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写《参观柳州观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4 06: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参观柳州观后感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让你的文章更充实、更有条理、更引人入胜:
"1. 明确中心思想 (立意):"
"你想表达什么?" 在参观柳州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是惊叹于山水风光?是着迷于喀斯特地貌?是被柳州的城市建设所吸引?还是对柳州的文化底蕴有所感悟?确定一个核心观点或最想突出的感受,作为文章的灵魂。
"角度选择:" 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重点来写,不必面面俱到。比如,你可以重点写柳宗元的足迹与影响,也可以重点写刘三姐文化,或者重点写你印象最深的某个景点(如鱼峰山、龙潭公园、柳江夜色等)。
"2. 精心选择素材 (选材):"
"具体事例:" 不要只停留在空泛的赞美。回忆你在柳州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具体事物。比如,某个景点的独特之处、某个建筑的特色、当地人的热情好客、品尝到的特色美食(如柳州螺蛳粉)、体验到的文化活动(如刘三姐民歌表演)等。
"细节描写:" 抓住最能体现柳州特色和让你感动的细节进行描写。比如,山水的颜色、形状,灯光璀璨的柳
《参观广西柳州上汽通用五菱有感》
在阳光明媚的一天,我随学习班有幸参观了位于广西柳州的上海通用五菱。这次参观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触和无尽的思考。
一踏入厂区,我就被那繁忙而有序的景象所震撼。巨大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忙碌而专注地工作着。生产线上,一辆辆汽车逐渐成型,仿佛是一个个即将诞生的奇迹。
在这里,我看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精湛的工艺。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严格的把控,确保了产品的高质量和可靠性。从零部件的制造到整车的组装,每一道工序都展现着企业对品质的执着追求。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企业的创新精神。五菱不断推陈出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他们不仅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有着出色的表现,还积极投身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为推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五菱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积极担当。他们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在环保、公益等领域也有着诸多举措,展现了一个企业应有的担当。
走出厂区,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广西柳州上海通用五菱让我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实力和蓬勃发展的态势。它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更是柳州的骄傲,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面旗帜。这次参观让我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我们的企业一定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也期待着五菱在未来能够继续书写辉煌,引领行业不断向前。
游八寨有感:程阳八寨好去处
程阳八寨好去处- 文/潘凌雪 -早就听说过程阳八寨的风土人情以及那里的非遗故事。耳闻不如目见,今年中秋我终于有机会跟随柳州市作家采风团走进秘境程阳八寨进行采风活动。我们在程阳马安屯附近下了车。站在河岸望去,一座古朴凝重的风雨桥飞架两岸,那如亭似塔、若楼似阁的桥体在云雾中显得隐隐约约,那就是程阳风雨桥。在山的皱纹里,阳光在程阳八寨的天空划出一道优美的弧度。在阳光伸展的弧形里,我们走进了风雨桥。侗族的风雨桥是侗乡人的生命桥、“福桥”,他们在这里祈愿风调雨顺、祈愿平安。每到年节,侗乡人都要头缠粗布,吹着芦笙,在这里跳多耶舞、踩堂舞,风雨桥不仅是沟通山寨的“通途”,也是他们娱乐、祈愿的场所。吊脚楼、风雨桥、鼓楼以及寨门、戏台、井亭等建筑群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它与侗乡的歌舞一同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座连接寨落的风雨桥在侗笙乐曲中渐渐变暗,仿佛是灯光下某种嫣然的一笑;在一处隐匿的地方,有的桥廊壮如驼峰,有的如发带的蓝色,渐次消散在野外。笑声从桥左侧爬上来,桥在笑声中变得婀娜起来,如果用一实体解释笙箫乐曲,那些暮色中的吊脚楼、风雨桥、桥上行走的人与牛及牛车,是某种旋律;如果用乐曲解释那些桥梁、寨落,那么,笙箫声声便是它们的实质。风雨桥、鼓楼、吊脚楼,侗族大歌、侗族服饰、百家宴,程阳的魅力,正在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久居都市的人们,到程阳去,那颗烦躁的心会在顷刻间安静下来。以我的体会,古老村寨的宁静与现代都市的喧嚣之间,对比越强烈、差异性越大,村寨对游人心灵的荡涤就越充分。程阳八寨,顾名思义,是由八个寨子组成的一个侗族聚集区。环绕着八寨有一条河,河外围修起了公路,八寨与外面相通的,是著名的程阳风雨桥。风雨桥的结构形式应当归属于廊桥一类,侗族称为“花桥”“福桥”“风水桥”。程阳的这座廊桥,也称永济桥,它集亭、塔、廊、桥于一体,风格独具,如人们所评价的:既具雄伟壮丽之姿,又有玲珑精巧之形。1965年郭沫若先生为其题诗,其中有一句“艳说林溪风雨桥”,风雨桥之称便由此传开。外来的客人想通过风雨桥进入八寨,你得先喝下美丽的侗族姑娘为你斟好的美酒。姑娘们是唱着歌劝酒的,如果你会对歌又有酒量,那不妨多对几首、多喝几杯。廊桥遮阳挡雨,桥面两侧被就地利用摆放了各色侗族工艺品。看来,这桥的旧称“永济”两字,是极确切的,当初造这座桥的先人,也许只想到了要方便村寨的族人出行,没想到今天还能作为旅游资源,为后人带来经济收益。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是侗族的族徽。远远地看起来,鼓楼像是一座尖塔,与塔不同的是,鼓楼是中空的,基础的一层围圆最大,往上再一层层间隔开来的,每层之间没有窗户,采光的办法是上层屋檐与下层屋檐之间有大约一米的空间,上层的檐口盖过下层的檐脊,这样,光线可以透过间隔的空间照射到楼内,而风雨却被挡在外面,这就是鼓楼营造技艺上的奥妙之处,侗族人民的智慧也在此显露。鼓楼最早称为“共”和“百”,“共”是巢的意思,“百”是堆垒的意思;后来又被称“堂瓦”,“堂瓦”是公房的意思。如果说“百”指的是营造技艺,那么“堂瓦”指的则是功能。而“共”所含的巢的意思就非常形象了,百鸟归巢,“巢”给人的是安全和温暖的感觉。侗族的村寨,寨寨都有鼓楼,人们在鼓楼里祭祀、议事、歌舞、娱乐、迎宾、庆典、判案、断案。鼓楼是侗族的邻里中心,从前,它比现代都市的邻里中心承担了更多的功能,现在,它的功能大体上类同于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老年人在这里喝茶、聊天、娱乐。侗族是个极具向心力的民族,团结而乐观,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个幸福指数比较高的民族。侗族的性格、气质,都通过鼓楼表现了出来。当晚,我们在这里吃百家宴。走到寨中心一个较高的鼓楼小广场,我们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接待。一百多个侗族老老少少,排成队。小朋友们排在两侧的前方;两侧的后方,是中老年男士,手捧芦笙;中间站着几排歌手。我们只有对上了歌,才能继续往前走。好在我们之间也有会唱民歌的高手,而侗族人民也没有为难我们,在对上了两首歌后,就将我们放行。一路上男士们吹着芦笙,女士们唱着歌把我们送到鼓楼小广场。百家宴在小广场上摆了长长的四排桌椅,每排约有十桌相连的拼着,那夜的百家宴估计有四十桌。菜肴是由每家每户做好了放在竹篮里带出来的。参宴的菜品,被大婶大娘从竹篮里取出,摆满桌面。酸鱼酸肉酸菜,鱼腥草,糯米饭,都是侗家风味。姑娘大嫂敬酒了,敬得很实诚,一伸手,揪住你的耳朵,一阵欢笑声中,看着你把那杯米酒喝下去。侗乡这餐饭,吃在鼓楼里。品的是风味,品的也是风俗,一边向同桌侗族同胞讨教其人其事,一边体验着一个民族的古俗古风。吃百家宴是可以走动的,你可以先到东家碗里拣一点尝尝,再到西家的碗里拣一点品品。你越多吃,烹饪这菜肴的女主人就越高兴,吃得精光,说明她手艺上好。百家宴在形式上类似于自助餐,但在内容上不仅比自助餐丰富,而且充满了人情味!餐后,侗族人民我们跳舞,我是不善舞蹈的,但是难拂侗族人民的热情,我从随身带着的包里抽出一块丝巾,挥舞着跳起来。也许是我的热烈响应给了她们好感,一曲跳罢,我感觉到的是我和侗族人民的零距离。因为游人的到来,原本安静的村寨,变得热闹起来,整个八寨熙熙攘攘。而夜晚的八寨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迷人风情。潮润的空气里,许多农民站在参差不齐的树梢下舞蹈,脖子上挂着珠玑,赤裸的上臂举捧着长短各异的芦笙演奏,绷紧的脖项在灯光下显得风姿绰约。侗族的男人不仅会吹优美的芦笙,而且边演奏边舞蹈,吹笙颈肩之间优美的斜度格外迷人。一位小伙子坐在店门口,独自吹着芦笙,朴素的音色抚慰着匆忙赶路的游人。我不能肯定小伙子的芦笙,是为了吸引游人而响起,还是为了驱赶游人散去后的寂寞,或者是为了享受这片刻的闲暇。他的乐声吸引了我的注意,那一刻我不想走进店堂,只想在他的对面不远又不近的地方站定,侧耳倾听。归途走到风雨桥边,望着身后逐渐模糊的村落,听着淡淡远去的歌声,我也生出依依不舍之情。风景的美是静止的,风情的韵是骚动的。当我走过流淌着清泉的风雨桥,并亲身感受了侗族的民俗风情后,我有了离去之后还想再来的愿望。我想,程阳八寨,如今已是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但它更是侗族人们居住的家园。2021年10月5日
【作者简介】潘凌雪,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在《湖北文学》《柳韵》《橘乡》《洛清江文艺》《柳州日报》《柳州晚报》及《柳州文艺》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
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