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2 06:13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清明读书笔记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清明书韵,笔尖追思——清明读书笔记作文写作要点"
清明,既是草木萌发、万物生长的时节,也是追思先人、缅怀故人的传统节日。将清明的肃穆、追思之情与读书的感悟相结合,撰写一篇读书笔记作文,既能寄托哀思,又能启迪心智,是一种富有文化意蕴的表达方式。然而,要写好这样一篇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选材契合,情理交融"
选择阅读的书籍或文章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所选材料应与清明的主题、氛围或精神内涵有所关联。
"关联性:" 可以选择关于生命轮回、家族传承、历史沧桑、人生哲理、自然感悟的作品。例如,读史书感悟先辈奋斗与牺牲,读家书体会亲情感念,读诗歌感受生命短暂与永恒,读散文体味自然变化与人心向背。 "情感基调:" 选择能引发读者(作者自己)对生命、历史、亲情产生深刻思考,并带有一定感怀、敬畏或温情色彩的作品。避免选择过于轻松、娱乐或与清明氛围格格不入的内容。 "真情实感:" 作文的核心在于“情”。所选书籍或文章应是作者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悟的,这样才能在写作时自然
诗词《清明》赏析(随笔)
刘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当清明时节,这首杜牧的《清明》总会在人们的口中吟诵,在心头萦绕。它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清明时分的独特景象与复杂情绪,千百年来,触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弦。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生于公元803年,卒于853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乃宰相杜佑之孙,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出身名门的杜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博通经史,胸怀大志,不仅擅长文赋,还对兵法有着浓厚的兴趣,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杜牧的诗作众体兼备,内容丰富,风格豪放爽朗又清新俊逸,既有揭露时弊、关切现实的政治诗,如《郡斋独酌》《感怀诗》等;也有借古讽今、发人深省的咏史诗,像《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更有清新自然、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情诗,《泊秦淮》《江南春》《山行》便是其中的佳作。
《清明》这首诗约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彼时杜牧担任池州刺史。当时的唐朝,已步入中晚期,社会动荡不安,藩镇割据势力强大,宦官专权现象严重,政治腐败不堪,国力逐渐走向衰微。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们普遍感到忧伤和无奈,杜牧也不例外。尽管他出身官宦世家,家庭状况相对稳定,但社会的动荡还是不可避免地对他产生了影响。仕途上,杜牧虽有一定官职,却也面临着官场的种种问题和压力。
清明,在古代是一个色彩情调都极为浓郁的大节日,本应是家人团聚、游玩观赏或是上坟扫墓的重要时刻。诗人在这一天却孤身赶路。或许他正为了公务奔波,或许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漂泊。恰逢春雨绵绵,纷纷扬扬的细雨不仅打湿了他的衣衫,更增添了他内心的愁绪。路上的行人,也都因思念逝去的亲人而神色哀伤,那凄迷纷乱的心境与这细雨纷纷的氛围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充满哀愁的画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开篇这两句,短短十四个字,便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点、行人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纷纷”一词,既形容了春雨的绵密、轻柔,又烘托出人们心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欲断魂”则生动地描绘出了行人因哀伤而近乎失魂落魄的状态,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自然而然地想要寻找一个可以避雨休息、借酒消愁的地方,于是便有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的发问。这一问,打破了前面营造的哀伤氛围,使诗歌的节奏发生了变化,也为下文的出现埋下了伏笔。而“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则充满了童趣与诗意。一个天真无邪的牧童,用手指向那杏花深处的村庄,仿佛为诗人和读者都指明了一条摆脱愁绪的道路。那遥远而又隐约可见的杏花村,在春雨的笼罩下,充满了朦胧之美,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这里,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找到酒家后的情景,而是戛然而止,将那份满足与欣慰留给读者去想象,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手法,让整首诗韵味悠长,耐人寻味。
《清明》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生僻的典故,用的都是极为通俗的语言,却写得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它以简洁的画面、真挚的情感,展现了清明时节的独特意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读着杜牧的《清明》,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诗人一同漫步在那细雨纷纷的路上,感受着他的哀愁与希望。这首诗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清明不仅是一个祭祀先人的节日,更是一个让人反思生命、珍惜当下的时刻。
清明是一本书(随笔)
刘方
清明,像一本厚重的书,当我们翻开它,墨香中弥漫着历史的深沉与凝重。手捧菊花,肃穆地伫立在烈士陵园,微风轻拂,似乎在书页间翻涌,每一页都写满了英雄的故事,每一行都镌刻着民族的记忆,它是一部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史书,记录着那些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和祖国建设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儿女的壮丽篇章。
走进烈士陵园,那一排排整齐的墓碑,像书中的文字,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岁月。在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无数英雄挺身而出。他们告别了温暖的家园,离开了亲人的怀抱,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中。董存瑞,这位年轻的战士,在解放隆化战斗中,面对敌人凶猛的火力,毅然托起炸药包,以血肉之躯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那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是他用生命谱写的壮丽乐章,也是这本书中最为震撼人心的文字。他的英勇无畏,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像火炬,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为了理想和正义,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脊梁,撑起了新中国的天空。
抗日战争的岁月,更是这本书中充满血泪与抗争的篇章。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英雄的中华儿女并没有屈服,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着祖国的尊严。狼牙山五壮士,在战斗中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他们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他们的故事,是书中用鲜血写成的篇章,让我们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更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抗争精神。每一位抗日英雄,都是这本书中的一个音符,他们共同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战歌,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当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新中国迎来了建设的热潮。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又有无数英雄儿女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雷锋,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以“钉子”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的精神如同书中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人们的心灵,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坐标。还有“铁人”王进喜,在艰苦的石油会战中,他带领工人克服重重困难,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搅拌泥浆,制服井喷。他的那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至今仍在耳边回响,展现出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这是书中激励我们不断进取的力量源泉。
英雄们身上有着铁骨,在面对敌人的枪口和艰难的困境时,毫不退缩,坚韧不拔;他们亦有着柔情,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们的豪情壮志,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起层层波澜,化作这本书中最激昂的文字。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奉献,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这本书中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阅读这本名为“清明”的书,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英雄,更是为了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他们的精神像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他们的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就像这本书一样,世代流传,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记忆和不竭的动力。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