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4 05:41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书日记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日记:
"X年X月X日 星期X 天气:晴"
今天下午,我花了点时间琢磨了一下老师布置的“写书日记”作文。以前我写日记,可能就是流水账,记录一下吃了什么、玩了什么。但这次不一样,老师希望我们以写书(或写写阅读体验、写作心得)为主题,我觉得这确实需要更用心一些。那么,写好这样的日记作文,到底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首先,"内容要具体、充实"。不能只是简单地说“我今天看了书”或者“这本书很有趣”。要具体到看了哪本书的哪一部分,看到了什么精彩的情节,哪个角色让你印象深刻,或者书中哪个观点触动了你。比如,我可以说:“今天我读了《小王子》第五章,小王子和狐狸关于‘驯服’的对话让我很有感触。狐狸说‘驯服,就是建立联系’,这让我想到人与人之间需要真诚和耐心去建立感情。”
其次,"真情实感是关键"。写书日记,记录的是你和书籍的互动。你的感受、你的思考、你的喜怒哀乐,都应该真实地流露出来。是喜欢?是困惑?是愤怒?还是温暖?不要为了写而写,编造一些不真实的心情。即使是对一本书暂时没有太大感觉,也可以记录下这种“平淡”或者“思考”,这也是
与书相识,源于那时乡村匮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所迫。三十多年前,我出生在苏北一个农村家庭,父亲虽是乡村教师,但家里的地还是正常耕种着。
在我四五岁时,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面,跟着他去上学。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上学,应该是到学校玩儿。
父亲把我放在学前班,那时候农村还没有开设幼儿园,学前教育就是一年制的学前班,大家都称为“半年级”。每次看到高年级的学生都背着书包,上课都像模像样地把书拿出来时,我便哭着找到父亲要书和书包。
父亲教四年级,就给我找了四年级的《劳动》和《思想品德》课本。偌大的书包里空荡荡的,只有这两本书,走路的时候晃得厉害,但我很快乐,因为我也有书和书包了。当然,上课自然是听不懂的,这四年级的书,自然我也是看不懂的。
就这样混到了三年级,我开始认得一些字了。
当同龄人在田间地头玩耍时,开始了我与书的结缘。
父亲从村上小学拿了些书给我,近三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那是一个系列主题的书籍,是介绍科学家事迹的儿童励志读物,但是没有拼音,有些字我是不认识的,只能问父亲。问着问着,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就教我怎样查汉语字典,就是那种袖珍型的,只有巴掌那么大,售价好像是两三块钱。拿到那几本书之后,我爱不释手,整天捧在手里,母亲喊我吃饭都要催好几遍。可能是农村见到的书太少了,内心自然感觉珍贵了些,也因此学会了查字典,得以看懂更多的书,也就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
乡间的童年乐趣是很多的,每逢寒暑假,我会到外婆和姨妈家。白天,我就随村里的大孩子们去池塘游泳,去河里捉鱼,去田里偷西瓜;晚上,我就把他们比我年级高的那些课本找出来,在油灯下翻看。因为读的书比其他小朋友多了些,所以认识的字也多些,这一点一直让我沾沾自喜。上黑板默字、老师提问,每次我都是自告奋勇,赚足了个人虚荣感。
到了五年级,我开始把家中的书翻出来。能找到的书比较杂,父亲教学用的参考书、师范学校的教材。理科类的书籍我自然是看不懂的,只能看文学类的。找了几本师范的语文课本,里面囊括了好 多名家名篇,艾青的《大堰河一我的保姆》 、夏衍的《包身工》、鲁迅的《药》等等。很多作品我都似懂非懂的,特别是鲁迅的文章,少年浅薄的阅历,很难了解其中要表达的意思。读鲁迅的文章多半是在高中后,再看的时候,才大致懂得其中的意蕴。
乡间的晚上生活很单调,在没有电视前,吃完晚饭六点多就睡觉了。睡得早,醒得也就早了。有时候凌晨三四点醒来,无聊时,只能选择看书,趴在床上,长时间一个动作,也是很累人的。小学时的每个暑假都很漫长,除了干农活儿,也就没有其他事情做了。农村的孩子经常会帮着父母放牛放羊,我放过很多年的羊,但没有放过牛。
那时候最想放牛了,因为可以骑在牛背上,特别是背完那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后,我放牛的想法越发强烈。我也曾天天嚷着让家里也买头牛,当然,牛是没有买,倒是去外婆家牵了几只羊过来。从此,放羊成了我每年暑假的一项重要课外作业。与其他放羊的孩童不同的是,我的手里除了鞭子以外,还多了本书。
在农村,一般都是一家一 头牛,而羊一般都是好几只,甚至十几只,这就意味放羊时,要不时地盯着看着,因为羊会乱跑。有时候看书看得入迷了,羊群会偷偷跑到不远处的地里吃庄稼,为此我没少挨父亲的打。
那时,写作文是令很多同龄人头疼的事,我却不存在这样的困难,因为看了不少书,再加上平时有写日记、周记的习惯,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还代表学校到镇里参加作文大赛。我开始意识到,读书给我带来的好处,不只是文学上的积累,其他各方面的知识都可以从书上获得,成绩自然就提升得很快。小升初,我考了学校的第二名,中考考了全镇的第一名。
到了初中、高中,看书的机会更多了,初中三年,我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因此可以经常和语文老师接触,抱着作业本去他宿舍的机会,也成为我看到更多书的便利。
记得初一夏天的一个中午,午觉睡过了,我揉着惺忪的眼睛,顶着蓬乱的头发奔到教室门口,喊了声“报告”。正好是语文老师的他没有像往常那样说了句“进来”,而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少年不识愁滋味”这几个字。当时,我还不能完全懂这几个字的意思,后来才知道这是一首宋词里的一句。
从此,我也爱上了诗词。不记得背了多少古诗词,当时学校发了一本《古诗文诵读(中学版)》,后来我又找到小学版,这两木书上的古诗词,我基本全背过。后来到了高中,我依然把这两本古诗词随身带着。背得越多,我越觉得古诗词的博大精深,越觉得它的意蕴百感交集。
人生遇到的酸甜苦辣或是爱恨情仇,都可以在某首诗词里找到自己的共鸣,这是我觉得诗词的奇妙之处。那时正处在青春期,在那个悸动的年华里,婉约派的宋词成了我的情感的主要承载。懵懂的爱情,年少的故作深沉,还有青春的矫情,都能在一曲曲宋词里找到寄托。
小高三时候,读书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语文老师每周五下午都会组织我们去阅览室,增加阅读积累。那是一段极度压抑而又苦苦挣扎的岁月,关于看书的记忆以至于在多年后的今天回忆起来,依然这般清晰可见。下午两点到图书馆,看《读者》杂志,感悟百态人生;读《求学》杂志,憧憬未来大学;阅《中国青年》杂志,感触时代脉搏。在这过程中, 大家都陆续地走了,而我一般会待 到六点,因为再晚的话食堂就没有饭了。我一个人走出图书馆,那时应该是十二月份,天黑得比较早,路边昏黄的路灯已经亮起,我长舒一一口气后,仰望着漆黑的夜空,凝视良久.....
到了大学,读书的环境和心境已然和高三时截然不同,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心情自然放松了。苏州,我一直把它看成一座大大的书香庭院,处处流露着延续传承千年的文化气息,也处处弥漫着千年崇文重教的文化底蕴。
我所在的北校区,是个比较老的校区。图书馆 坐落在一汪池塘边上, 被一片茂密的树木掩映着,墙上爬满了爬山虎,肉眼很难分辨是什么时代的建筑。我经常一个人出入图书馆,经常伴着夜色走过一段漆黑的路回到宿舍。那里藏书很多,可能我四年夜以继日都读不完。现在想来,还是后悔当初没有再多读些书。每次寒暑假前,我都会借上六本书,因为本科生最多能借六本。
在大学的图书馆,我走进路遥,走进他的《人生》(平凡的世界》;走进贾平凹,走进他的《废都》《我是农民》:走进史铁生,走进他的《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我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感受那种与命运顽强抗争的力量,也感受那份对生命的热爱。参加工作后,经常加班到很晚,但我没有停止过对书和知识的渴望。我经常去所在城市的大学城图书馆,冬天很冷,骑着自行车更冷,在那里我完成了我复习备考的艰难岁月,闲暇之余,也发表了几篇文章在集团的内部刊物上。
后来,我来到了现在的城市,在这里安家、娶妻、生子。每次从工作单位去往市区,包里都会带着书。办完事,在等班车时,钻进班车点附近的银行或者市区某家书店,因为有书的相伴,时间过得越发充实,思想也获得了延伸。多年来,我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但凡是坐车或者有其他整段的时间,我都会提前备一本书。如今,读书的形式也在不断地丰富,电子书也越来越多。现在想想,最有读书感觉的,还得是纸质书籍,在灯光下,听着翻动书页清脆的声音,闻着纸张的墨香,再饮上一口清茶,的确是一种享受。我与书的渊源,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高中学的是理科,大学学的是工科,常与各种晦涩的数字演算和枯燥的实验相伴,但这并不能阻挡我对书的渴望。
我一直认为,所有的这一切都得益于读书。因为读书,才使得我从一个乡村少年成长为一名人民警察;因为读书,使得我从无知走向成熟;因为读书,使得我原本匮乏的精神生活变得如此富足。书读多了,便抑制不住心中的冲动,欲与之形之于书,且取得了小小的成绩,发表了-一些作品,获得过一些奖项,加入了省作协等文学组织,更成为同事、朋友口中的 “作家”“才子”。 也因为读书作文,使我在基层单位很快崭露头角,得以被调往机关从事政工综合工作。这些年,每每和正在读初中、高中的晚辈聊天儿时,我都会和他们说一段话:“读书是改变命运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作为农村孩子,如果你连读书学习的苦都吃不了,那你以后再想出人头地,肯定是难上加难!”
十多年前,我给自己起了个网名一晴耕雨读。倒不是炫耀或者做作,而是感恩生活,感恩读书,特别是感恩在农村生活的那十八年时光。每当经历过烈日下农田里的暴晒劳作后再捧起书本时,总有一种别样的感觉,格外珍惜坐在教室里的光阴,暗暗下定了好好读书的决心。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写过,或许我的前世就是个寄情于田园山水间的农夫,是一介穷困潦倒、与书为伴的农夫,终日粗茶淡饭出没于田间地头,晴耕 雨读。陆游曾言:“两眼欲读天下书, 力虽不追志有余。”我自然不敢与陆游比肩,但拿起一本书,跟随着作者的构思,去感悟人间冷暖,去通识古今,让浮躁的心灵在书里小憩,也算是一件快事。
作者:曹伦平
作者:铁流
关于读书的好处,还有历代人读书的佳话,现代人都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在物质极丰富的今天,人们如果想去买一本书,不再会因为它的价格而犹豫半天了。可是,让人们都有些疑惑的是,好日子之下,爱书和读书人却日渐减少了。随之,手机、电脑中的各种信息潮涌般地席卷着我们的日常。前些年,青岛电视台播出了我一个专访,其中提到我小时候偷了父亲两元钱买书而挨了一顿揍,这正好被坐在电视机前的几岁儿子看到了,他有些忿忿不平地说:爸爸,我偷钱买块冰糕你就揍我,你小时候不也偷钱了吗?我听了这话,一时有些哑然。
我出生在沂蒙山,生活在沂蒙山。当年,沂蒙山是革命的代名词,也是贫穷的代名词。小时候,饥饿给我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我写过一篇散文,题目是《豆腐的回忆》。豆腐现在是家常便饭,可过去我们家大都是在过年的时候才吃上一点点。记得那时,我看到母亲都只是尝一尝,随后就去忙碌去了,我问她为什么不吃,母亲笑笑,说不喜欢吃豆腐。我们兄弟几个都很奇怪,这么好吃的东西母亲竟然不喜欢。后来生活好了,豆腐不再是稀罕物,母亲也吃得很多了,再问起她,母亲笑着说,还不是为了让你们多吃些呀。父亲一直希望他的儿子能走出贫瘠的乡村,彻底摆脱穷困,他就经常鼓励我说:儿子,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你不是喜欢吃馒头吗?等将来你考上大学了,不仅能吃上白面馒头,还能找一个城里媳妇呢。童年是对异性没有感觉的,可对馒头充满了向往。那时,最渴望的是吃饱饭,能吃上一点好东西都是奢望,当然,更渴望的是读书,因为每次翻开书的时候,就进入了一个又一个引入入胜的全新世界,什么烦恼、饥饿,还有父亲说的白面馒头,统统都没有了。
母亲说我几个月大小的时候,在风口里被呛了一口,从此冬天一到就咳嗽,严重的时候晚上大都是坐着睡觉,整整一个寒冬都不能去上学了。接下来就是来来回回的看病,有时趴在母亲的背上,有时坐在父亲推的独轮车上,尽管收效甚微,可是父亲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年复一年,家中微薄的财力几乎都用在了我的身上。母亲还四处打听偏方,听说早晨起来空腹吃炒鸡蛋好,就每早给我炒两个鸡蛋。那个年代,对农家人来说,“鸡屁股”可是一项主要经济来源,日常开支就靠卖些攒下来的鸡蛋,平日里几乎是不舍得吃的。每次炒鸡蛋,都是用那个平底的大铁勺子,两个幼小的弟弟蹲在一边,眼巴巴地看着,当听说是用来给我治病的后,都没开口要,只是不停地咽着口水,母亲不忍心,就用筷子尖夹了点豌豆粒大小的鸡蛋给了弟弟们。尽管各种各样的法子用上了,可还不见多少好转,母亲很自责也很无奈,觉得我这一辈可能没什么起色了,常常一人自言自语地嘟哝着:咋就被风呛着了呢?我幼小的心灵也隐隐约约地感到些许的失落,是读书填补了我的内心世界,甚至抚平了不安。最初,我看的是连环画,后来是读长篇小说。我本家族一个叔叔虽然只念了几年书,可对书籍的爱是超乎寻常的,冬闲的时候他就到山里推石头买,鞋破了都不舍得买一双,可买了不少的书,犹如久旱逢甘霖,我一头扎了进去,没几个月就读完了。接下来没书读的日子就像断了顿,急得我抓耳挠腮的,瞅准空子偷了父亲两元钱去县城买了一本书回来,后顾不上回家,就坐在村头的河边一口气读了下去,直到夜幕降临看不清字了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家中。父亲很严厉地看着我,问他口袋里的钱是不是我拿去了?那个年代,我们全家整年都见不到一百块钱,父亲对他口袋中的两元钱记得格外清楚。要知道,父亲上个月赶集时曾为丢了一块钱而懊悔,心疼的一整天都没吃下饭去。他看了看我手里的书就一下子明白了,瞪起眼从腰间抽出皮带狠狠地抽了我几下。书看多了,心里就有一股子冲动,也总想拿起笔写点什么,后来模仿自己读过的书写了个长篇小说,记得叫《山里红根》,反映战争年代少年英雄的,同学们都拿去传看。初中毕业后,我没能考上高中,就回家务农了,但文学梦没有丢,每天晚上都掌着煤油灯看书到鸡叫,父亲梦中醒来总是会狠狠说上几句话:连个学都上不好,还想着去写书?快睡吧!别浪费灯油了!农村不养闲人,为了生计,我到了村里的林业队,每年开春,都能看到满树的桃花梨花,果子快熟的时候,满园子红彤彤的。为了防备人偷,我们几人一帮守夜。月光皎洁,虫声切切,一缕一缕的薄雾盘在树上。看着漫天的繁星,灵感来了,就一下子钻进棚子里打起手电筒写日记、写小说,久而久之,让队长发现了,他就召集大家开我的批斗会,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下来打地洞,你一个农民,就得一门心思的好好钻研种地,养好咱们的果树,要不就趁早别干了!他还很肯定的告诉我,将来我要是能写书了,他就用头走给我看,我一气之下离开了林业队,跟着我的姨夫学木工,每天拉着沉重的大锯,脑子里还想着小说中的人物。只要有一丁点空闲,就捧着书读,大姨笑我:外甥,这书本本比饭还香吗?后来,我又陆陆续续买了些书,父亲见了,也没再说什么,还给我的煤油灯,加了一次又一次的油。
当兵一直是我的理想和目标,1984年10月,我终于穿上了水兵服,母亲从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摸出一张钱,又小心翼翼地塞到我手里,我看了看,是一张五元票,我的手立马沉甸甸起来,急忙又塞给了母亲,母亲撩起衣襟抹了抹泪,说:孩子,穷家富路,拿上吧。
新兵连结束后,我先当了炊事员,不久又干了仓库保管员,那个时候,部队都非常重视小秀才,我如鱼得水,节假日基本上都是在部队图书室度过的,图书管理员是个女兵,她和我开玩笑说:你见了书就像乞丐见了面包一样,什么也不顾了。记得当初,我和战友就住在一个类似地下室的房子里,工作之外我就看书写作。有一年春节,我竟不知道外面是晴天还是阴天。听着外面一阵又一阵的鞭炮声,我的笔尖在纸上沙沙响着。有一次,我到机关去办事,看到一间办公室前放着一堆旧书,几步赶上前去,双眼也热烈起来,我拿起一本翻着,正巧一位女干事走了出来,她看了我一眼道:你喜欢书?我点点头,问她怎么处理这些书,她说等会就交给收破烂的了。我的心一跳跳的,忙说:能不能交给我。她认真地看了我一眼说:你这么喜欢就拿去吧!我如获至宝,不禁一阵心花怒放。我找一辆小车,把这些书一路推到我的宿舍。这些书陪伴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我离开烟台来到青岛。
1987年,我考上了海军蚌埠士官学校,尽管毕业后不是军官,可这也意味着我再也不用复员种地务农了。回到老家时,我看到忙碌了一辈的老父亲,腰杆子好像一下子挺直了许多,脸上的皱纹也少了。可是,由于我理科不好,再加上沉湎于写作,第一学期就有几门课考砸了,按规定,得退学,学校知道我是个小作家后,又给了我一次机会,可第二个学期又有一门课没能过关,接下来,我很快就接到了退学的通知。记得,那天我不知道是怎么坐上火车的,又是怎么在车上站了一路的,大脑里唯有一片空白。退学的当年,就面临着复员,真是雪上加霜,部队领导也不舍得放走我这个“秀才”,又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机会,直至我提干,后来又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说实话,读书、写作曾给了我一次次挫折,但又一次次成就了我,使我从一个农家的后代,成了一名作家。我感谢书籍,感谢文学!
作家简介:
铁流,1967年10月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原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鲁迅文学奖、两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多种文学奖项。
壹点号铁流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