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4 05: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历史著作的读后感,要写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深入理解原著是前提 (Deep Comprehension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Prerequisite)" "仔细阅读:" 不能只读梗概或别人的评论。要亲自、仔细地阅读历史著作,理解作者的观点、论证方法、使用的史料、叙述的脉络和核心论点。 "抓住关键:" 思考作者试图回答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主要观点?使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其观点?这些观点在当时的背景下有何意义?对后世有何影响? "识别局限性:" 任何历史著作都有其局限性,包括作者的立场、时代背景、史料获取的局限、研究方法等。读后感中如果能指出这些,会显得更有深度。
2. "明确读后感的性质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a "Post-Reading Reflection")" "不是书评摘要:" 读后感不是简单复述书的内容或写书评。它更侧重于你 个人 的感受、思考、启发和评价。 "突出个人体验:" 表达你阅读过程中的想法、疑问、共鸣、批判或受到的震撼。你是如何被这本书影响的? "“读”与“感”结合:" 核心在于“感”,即阅读后的感悟和思考。
今朝襄盛会,华夏谱新篇。值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不久,湖北云梦县聂鑫同志撰写的《燃旺信仰的火焰》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该书紧密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对党员干部关心的一些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观点权威准确、语言通俗易懂、文风清新简洁、形式活泼多样。读后,深深感到这本书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视野开阔引人入胜
这本书以理论高度、历史视角、世界眼光深刻分析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找准时代新坐标,在世界浩浩荡荡的洪流中把握前进大趋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读起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一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分析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阐释和实践解读,做到理性客观、全面辩证。比如,本书在阐释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一方面,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将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乃至集中显露的时期,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
二是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论从史出,这本书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与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增强内容的“厚度”,从而提升党员教育的理论说服力。比如,书中将历史与实际相结合,从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把握中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等基本道理。
三是国际和国内相关联。这本书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国际重大时事中彰显中国政治的优越性,激励党员同志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秉持初心,团结奋斗。比如,书中从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规律,提出了“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情怀”这一观点。同时,书中饱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处处可见中国元素、中国精神。
二、故事经典扣人心弦
这本书之所以让大家看得懂、记得牢、做得到、用得上,就是用好了身边的素材,比如红色案例、鲜活故事、反面教材等,让理论讲解深入人心,真正达到以红色故事服人、以鲜活故事动人、以反面故事触人的效果。
一是以红色故事服人。红色案例能起到更好地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坚定红色革命信念的作用。这本书通过讲述触及党员干部灵魂、引起思想共鸣的红色案例,从而更好地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比如,书中《捍卫“两个确立” 做到“两个维护”》一文,用革命先辈的红色案例论证了“两个确立”,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具有厚重的历史依据、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充分的实践依据。
二是以鲜活故事动人。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例子能让讲解更接地气。这本书把生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大白话”,用“小角度”讲清“大道理”,用“身边事”讲实“硬道理”,用“新角度”讲透“老道理”,让党员教育入心入脑。比如,书中《如何成就“最燃党课”》一文中提到,毛泽东在抗大讲党课,讲到“矛盾”一词时,他举例说,矛盾就是打架。
三是以反面故事触人。党课不仅要多讲正面典型,还要用反面教材开展正反对比,达到警示人的目的。相对于正面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这本书中反面典型的当头棒喝更让人心惊肉跳、发人深省。书中用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印证了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
三、内涵丰富耐人回味
作为一本优秀的通俗理论读物,《燃旺信仰的火焰》不仅立意高远,有高度、有深度,而且逻辑严谨、文风朴实、设计新颖,初入眼帘便让人手不释卷、欲罢不能,读后更是回味无穷、思之再三。
一是逻辑严谨。文章有条理,思路便显得清晰,否则,次序混乱,前言不搭后语,读者便很难理解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而这本书中故事之间的穿插思维缜密、逻辑严谨,整个行文如流水一般,让人感觉就像一次轻松愉悦的完美旅行。
二是文风朴实。朴实自然、通俗易懂的语言可以让读者有一种亲切感,身临其境。这本书无论是使用民间俗语还是成语典故,既能一针见血直指问题,又能实实在在言之有物,让人一目了然。书中大量运用鲜活的事例、详实的数据,把理论形象化、生动化,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大大提升了趣味性和可读性。
三是设计新颖。党员教育书籍贵在实用,这本书根据广大党员的实际需求编写,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形式上不拘一格,简约之中彰显深刻内涵。另外,书中不仅附有《中国共产党章程》,还附有《党员政治生日纪念》《“七一”致党员的一封信》等单页,党组织可自行将党员的个人信息填写上去,为每名党员私人定制一份独特的学习纪念品。
(作者:李松 新华社记者)
来源: 党建热点
因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而知道了《万历十五年》这本历史著作,读的时候酣畅淋漓,以前觉得历史离自己很远,但读罢这本谈不上巨作的历史著作后,感觉自己猛然间回到明朝,那一幕幕已然远去的历史场景似乎就在刚才,那一个个个性分明的历史人物好像就在身旁,历史从未与我如此之近,文笔随之开始挥动,与君分享。
初读《万历十五年》,原以为只是对一段特定历史的平铺直叙,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惊觉这是一部剖析人性、制度与历史发展规律的鸿篇巨制。黄仁宇先生以1587年为切入点,看似平凡的一年,却串联起了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和李贽等关键人物的命运,揭开了明朝走向衰落的序幕,也让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知。
万历皇帝,这位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的一生充满了无奈与挣扎。少年登基的他,在张居正的严格教导下,本怀着成为一代圣君的抱负,渴望在朝堂上施展拳脚。然而,张居正的强势与文官集团的掣肘,让他逐渐意识到,自己虽坐拥天下,却处处受限。立储之争成为了他与文官集团矛盾激化的导火索,在这场权力与道德的博弈中,万历最终选择了妥协,以消极怠工的方式对抗着这个无法改变的体制。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被时代和制度束缚的帝王,即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难以挣脱命运的枷锁。这也让我不禁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意志究竟能对时代的发展产生多大的影响?是顺应潮流,还是奋力抗争?万历的选择无疑是一种悲剧,他的无奈与妥协,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间接影响了明朝的走向。
张居正,这位明朝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举措如考成法、一条鞭法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明朝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让明朝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他一心为国,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试图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然而,他过于强势的作风和对权力的高度集中,让他成为了文官集团的众矢之的。他生前风光无限,死后却被清算,家族也遭受牵连。张居正的悲剧,让我深刻认识到,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勇气、智慧和坚定的信念,更需要考虑到各方利益的平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各种变革,是勇于突破,还是墨守成规?张居正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敢于挑战传统,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要懂得妥协与平衡,避免因改革而引发更大的动荡。
申时行,这位接替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的官员,与张居正的强硬风格截然不同。他深知明朝官场的复杂和文官集团的势力,因此采取了一种调和折中的策略。他试图在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找到平衡,以维持朝廷的稳定。在他的任期内,虽然没有像张居正那样做出轰轰烈烈的改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朝廷内部的矛盾。然而,他的这种中庸之道,也让他在面对一些关键问题时显得犹豫不决,缺乏决断力。比如在立储问题上,他的拖延和妥协,最终导致了朝廷内部的纷争不断。申时行的经历让我明白,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事务时,既要懂得灵活变通,又要坚守原则底线。过于强硬会招致反对,过于软弱则会失去威信,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海瑞,这位以清廉和正直著称的官员,他的一生都在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在那个贪污腐败盛行的时代,他犹如一股清流,敢于直言进谏,弹劾权贵,甚至不惜得罪皇帝。他的清廉和正直令人敬佩,但他的行事风格也让他在官场中处处碰壁。他过于理想化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社会的复杂性产生了巨大的冲突。海瑞的故事让我思考,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应该以道德为唯一准则,还是要兼顾法律和现实情况?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需要弘扬道德的力量,但同时也要认识到,道德不能替代法律,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戚继光,这位抗倭名将,他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精神令人赞叹。在明朝军备废弛、倭寇肆虐的情况下,他组建了戚家军,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创新的战术,成功抗击了倭寇,保卫了国家的安全。然而,他的成功并非仅仅依靠个人的能力,还得益于张居正的支持。在明朝重文轻武的体制下,武官的地位相对较低,没有文官的支持,戚继光很难施展自己的抱负。这也让我认识到,一个人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同样重要。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身处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只有善于与他人合作,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李贽,这位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他批判传统儒家思想,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对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提出了质疑。他的思想虽然在当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却为后来的思想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李贽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多元性和思想解放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时代,总会有一些人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提出新的观点和思想,正是这些人的存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鼓励创新思维,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为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
《万历十五年》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是由一个个孤立的事件组成,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不是简单的符号,他们有着自己的性格、欲望和追求,他们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无论是皇帝、官员还是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理想而奋斗,而这种奋斗往往受到时代和制度的限制。
从这本书中,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人生和社会的道理。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像张居正一样,勇敢地迎接挑战,努力去改变现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像申时行一样,懂得灵活变通,学会换位思考;在坚守原则时,要像海瑞一样,不为外界的压力所动摇;在追求梦想时,要像戚继光一样,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也要善于借助外部的力量;在面对新的思想和观念时,要像李贽一样,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突破传统。
掩卷沉思,《万历十五年》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明朝历史的深入了解,更是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它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把握当下,创造未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