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4 03: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冰心的日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既有日记的真实感,又能体现对冰心先生/女士及其作品的了解和思考:
1. "明确日记的视角和口吻 (Perspective and Tone):" "第一人称:" 日记通常以第一人称“我”来写,要代入一个具体的角色(比如一个学生、一个读者、一个对冰心作品感兴趣的人等)。 "真情实感:" 虽然是“作文”,但要尽量保持日记的口吻,即自然、真诚、略带个人色彩。表达对冰心先生/女士的敬佩、喜爱,或者阅读其作品的感受、引发的思考,要发自内心。 "个人化:" 强调这是“我”的观察和感受,避免空泛的赞美或评价。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Focus and Entry Point):" "具体事件:" 是最近读了冰心的某本书(如《寄小读者》、《繁星》、《春水》)?还是看到了关于冰心先生/女士的报道或传记?或者是在某个情境下,冰心先生/女士的某句话/某个形象触动了自己? "核心内容:" 围绕这个切入点展开。比如,如果读了《繁星·春水》,可以重点写其中哪些诗句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它们如何反映了冰心女士的
日记作为一种灵活、自由的文体,活跃在五四以来的文坛,涌现出不少名篇佳作,如《鲁迅日记》《胡适日记》。这种毫无掩饰的本色文字,每读一次就如同经历一次人格的净化。手中的这部《冰心日记》,是冰心现存全部日记的汇编,是冰心的人生实录与独白,更是“文坛祖母”的心灵史。
这本冰心日记,以时段的方式,展示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时代变迁和人文景象。这是一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也是一部当代社会变迁的真实记录。它对诸多的文化景观做了立此存照,显示了冰心从生活到作品的奥秘,也体现了冰心晚年的艺术观念与批判精神。日记一直记到最后一次入院前,即1994年8月24日,住进北京医院后便无日记,也不曾出院,后以百岁之龄离世。九旬之后的日记,本身就是珍贵的生命记录,更是冰心老人以耄耋之年的生命,搏击时代的浪潮。读这些日记,能看出一名作家从中年到晚年的思想脉络与生命轨迹。
作为一名作家,冰心具有极好的观察力,所到之处,都被她详细记录下来,下笔成文。1957年4月23日,她离开镇江赴扬州,路上有“坐小船东下,一路上看见北固山上有甘露寺,以下又有象山、金山、焦山,所谓之‘独立中流喧日夜,万山无语看焦山’者是也”的记录。及至扬州,对瘦西湖有“观对面有凫庄,茅舍三五,古雅可爱”的观察。27日在无锡,对寄畅园有“本是秦邦宪同志故居,地方不太大,而丘壑甚美……有碑,有画,穿假山时,有流水淙淙”的描述。而在“大跃进”的年代,日记并无赞歌式的唱颂与浮夸描写,保持着谨慎求是的态度。
冰心在日记中展现了她的心灵轨迹。“文革”前夜的1965年底,冰心从江西的余江、南昌、井冈山,一路接受红色教育、接受农民文化的熏陶。虔诚地面对,真诚地检讨,沉痛地反思,密密麻麻写了很多。在拜谒南昌八一纪念馆后,站在周恩来、贺龙等革命家的画像前,提出的问题极是严峻:“创业不易,革命艰难,革命领导人与我们是世纪同龄人,他们革命时,我们在做什么?”冰心沉痛地忏悔过去、立志自新:“在我们思想改造的工作中,要如何地痛恨自己的过去,脱胎换骨,以有限之生为无限的前途事业服务。”而这,能让人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的冰心。
冰心每天都在不停地忙碌着。在1991年11月30日的日记中,冰心晨起连写了六封信,还接待了客人,又写字,下午仍然写信并寄出,晚上入睡前还看了《平凡的世界》。这是一个91岁老人一天的工作量。一个人身处壮年也未必能如此,何况天天如此。
冰心的一生以“爱”著称,在童年时期就曾向父亲表达过要做给人以光明的“灯塔守”,到了晚年也思忖着如何多做些事。对生命对爱的坚守,冰心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如1965年在江西吉安写“中国诗句所谓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我们还是不要有黄昏思想,壮士暮年雄心未已”,也是她晚年工作与生活的真实写照。
晚年日记是冰心最后生命的绝唱。日记中这样的字眼常现:“半夜仍是脚趾疼,翻来覆去真是痛苦。吃饭牙根痛,睡觉脚痛,老来真是痛苦,不如死去。”“十时多睡,大姐陪,总是睡不好,脚又痛,真是生不如死!”“我也不想多活了,骨头又疼,皮肤又痒,内外夹攻,苦了自己也苦了别人。”另一方面,她照样写信、题字、读书、著文、接受访问等等。从美国回来探望干妈的诗人辛笛,十分心痛,希望干妈不要这样劳累,也希望别人不要来打扰,让老人安度晚年。冰心平静地对干女儿说:“活着,总得为国家做点事情!”这不是壮语,这是冰心真实的想法。
日记中的冰心是怎样的形象?读这部日记,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真”字。冰心写日记不是为了后来出版,而是作为生活的备忘录来写的,而她日记中的很多想法与她公开发表的都是完全一样,这是非常难得的。很多公众人物,尤其是当代的名人,都是人前人后形象很分裂的,表面说一套,但内心想的是另一套,冰心在人格上真的是非常了不起。冰心被称为“世纪老人”“文坛祖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语言艺术的巨匠。她是一个有风骨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有爱心、有感情的人,她对人性的洞察,就像小桔灯一样,赋予我们以温暖心房的光芒。
《冰心日记》,冰心著,王炳根编选,作家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文/荆墨 刊于燕赵都市报2018年3月20日第19版)
冰心笔耕不辍70余载,小说、散文、诗歌创作丰富,文笔清丽、语言优美,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2004年,在冰心逝世五周年之际,冰心家人共同商定,将冰心生前在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楼34单元的遗物,全部捐赠给冰心文学馆,其中包括冰心20世纪50—70年代的23本笔记本(笔记本中穿插记录着冰心的笔记、日记与家庭账本)。2006年,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了“冰心佚文与遗稿发布会”,公布了“大量未收入《冰心全集》的书信、日记、笔记和家庭账本等遗稿”(王炳根:《冰心日记刍议》)。2017年,冰心家人又捐出冰心晚年的3本日记。笔者在冰心家人陈恕、吴青和冰心文学馆馆长王炳根等人的支持下,查看了冰心现存的全部日记和笔记手稿。能够接触冰心日记的手稿,看到带有历史沧桑感的第一手文献史料,笔者心存感恩和敬畏,深感冰心日记整理与研究的必要。
2015—2018年,王炳根与笔者合作整理了冰心的日记。在此期间,王炳根将出版冰心日记的想法告诉了冰心版权的授权人吴青、陈恕,得到了两位授权。《冰心日记》已于2018年1月出版,其中,日记部分约为30万字。《冰心日记》出版后,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
由于时间紧迫及可参照文献的不足,《冰心日记》在整理方面还有一些更待深入的空间。《冰心日记》中记载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等,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参考依据。但由于日记文体本身固有的限制或冰心晚年记忆的失准,冰心日记中有的地方与其他史料文献存在差异。为最大程度地呈现冰心日记的原始面貌,《冰心日记》在整理过程中未作改动或必要的说明。就此问题,可参考访谈录、人物口述、地方志、人物志等文献对冰心日记进行注疏。由于冰心的笔记尚未刊出,《冰心日记》中所记录的历史事件以及相关联的文件未暇收集印证。就此问题,可参考冰心的笔记及其他文献史料,对日记中有可能存在的佚文进行收集、考证。
以2018年《冰心日记》出版为界,研究界对冰心日记的研究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冰心日记》出版前,共有1部研究著作、6篇研究论文。日记为研究者提供了文献史料。研究著作为王炳根的《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与吴文藻》(2015)。6篇研究论文,有的是对日记内容的介绍,分别为王炳根的《新发现的冰心还乡日记》(2004)、王炳根的《尘封的美文——冰心的佚文与遗稿》(2007)、刘嵘的《冰心日记中的时代生活》(2016)、王炳根的《冰心日记刍议》(2017);有的是对《冰心日记》编纂体例的说明,分别为王炳根的《冰心日记(1957年4月—5月)选注》(2017)、王炳根的《冰心日记·后记》(2017)。此外,2004年,冰心家人将冰心的日记捐献后,日记就受到媒体的关注,新闻报道有陆梅的《尘封20年首次发现冰心日记》(2004)、蒋滨建的《冰心遗物回故乡》(2006)、姜小玲的《冰心日记现身,〈还乡杂记〉添佐证》(2013)、韩寒的《冰心日记近期面世》(2017)等。
《冰心日记》出版后,引起广泛关注,研究角度更加细致。与《冰心日记》相关的文献史实研究著作有王炳根编著的《冰心年谱长编》(2019)。研究论文分别为降红燕的《〈冰心日记〉中的昆明之行》(2018)、荆墨的《“文坛祖母”的心灵史——读冰心新书〈冰心日记〉》(2018)、降红燕的《〈冰心日记〉中的云南之行》(2019)和刘嵘的《五四作家20世纪50—70年代日记研究》(2018)。
就冰心日记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可以看到研究者都对冰心的日记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冰心日记》出版后,研究角度增加,研究更加细致。但由于《冰心日记》出版不久,相关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涉及的范围、深度及广度相对有限,研究多限于对日记内容的探讨,与冰心日记有关的史料还需收集、考证等。冰心在中国现代文化中有重要地位,《冰心日记》既是冰心“珍贵的生命记录”,也是一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和“当代社会变迁的真实记录”。因此,冰心日记在冰心研究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征引价值极高。对《冰心日记》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条注疏和考证并进行深度研究,是当前冰心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亟须相关研究者关注。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嵘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