前勋伯格都已经开始玩无调性音乐了。而你哼出来的歌,恐怕连万能和弦都摆脱不了。
你担心自己会被乐理束缚,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像极了一只鸡,放出豪言说,“我要飞到外太空!”,却不愿意先飞到大气层。原因是:我怕空气摩擦力,会擦伤我的羽毛。
那你倒是先飞啊!
与其在这里爱惜你的羽毛,生怕自己的创造力被乐理所限制,不如冷静下来衡量一下,自己的这点“创造力”,真的够看吗?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就是个素人,就想写点自己喜欢的歌,不可以吗?
当然可以了。
就是别标榜这是“创作”。
有李裁缝的前车之鉴,你多多少少也能意识到,所谓的灵感多数时候是靠不住的。
我们都知道音乐的抄袭很难被界定,被指责抄袭的创作人,往往申辩自己是“无意识创作出来的”、“创作每一首歌,就是那一瞬间的灵感一气呵成”、“纯属巧合”……
但无意识创作,往往就是潜意识抄袭。是潜意识里对听到过的旋律的直接应用。
如果你不学乐理,全凭自己的“灵感”创作,最有可能的就是你哼出来的旋律,其实就是来自于某一首歌。
你引以为傲的灵感,早就被别人创作过了。
那么,这算是你的创造力吗?
觉得乐理束缚自己创作的人,往往还会拿许多不会乐理、但还是创作出了金曲的作者为榜样:
XXX不会乐理,不照样写出了影响几代人的歌曲?
但商业歌曲的成功与否,往往和创造力的好坏,没有必然的关联。
在《习惯的力量》一书里,作者谈到音乐产业是如何快速捧红一首歌的:
一切都来自人们的听觉习惯。
2003年夏,流浪者乐队的一首单曲作品《嘿呀!》被电台大力推广。流浪者乐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乐队之一,这支单曲融合了funk、嘻哈和摇滚,还是带有浓厚的摇滚大乐团风格的弱音拍歌曲,几乎所有人,包括算法,都认为这首歌必将大火,成为超级单曲。
然而最终结果却是,听众不仅不喜欢《嘿呀!》,甚至讨厌这首歌,这首歌播放不到30秒,就会有1/3的听众换台。
与之相对的是,席琳·迪翁普遍被男性听众表示十分厌恶、歌声无法忍受,但统计结果却显示,每次她的歌声响起,听众的数量都会暴涨3%。
原因就在于,听众只想听到自己喜欢的歌曲,或是听起来和自己喜欢的歌曲类似的歌曲。他们并不想听到那些不熟悉的歌。
那些被验证百听不厌的歌曲,也被叫做“黏性歌曲”,它们的共同特质,就在于会让我们的大脑感到很熟悉。
于是为了让歌更好卖、更流行,音乐制作人会尽可能地迎合大众的审美口味、听觉习惯。
你不知道这些歌是经过了多少精打细算的包装、考量、计算,才被推广到你的耳朵里。
你以为这些金曲都是灵光乍现的经世杰作,可实际上这只是因为几代人的听觉习惯都没变罢了。
有艺术追求的音乐人,会旧瓶装新酒,尽可能地带一点创新的东西。
而有些只想赚钱的音乐人,干脆完全迎合你大脑的舒适区。
为了节约成本,他们甚至会省略制作细节,换种音色、换套鼓点,就原样推出。
但这有什么关系呢?
他们糊弄的就是你这样不懂乐理、没经过音乐训练、只能听个响的无知大众。
可能还有人不死心,想着只要我保持无知,总有一天,我能创作出这世上都没有的音乐!
但我们已经不是生活在那个音乐从无到有的时代了。
天才都难找到下脚的缝隙,更何况是我们这群没有音乐环境熏陶、又不肯好好学习的普通人?
我们甚至不是生活在古典主义时代、浪漫主义时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光是数音乐的风格种类都能让你数到爆炸的时代。
更何况从无到有,是很难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历史的偶然。
就拿人类的发展历史来说:从原始时期走到农业文明,人类花了一万年的时间;而从工业革命发展到信息化的今天,只用了不到200年。
快速发展的前提,是知识的原始积累。
学习乐理的意义,就是在于能让我们这些没什么天赋的普通人,也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顶尖的大师对话。
学乐理,会束缚创造力?事实是,不学乐理,我们毫无创造力可言。
说到底,我们之所以抗拒乐理,还是源于对乐理的不了解。
我们的成长环境缺少音乐,教材也往往把乐理隔成单独的一大块,就好像一个文盲行走江湖多年,突然告诉他要开始学拼音学写字,这当然会让人感到不适。
但同样的,学拼音学写字,对你来说,是一件束缚的事情吗?
其实乐理也无非就是这样简单的东西罢了。
乐理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一代一代的音乐家对已有的音乐的归纳和总结。
我们的听觉习惯在不断变化,所以乐理也在不断变化。
它并不是绝对的定理,决定了这样做对或者错。
就好像学习语言,并没有标准答案,只是有人帮你总结了一套规则,能让你更优雅地表达,更好地理解文学。
学乐理也是这样,它也只是类似语法修辞的这样一套工具,能帮助你更自由地创作、更深刻地理解音乐。
文章诞生之前,语言就已经存在。但有语言,就一定会有人总结语法。
音乐也是如此,音乐存在,乐理就一定存在。
不知道科学,不妨碍你仰望星空;不知道乐理,也不妨碍你享受音乐。
但总是看着同一片星空,你总有一天会觉得无聊,想要知道星星后面都藏着什么。
只要你对音乐产生了探索欲和求知欲,你就会不可避免地叩开乐理的这扇大门。
所以不要担心乐理是一把双刃剑。
学死了、学僵了的人各行各业都有,但因噎废食,才更不划算。
都是热爱音乐的人,除非你心安理得地为自己是个乐盲而快乐。
不然,总归是不太体面。
本文参考:《习惯的力量》、《你不可不知道的肖邦100首经典创作及其故事》、果壳《音乐抄袭到底是偶然还是故意?有人管管吗?》
近日,一条朋友圈
令无数观者触动
一位清华保洁阿姨
在舞台上认真弹奏
《我的中国心》
55岁,钢琴零基础
不识乐谱,不懂乐理
更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
只在业余时间凭借兴趣
用一架长期不用的“走音”钢琴
自己摸索指法、和弦、重音……
视频加载中...
她叫邢国芹
是清华艺教中心的一名保洁阿姨
没有花式技巧
弹得并不专业
但这份对音乐的热爱
对美好的追求
却值得最热烈的喝彩:
艺术没有门槛
热爱不限年龄
一个令人动容的“神秘节目”
1月11日
清华大学艺教中心
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新年联欢会
其中,一个“神秘”的节目
勾起了大家的好奇
当穿着工作服的邢国芹
坐在琴凳上的一刻
灯光亮起,全场爆发掌声
惊讶、意外、震撼、感动……
一曲《我的中国心》终了
观众席上再次掌声雷动——
没有平凡的岗位
只有闪闪发光的表演
“联欢会前三天突然接到通知说
希望我去表演个节目
我很惊喜,也很忐忑”
提到自己的表演
邢国芹直摆手
“下面观众全都是专业的
弹得不好,让大家见笑了”
虽然表演时很紧张
“手指头都在抖”
但听到大家鼓掌
邢国芹激动且开心
一架走廊里长期不用的“走音”钢琴
今年是邢国芹在清华工作的
第8个年头
在同事眼中
她是位兢兢业业的老员工
清晨七点多开始一天的工作
直到忙碌到日落
晚上经常也有演出
她便工作到深夜
清洁观众席、舞台
打扫卫生间、公共区域
这些年,清华的演出很多
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
但她热爱这份工作
并尽全力做到最好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
邢国芹一直坚守岗位
有两年多没有回老家
下班后的点滴时间并不多
但是她却由此开始
真正接触和练习钢琴
回想第一天走进新清华学堂
第一次见到“钢琴”这个乐器
邢国芹依然难掩激动
“当时我就问:
哇!这就是钢琴吗?
竟然有这样的动静!
可真是太好听了……”
邢国芹上一次接触乐器
还是她初中的音乐课上
那时整个镇上只有一架脚踏风琴
“每周搬来上一节音乐课
有时会让我们按两下听听声响
那就是最幸福的时刻”
虽然往后的时光里
邢国芹没能再和乐器有更多交集
但喜欢音乐,爱听歌唱歌
却是她一直保有的爱好
“第一次看到钢琴
就觉得‘特别亲’
如果有机会能弹弹
那必然比美梦还美”
常年在艺教中心工作
邢国芹耳濡目染
音乐每天都萦绕耳边
偶尔经过教室门口
能看到听到师生们上课或排练
心里默默燃起一个梦想
邢国芹从不会动参演的乐器
而走廊角落里一架因长期未用
没有特地请人来调音的“走音”钢琴
却成了邢国芹的“宝贝”
一天的工作结束
邢国芹就会来到这片“小天地”
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
尽情徜徉在音乐的世界里
一腔热爱的“无师自通”
“全凭感觉”
每一个音符都是邢国芹
凭着自己哼唱的调“试”出来的
“歌曲里这句感情充沛
于是我就加点重音
歌停顿了,我也停顿
前奏间奏也是凭感觉加的”
一开始,邢国芹看到
别人弹琴左右手并用
请教后才知道
可以一手旋律,一手和弦
“咬咬牙自己加上了左手
实在不懂,自己听着舒服就行”
虽然从没学过乐理知识
但出乎意料的是
邢国芹在交流时
可以迅速说出自己弹的是升F大调
指法也“有模有样”
邢国芹弹的都是
她平时喜欢听的歌曲
这次选择《我的中国心》上台表演
也满含她对祖国的热爱
“疫情让我更深刻感受到了
国家和人民的力量
我想用这首歌
表达自己的感激和自豪”
“弹得肯定不准,但我很开心”
弹钢琴于邢国芹而言
是自由的,是随心的
错了就再来
今天弹得不好,明天继续练
没有压力,只有轻松愉快
邢国芹也想对和自己同龄的人说
自身爱好和年龄没什么关系
做喜欢的事,永远都不晚
对于年轻人,邢国芹想分享的是
趁着年轻,想学什么就去学
一定不要留下遗憾
一个亲切而温暖的“园子”
“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
每次从外面回来
看到咱们新清华学堂的红楼
都有一种到家了的感觉!”
邢国芹说
出门在外打工
能够被用心关照和重视
是无比幸福的事
在艺教中心这些年
她感受到了许许多多的关怀和照顾
也正是清华的氛围和平台
让她有机会接触音乐和钢琴
让深埋的兴趣生根发芽
多年来,清华大学一直致力
营造包容、多元、向上的文化氛围
使每一位清华人都能在清华园里
构筑起多彩、丰盈、积极的精神世界
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
更有品位的人生
邢国芹说
在清华工作,能时刻感受到
学校鼓励大家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培养爱好特长
良好的艺术和求知环境
体现在方方面面
每一年部门联欢
物业团队都会和艺教的老师们
一起表演节目
老师们不仅帮助协调服装等外部因素
还会进行专业的帮助指导
漫步在清华园里
大礼堂里、荷塘边、牡丹园
歌声阵阵,琴声悠扬
随处可见都是美景与艺术融合的氛围
物业的同事们
还有不少人被清华的学习氛围影响打动
决定继续深造,由此改变人生
今年寒假
邢国芹还会坚守在清华园
她学习弹奏了一首《妈妈的吻》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
我那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
……”
琴声响起,眼睛有点模糊
她说,这是送给远方女儿的一份挂念
钢琴旁,还有一棵许愿树
五颜六色的小卡片贴在银色树枝上
这是演出当晚,大家写下的新年祝福
邢国芹笑着指着其中一张卡片说
“我的愿望很简单”
疫情早日过去
大家平安工作
我们也衷心希望
这个心愿,早日实现!
祝邢阿姨身体健康
在清华快乐地工作生活
自在弹奏,享受音乐!
我们坚信
热爱成就一切
梦想没有期限
………………………………………………………………
统筹 | 赵姝婧
文 | 李沫潼 赵姝婧
视频 & 摄影 | 伊丽
来源:清华大学公众号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