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从军日记是》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4 05:56

如何写《从军日记是》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作文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特别是针对以“从军日记”为主题的文章:
"执笔军旅,笔尖深情:撰写“从军日记”作文的注意事项"
“从军日记”,顾名思义,是以军旅生活为背景,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个人在军队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它不仅是个人经历的沉淀,更是情感抒发、思想成长的载体。想要写好一篇“从军日记”作文,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真实性与细节的描绘"
日记的核心在于“真”。虽然作文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但“从军日记”作为主题,其真实感是吸引读者的关键。
"注重细节:" 不要只写“今天训练很累”或“晚上站岗很枯燥”。要加入具体的细节,比如训练时的汗水、泥泞,战友们互相鼓励的瞬间,站岗时看到的星空或远方的轮廓,武器装备的冰冷触感等等。这些细节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军旅生活的真实脉搏。 "情感细节:" 同样,情感的流露也要具体。是训练时的咬牙坚持,是完成任务后的自豪,是看到家乡照片时的思念,是与战友分享喜悦或分担忧愁的温暖?真实的情感细节最能打动人心。 "记录特定元素:" 军旅生活有其独特性

新兵日记:我的军旅人生已经启程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多少次憧憬那绿色的方阵,嘹亮的军歌常在梦中回荡。青春就应如此顽强,砥砺风霜,青春就应如此激荡,放飞梦想。军旅人生,已经启程!北部战区陆军参谋部直属队的新兵们从祖国的大江南北汇聚济南腊山,开始了他们的军旅第一步——新兵连。

让我们用镜头跟随新兵一起去军营生活,去翻阅真实的新兵日记。

(史择芳 王克斌摄影报道)

心怀从军梦、报国志,远离家乡踏上征程,却多了几分思乡情,坐在驶往营区的大巴上,新兵们的心情可谓五味杂陈。

来到营区,被分到新兵三连的王友泰见到了他的“军旅启蒙老师”,那传说中不苟言笑严厉无比的班长,却像个邻家大哥,嘘寒问暖,带他填写登记,让他感到无比亲切。

整理内务、理发、洗澡、整军容,渐渐有了军人的样子。

班长手把手教我叠被子,其实,这“豆腐块”也不是传说中折磨人的“小妖精”。

队列训练是新兵训练的基础课目,对新兵的日常养成、行为规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使新兵们学有榜样,练有标准,新兵团组织了示范观摩活动,老班长们整齐划一的队列动作让台下的新兵们投来了崇拜的目光。

班长在队列场上严抠细训,摆头的角度,眼神的高度都要做到精准定位。

在队列场上要打下坚实基础,用11班班长汤启玉的话讲,那就是:打好兵的基础,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从点滴细节练就军人过硬作风,就是一只水壶也不能掉队。

第一次节日战备教育。三连指导员结合二战中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实例,为新兵们讲述节日战备的意义和作用。

课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拔河中感受集体的无穷力量,增进战友情谊。

拉拉队呐喊助威。

军营网吧上网冲浪。

中秋节举行“我谈军营中秋”主题演讲比赛。既增进了新兵间的相互了解,又锻炼了新兵勇于走到台前的胆魄和勇气。

新兵日记,未完待续!……

安徽小伙旧书摊淘得“皖南从军日记”,辗转一月找到99岁老兵主人寄还

极目新闻记者 张万军

视频剪辑 马星翔

视频加载中...

“晨四时即起,与冠男(张冕)兄急步南星桥,天已亮,有高君昨宿南星桥,亦追来……”近日,一本记录一名年轻人72年前突破重重封锁投身革命经历的“皖南从军日记”,意外现身于安徽合肥的一个旧书摊,最后落于合肥小伙刘雨手上。怀着对革命前辈们的敬意,刘雨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联系上这本日记的主人——已经99岁的老兵叶繁,并将日记物归原主。另外一本记录参加当年皖南革命斗争经历的日记《皖南游记生活日记》的主人,也即将浮出水面。

72年前,26岁的叶繁和两名好友怀着对革命的信仰,步行7天,突破重重封锁,从浙江前往皖南,加入新四军皖南游击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7月2日,叶繁的家人向极目新闻记者讲述了老人的革命经历。

小伙旧书摊淘到两本从军日记

7月2日,27岁的合肥小伙刘雨向极目新闻记者讲述了自己淘到《皖南从军日记》手稿的过程。

今年5月下旬,平时爱读书也爱买书的刘雨,在合肥市宣城路附近一带闲逛时,看到一位老人在卖旧书。他在老人书摊上翻找书籍的过程中,发现两个包装不算好的文件袋。文件袋挺鼓的,外表已经泛黄,而且角边有破损。当他开文件夹后,却被里面的东西惊讶到了。原来,两个文件袋里都装着皖南从军日记的手稿,一本名为《皖南从军日记》,另外一本为《皖南游击生活日记》。

《皖南从军日记》日记的主人名为叶繁,日记记录了1949年2月15日至1949年5月30日期间,他和两个朋友突破重重封锁,从浙江杭州到皖南,参加新四军皖南游击队的经历。“1949年2月15日携张冕、高羽2人从杭城南星桥顺钱塘江西行经富阳、桐庐搭小火轮抵建德,步行淳安、威坪至长标(今安徽省歙县长标乡),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参加新四军皖南游击队……”全篇日记约1.2万字,共约100余篇。

另外一本《皖南游记生活日记》的主人为钟敬又。“1949年3月初,我们六人由交通员大老金同志引领,自杭州跋涉来皖南。从皖浙交界处顺溪冒雨翻过昱岭关后,即进入国民党军控制的封锁线。连日闯过三阳坑的自卫队、霞坑的碉堡和大阜检查站的严密盘查,至南源口,在夜幕中渡过新安江到薛坑口。得当地同志引领入山,至小洲。数日后,程自立部长带了两班战士来小洲接我们。随后带领我们昼歇夜行,冒雨在崎岖山岭中、敌人碉堡间,辗转追踪支队司令部的去处……”在日记中,这样的危险的场景多次出现。

两篇日记平实的文字读起来真实感人,让人联想到在战火岁月中,革命前辈们的不易,令刘雨十分感动。

刘雨知道,这两本日记比较珍贵,如果能找到它们的主人,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他决定帮这两本日记找到主人。

多番努力找到99岁日记主人

刘雨看到,文件袋上显示的收件人叫申非伊,收件地址是安徽省文化厅文学艺术研究所。他经过一番寻找,终于联系上申非伊老人,并在合肥一个养老院见到了她本人。原来,申非伊老人曾是皖南游击队文工队的一名战士,她的丈夫也是一名当年皖南游击队的军官。当年申非伊的丈夫正在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叶繁和另一份日记手稿的主人钟敬又于是誊写了《皖南从军日记》及《皖南游击生活日记》寄过来。后来申非伊的家庭发生了许多变故,手稿日记到底如何遗落出来,也就无从得知。

刘雨根据文件袋内的寄件人地址多方联系,还找了上海的客户帮忙,终于在今年6月初找到了《皖南从军日记》的主人——今年已99岁高龄的叶繁。随后,刘雨和叶繁老人的儿子和外孙都取得了联系,得知叶繁老人如今在浙江平阳养老,身体健康。老人的亲属听说他手头有老人的从军日记及一些资料时,很激动,虽然家中有一些备份,但他们仍然希望刘雨把相关的物品寄回去。

随后,刘雨把叶繁老人的“皖南从军日记”手稿及相关物品都寄给了老人的家属,老人的亲属给他发来不少老人所获奖章的照片。

6月26日下午,刘雨和99岁的叶繁老人进行了视频聊天。“老人的记忆力很好,清楚地记得自己的战友,还讲述当年的往事。”刘雨表示,虽然通话只有10分钟,但能和这样一位革命前辈通话,让他很骄傲。

目前,《皖南游击生活日记》的主人钟敬又的一名家属,也和刘雨取得了联系。刘雨从对方处得知,钟敬又老人目前健在,已经90多岁了。

老兵当年步行7天7万投身革命

7月2日,叶繁老人的外孙刘先生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了老人的革命经历。

1923年,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的叶繁,从温州一中毕业后,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书,还曾在税务部门工作。1948年冬天,在朋友张冕的劝说下,叶繁决心投身革命。

1949年2月15日,26岁的叶繁和张冕、高羽2人从杭州南星桥顺钱塘江西行经富阳、桐庐搭小火轮抵建德,步行淳安、威坪至长标(今安徽省歙县长标乡),加入新四军皖南游击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从淳安至长标乡之间一百多公里的距离,我外公和朋友都是依靠步行,走了7天7夜,最后由交通员将他们带到皖南游击队。”刘先生说。

不久,叶繁跟随部队南渡解放了旌德、绩溪、歙县等城市,期间他在部队文工队、电台工作,任“战士报”编辑,组织宣传、教育、学习,参加办农会等政治工作。

1949年5月29日,叶繁随军至屯溪。当年5月,部队大调整,他被编入皖南军政干校。1949年7月,他调任宣城军分区,协助组建文工队。1950年12月,文工队奉令撤销,他调往军区分司令部任“首长文教”。1951年12月,他奉调政治部宣传科任干事。1952年12月至1955年期间,他先后在芜湖军分区、安徽省转业干部建成中学、省干部文化学校等单位工作。1957年,他被错划右派,先后在绩溪县农村、溪园艺场、合肥七里塘省委猪场等地劳动。1978年冬,他获得平反,恢复原职,任合肥市蜀山公园职工子弟学校任校长。1983年,他离休至今。

“73年过去了,外公总有一份牵挂萦绕心头——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战友们,无时无刻不在回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他至今记得好多战友的名字,记得那些曾经的故事,十分希望再见战友们一面。” 刘先生说。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