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0 17: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传统(例如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艺术、传统建筑等)的观后感作文,想要写得深刻、有见地,确实需要注意一些关键事项。以下是一些建议:
"一、 明确“观后感”的核心:感受与思考"
1. "“观”是基础:" “观后感”首先要有“观”。你具体观察到了什么?是节日的热闹场面、戏曲表演的精妙、古建筑的宏伟、还是长辈讲述的往事?观察要具体、细致,不能泛泛而谈。 2. "“感”是重点:" 这是你的个人体验和情绪。你看到了什么后,内心产生了怎样的触动?是感动、敬佩、好奇、惋惜,还是引发了一些疑问或思考?要真情实感,避免空喊口号或无病呻吟。 3. "“悟”是升华:" 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个传统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它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意味着什么?它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这是观后感能否深刻的关键。
"二、 观察要具体、深入"
1. "细节描绘:" 不要只写“很热闹”、“很壮观”。要运用你的感官,描绘具体的细节。比如,节日里人们穿着什么服饰、说了什么吉祥话、吃了什么特色食物、空气中有什么
1月2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平遥古城,在这座“活着的古城”中触摸历史、寻访传统,传递出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平遥古城,商道先驱,文明故里。
这是1月21日拍摄的平遥古城雪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梁生仁摄)
这座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有着2800多年历史的古城内,纵横交错着100多条大街小巷、20余座古寺庙、近4000户古民居。
1997年,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开创了中国以整座古城列入“世遗”的先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平遥古城“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如今,1万多居民仍生活在这座保存完整、底蕴深厚的古城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感受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代代守护、薪火相传中将之发扬光大。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座“活着的古城”,闪耀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精华,昭示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滋养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启示我们要牢牢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所思所行:
造访广州永庆坊、潮州牌坊街、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福州三坊七巷,在对历史的回望与思索中,汲取继往开来的智慧力量;
前往丝路明珠敦煌、登上大漠雄关嘉峪关,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在古城大同阅读云冈石窟这部石头史书,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心系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
近年来,诸多历史文化遗存,都曾留下总书记的足迹。他念兹在兹、步步深情,透露出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一以贯之的关注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考察调研中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如何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丰富完整的历史遗存是平遥古城扬名于世的根基。
作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平遥古城的规划保护修复建设,正印证了总书记的高瞻远瞩:
“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不能“过度修缮、过度开发”,不能“拆真建假”,避免“千城一面”……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殷殷嘱托寄寓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脉延续的深刻思考。
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是平遥古城历久弥新的灵魂。
从“修旧如旧、以存其真”保护传统民居、改善居住环境,到挖掘文化内涵、发展文化产业……注重“形”的保护,更突出“神”的传承。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擦亮人们幸福生活的文化底色。
平遥是晋商发源地,日昇昌票号开创了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先河。在日昇昌票号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了解晋商文化和晋商精神的孕育、发展等情况。他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虎年春节临近,古城内花灯高挂,联墨飘香。一派银装素裹中,“中国红”格外耀眼。浓厚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吸引各地游客步入一座座“大院”,走进明清晋商的世界,细细品味深厚文化底蕴。
在平遥牛肉店、推光漆器店、东湖老醋坊,习近平总书记一边感受着浓郁的年味,一边思考着保护好这些文化瑰宝,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发扬光大、推向世界。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时代新发展新语境,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表现形式和生命活力。
“新”与“活”,为平遥古城灌注了勃勃生气。
近年来,它不仅以古城墙、古民居、老传统、老手艺吸引世界目光,还成功打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中国年”“平遥国际电影展”三张文化名片,打开一扇扇崭新的大门。这座东方古城,自信地走向世界、拥抱世界。
文脉悠远,与古为新。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正是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平遥古城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发展双赢的道路,生机盎然、活力无限。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中华民族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和未来的希望,就是保存薪火相传的中华文脉,就是守望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立足现实,植根历史,指引未来。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孕育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凝聚起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明之光照亮复兴之路。
放眼中华大地,一座座古城生机焕发,一幅幅画卷徐徐铺展,激荡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
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其中蕴藏着平遥古城光彩绽放的奥秘,更镌刻下解码文化自信的时代答案。
监制:赵承
策划:霍小光
主笔:史竞男
统筹:张晓松、王绚、白洁
视觉 | 编辑:杨文荣、张惠慧、包昱涵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来源: 新华网
作者: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主席)
近日,由央视网、上海广播电视台、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引起观众热议。两年前,央视网“人生三部曲”IP第一部《人生第一次》开播,凭借真实、平实、有深度、有温度的动人故事引发网民关注,成为当年现象级的纪录片作品。时隔两年,由原班人马打造的《人生第二次》,再次获得口碑、收视双赢。
作为“人生三部曲”IP的第二部,相比于“第一次”的春和景明,“第二次”更显真实厚重。所谓“第二次”,是指纪录片将镜头转向那些人生经历过重大变故的普通人的第二次人生。从被拐孩子的艰难回家路,到车祸致残后的青年的风雨西藏行;从刑释人员融入社会组建家庭,到申诉人化解“心结”重回宽容心态的正轨;从盲目美容以对抗容貌焦虑,到走出婚姻围城;从深漂奋斗史到精神成长图……这部纪录片以工笔画般细致真实的镜头和冷峻又不失温情的视角,描绘了一幅中国平凡百姓的现实主义的生活图谱,呈现出中国人骨子里的硬气、韧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该系列纪录片以“三部曲”为脉络,将人生道路上的几个关键节点全部纳入创作视野,以传统哲学思维撬动人生这个宏大而复杂的主题,既保持系统性、整体性,同时又兼具了开放性、多元性,这样的创作理念本身就是一种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力探索和成功实践。
纪录片在拓展人的知识视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方面,肩负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人文纪录片,首先就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承担起培根铸魂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纪录片不仅要直面人生、客观反映真实生活,更要开拓未来,给人以理想和信仰,充分发挥德育和美育的精神能量,引导观众从“真”走向“善”进而达到“美”的至境。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第二次》的重要价值在于以艺术实践丰富了人生论美学理论的建设,即用客观的真实镜头传达主观真挚的人文关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梳理和思考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它不是一味渲染苦难或一味粉饰现实,但却以强烈的感染力促成观众反思:当困难不可避免地降临时,要直面人生,迎难而上,以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从容应对,真正成为生命的主角、时代的主人、历史的主体。
不同于《人生第一次》以时间为轴的纵向叙事,《人生第二次》以“圆”与“缺”、“纳”与“拒”、“是”与“非”、“破”与“立”四组看似对立的关键词命名,组成八集相对独立的故事。
推开世界的门,门外绝不只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以第一集《圆》为例,被拐孩子认亲本是一场皆大欢喜的团圆喜剧,但接踵而至的是如何在生父母和养父母之间做出妥善选择,却让儿子卫卓深陷痛苦、进退两难。这一集采取了父母、卫卓、警察三重视角进行叙事,以不同维度深刻剖析人性和情感的复杂,让观众看到“圆”中有“缺”。相应地,第二集《缺》中那些从小缺失了亲情的孩子们,在“梦想之家”的“老爸”长跑教练柏剑身上得到了情感上的慰藉,反而努力用“逆风长跑”创造着圆满的人生。后几集讲到法理与人情的博弈、离婚后对孩子抚养权的争夺、对整容的不同观点等,都是当下时代反映出的普遍问题和矛盾,每个问题和矛盾都很难用单向思维以简单的是非对错来解释。
在圆与缺、得与失之间,生活的辩证法总是能启迪一个民族的反思。《人生第二次》启示观众,要自觉摒弃二元对立的单向思维,直面人生的复杂性,勇敢地潜入生命“深水区”,全面把握,兼容整合,洞悉走进那些被误解的人的心灵、看见那些被贴上标签的事的本质,代之以万有相通、天人合一的和谐思维——这才是东方哲学的智慧,也才是中华民族独特而深刻的精神标识。这正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在哲学思维层面的一次伟大而深刻的变革。
《人生第二次》从立意、结构到创作方法、创作精神、审美风格,都值得引起理论批评界重视。理论和实践总是相辅相成,理论界要善于从成功的创作实践中抽象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文艺理论和新鲜经验,以推动文艺创作持续繁荣。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7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