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电》巴金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3 10:56

怎么写《《电》巴金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巴金《电》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准确理解作品内容与主旨:" "背景了解:" 《电》是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的最后一部。写作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剧烈动荡和思想变革的前夜。了解这个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小说中“电”的象征意义。 "核心象征:" “电”在书中并非仅仅指物理现象,它是一个强大的象征,代表着"光明、希望、活力、变革的力量以及冲破黑暗的决心"。它象征着新一代知识分子(如李佩珠、周如水等)追求自由、个性解放和民主科学的精神力量。 "情节梳理:" 简要回顾《电》中的主要情节,特别是展现“电”的象征意义、人物成长与斗争、以及新旧思想冲突的关键事件。例如,青年们的追求、家庭的阻力、最终的爆发与选择等。 "把握主旨:" 明确《电》的主旨是歌颂"青春的力量、反抗旧制度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民主自由",同时暗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2. "紧扣“读后感”的性质:" "不能只是情节复述:" 读后感不是小说内容的简单介绍或总结。重点在于

从《雾》、《雨》与《电》浅析巴金笔下的死亡与信仰

巴金曾说过由《雾》、《雨》和《电》三部小说组成的《爱情三部曲》是自己所创作的二十几部作品中最喜欢的作品,因为这三部小说,巴金是为自己所写,写给自己来读,所写内容也都是真实的话。在《爱情三部曲》中,有不少的人物是作者巴金的朋友,每每读这些小说,就如同和朋友对话,他们的苦难、眼泪、欢笑甚至死亡都在巴金眼前一幕幕的上演。巴金为他们的幸福开心,为他们的死亡痛哭。

虽然众多读者在这三部小说中看到的是让人痛惜或是欢心的爱情,但作者巴金真正的意图并不是单纯的描写爱情,而是从《雾》到《雨》,再到《电》,由皮而肉,由肉而核来揭示真正的思想核心:信仰是永恒的,信仰能给人以勇气和力量,信仰能战胜生死,超越生死,信仰能让生命绽放光彩。



死亡毁灭了一切,也昭示了一切

虽然三部小说都是描写爱情,但死亡的气息却贯穿始终:

01

小说《雾》中的周如水把良心当作护身的盾牌,把温暖的爱情和朋友的规劝当作敌箭似地挡开,他生前受尽良心的谴责和威胁,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却选择用生命来解除自己的良心上的束缚,尽管他的死让人遗憾,但正是死才让他摆脱了良心的束缚和折磨,跳出了木偶般的命运,做了自己思想和感情的主人。

周如水的死毁掉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一生,也辜负了父母的所有心血和期望,但他的死是对封建专制家庭和封建旧礼教魔爪的强烈反抗,也是他对自己所谓的良心牢笼的挑战和突破,也是一种战胜自我的选择。

02

小说《雨》中的陈真是一个践行着思想和行动的革命家,他把青春、幸福、身体和感情的爱与恨都投身于革命工作,他身患重病知道自己命将不久,他梦想成为一个殉道者,但不幸的是他却死在车轮下面,冤屈而死。

陈真的死让革命者失去了一个忠实、热情的革命同志,他的死是革命事业的一大损失。但是他的思想一直都活着,他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成绩一直鼓舞着身边的革命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他用热情和激情凝聚而成的著作不仅成为了新青年精神的养料,还帮助无数的青年的人格的完善与成长。


03

小说《电》更是处处蔓延着火花般的死亡。对于革命者来说,革命的信仰已然战胜了一切,死亡对他们来说已不是一件难事,并且他们都迫不及待地为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如敏所说:“我的血每夜每夜都在叫,我知道这是那些朋友的血。他们在唤我。我眼看着好些朋友慷慨地交出了生命。他们为了信仰没有丝毫的犹豫。我不能够再做一个吝啬的人。我要找一个痛快的机会把生命交出去”。

敏以身殉之来为革命寻找解决办法,并且还有像敏一样的无数的革命者通过牺牲来对抗黑暗,他们就像耀眼的行星从黑夜的天空陨落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永远的活在了人们的心里。苏珊·桑塔格关于人的世界曾说过:“人必须在人的世界里求取意义。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

死亡带走了这些革命者的幸福、青春,带走了他们的爱与恨,带走了悲哀和欢乐,尽管他们的皮囊已经永远的消逝,但他们的精神早已标志出他们生命的高度和深度,昭示着他们的人生的价值,也为无数的革命者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信仰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他人

永生的并不是爱情,而是信仰。

李佩珠在吴仁民的怀里说:“也许明天我就会离开这个世界,离开你。但是我不怕,我有信仰。”对他们来说,也许明天这个世界就会沉沦在黑暗里,然而他们这些随时为革命献身的革命者绝不会害怕、动摇。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仰支撑。



小说从《雾》到《雨》,从《雨》到《电》,我们看到了唯美伤感的爱情,但无论是读者还是小说中的革命者,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爱情只是人类一种情感的本能需要,爱情随时在变化,爱情终究有灭亡的一天。即使是聪慧的李佩珠还是经验丰富的吴仁民,他们都明白他们之间的爱情虽然已经开花绽放,但爱情在他们的生命中始终不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他们来说,爱情只是生活中的点缀,而信仰才是真正最重要的力量。在这三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信仰已被下种到发芽,信仰的力量已经开花蔓延到所有革命者中间。

熟谙巴金作品的读者都知道,巴金笔下的人物都是充满信仰的人,因为巴金就有着坚定的信仰,在小说《序》的开篇,他写道:“我是一个有了信仰的人”。他还说:“我从来不曾怀疑过:旧的要灭亡,新的要壮大;旧社会要完蛋,新社会要到来;光明要把黑暗驱逐干净”。是信仰给他勇气和力量,是信仰帮助他走向新的人生。

巴金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他眼睁睁的看着在家庭专制和旧礼教无情地残害下,年轻一代的生命受尽痛苦、挣扎并走向死亡,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了这个时代的牺牲品,巴金的大哥就是因为难以忍受无尽的痛苦而选择自尽身亡。但是死亡并不是真正的出路。而信仰可以,巴金凭着一个单纯的信仰,做了这个家族和时代的叛徒,他大踏步奔向了自己的目标,他找到了新的天地,做了自己的主人。



但是他并不满足于自己一个人的新生,他希望中国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于是笔成了他战斗的武器,他把自己所有的爱恨都倾注在作品中,他通过作品来反抗和攻击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努力。

当然,巴金的一切努力并没有白费,他的作品吸引了无数的青年读者,他热情的心燃起了青年的热情和力量,他们受到鼓舞,冲破旧家庭的牢笼,来到心之向往的城市。巴金的信仰感染并传递给了这些青年,他们带着信仰,用沸腾的热血为革命工作、奋斗。他们怀着崇高的理想,为人类的光明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所以面对重重罪恶的黑暗社会,信仰拯救了巴金,也拯救了无数走投无路、彷徨歧途的脆弱青年;信仰给予他们鼓舞和力量,他们看见了自己的燃烧的灵魂,感到了初入世被牺牲的英勇。

悲哀的基调

纵观三部小说,我们读到了小说中人物的悲哀,也读到了作者巴金的悲哀。巴金把自己对于人生的态度赋予小说中的人物身上,他把自己的情绪、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思想甚至灵魂都放进自己的小说中。



所以我们看到了横贯三部小说中爱情的悲哀、理想的悲哀与每个人物的悲哀:

周如水因为所谓的“良心不安”的愚孝,痛失一次又一次的爱情甚至搭上自己的性命。明被一个革命和恋爱相冲突的不必要的义务理念受尽折磨,错失爱情。这样的爱情是悲哀的;明、方亚丹等无数这样的革命者为理想付出了青春和幸福,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但是他们和平的工作换来的却是黑暗势力的零碎的宰割,他们到死都没有照亮的机会,到死都看不到新世界的自由和幸福,这样的理想是悲哀的;敏搭上自己的性命只炸伤了旅长的皮肉,尽管他真正的意图是要炸死对方所代表的罪恶势力,但只因人力有限,这样的人物牺牲是悲哀的。

除此之外,巴金的悲哀还源于自己对旧社会的憎恨的愤懑无处发泄,走投无路之下的痛苦。巴金从小就看够了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他深知工人和农民的苦难。他立志要离开那个剥削专制的家庭,到社会中去,到人民中间去,做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者。

但是一直以来,巴金并未找到正确的革命之路,而他所接受的无政府主义也只是空谈革命,并未带来实用性的成果,他满腔热血嚷着要改变生活,要拿起武器革命,但又因缺乏勇气和决心,把自己关在小资产阶级的圈子里安享自由。但是如此矛盾的生活是痛苦的。



但是悲哀与痛苦并没有压垮巴金,他的心是热情的,他一直坚守自己的信仰,他把高涨的热情倾注到作品中,倾注到小说中的人物身上,如《雨》中的主人公吴仁民,从《雨》到《电》我们见证了吴仁民各方面的成长,他热情、易感伤,但他只是空喊革命,他沉溺于爱情中,渴望从爱情中解决办法,通过爱情来医治自己,但是经历了“雾”和“雨”后,吴仁民已成长为一个如“电”般智慧和经验于一身的长者。

其实,吴仁民的成长也暗示了巴金的成熟,巴金与生俱来的热情和对人类的爱帮助他战胜了彷徨,战胜了死亡。他不再犹豫,他奋笔创作,他通过作品把人民的心拉拢在一起,他的作品给痛苦的人送来了安慰,他的作品给无数的青年带来了温暖和希望,并鼓舞着他们走向光明之路。

巴金,对世界深沉的爱与思索

作者:王雪瑛

“文学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让我们看见更多的光明。”“写作真有所谓秘诀的话,那就是把心交给读者。”质朴的话语传递着诚挚的心声,他的作品让一代代读者携着文学之光,不畏黑暗和风雨勇毅前行。今年是巴金诞辰120周年,他的人生和文学创作标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精神高度。巴金与时代,巴金与文学,巴金与读者为我们展开了广阔的话题。作为一位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今年10月17日,巴老离开我们19年了,他对世界深沉的爱与思索,他的文学始终紧贴着祖国和人民,散发着光与热。本期与巴金研究专家一起,重温巴金的作品与话语,让我们在当下语境中体会文学的永恒魅力,他深入的思想探索与真挚的文学情怀,为我们当下的文学实践,提供了引导、经验与心灵滋养。对话嘉宾:陈思和(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领域一级教授)、周立民(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

像北斗星照耀与春风化雨的润泽感

王雪瑛:巴金先生坦言,自己是五四运动的产儿,从他创作的《家》《春》《秋》,《雾》《雨》《电》,到《憩园》《寒夜》《随想录》等重要作品,他的文学作品发时代之先声,关注青年在历史变局中勇敢冲破桎梏的成长之路,控诉、揭露封建专制的黑暗,探寻个体生命的发展,民族面向光明的前路。他的文学创作从社会状况和现实人生出发,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在现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探寻中留下深刻印记,请说说巴金文学创作的特色,文学语言的魅力。

周立民:巴金先生是一位创作时间长、作品丰富的作家,无论怎么概括他的创作特色都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只能说以下几方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是一位有信仰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着信念的力量,这些信念代表着人类追求的价值;他的作品有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特质,给人以精神的鼓舞和提升。巴金的创作总能抓住时代的社会关注的焦点,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反封建”,五十年代的“热情的赞歌”,新时期的“讲真话”,从社会反响上看,他作品的核心话题都引起强烈的社会共振,产生长久的社会影响。巴金说,他写作如同生活,他倾注了深深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这情感如同激流冲刷着读者的心,也构成他作品强烈的抒情气质和独特的语言魅力。他不是封闭型写作的作家,他始终是以开放姿态与读者、与世界、与时代交流,作品中有倾诉欲,也有“对话”感,这些注定他的语言表达平白、自然、流畅又有感染力。

陈思和:巴老在晚年克服严重疾病折磨,亲手编辑出版了26卷的创作全集和10卷的翻译全集,总字数在1500万字以上。这两套大书可以反映巴金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成就与贡献。巴老一直把创作看作他安身立命之本,从他所创造的文学世界里,我们可以感到他的丰富情感,看到他的认真思索。

王雪瑛:“我要写,我要奋笔写下去。”巴老以持久不懈的写作为我们留下了有思想、有温度、有魅力的文学作品。请说说他在你们心中鲜活的形象。

陈思和:1982年,我与李辉第一次走进巴金先生居住的武康路113号的客厅,他从楼上慢慢走下来,步履沉重缓慢,但非常有力。那天他在感冒,还发烧,其间有医生进来为他打针,但他还是热情地接见了两个年轻、冒昧去打扰的大学生。我至今还记得内心的惶恐。后来我留在复旦大学工作,因为研究巴金,我会去他家请教,他常常坐在客厅靠近阳台的一张小桌边……再后来,我只能到医院里去看望他,他说话的声音越来越低,我有点听不清他的话,常常是小林做翻译……从1982年到2005年,是巴金先生从78岁到101岁的晚年阶段,而我则是从28岁到51岁的中年阶段,我的思想、行为受到他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巴金像一颗北斗星远远地照耀着我,鼓励着我,直到今天。

我与巴金先生的交往中,一般都是我提出问题,有时是事先写信告知问题,或者是向他汇报一些事情,然后他我。有些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次是他还在写《随想录》的过程中,他告诉我,写作时,右手握笔,却颤抖着,无法把字写到纸上,他心里着急,只得用左手去推动右手,帮助右手一笔一画地写出字来。他一边说,还一边做着动作,我想这时候他内心一定是很痛苦的。巴金始终有一颗年轻的心,内心也澎湃着青春的激情,但日益衰老的身体却与他的心渐渐分离,不再听他的指挥,但他在病榻上也不忘写作,直到完全无法工作。他的一生都在努力奋斗,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斗争,与阻碍社会进步的各种旧势力斗争,垂垂老矣,还跟自己身上的疾病作斗争……这是一个完美的人格,一个大写的人。

周立民:在学习巴老的作品和在巴金故居的具体工作中,我有各种各样的感触:一方面是他跟我们一样,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的朴实无华的性格也会不断加深这种印象。另一方面,在精神境界上,我又感到自己与巴老的巨大差距,这差距还不是指那些惊天动地的成就、贡献,仅从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和接人待物上,比如,来家里做客的每一位客人,他都要送到大门口,直到他实在走不动了,这是他的待客之道。他令人感动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了,那么多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巴老能够做到,我未能做到。对于理想、信仰,我们想过如何将它们日常化、生活化吗?巴金那一辈人中有很多就是将它们贯彻在日常生活里,接人待物中,不喊口号,不唱高调,埋头做事,让很神圣的事物不神秘,而有一种春风化雨的润泽感。

王雪瑛:经典总能穿越历史的烟云,打动不同时代读者的心灵。巴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留下了经典作品。作为巴金研究的专家,你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重读过巴金的什么作品,有什么特别的理解和感受?阅读和研究巴金的作品,对你们的人生和文学研究有怎样的影响?

陈思和:我14岁左右,阅读了巴金的小说《憩园》,从书里第一次读到了爱的力量,人性的悲悯,关于同情和忏悔,还有我内心对父亲的怀念。这些感受都是我后来才渐渐理解的,当年就是一种原始的感动。1978年初,我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就到图书馆把巴金的书都读了,当时读的是《巴金文集》十四卷。后来与李辉一起研究巴金,又重新阅读巴金著作的各种初版本,还有许多没有编入文集的译作和单篇文章。伴随我几十年成长道路的最重要的著作是《随想录》,这是一本与时代同步的书,熔铸了我们上世纪八十年代走过来的各种记忆和人生体会,我想这种记忆在以后的岁月中,会一再浮现于我的脑海。《随想录》不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与时代同步,到现在仍然与时代同在。

周立民:说到读巴老的作品,我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我的工作和研究,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重读、反复读他的作品。早在我的少年时代就读到了他的作品,上初三时,就读完大部分的《随想录》,感受到他那颗火热的、坦诚的心,在他的作品和世界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心里话,存放了自己的情感。这是伴着我成长、对我精神产生重要影响的书。特别是在高中时期,学习的压力十分繁重,《随想录》成为伴随着我的良师益友。《随想录》对我不是单纯的研究对象,而是一部贮满了情感记忆的书。而现在人到中年重读巴金先生的作品,带给我的理性思考可能更强。比如近年来多次重读《家》,除人物命运之外,我更关心巴金那一代人所提出来的历史课题,今天我们该如何继承五四精神遗产?读《随想录》,现实感触就更深,比如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究竟需不需要有认真的自我反省精神?这些课题不当作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与我们相关的人生问题时,巴金作品的生命力就不难体会到了。

勉励帮助青年作家让文学生生不息

王雪瑛:“他用作家真诚的、热烈的心指引读者走生活的道路。他从不向读者装腔作势,讲空话、假话。在他的每篇作品中我都看到作家的艺术的良心,他的作品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巴金先生以鲁迅先生为榜样,勉励当代作家真诚面对创作和读者。“把心交给读者”“讲真话”也是他一生自勉和践行的核心,他的言传身教引导着我们以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情感投入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

周立民:《家》中的高觉新不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人,觉慧他们读过的《新青年》他都读过,道理他也都懂,然而,每当面临抉择时,他都是双手一摊,“我有什么办法呢”“我只好这样做”。其实道理易懂,难的是当我们需要作出抉择时,我们会不会站在鲁迅和巴金这一边,站在他们给我们教育的这一边?巴老提出“说真话”,他也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所以,他的晚年是很吃力地在前行、探索,我们今天要学习像他那样坚持、坚韧和坚强。

王雪瑛:巴金在文学创作中面向青年与时代的题材,在文学事业中关照青年作家的成长,他对青年写作寄予殷切希望,1986年第三届全国青创会的致辞中,他表示“所谓划时代的巨著也不是靠个人的聪明才智编造出来的,它是作家和人民心贴心之后,用作家的心血写成的”。巴老的思想和勉励对当代青年的写作很有现实意义。

陈思和:巴金先生的早期著作,主要是为青年读者所写的,他鼓励青年人打破各种制度的束缚,追求理想和信仰,给了当时青年人巨大的鼓舞力量。曾有统计,那时中学生中最受欢迎的作家,第一是鲁迅,第二是巴金。现在大半个世纪过去,巴金的经典作品需要我们去做研究和传承,用各种方法让青年人接近和喜欢经典。我前几年指导研究生,有一门研读《随想录》的课程,就带领学生逐篇研读《随想录》150篇文章。我坚持了好几轮,青年人渐渐接近了巴金的人格和思想。这几年我指导的学生中连续拿出了研究巴金的新成果:有两位青年学者在我指导下编纂了《全球视野下的巴金》,由英国著名出版社出版,在全球推广发行等等。这些青年人的新成果是巴金诞辰120周年时,献给巴金先生的最好礼物。

周立民:巴金做过出版社总编辑,还担任过《收获》杂志的主编,很多人的作品是经他之手走向文坛走向读者的,曹禺、萧乾、卞之琳、陈白尘、刘白羽、汪曾祺、穆旦、郑敏、陈敬容等等“青年作家”,巴老都帮助他们出过书,助力他们在文坛上大放异彩,直到新时期文学,他仍然给青年作家重要帮助……巴老能够做到这些,首先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思想,以这样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和新生力量,就会充满欣喜和期待。其次,他们这一代作家,包括他们的前辈鲁迅、叶圣陶、茅盾等,没有把文学看成个人出名获利的工具,而是有一种真诚的集体事业感,充满着对文学共同的爱,这种集体感让他们推陈出新,新老携手,把文学事业的生生不息,当成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王雪瑛:“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巴老在《朋友》等文章中多次提到友情的意义。5年前的“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让我印象深刻,巴老是一盏明灯,守护着爱、正直、真诚、奉献等美好品格。他的温暖贴心,乐于助人的亲情和友情,他的相濡以沫,携手一生的爱情,让我感受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陈思和:我主编过“火凤凰文库”,第一本是巴金先生的《再思录》,那时他已住院,他在《随想录》以后断断续续写出的短文,有些还是口述,小林代笔,他再修改。我把这些文章收集起来,编成一本《再思录》,他还口述了一篇序言。书出版后,我第一时间就与出版社责编一起到华东医院,给他送样书。巴金先生很高兴,他让人扶他起来,坐在一张有靠背的椅子上,用手抚摸着新书的封面。我看他气色不错,就乘兴说:“巴老,您身体不错,还可以写一本书。”没想到他马上就接口:《三思录》。小林补充说:“爸爸说,他还想写一本书叫《三思录》。”果然,他后来继续用口述的方式,与小林合作,写出了《怀念曹禺》《怀念郑振铎》等文章,巴老对友情的珍重和珍惜让人感怀。

周立民:友情也是巴老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和朋友之间有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在自己的《星水微茫驼铃远》《巴金书信中的历史枝叶》等书里都写过,有一种感受是我一直讲的,他们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岁月,社会动荡的时期,他们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经风历雨,历久弥珍,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历史是一条河,没有谁能够隔断它。他们自由鲜活的生命气象,神采飞扬的精神状态,甚至痴里痴气的童真……让我一次次追寻和打量,一次次赞赏与致敬。(王雪瑛)

来源: 文汇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