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4 00: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睡莲日记”的作文,无论是想象中的日记体,还是以日记形式记录观察,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生动、深刻、有感染力的文章:
1. "明确日记的主旨和目的 (Clarify the Theme and Purpose):" "你是谁?" 日记是写给谁看的?(自己?读者?某个特定人物?)这决定了你的语气和侧重点。 "你想表达什么?" 是单纯记录睡莲的生长变化?是借睡莲抒发情感(如宁静、纯洁、坚韧、对生命的感悟)?还是通过观察睡莲反思自身或生活?明确主旨能让你的文章更有深度和方向。
2. "选择合适的视角和人称 (Choose the Right Perspective and Point of View):" "第一人称 ("我"):" 最常用,便于直接抒发内心感受和观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适合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 "第三人称 ("它/它们"):" 如果想更客观地观察和描述,或者赋予睡莲某种拟人化的意味,可以使用第三人称。但要注意,即使是写日记,也常常会融入第一人称的观察者视角。 "日记体形式:" 保持日记的连贯性和私密性感觉,可以交替使用第一人称观察和第一人称感受。
3. "注重细节描写 (Focus on
养睡莲日记。
大家看,今天是我养睡莲的第三天打卡。看看这三颗睡莲是不是长了许多?我觉得这叶子比昨天大了好多,下面又长出了好多的嫩芽,水还是那么清澈,上面的叶子就要露出水面了。露出水面的叶子会慢慢的变成绿色,特别好看。
每天我看着它成长的过程非常开心,我好期待它明天的样子,我还期待它将来长出的花朵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样的花瓣。我要好好照顾它,把它照顾的好好,让它开的花色色彩斑斓,绚丽多彩。谢谢大家。
四国遍路灵场第一番灵山寺。资料图
昨晚入住民宿时,疲累中赶紧洗漱一番就休息了。今早,吃早饭的时候,仔细打量了一下这间德岛车站附近的民宿。在一栋公寓楼的六楼。就一个房间,带卫生间,但房间很大,两张1米5的床,一张上床下桌的高低床,还有沙发、茶几,入门处是料理区和就餐区,一个岛台,还有一张大圆桌。有这么多东西,房间都显得很宽敞。墙纸是灰、白、砖红色三色相间的条纹,床品也是彩条条纹。房间尽头是一面墙的落地窗,窗外是一个露台,摆着桌子和椅子,视野不算开阔,看出去是附近的其他公寓楼,可以看到大街的一段。那一段已经被晨光铺满。感觉这应该是一个有点讲究的男青年的公寓。现在在网上租民宿,房东从头到尾都不用露面。
按计划,今天的行程有五个寺庙。
8:00左右,德岛车站应该是上班高峰期,一路上被西装衬衣领带或者西装套裙的上班族们脚步匆匆地超过,但并不拥挤,相比本州的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四国的德岛市确实是一个清净的小城市。等我们晃荡进车站时,几乎就没有什么人了。那拨上班的人已经被各种车子给吸走了。站台候车室的中间放着一个宽宽的木凳子,上面摆着两个圆形的毛线钩织的坐垫,花朵图案,蓝白和红白交织,中间是黄色的花蕊。很乡气也很温暖。是车站工作人员闲暇时的手工作品吗?我也是一个编织爱好者,会被这样的小物件吸引,也会去想象一针一线做这种东西的人会是什么样子。
在车站门口看到一个红色的邮筒,喊住谭卫东,给她拍了张照片。日本的邮筒是红色的,不像我们中国是绿色邮筒,以前看到过好多次,都忘了拍照。
坐JR高德线,20分钟至板东驿,出来后步行10分钟,就到了四国遍路灵场第一番灵山寺。
第一番灵山寺是四国遍路的起点,浓郁隆重的遍路文化在四国各地都有呈现,在起点处,这一点更为明显,从车站开始,一路都有显眼的标识,上写“四国88番1番札所”“世界文化遗产登录”,旁边配着简笔画的小红人,箭头方向的下面标明“850米”“600米”“350米”……这些标识有的是木牌,有的贴在墙面上,还有的是刷印在商家的卷帘门上,生怕你走错了路,真真是沿路迎接。快到山门前,两根大石柱立在道路两边,一边刻写“四国第一番”,另一边刻写“灵场灵山寺”。
路上经过一户人家。门口布置很讲究,名牌(日本人会把姓氏名牌在门口公布出来)刻在门两边的立石上,松树尤其惊艳,造型虬曲有致,修建精致。我禁不住喊住前面的谭卫东回走过来看。日本带庭园的人家,基本上都要植一棵松树在门口,购价不菲,且需要精心打理,甚至需要请专业人士来打理,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们到四国走遍路之前,到新潟的朋友媛媛和她先生中村开的民宿玩了几天,他们也在庭园门口植了一棵很大的松树。媛媛跟我说,就这棵松,老贵啦。我问她,日本人为什么都要在自家植松呢,媛媛说,没有一棵松,整个房子就没有魂。
进入灵山寺。果然很有排场,配得上这一路的隆重。古老的木制山门被精心修剪过的松树簇拥着(寺庙、神社这种场所,松树更是标配),进门后是一座带有池塘和小型瀑布的庭园,许多肥硕的锦鲤在池子里畅游着。围绕着庭园,数座伽蓝都显得齐整考究。洗手池旁站着戴笠拄杖的空海石雕。
日本寺庙进门处都设有洗手处。洗手池的样式各种各样,长方形石雕水盆是最常见的,流动的水面上搁一块细竹拼接的板子,上面放着几个长柄的水勺。按规矩,进了山门,先到水池,漱口、洗脸、净手,然后才能进行各种参拜。洗手池的水看上去特别清澈灵动,但是按规矩不能喝。这一趟,我们有一次到了寺庙,带的水都喝完了,嗓子冒烟,就问这水能不能喝,老和尚都急了,连连摆手,把我们带到本堂后面的自动贩卖机前。其实,从卫生角度来说,洗手池的水是能喝的,遍路的寺庙很多都地处山野,用的都是山泉水。
在灵山寺,洗手时仔细看了一下旁边站的石雕空海,一个微胖的少年模样,很可爱。再抬头一看,哇,不愧是第一番,好多白衣人,一派遍路胜景。
遍路者的标准装束是:戴竹制斗笠、斜挎装纳经帐和经书的白色布包、着印有“南无大师遍照金刚 同行二人”字样的棉布白衣,样式有长袖、短袖和坎肩,手拄金刚杖(现在的登山杖都是用的轻型合金材料,但是金刚杖还是木棍,顶端缠上布条便于握拿)。在每个寺庙都有专门放金刚杖的筒子,或石头或不锈钢,叫做“お杖立”。
我和谭卫东不是佛教徒,我们是有佛教倾向的有神论者,也算不得严格的徒步遍路者,所以从一开头就没打算置办这身装备。后来才知道,遍路用品不仅是仪式感的需要,还都是有实用效果的。斗笠中间架空,有风从帽顶和头发之间穿过,虽然比一般的遮阳帽重且不方便折叠,但也比一般的遮阳帽凉快。白衣用的是轻软的棉布,晚春和初秋时特别管用,里面穿件内衣,外面的白衣宽松兜风,每天也便于清洗,很快就会晾干,其实比普通的T恤和衬衣更方便(为什么不说夏天呢,因为夏天不是遍路季节,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行走,很可能会中暑)。金刚杖更有用了,走久了就知道了,尤其是爬山的时候。我们顾虑还在于这些装备在遍路走完后怎么办,肯定不能扔了,平时又不能用,搁在家里,对于正在逐步践行断舍离的我们来说,它们是“无用”的。其实,遍路装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其显眼状,利于获得路人的各种帮助。遍路文化在四国已有上千年之久,帮助遍路者的人也能获得福报,这一点已经是四国的传统。路人看到遍路者,也会尽其可能地奉献一点一滴,指路领路自不必说,还会送上水和食物。我们没有遍路装备,也在路上获得过帮助,有微笑,有鼓励加油,还得到过冰水、香蕉、糖果和小点心。
从灵山寺纳经后出来,开始徒步。今天的行程是顺打(遍路用语,按着灵场番号顺序走,反之叫逆打)。按遍路地图的显示,第一番灵山寺到第二番极乐寺,1.2公里。极乐寺到第三番金泉寺,2.6公里,金泉寺到第四番大日寺,4.3公里,大日寺到第五番地藏寺,1.7公里。
前面说过了,这个遍路地图的里程显示是不能作数的。我高度怀疑是劝慰效果居多。今天这一趟,我们从早上9点开始走到下午3点半,在公路、小河、田野、杂林中间穿行。
穿过好些个寂静的村庄和小镇。日本有一个特点,四下无人。在城市里,除了车站和商业区域,一旦转到小街小巷,人就消失了。在东京大阪京都这些大城市也是这样。日本人是太不喜欢聚众了,没事都窝在室内。四国的乡村更是遇不到人,周遭风景如画,但没人出镜。相比之下,在国内的乡间旅行时那种热乎乎闹哄哄的烟火气,真让人怀念。
按我们的计划,午饭在哪个小镇和村庄随便找个小饭馆对付一下。却不想,根本没有饭馆,根本没有吃饭的地方。喝水不成问题,一路都有饮料自动贩卖机,早上带的一壶热茶肯定不够喝(无处可以添加热水),贩卖机里的饮料品种倒是很多,一般会再买两三瓶,乌龙茶、咖啡、果汁什么的。
这一天,因为没有经验,我们没有带饭团,一直走到一点过才在一个小镇看到一家小面包店,买了两个面包。说来也奇怪,在之后的行程中,我们再也没有遇到什么面包店了。回想起来,感觉那个小面包店像是菩萨变出来的。
拿着面包,四下看看。路边有一小块绿地,放有两张石凳,大树投下树荫。树荫下汗水渐渐收束,晒得发昏的脑袋一点点清明,脚的酸胀感也减轻了一些,就着茶水吃着面包,感觉很舒服,甚至很幸福。真是那句老话,所谓幸福都是比较的结果。我啃着面包,心想,遍路第二天,这就开始真正领教这个漫长路途的滋味了。看着前方阳光下白花花的道路,不想抬腿起身但又知道不能多加停留。谭卫东站起来,喊了一声“走”。走吧。反正也只能走,没有其他选择,想撤退也没辙,没有车可以坐。迈出腿的同时心想:幸亏现在来走遍路了,再过几年真的也就走不动了。
第二番极乐寺、第三番金泉寺、第四番大日寺(从左至右)。资料图
今天朝拜的五座寺庙,第一番灵山寺由行基菩萨开基,创立于天平年间(729—749),到了1687年四国遍路这条徒步路线成形时,成为了朝圣路线的第一座寺庙,缘由是因为跟空海的高野山道场有着深厚的关联。第二番极乐寺,本尊阿弥陀如来,寺内的阿弥陀雕像据说是空海亲手雕的,寺内有一棵长命杉,据说也是空海亲手栽植,树龄超过了1200年。第三番金泉寺,本尊积迦如来,寺内有水井,传说为空海为救济深受旱灾之苦的乡民所开。第四番大日寺,由空海开基,本尊大日如来,这是一座由森林包围的寺庙,以幽静取胜的。第五番,地藏寺,本尊地藏菩萨,此寺的宝贝是“胜军地藏菩萨”,这座雕像传说是空海亲手雕刻。
遍路上的每个寺庙一般都创立于8世纪中后期或者9世纪初,都有着超过1200年的历史,真真是千年古刹。虽然寺庙一般都不大,但都气场超凡。其中不少寺庙都经历过祝融之灾,有的还经历过好几次,也都顽强复生。遍路灵场细究起来故事太多,他们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空海,总是和空海有关。
从金泉寺到大日寺的徒步路是今天最长的,路上遇到一个来自加拿大的中年男士,看上去像一个教授。他问我们走了多久了,我算了算,快五个小时了,他说他已经走了8个小时了。我又多问了他几句。他说这是他第三次来走遍路,每次都走全程,走完后好多事情就通了,然后又回去工作。我们和他一起走了通往大日寺的最难走的一段路。后来在地藏寺又遇到他,彼此点头微笑。遍路者大部分时间都在沉默地走着,彼此相遇也只寥寥数语。不是有意为之地克制,而是头脑空空,似乎语言也跟着汗水蒸发了。
在极乐寺看到一个遍路者石雕立像,旁边的石碑上刻写:“四国八十八灵场巡拜百回成满记 四国灵场会公认特任大先达 田渕义雄”。遍路先达一词可以用在资深遍路者身上。完成全程遍路需要两个月左右,就算一年走三次吧,一百回要走三十多年,这位田渕义雄大先达,以遍路徒步为毕生志业,所以会被树碑立传。
阳光很烈。9月的阳光还是跟盛夏不太一样,似乎清透了许多。擦汗的手帕湿透了,顶在帽子上晒干,又湿透,又顶上。徒步的过程,专注于当下,平静、沉默,对天光和微风十分敏感,对身体各部位的体察也相当细腻。这一点今天算是有所体会。
一路看到挂果的酸橘树。酸橘比柚子小,香气浓郁,酸味很强烈,不是拿来吃的,是跟柠檬一样,用作各种料理,还用于制作酒和果汁之类的产品。还看到了很多柿子,挂果的枝条沉甸甸地垂向路边,大部分还是青色的柿子。也遇到几串黄色的柿子,就在路边,伸手摸一下。一蓬一蓬的紫色的牵牛花正在开放盛期,在乡野中开得恣意烂漫。偶尔,一朵金红色的凌霄花从墙头掉下来。金红色的还有石榴花。……当忙着赶路的时候,周遭景象细节没有时间慢慢品味,但反而更深地进入记忆之中。好神奇。记忆鲜明的还有金泉寺,暴汗淋漓中,一池清凉的睡莲,让我很想一头扎进去。最后终于到达这一天的行程终点地藏寺,坐在巨大的银杏树下,那温存的绿色荫凉,颠覆了我对银杏黄叶的一贯性赞美。
第五番地藏寺的大银杏树。资料图
从地藏寺出来,走到附近的公交站牌下。这一站叫“罗汉”,下一趟车写的是“16:49”。16:48,开阔的乡间路上,公交车出现在视野里,16:49分,谭博士扇着扇子准时上车了。我们就此返回德岛车站附近的民宿。明天又再出发。
这把扇子是我先生李中茂送给谭博士的,上面是他写的字,陶渊明的句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四国的稻田基本上都收割了,四下望去,田野都在歇息中。这把扇子,春天的时候再带来,就更应景了。
洁尘
责编 邢人俨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