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天水伏羲观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0 15:42

写作《天水伏羲观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天水伏羲庙的观后感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让你的文章更充实、更深刻:
1. "明确中心思想 (Clear Central Theme):" 你最想表达的是什么?是对伏羲文化的敬畏?是对历史名人诞生地的参观感受?是对建筑艺术的赞叹?还是对中华文明源头的思考? 确定一个核心观点或感受,围绕它来组织材料。
2. "详实描写场景 (Detailed Scene Description):" "建筑特色:" 重点描绘伏羲庙的宏伟气势、独特的建筑风格(如悬山顶、斗拱、彩绘等)、布局特点(如中轴对称)。可以具体写牌坊、大殿、廊庑、碑廊等让你印象深刻的建筑细节。 "环境氛围:" 描述庙宇周围的环境(如地理位置、植被、宁静感),以及参观时感受到的氛围(庄严肃穆、古朴典雅、香火鼎盛等)。 "人文景观:" 如果看到了与伏羲相关的雕塑、壁画、碑刻、文献展览等,可以进行描述,并说明这些景观传达了什么信息。
3. "深入挖掘内涵 (Explore Deeper Meanings):" "伏羲文化:" 不仅仅是参观一个建筑,更要思考伏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人文始祖、八卦创始人等),以及他所代表

伏羲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时代意义

本报特约撰稿人 雍际春

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既有多如繁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作为证据,也有见于典籍史传记载和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史传说印证。在古史传说系统中,中华文明肇启于三皇五帝时代。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相传陇上天水是伏羲、女娲的故里,他们成婚繁衍人类,推动部族不断融合和强大起来,同时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和发展生产、改进生活的过程中,带领部族进行了一系列造福人类的发明创造。由此,中华先民告别了野蛮洪荒,开始迈入文明时代。

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文化的本源。挖掘、开发、研究、宣传伏羲文化,弘扬伏羲的创造精神,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伏羲和他生活的时代

史称伏羲之母为华胥氏,她在雷泽踩巨人足印有感而孕,“历十二年而生伏羲”于成纪。相传伏羲出生地成纪就是今天水市秦安县。以秦安为中心的天水地区,曾经是伏羲部族的主要活动区域,这里留存有大量伏羲女娲及其部族活动的遗迹和传说故事。天水市北三阳川的卦台山又称画卦台,相传为伏羲画卦处,至迟从唐宋以来卦台山就建有庙宇祭祀伏羲。卦台山近旁又有龙马洞、分(风)心石等与伏羲画卦和姓氏相关的遗迹。秦安县东的陇城镇现有女娲庙。民间相传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陇城至今还保存有娲皇、龙泉、凤尾等村名以及用 “风”姓命名的“风沟”“风茔”“风谷”“风台”等地名。在秦安县陇城镇北山汉代以前就建有女娲庙;县北的玉钟峡,还有伏羲、女娲图腾形象遗迹的“白蛇碥”等遗存。甘谷县白家湾乡的古风台,陇南市西和县的仇池山,相传也是伏羲的出生地。今天水市城西的伏羲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这些遗存和发现于天水一带距今8000年前的大地湾、西山坪和师赵村新时期早期文化,交相印证天水乃至甘肃地区不仅是羲里娲乡、始祖故里,而且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水伏羲庙内的见易亭

千百年来,关于伏羲、女娲的传说故事,天水民间和全国各地广泛流传,而且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洪水故事、开天创世、兄妹成婚、抟土造人、女娲补天等故事。这些神奇优美和曲折神秘的传说故事,为我们留下了伏羲、女娲开创文明并成为中华民族创世英雄、民族始祖和人文初祖的重要历史信息。

首先是创世英雄。1942年在长沙出土的战国中晚期楚墓的帛书甲篇有完整记载。帛书的内容大意为:在天地还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时,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子四人成为四时之神。他们懂得万物参化的法度,开辟了天地。他们跋山涉水观察山川自然,并疏通山陵,使山川与四海通气,协和阴阳,使天地星辰有序运转。当时没有时序日月,他们制定历法,让四个儿子轮流协理和代表四时。又过了一千数百年,帝俊生出日月,从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又造了天盖,使它旋转,用五色木的精华加固天盖。炎帝又让祝融助四神奠定三天四极,敬事九天,以求太平。帝俊又制定日月运行的规则。后来,共工又制定十天干、四时和闰月,分一天为宵、朝、昼、夕,立法更为准确。于是,百神司职、日月有序、风和雨顺的世界形成了。

世界上几大古老文明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伏羲、女娲开天地、参万物、协阴阳、定四时、通山川,使混沌无序和荒凉寂静的世界有了运行秩序和人类,无疑,伏羲、女娲就是中华民族开天辟地的创世英雄。

其次是民族始祖。相传一场大洪水后,只有伏羲、女娲幸免于难,成人后,他们成婚繁衍了人类。后世中国人结婚女子盖盖头的习俗,可能就源自女娲“结草为扇,以障其面”。《风俗通义》还留下了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者绠人也。”先祖“造人”故事虽有不同的版本和多种情景与途径,但其作为繁衍人类的实质则是一致的。

伏羲、女娲成婚繁衍人类,女娲抟土造人,还有伏羲“以俪皮为礼”作为婚姻信物,“制嫁娶,正姓氏”和“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媒,因置婚姻”的记载,还有女娲为高媒之神和生育之神的传说,共同揭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和婚姻制度的奠基者。

再次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除了上述事迹,史载他们及其部族有众多的发明创造,主要有画八卦、造书契、结网罟、取火种、养牺牲、作甲历、定嫁娶、创礼乐、制九针、立占筮、设九部、以龙纪官等。这些发明创造涉及物质文化的众多方面,精神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和制度文化的萌芽。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从这些发明创造中导源发祥。

伏羲画像

伏羲及其15代继承者生活的漫长时代,就是伏羲时代。这个时代,从三皇五帝序列和伏羲、女娲生活时代与发明创造,结合新石器时代考古,大致可以确定在距今6000年以前,即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华文明正奠基于伏羲时代。

伏羲及其部族的文化贡献

伏羲作为中华人文始祖,他和他的部族在文明初创中做出了多方面奠基性的文化贡献。如始画八卦是对世界阴阳二分和变异规律的发现与概括,并抽象为符号加以表示的体现;造书契就是文字的初创,标志着结绳记事时代的终结和文字书写时代的来临;制嫁娶、置婚姻和定姓氏,当是对对偶婚制的确定和规范,是婚姻制度的巨大变革和社会的进步;取火种掌握用火,结网罟捕猎和打鱼,取牺牲以供庖厨,教民熟食,制九针治病疗疾等,既提升、扩展了生产领域与生存能力,也大大改善了先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标志着中华先民告别了野处穴居、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作甲历、制礼作乐和立占筮规范了生产生活、人际关系和社会运行,丰富了情感表达和审美能力,并具有了趋利避害的预测能力;设九部、置六佐、以龙纪官则是画野分疆、分部管理民众和设立官职的萌芽,也是进入酋邦文明的反映。

伏羲的一大文化贡献是始画八卦。八卦将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变化规律概括为最基本的两种物质——天、地的对立与阴阳关系,由此推衍组合出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八种符号。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作用又互相影响,变化无穷。于是,八卦符号成为中华先民穷究天地,解释宇宙万物变化和认识、指导社会生活的万能钥匙。相传周文王据八卦而推演成周易,将八卦两两相叠,就形成六十四卦。实际上《周易》是后人在八卦基础上,经巫史们对大量筮辞的筛选、整理、编排和加工而形成的。并经孔子重新整理,后被儒家列为经书,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八卦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这不仅是一种由简到繁,由粗而细的符号演绎,它反映了古人思维能力的极大进步,对自然认识的空前深化和视野的扩展。所以,八卦与《周易》既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活水源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

史称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这说明伏羲部族最初以蛇为图腾。随着迁徙和部族间的大交融,伏羲氏将渐次征服和结盟的各部落图腾也部分地融入蛇图腾之中,从而形成了以蛇身为基础,附加牛耳马齿、鹿角虾须、鱼鳞蛇身、狮鼻虎爪的多图腾组合的龙图腾。龙图腾由生物性的蛇复合、混血成为虚拟生物的龙,正是伏羲部族征服融合各部族走向文明强大在上古图腾崇拜上的典型体现。这种图腾崇拜习俗和文化心理世代传承,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龙有着不可替代的牢固地位并代代相传。于是,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龙已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情感纽带和精神象征。

龙不仅是中华先民共同认可的族徽,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到社会和民间而弥久不衰。历代改朝换代,君主即位便是“真龙天子”,他们穿龙袍,坐龙椅,以龙子龙孙自居;朝堂宫殿无处不有龙。“龙”成为王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象征。宫殿、庙宇和重要建筑,其雕刻、绘画、装饰、碑刻等大多以龙为图形。在辽阔的神州大地,龙山、龙岗、龙阳,龙渊、龙池、龙洲、龙城、龙泉等以龙命名的山川城池不计其数;龙堂、龙壁、龙祠、龙亭、龙门、龙楼,龙邸、龙塔等以龙相称的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民间社会与龙有关的项目如龙舟、龙灯、龙笛、龙香、龙骨车、龙尾砚、龙吟曲、龙爪书等更是不胜枚举;12生肖中有龙,龙字更为老百姓取名常用字。在社会民俗中龙既是吉祥喜庆的民俗标志,又是龙颜大怒发洪水、地震、雷电、降罪众生的兆应。可见龙文化深深积淀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层面。

伏羲故事 连环画

随着伏羲部族的强大和迁徙,他们东进中原,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其子孙遍布黄河流域及其南北地区。正如闻一多所说,伏羲部族从黄河上游迁入中原后,古代的“诸夏”及其同姓的若干夷狄都是龙族团即伏羲的后裔,如五帝时代的黄帝、颛顼、祝融等众多首领,北方的匈奴,南方的荆楚吴越各蛮族。今天的蒙、满、苗、瑶、彝、藏、壮、布依、佤、黎、水、畲等各族等,都奉伏羲、女娲为始祖。可见在上古民族萌芽之时,伏羲就被大部分族群所认同,因而伏羲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始祖。

伏羲文化与中华人文精神

伏羲事迹与传说起自先秦,秦汉时被纳入中国古史体系,至唐代时三皇之首的地位被固定下来。自先秦以来,由于其独特的地位和非凡的贡献,伏羲乃至女娲成为中华民族历代口耳相传又见诸典籍史乘并加以推崇、歌颂、祭奠、信仰、寻根的对象。于是,历代贤哲学人乃至统治阶层,遂以伏羲、女娲事迹及其文化创造活动为基础,复经演绎加工和增益扩展,加之民间传说的推衍流传,民间信仰崇拜与风俗习尚的浸润习染,逐渐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博大、内涵深奥丰富而蔚为大观的伏羲文化。其所蕴含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基因,成为催生和滋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源泉。概括起来,由伏羲及其文化所奠基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有五个方面。

一是穷究天地的探索精神。我们从伏羲女娲开天辟地的创世传说和一系列发明创造中,看到的是他们上究天文,下探地理,中开人伦,带领先民告别洪荒的生动画面。《周易·系辞下传》记载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正是凭借这种无所畏惧、穷究天地的探索精神,中华先民才开始迈向了文明时代。

二是大无畏的创造精神。伏羲及其部族众多的发明和创造,都是他们在辟榛斩莽和开创生活的实践中,历经千难万险而首创的智慧结晶。这些发明创造一旦出现,就成为先民们认识、探索和征服自然,改善生存、提升生活质量、条理社会,开创文明的凭借和保障,也是他们富有大无畏创造精神的体现。

三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伏羲时代正是人类从蒙昧时代迈向文明门槛之时,伏羲及其部族面对神奇莫测的天地万物、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和纷争不断的族群部落带来的各种挑战,主动应对,积极探索,自强不息,开物成务。在应对天地自然和部族社会层出不穷的各种挑战与问题中,愈挫愈奋,百折不挠,锤炼出他们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和精神品格,支撑他们在部族林立、群雄并峙中脱颖而出。

四是刚柔相济的变通精神。伏羲发明的八卦,既是一种符号或图形,也是一种数字或信息编码,它是以抽象符号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思维表达方法。八卦及其易学体系闪耀着阴阳变异、辩证思维、逻辑演绎和中和包容的智慧光芒,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进程。这种刚柔相济的变通精神,千百年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对中华民族心灵成长、精神塑造、性格养成、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天水卦台山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五是包容求同的和合精神。伏羲、女娲人首蛇身,是龙图腾和龙文化的奠基者。龙图腾正是伏羲部族征服融合各部族走向文明强大,征服其他部族过程中,对征服部族及其文化习俗的一种包容、吸纳、相互认同在上古图腾崇拜上的典型体现。透过龙图腾的表象,体现伏羲部族求同存异、美美与共、和合大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塑造,这种精神力量既是伏羲部族不断走向强大的有力支撑,也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百折不挠奋进崛起的力量源泉。

伏羲文化的历史影响和时代意义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中,伏羲、女娲不仅是创世英雄和民族始祖,而且是中华文化的奠基者。所以,伏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与源头,其文化基因渗透于中华文化的众多层面和领域,中国原典文化的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和基调,中华民族从多元融合到凝聚一体,无不肇启于始祖伏羲。因此,伏羲及其伏羲时代,是中华民族童年历史和族群文化的最初记忆,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源头和依据。

民族精神根植于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文明化过程中所积淀的文明精华和一直传承遵循的基本观念、信念、原则和精神归宿;是优秀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意志品性和文化传统的凝结,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伏羲及其部族所开创的人文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并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绵延壮大,历经磨难与考验而不断复兴并充满生命活力的基因密码和力量之源。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互鉴与交融,又是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而升华创新的精华。文化繁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和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我们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觉。在我们面向未来、走向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中,由伏羲所开创和奠基的中华古老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无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开创美好未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和精神源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发掘和弘扬光大。

伏羲文化:肇启文明的本源文化

9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天水市考察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天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故里,天水伏羲庙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伏羲祭祀建筑。在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叙事和文化记忆中,伏羲不仅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创世英雄和人文始祖,中华文明与文化导源发祥于伏羲文化。

始祖伏羲:开辟天地的创世英雄

在我国先秦以来的传世文献中多有对始祖伏羲生平事迹和发明创造的记载,史称其母华胥氏在雷泽践“大人迹”(大脚印)有感而孕,历12年而生伏羲于成纪(今天水一带)。透过原始的感生神话,体现的是以华胥氏为代表的中华先民尚处在“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和不媒不聘的族内血缘婚时代;伏羲明显是男性英雄,自伏羲诞生中华先民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而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和女娲“置婚姻”为“高媒之神”,则可能是一夫一妻婚姻形态的出现。伏羲部族婚姻制度的革命性进化是其告别蒙昧迈向文明的标志。

伏羲时代正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文化萌生之时。位于天水秦安县的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距今6万年至4800年间持续有人类活动的大型聚落遗址,万年以前的文化层完整留下了先民们从原始采集狩猎方式渐次发展到早期栽培经济的进化历程;而在新石器时代的5个文化层中,距今约8000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层不仅出土了大量农业工具和陶器,还有彩陶和10多种刻画符号,而且发现碳化黍、油菜籽和粟等农作物标本,以及储藏粮食的窖穴等,表明大地湾人已进入成熟农业经济阶段。与大地湾文化时代和文化面貌相当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我国已发现不少,如黄河中下游河南新郑、舞阳贾湖的裴李岗文化,河北武安的磁山文化,山东淄博后李文化、西辽河内蒙古赤峰的兴隆洼文化等都是典型代表。这些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均以发达的原始农业为特征,而原始农业是文明孕育的先导。可见,伏羲时代正是中华先民走出洪荒迈向文明的转折点。

关于伏羲创世的故事一直在中华先民中广泛流传,至迟在战国时期已被载入文献。1942年在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战国中晚期楚墓帛书甲篇,完整记载了伏羲、女娲先天地而生,结为夫妇生了4个儿子,他们与帝俊、炎帝、祝融、共工、禹、契等开天辟地、协和阴阳万物、安靖山川、安排日月星辰运行有序、制定历法等内容,其核心包括了开辟天地和繁衍人类两大主题,是典型的创世神话。古史传说与考古材料交相印证伏羲是中华民族开辟天地、繁育人类、肇启文明的创世英雄。

一画开天:道启鸿蒙的人文始祖

天水伏羲庙号称“中华第一殿”,主殿先天殿正中暖阁的伏羲坐像手托八卦,坐像前方左右为龙马雕像与河图、洛书石盘,大殿东西两壁是反映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结网罟、取火种、养牺牲、定嫁娶、制礼乐、作甲历、立占筮、创九针、设九部、以龙纪官等发明创造功绩的壁画,殿上方顶棚正中藻井绘有河图和先天八卦图,周围是六十四卦图。大殿正门和东西两侧门上方分别榜书“一画开天”“开天立极”“道启鸿蒙”匾额;大殿内暖阁上方榜书“文明肇启”匾额。

先天殿围绕伏羲圣像的陈设、壁画和匾额,浓缩了伏羲及其部族的主要创造发明和文化贡献。这些伟大创举引领中华先民过上耕稼定居、男婚女嫁的社会生活,开启序礼和乐、分部理民、继天而王和文以化人、民智觉醒的古国时代。如伏羲创画八卦就是在长期观察天文、地理、鸟兽万物和人间世事情态,进行性状分析、探寻规律、归类整合、高度概括的基础上,发现宇宙天地间纷繁复杂、变化无穷的万事万物,在本质上只有阴阳对立又相反相成的两种属性。于是用抽象化的阴、阳二爻予以表示,并排列组合为构成世界的八类基本物质或者现象,也就是八卦。

陆游《读易》诗曰:“无端凿破乾坤秘,祸始羲皇一画时。”伏羲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和,破解其中奥秘而一画开天。伏羲创画八卦和一系列发明创造是中华先民从原始思维进化到理性思维的智慧跨越,也是超越结绳记事时代,走向文明的标志,伏羲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伏羲文化:中华文脉(明)的活水源头

自先秦以来,人文始祖伏羲包括女娲成为中华民族历代口耳相传又见诸典籍并加以推崇、歌颂、信仰、祭奠、寻根的对象。于是历代贤哲学人乃至统治阶层,遂以伏羲、女娲事迹及其文化创造活动为基础,复经演绎加工和增益扩展,加之民间传说、信仰崇拜与风俗习尚的推衍流传,逐渐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内涵深奥且蔚为大观的伏羲文化。

伏羲及其部族一系列发明创造奠定了中华民族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的第一块基石。以八卦为例,从伏羲八卦到周文王六十四卦,再到孔子编订《周易》进而形成易学体系。《周易》作为中华文化原典,位居“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崇高地位,是儒家、道家等诸子学说的重要来源,还有其他先秦诸子各家学派的思想或多或少都与《周易》相关。伏羲仰观天文是八卦形成的重要依据,故古代天文历法学说亦源自易学体系。易学体系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石,中国传统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密不可分,所谓“《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是对两者关系的形象概括。易学又对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音乐、建筑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见,追根溯源,中华传统文化大多导源发祥于伏羲文化。

伏羲及其部族子孙的活动足迹遍及神州大地,除甘肃外,陕、晋、冀、鲁、豫、苏、川等省也有关于伏羲生地和故里、故都、葬地的文献记载与民间传说。目前可考的祭祀伏羲祠庙建筑在上述8省以及徽、鄂、湘、粤、桂等省份共有82处。正如闻一多所说,伏羲部族从黄河上游迁入中原后,古代的“诸夏”及其同姓的若干夷狄都是龙族团即伏羲的后裔,如五帝时代的黄帝、颛顼、祝融等众多首领,北方的匈奴,南方的荆楚、吴越各蛮族。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不少成员都奉伏羲、女娲为始祖。史称伏羲人首蛇身、以龙纪官,说明伏羲部族最初以蛇为图腾,随着迁徙和部族间的大交融,伏羲氏将渐次融合的各部落图腾部分地融入蛇图腾之中,从而形成了“龙有九似”的复合图腾即龙图腾。这种崇龙习俗和文化心理世代传承,故中华儿女认同是“龙的传人”,龙已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情感纽带和精神象征。伏羲时代族群的多元一体与共生融合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初萌芽。

千百年来,伏羲及其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对中华民族心灵成长、精神塑造、性格养成、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作者系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天水伏羲文化促进会会长)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