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3 03: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年俗的日记作文,要抓住“日记”和“年俗”这两个核心要素,并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日记的特点:" "记录时间:" 一定要写清楚是哪一天,是除夕、初一还是初二……具体到日期和年份。这是日记的基本要素。 "第一人称:" 使用“我”来叙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真实具体:" 记录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细节要具体,避免空泛的描述。比如,不要只说“我放鞭炮了”,可以说“我点燃了爷爷递给我的‘小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在院子里响起,吓跑了几个追逐我的小狗。”
2. "紧扣年俗主题:" "突出年俗活动:" 重点描述与年俗相关的具体活动,如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放鞭炮/烟花、拜年、发压岁钱、逛庙会、看春晚等。选择一两件印象最深、最有特色的活动来详细写。 "解释年俗含义(可选但加分):" 可以简单解释一下这些活动背后的传统意义或寓意,比如饺子为什么是元宝形状(招财进宝),为什么要放鞭炮(驱邪避祟),压岁钱的意义等
讲述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当今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规模最大,传统文化精华最为汇聚,持续时间最长,节日内容、形式最多的民俗大节。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的岁首对于农耕社会的炎黄子孙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旧布新,祈福辟邪,祈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伴随着新春佳节的来临,光明网“网络中国节”团队特别推出《年俗日记》专栏,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每日为网友讲解春节的节日习俗及文化内涵。
春节的来历
历史上,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春节的有趣传说,春节有元日、元旦、无证、元辰、岁旦等很多名称,但老百姓更习惯于把过春节叫做过“年”。关于“年”的由来就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其中一种就是相传在古时候,有种凶猛的怪兽,叫做“年”。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于海底,每到腊月三十就爬到岸上,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人们和年争斗了多年,每到“年”来的时候,各个村寨的人们便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躲避它。有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位乞讨老人,大家都忙着收拾东西逃上山,但是一位老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一起上山躲避年兽。老人笑了笑,说他有办法帮助村民把年兽赶走,只不过需要村里人帮忙准备一些东西。大家半信半疑,村中有几个胆大的年轻人留了下来,准备看看老人是如何赶走年兽的。
到了半夜,年兽像之前一样闯进村庄,它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老婆婆家中灯火通明,门口贴着大红纸。年兽看到后浑身一抖,吓得怪叫了一声。等它走近,老婆婆家院子里突然传出“噼里啪啦”的爆炸声,原来是人们将竹节扔进了火堆里,发出的爆裂声。年兽吓的浑身战栗,不敢向前。这时,身着红袍的老人打开院门,哈哈大笑起来。年兽一见,大惊失色,只好灰溜溜的逃走了。原来,年兽最怕火光、炸响和红色。
从此,人们都知道了对付年兽的方法,竞相效仿。每到腊月三十,家家户户燃要放鞭炮,贴红纸,守更待岁。到了第二天,人们还要早早出门,走亲串友,互相道喜问好。从此,“过年”贴红纸对联、燃放鞭炮、拜年,敲锣打鼓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汉字“年”与农耕文化密不可分
当然,前面我们说的只是一个关于春节的历史传说,今天我们考古发现的甲骨文的“年”字,上半部分像禾苗,下半部分像人形。金文、小篆中的“年”字也都是由“禾”字与“人”字组成。从祖先的这些象形文字就能看出,年和古时人们的劳作以及庄稼生长的周期是分不开的。
在古代,禾是各类谷物的通称,就像我们今天把各种粮食蔬菜叫做“农作物”或者“庄稼”一样。小篆中的“年”字,将“人”字写作“千”,变成了“秊”。其字形如同一个人顶着成熟的谷物,甚至形象的展现出被沉重的谷物压弯了腰,以示年成和收成之意。古人通过对谷物生长周期以及对天体星辰的观察,产生了时间周期循环往复的概念,随着人们种植的农作物的播种、成熟和收获,“年”也便有了一个完整时间周期的含义,称为了中国农历纪年的一个单位。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自上古时代,人们在旧的农事结束,新的农事开始之时前,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祈求未来的风调雨顺,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他们报祭天地众神、感念祖先的恩德,他们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以至于今天,我们依旧能从我们“过年”的种种风俗仪式上,体会到我们祖先对于用勤劳付出换来的丰收喜悦,感受到我们的先人敬畏大自然,又敢于面对和驯服大自然的豪迈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情的期盼和向往。
“春节”是一个从古至今,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完善与普及的过程。今天,我们中国人的春节泛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到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灶祭,到三十除夕的守岁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的节庆活动为最高潮。
春节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节”这个历史悠久,在当今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固定了我们祖先的很多风俗习惯及文化精神。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日过程展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北宋的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爆竹声中,人们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这时终于可以歇下来,品尝着美酒,享受难得的惬意时光。
百节“年”为首,我们的祖先用各种方式来辞旧迎新。春节的热闹和欢乐既是人们对于一年里事业成就的庆祝,也是对辛勤劳作的彻底放松,更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憧憬和梦想。我们老百姓如今过年中的各种习俗不仅吉祥、喜庆、热闹、有趣,还饱含着我们华夏儿女自古至今对美好生活的重要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
制作:李方舟、张悦鑫
来源: 光明网
讲述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到了腊月最后一天,是整个春节节日中的最隆重也是节日气息最浓的部分,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等。
除夕节令的由来
作为除旧迎新的大节,除夕被正式确立始于汉朝。汉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相应每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过了除夕晚上十二点,就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新的一年了。民间也叫“熬年”。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正因如此,守岁是春节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除夕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
据史书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晚上,要击鼓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是“一年日月今宵尽,更岁星辰子夜新”、“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令人留恋的时刻,所以此时大家要围坐话旧,通宵畅谈。关于除夕的来历有很多传说,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流传最广的还是我们前面讲的关于“年兽”的传说。在除夕之夜,年会出没于人间,人们为了保证安全,在它除夕夜出没的时候闭门不出,在自家大门上贴上红纸,燃放爆竹驱赶它。大家一同围坐,彻夜不眠,等待年兽离开。我们今天贴春联、守岁和放爆竹的习俗均是来源于此。在日本、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均有除夕守岁的风俗习惯,可见守岁传统的历史之悠久和影响之深远。
有趣的守岁习俗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不同的地域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守岁习俗,比如苏州除夕守岁时,人们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北京在自家的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之意。再比如,云南众多少数民族各自保留了自己的习俗,如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彝族春节期间会跳“阿细跳月”的舞蹈;除夕夜,壮族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
古诗中的除夕夜
中国古代还有很多描写除夕的古诗词,展现了古人对春节节日的重视和当时的时代风貌。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守岁》一诗: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诗文的大意是,傍晚的夕阳斜照着华丽的宫殿,岁月使宫廷更加美丽。年终岁寒,冬雪消融,暖洋洋的宫闱里似乎吹进了和煦的春风。巨大红烛点燃了,远远看上去,像一簇簇花团。君臣欢宴饮酒,喜度良宵,迎新年,辞旧岁,通宵歌舞。者首诗通过作者对除夕景象的描写,来突出唐朝守岁的气氛,体现了国家繁荣强大的景象。
再如家喻户晓的宋代王安石所作《元日》一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意思是: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又如宋代诗人陆游的《除夜雪》一诗: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意思是: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盛了半盏屠苏酒的酒杯还没来得及举起庆贺新年,我便就着灯光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新年来临之际的欢快心情,以前对来年的希望。
从这些诗人的诗句,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对除夕,特别是除夕之夜的重视。守岁,守的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家族、家庭的真挚热烈,难以割舍的感情,这是我们华夏儿女所共有的独特情怀。
制作:李方舟 张悦鑫
来源: 光明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