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生物读后感200》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4 18:11

推荐《生物读后感200》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200字的生物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核心内容 (核心)":读后感的核心是“读”和“感”。首先要清晰说明你读了"哪本具体的生物书籍",或者文章、章节的主题是什么。简单概括一下这本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与你感想最相关的部分。
2. "提炼关键感悟 (重点)":这是读后感的重点。思考这本书/文章让你"最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是某个科学发现、某个生物的故事、作者的写作方式,还是它引发了你哪些关于生命、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思考或启发?选择1-2点最有感触的来写。
3. "结合实例阐述 (支撑)":为了使感想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可以结合书中的"具体例子"(比如某个物种的特性、某个实验的过程、某个观点的论述)来简述,然后说明这个例子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感想。
4. "语言简洁流畅 (要求)":200字的要求很严格,语言必须"简洁、准确、流畅"。避免冗长铺垫和无关细节。句子要通顺,没有语病。
5. "结构清晰自然 (逻辑)":通常可以按照“引(书名/内容)- 摘(核心内容)- 感(主要感想+实例)- 结(总结)"的顺序来组织。"开头点明

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10-1

今天读书内容“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这次内容较多,可能涉及一些有版权的图片,尽量每本书只选择一张图,反正咱们不用于商业用途。限于篇幅,有些讲的简单一些,分两次发。

1、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1.1关于差速离心法

新教材这部分写的更详细了。

1.2关于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

新教材对植物细胞壁的标注有一点小小的瑕疵。我这么说并不是将教材标注错了,而是既然标注植物细胞,那么最好就标注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为宜。但是教材标注的细胞壁明显属于另一个细胞的细胞壁,这样没标错,但是给人的感觉比较别扭。我觉得这个图用我添加的红线示意,效果会更好一点(或者该细胞和旁边细胞的细胞壁都标一起也可以)。这个来自麦格劳希尔的图把周围细胞的细胞壁都画出来了,其本意可能在于示意胞间连丝。

1.3液泡与溶酶体

新教材对于液泡和溶酶体存在的场所表述比较暧昧。“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溶酶体主要分布在动物细胞中”。

对于液泡来说,该词常出现在植物学,我们看到研究无脊椎动物学的人也会使用液泡这个词,也有人把原生生物中的伸缩泡称之为液泡。教材这里的叙述主要是为了更严谨。

对于细胞内的泡状膜性细胞器(pH酸性,伸缩泡并不满足pH酸性这一点),早期科学家在动物中称之为溶酶体,在植物、真菌和某些藻类中则称为液泡。后来研究发现,植物液泡具有类似动物溶酶体的作用(含有酸性水解酶和自噬作用),但普遍仍认为液泡不同于溶酶体。

1.4中心体分布在动物与低等植物细胞中?

现行教材的表述是“中心体分布在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现在新的表述删去了“部分”两个字。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关键的见下图所示。

我们能看到根据作者的图示,贾第虫(Giardia)、裸藻(Euglena)、纤毛虫(ciliates)、动物、绿藻(Green algae)、低等植物【lower plants,苔藓(moss)和蕨类(ferns)】都含有中心体,而红藻(Red algae)、真菌(fungi)和陆生高等植物(higher land plants)不含有中心体。这个图示中对植物高等和低等的划分和我们传统的植物学有着显著的差异。我们一般认为苔藓开始就算高等植物了,蕨类同样也是高等植物,因此该图示的lower plants(苔藓和蕨类)应该是陆生非种子植物,相应的higher land plants是指陆生种子植物。同时我们会注意到,作为低等植物的红藻是没有中心体的。因此新教材此处的改动是欠妥的,并不是所有的低等植物细胞都含有中心体。同时,现行教材中的“中心体存在于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也不能片面理解成苔藓和蕨类植株就没有中心体。

1.5内质网功能表述的变化

内质网功能的变化不再提它是脂质合成的车间,增加了内质网作为运输通道的作用。

内质网能合成脂质,这个提法并没有问题,新教材删去了这个表述,可能考虑这个功能的表述过于孤立、突兀,不利于强调本节的主题——细胞器间的分工合作。重点强调内质网与蛋白质相关的功能可以为后来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做铺垫,也可以尽量避免不少模拟题片面孤立的考察教材上的零散知识(但我估计模拟题们还是会坚持不懈的)。

1.6原核细胞具有细胞骨架吗?

这部分和现行教材基本一致。我想强调一遍,原核细胞是具有细胞骨架的。为啥强调这一点,因为几乎所有的教辅和模拟题都认为现行教材没讲原核细胞,所以原核细胞就没有细胞骨架,甚至是高教出版的最有名的普生也是强调原核细胞没有细胞骨架。

原核细胞骨架的情况,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我给个线索FtsZ、MerB,就用它们做关键词,否则老师们直接百度,看到的将是一堆的错误,我们的百度早就被教辅模拟题们打下来了,轻易不要相信百度。

1.7光学显微镜能看到的细胞器

很多教辅这方面的题目多的要死,也错的要命。理论上讲,电子显微镜是上世纪30年代发明出来的,那么在此之前如果科学家发现了某种细胞器,那么肯定不可能是依靠电子显微镜发现的。

比如中心体,科学家在19世纪80年代就确认了其存在,这时候科学家只能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因此光学显微镜下是可以看到中心体的。有的人刚好用过显微镜观察细胞,自己观察没有看到中心体,就认为中心体在光镜下看不到——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对的,但是却忘了自己所用的显微镜可能分辨率不高,另外教材观察线粒体(现行教材有线粒体观察,新教材删去了)的时候用到了染色,那么同样的道理,类似于中心体、高尔基体等通过特殊的染色处理,然后在显微镜下也可以观察其存在。当然,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到其存在,并不能观察到这些细胞器内部的精细结构,细胞器精细结构的观察还需要借助于电子显微镜。

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10续

接上一篇,一直不能正常显示,重新发,改一下标题。

2、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2.1同位素标记法

这部分与现行教材相比,做了一些叙述上的变动。因为“化学性质相同”,所以原子序数相同的元素可以进行相同的化学反应;因为“物理性质特殊”,所以原子序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特殊同位素才容易被检测出来。新教材这部分的介绍浓缩了同位素标记法的精华,只是体会起来对高中生要求有点偏高。

新教材这里还介绍了放射性和稳定性同位素,这一点挺好的。以前缺乏相关的介绍,不少教辅、模拟题,甚至一些经典的动画,都把18O视作是有放射性的,讲光合作用鲁宾和卡门的实验时,都宣扬他们用仪器检测产物氧气中的放射性。甚至北京卷还出现过15N放射性为背景命制的试题,好在多年之后,大方承认了该题命题在这方面是有问题的——这种态度值得称赞。

2.2分泌蛋白合成的过程与蛋白质分选、细胞器中的糖类等

这个问题有点大,也是细胞生物学研究的重中之重,限于知识面相对较窄,我还是从蛋白质分选出发来说好了。

首先,所有蛋白质的合成都是从游离的核糖体开始的。这里附带说一下,其实,细胞质中游离的核糖体在不结合mRNA的时候,并不会结成葫芦形(8字形),其大小亚基是分开存在的,只有在小亚基先结合了mRNA之后,大亚基才会结合上去形成完整的核糖体。

对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等处的蛋白质,游离核糖体负责完成整个多肽链(蛋白质)的合成。对于一些定位在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细胞膜(膜整合蛋白)或者细胞外的蛋白质,游离的核糖体先合成信号序列,随后肽链的合成暂停下来,然后由信号序列引导至内质网,在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完成多肽链的合成。

(1)新教材这部分叙述和现行教材的差异在于:现行教材讲分泌蛋白是在核糖体上完成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而新教材讲的是分泌蛋白先在游离核糖体合成一小段,然后转移到粗面内质网继续进行多肽链的合成。这个叙述首先是更准确的,另一方面也和前面介绍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相呼应。

(2)昨天还有教师问我,高尔基体的功能怎么处理,我想这个问话的潜台词应该是:以前讲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都有,但是功能不同,还需不需要讲讲。说实在话,我不知道为什么这种观点还一直出现在各种教辅中。按理,现行教材都没有这个内容的表述了,而且现行教材流行了那么些年,这些不合时宜的表述应该早就烟消云散了才是。但我还是就我所知谈一下。

老教师想强调的是高尔基体参与了细胞壁的合成,而动物没有细胞壁,所以高尔基体在动植物中是有差异的。这里我们需要弄清楚,细胞壁本质上还是细胞分泌物,植物细胞壁除了纤维素是在质膜上合成外,其余的成分(比如果胶、半纤维素等)基本都有高尔基体的参与。区别无非是动物的细胞分泌物中蛋白质更多一些,植物这里多了点细胞壁。但我们同时需要注意,哪怕是植物细胞壁,其中也是含有少量蛋白质的,这些蛋白质对于细胞壁的修饰和植物的防御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属于植物的分泌蛋白,而不是某教辅或者某度上讲的植物没有分泌蛋白。

另一方面,教材对高尔基体的功能的表述是:主要对来在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包装、分类和发送。这个表述的含义并不是说高尔基体参与的工作是针对分泌蛋白的,实际上对于定位在植物细胞质膜上的膜整合蛋白和某些细胞器的蛋白质来说,它们走的路线和分泌蛋白类似,只是最终不是分泌出来,而是定位在植物细胞内特定的位置上。

由上面的介绍可知,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更多是统一的。对于初学者,应该多强调细胞的统一性,过于强调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差异,在高中阶段纯属画蛇添足。

(3)细胞器和细胞膜上糖类的朝向问题,这是上一次读书预告的内容。我还是先上一张图吧(红色箭头示意糖基朝向)。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可以进行糖基化,也就是两者都可以在蛋白质加工时加上糖基,虽然两者糖基化的方式有点差异。两者糖基化加上的糖基都是在细胞器内完成的,因此此时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的这些糖蛋白,其糖基是指向细胞器内部的。如果这些蛋白质驻留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那么就会成为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蛋白质,并且糖基朝内。如果这些糖基化的蛋白质被分泌小泡包裹着离开高尔基体形成溶酶体,溶酶体也会继承这种糖基的朝向;如果分泌小泡跑向质膜,与质膜融合,那么原先的糖基很自然的就表现为朝向细胞膜的外侧。这样就可以容易解释为什么细胞膜的糖被是在细胞膜的外侧了,而且学生也不会认为细胞器中不含有糖蛋白,只是这个处理的难度在于学生不知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糖基化,或者教师也可以从胞吞角度去考虑,毕竟新教材介绍胞吞时,强调了胞吞也需要和质膜上的蛋白质结合来完成,这样形成的内吞小泡也会随之含有糖蛋白,并且内吞小泡的糖基朝向小泡内部,内吞小泡可以和其它膜性结构融合,从而去解释细胞器内的糖蛋白及其朝向。

3、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内膜系统≠生物膜系统。实际上,我们会发现生物膜系统这个词语在专业书籍上并不存在。专业书籍讲的是内膜系统,也就是那些可以直接或间接由内质网转变而来的结构所构成的系统。在内膜系统中,并不包括线粒体和叶绿体,但是这两者却属于所谓“生物膜系统“。我个人是一直不太明白人教为什么一直坚持生物膜系统的提法,上一版本的课标曾经有生物膜(细胞膜)系统的表述,2017课标删掉了这个词,还没有看到新教材的时候,我以为人教会把生物膜系统也删掉,但事实却和我想得出入比较大。

保留这个,可能在编者看来不管是内膜系统还是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膜其在组成、结构上相似度太高了,虽然功能上没有内膜系统那么联系紧密,但是依据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一点来看,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膜在某些方面也和质膜、核膜以及细胞器膜有着相似的隔离以及允许某些物质通过的作用。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