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强化麻疹工作总结》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4 01:42

推荐《强化麻疹工作总结》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份关于强化麻疹防控工作的总结作文,需要注重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总结内容全面、客观、有深度,并能有效指导未来的工作:
"一、 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目的:" 是为了评估过去一段时间强化麻疹工作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并为未来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和建议。 "读者对象:" 可能是上级主管部门、同级单位、参与工作的团队或全体员工等。不同的读者对象可能关注点不同,需要调整总结的侧重点和语言风格。
"二、 突出“强化”主题,展现工作力度和成效"
"背景与挑战:" 简要说明开展强化工作的背景(如麻疹疫情形势、国家/地方政策要求等),以及当时面临的主要挑战。 "具体措施:" 这是总结的核心。要详细、具体地列出为强化麻疹防控所采取的各项工作措施。例如: "疫苗接种:" 强化了哪些疫苗(如麻腮风联合疫苗MMR)的接种?采取了哪些宣传动员、预约提醒、流动儿童接种、查漏补种等措施?接种率目标及达成情况如何? "监测预警:" 是否加强了病例监测网络?完善了什么预警机制?对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有何要求?开展了哪些实验室检测? "健康教育:" 制作了哪些宣传

中医辨证施治麻疹:从理论到实践的智慧传承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睛发红、、口腔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为主要特征。在中医理论中,麻疹属于“痧疹”“麻子”等范畴,认为其发病多因外感时行邪毒,侵袭肺卫,郁于肌肤而发。中医治疗麻疹注重辨证论治,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治法。

病例

患儿张某,男,3岁,2024年3月就诊。家长代诉:患儿3天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5℃,伴咳嗽、流涕、眼睛发红,精神欠佳,食欲下降。曾在就近诊所予退热药后,体温暂时下降,但很快又升高。就诊时,患儿体温39.2℃,面部、耳后出现淡红色斑丘疹,逐渐向躯干蔓延,口腔颊黏膜可见灰白色小点,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为:麻疹初起,邪犯肺卫。治以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处方用: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桔梗,竹叶,芦根,蝉蜕,葛根,生甘草。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服药2剂后,患儿体温逐渐降至37.8℃,皮疹逐渐遍布全身,咳嗽、流涕症状减轻,精神好转。我又用原方去薄荷,加赤芍、紫草,再服3剂。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皮疹逐渐消退,无并发症出现。

总结:中医治疗麻疹,始终遵循“麻不厌透”“疹喜清凉”的原则,强调早期透疹,使邪有出路。在麻疹初起阶段,邪在肺卫,治疗以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为主,常用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药物,促使皮疹顺利透发;随着病情发展,若出现热毒炽盛之象,则需加强清热解毒之力,可选用黄芩、黄连、栀子等;若后期出现气阴两虚,则以益气养阴、清解余邪为法。

中医治疗麻疹立足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不仅能有效缓解症状,还能调节机体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麻疹的治疗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方法。

【推荐】《健康大讲堂》专栏——麻疹:看不见的威胁,看得见的防护


长春市儿童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王丽雪

王丽雪:吉林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长春市儿童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做客吉林新闻综合广播《健康大讲堂》栏目,专题讲解“麻疹:看不见的威胁,看得见的防护”

什么是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易引起暴发流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麻疹病毒每年约造成1.3亿儿童患病,并造成700-800万儿童死亡。是造成全球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麻疹患病人数一直在下降。2014年长春市麻疹发病人数激增。近十年来发病人数每年很少。麻疹病毒不耐热,加热56度持续30分钟就可以灭活,并可以被紫外线、酸性溶液、乙醚迅速灭活

可使人患病的麻疹病毒来源于哪里?

麻疹感染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出疹前2-4天至出疹后2-5天具有传染性,口腔粘膜斑出现时传染性最强。如有呼吸道并发症,传染性可持续至疹后10天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也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亦可造成感染,其潜伏期通常为10—14天,

哪些人容易得麻疹?

人群普遍易感,对麻疹病毒没有免疫力的人群暴露后显性感染率达90%以上。通过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或自然感染可获得免疫力。孕妇、营养不良的儿童、严重免疫缺陷者罹患麻疹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较高。未接种疫苗者 6月-5岁儿童易发病。

人感染麻疹后发病过程怎样的?

典型临床表现为高热(体温≥38℃),发热2—4天后出现自耳后、颜面部开始,自上而下向全身扩展并可累及黏膜的红色斑丘疹,伴有流涕、喷嚏、咳嗽、流泪、畏光、结膜炎等症状。

分期:

潜伏期

皮疹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那是麻疹病毒在鼻咽局部黏膜快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入血液;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前驱期又称:疹前期

实际上是麻疹病毒大量进入血液循环的阶段,一般为3~4天。病人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中度以上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其他症状,眼部特殊症状:结膜发炎、眼睑水肿、流泪、畏光、再加上口腔颊黏膜上的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的柯氏(Koplik)斑;此时传染性最强。

出疹期

皮疹多在发热后3~4天,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并出现皮疹,红色斑丘疹始见于耳后、颈部,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这是麻疹病毒与人体免疫激战阶段,高热可导致患儿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

恢复期

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特定人群感染麻疹病毒后有哪些表现

年龄小的婴儿在出疹的前驱期可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免疫缺陷者,在感染麻疹病毒后可能不出现皮疹,但可以并发肺炎而危机生命。

检测方法?

金标准: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

注意采血前8-56天内未接种过含麻疹成分的减毒活疫苗,血液中麻疹IgM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病毒核酸检测:以患者血液、尿液、鼻咽分泌物作为标本检测。阳性即可确诊。

病毒抗原检测,可早期快速帮助诊断

鉴别诊断;

猩红热、水痘、手足口病、幼儿急诊、川崎病、药疹

并发症:呼吸系统(喉炎,肺炎、中耳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脑炎等)角膜结膜炎、胃肠道并发症。

治疗:

麻疹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以支持治疗为主对症治疗,护理应侧重于缓解症状使儿童感到舒适,预防并发症。

一般治疗:注意卧床休息,空气流通,注意眼部休息,避免强光刺激,注意皮肤和眼、鼻、口腔清洁。以易消化、营养丰富食物为主

药物治疗:退热药,注意不要给患有麻疹的儿童或青少年服用阿司匹林,出疹期间,需注意避免急骤退热

止咳化痰药

维生素A:所有儿童或成人麻疹患者都应服用两剂维生素A补充剂,间隔24小时服用。这可以使维生素A的水平恢复到正常,即使是在营养良好的儿童中也会出现维生素A水平低的问题。它可以有助于预防眼睛损伤和失明。维生素A补充剂也可减少麻疹死亡人数。

抗生素

如何预防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麻腮风疫苗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及时、全程接种麻腮风疫苗可以获得有效保护。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适龄儿童应尽早、全程接种麻腮风疫苗,未全程接种的适龄儿童应尽早补种。病例隔离和密切接触者健康监测对于麻疹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密切接触者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期限为最后近距离接触病例之日起21天。健康监测期间可正常学习和工作

什么情况下就医甚至急诊就医?

当怀疑接触过麻疹患者时,或者出现类似麻疹的发热和皮疹时及时就医,如果已经确诊感染麻疹病毒,再出现以下症状应急诊就医:呼吸急促、嗜睡、惊厥、意识模糊

总结:

麻疹可防可控,只有一个血清型,日常坚持勤洗手,做好个人防护;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一旦出现发热、出疹或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应及时就诊。

播出频率:吉林新闻综合广播FM91.6 AM738

栏目:《健康大讲堂》

播出时间:周六、周日 17:00-17:30

节目热线:0431-858151118581599985815199


文章来源:转载·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图片来源:转载·长春市儿童医院

编辑:俞童、子欣

初审:郝滋丽

复审:钟晓

终审:赵敏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给更多人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