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4 18: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甘肃文庙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能让你的文章更充实、更深刻:
1. "明确主题与中心思想:" "核心感受是什么?" 是对文庙宏伟气势的震撼?是对儒家文化庄严氛围的体会?是对历史沉淀的感慨?还是对其中某位先贤、某件文物、某个细节的特别关注?确定一个核心点,贯穿全文。 "你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 是赞美历史文化,引发对传统与当下的思考,还是仅仅记录参观过程和印象?
2. "精心选择观察点与细节:" "避免泛泛而谈:" 不要只说“文庙很大”、“很有气势”。要具体描述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比如: "建筑特色:" 描述牌坊、棂星门、大成殿的样式、色彩、雕刻细节(如龙、凤、祥云、先贤画像等),以及它们给你的视觉冲击。 "环境氛围:" 描述文庙的整体布局(中轴对称、红墙黄瓦、绿树成荫),以及它所营造出的庄严肃穆、崇敬知识的氛围。 "文物或细节:" 是否有让你印象深刻的碑刻、匾额、先贤塑像或画像?它们的神态、服饰、故事是什么?
在陇右黄土高原的腹心地带,秦安县城的文庙街深处,一组红墙黛瓦的建筑群穿越七百年时光,将儒家文化的火种深深植入丝路要冲。这座始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的文庙,现存殿宇42间,以"陇右第一学宫"的美誉,见证了科举时代河西地区的文教辉煌。
一、时空坐标中的文脉传承
秦安文庙始建于元初。据明嘉靖《秦安县志》记载,元大德元年(1297年)县尹张思温有感于"陇右文风未振",捐俸银三百两选址修建。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程显宗扩建棂星门,正统元年(1436年)佥事郭庄增修大成殿,形成"左学右庙"格局。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陕甘总督勒尔谨主持大修,现存戟门的"二龙戏珠"砖雕即出自此时。尤为珍贵的是,庙内保存的《秦安县儒学碑记》(1523年)详细记载了明代"童生岁考"制度,与《明史·选举志》互为印证。
二、建筑艺术的儒学表达
建筑群以大成殿为核心,沿中轴线依次为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采用歇山顶式建筑,其斗拱布局与《营造法式》"六铺作"规制相符。殿内高悬的"万世师表"匾额为清康熙帝御笔,两侧木刻《论语》章句系明代学者胡缵宗手书。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棂星门的"状元及第"石雕,其"鲤鱼跃龙门"图案与《秦安县志》记载的明清两代56名进士形成实物呼应。
三、文化教育的陇右标杆
秦安文庙在历史上曾是河西儒学教育的中心。明代胡缵宗任山东巡抚时,曾在此开坛讲学,培养出"关西师表"安维峻等名士。清光绪年间,甘肃学政叶昌炽视察后赞叹:"秦安文风之盛,甲于陇右。"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统计,秦安籍进士中,30%出自文庙学宫。尤为传奇的是,清道光年间武举张邦彦,其"马上题诗"典故至今仍在当地流传,印证了《清史稿》中"甘肃武学亦重文事"的记载。
四、文明交融的丝路印记
作为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节点,秦安文庙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大成殿的"海马朝云"屋脊装饰,融合了阿拉伯建筑元素;戟门的"葡萄缠枝"木雕,与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唐代壁画中的纹饰高度相似。尤为独特的是,庙内保存的《重建文庙碑》(1342年)采用汉文、回鹘文双语镌刻,这种现象在全国文庙中极为罕见,印证了《元史·西北地附录》中"秦安为多民族杂居之地"的记载。
五、当代价值与文化传承
1981年,秦安文庙被列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国家文物局拨款800万元实施保护修缮工程,恢复了明代"杏坛"遗址和清代"尊经阁"藏书楼。现任秦安县博物馆馆长李建武指出:"这座文庙不仅是儒学教育的见证,更是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活化石。"如今,庙内的"科举文化展"通过实物、场景复原等形式,每年吸引5万游客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站在大成殿前仰望,斗拱飞檐与现代城市天际线交相辉映。这座用砖石写就的儒学史诗,不仅是秦安的文化地标,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诠释。它告诉世界:真正的文化传承,永远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延续。从这里出发,我们读懂了《礼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智慧,更看到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
武威城东南一隅,暖阳下,绿树衬着红墙,成群的飞燕占据一方天空,在这座文庙之上久久盘旋。
文庙之内,雕梁画栋,檐牙高啄,牌匾林立,古树参天。并无红墙之外的废气杂味与喧嚣,文庙内弥漫着些许泥土的气息,只听得虫鸣鸟叫。朱檐碧瓦的建筑中,也有部分屋舍楼阁,抵不住岁月沧桑,褪去鲜艳亮色,尽显古朴雅致。
武威文庙景区入口 许旻宁/摄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以桂籍殿为主体的文昌宫建筑群,中院是以大成殿为主体的孔庙……在过殿这里整理衣冠,我们进入正殿……”一众人随着这道声音的指引,移步往前。这清晰又详细的讲解,来自此次文庙游览的讲解员——纪春梅。
“我是本次文庙之旅的讲解员”
春梅身着白色蕾丝花边衬衣、一袭简约黑裙,脚踩一双黑色高跟鞋,一头卷发披于肩上,脸上妆容精致,笑容明艳如花。春梅一早便站在门口处作准备,和同事交流事项,继而把头发细微的毛糙扶平,接着面对调试的镜头微笑,测试手里的扩音话筒......等待迎接今天的要客。
“欢迎来到武威文庙,我是本次文庙之旅的讲解员:纪春梅。”这句开场白春梅不知讲了多少次,不知多少游客在春梅带领下,走过一道道厚重的门,走进文庙悠长的历史文化。今天,春梅如旧淡定开场,为今天的贵客——知名企业家俞先生进行讲解服务。
这是一场再熟悉不过的讲解,春梅声色温柔,话音婉转,语速收张有度,把文庙每一个部分、每一座建筑甚至每一件文物,都介绍得井井有条,详细而不失生动。讲话、弓腰、抬手、微笑,春梅表现得沉稳自如,不显一丝差错。
纪春梅讲解结束后与俞先生合影 许旻宁/摄
众人簇拥着俞先生走出门口,春梅顺利完成了今天的讲解。春梅知道,这也许是她人生中最后一次讲解。
“她是我们退休了的讲解员。我们返聘来的。”握手谈笑中,随行的领导指着春梅对俞先生解释。
“已经退休了?怎么可能退休啊,这么年轻。”俞先生语调上扬,笑着问道。
“啊,我,我已经四十九了。”春梅难得有失态,两手捂嘴向后退了几步,继而呵呵笑着弯了腰。
“我再过来帮帮忙”
送走了游客,春梅也就完成了今天的工作,和同事一路闲聊着回到了院内。几间红墙矮房就在郁郁葱葱的树下,靠南的一间房,门旁挂牌白底红字:讲解部、志愿者服务站。这间红砖木门、只容有三张木桌的小屋,就算是讲解员的办公室兼休息室了,没有讲解服务的时候,她们就在这里值班和休息。
讲解部、志愿者服务站 许旻宁/摄
春梅跨进屋子,入眼的是几张年轻漂亮的面孔,穿着统一的白衣黑裙,笑盈盈地跟自己打招呼。年轻的讲解员都围上来,一个个问候春梅,一起翻看俞老师赠送的书,小小的屋子倒是显得热闹。
“我也干了20多年了,现在已经退休快一个月了。我今天是来给人家帮个忙吧,因为之前一直在这个单位干着呢,当然感情还在。再一个就是害怕俞老师知识渊博嘛,就怕在讲解过程中问一些题外话,怕出差错。” 春梅又恢复了工作时的认真,两手托在身前,站得笔直,对答如流。春梅说她退休了,今天再回到文庙是因为重要接待工作。春梅话锋一转:“其实我们新的讲解员也都很优秀的。就怕在介绍当中,万一有一些相关的问题,她们都是刚来开始工作,也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吧,怕有解答不上来的。所以今天我再回来讲一次。”
准确算起来,春梅在文庙的讲解工作坚持了二十三年。春梅讲述起工作的缘起,脸上也显着笑意。在她们那个年代,上大学是很难得的,用春梅的话来说,“考上大学的人,凤毛麟角。” 本是学习经济管理的春梅,因为会说普通话,被领导调来文庙景区,做起了讲解员。
会说普通话,但说得好不好就是另一回事了。春梅显得有些惭愧,摇头否认自己的普通话说得好。但无论怎样,春梅就在这机缘巧合之下,开始了一名文庙讲解员的生涯。
“这是我最大的荣幸”
对于这个工作,春梅很是自豪,“当时啊,我就觉得能在市里这样的单位工作吧,很荣幸,这是我最大的荣幸。”在当时那个旅游还不是很繁荣的武威,景区讲解员这样一个比较轻松的工作确实是个好差事。春梅是幸运的,但幸运并不是资本,春梅知道,再轻松的工作也需要努力。
“我也是在一直不断地学习。在讲解的过程当中,我觉得游客就是我最好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嘛。在讲解的过程当中也在不断地激励着我,不断地去提升自己。”春梅深知自己的基础不好,因此对于学习,她十分积极且坚定。在每一次的讲解中,面对不同的游客、不同的问题,就要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今天无法的尴尬,就会成为明天新知识的增加。
就像文庙中年久失修的老建筑需要修缮,讲解员口中的讲解词也要不断地完善补充。“在讲解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尴尬的场景,我也是出现过,不是没有过,”春梅攥了攥掌心,继而坚定地:“但是很好,学无止境,遇上这种情况,才会更加去努力,更会提高自己。”
不仅如此,作为西北最大的文庙,武威文庙也吸引来很多名人名士,每一次接待对于春梅来说,都是荣幸,也是开拓眼界的机会。二十多年的锤炼,春梅不论是普通话,还是历史知识与眼界,更是这温婉端庄的气质,都是满满的收获。
春梅喜欢这个工作,更喜欢这个环境,“文庙绝是养文气之地,育人才之所。”在繁华都市能有一方土地古朴静雅,能够瞬间让人静下心来,确实属一乐事。环顾四周,红墙绿瓦,松柏青翠,低头是红砖润土,抬头可见飞燕轻旋,春梅脸上笑开了花。
“专程而来的游客”
回忆二十三年的讲解工作,究竟是怎么坚持的,春梅表示真正梳理起来竟然没有头绪,但春梅讲述了一件在工作生涯中很难忘的事,一个游客的故事。
“是在十多年前,来了一个家长,这位女士在新疆,到兰州去开会了,在他们的安排当中,要到河西来一趟,第一站就来到了武威。”作为武威的一张名片,文庙当然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地方。恰逢当时,春梅接待了这位远道而来的游客。
在文庙,有一个传统的习惯——孔庙祈福:学子要在文庙拜孔子像,过状元桥,系红丝带,以求成绩优异、金榜题名。春梅讲解到状元桥,就顺便指引那位女士走走桥,替即将考学的孩子许个愿。
许愿的游客不少,来还愿的也不少,在文庙里,这都是极普通的事。但时隔五年的还愿,让春梅深深记在心里。春梅语气一下子激动起来,音量也随之提高。“哎,没想到这个孩子还真的考中一所985院校。”春梅难掩喜悦,但随之解释道,“当然这个孩子学习也挺好的。但是在这方面呢,我觉得是一个信念作为支撑嘛。”春梅微抬手,把视线引向前方架于泮池之上的状元桥——那座承载了无数家长和学子心愿与梦想的石桥。
武威文庙状元桥 许旻宁/摄
更让春梅惊喜的是,远在新疆的游客,想来也是很难有机会再来文庙了。但机会总是那么巧合,很幸运,那位女士又一次到兰州。她争取了名额,开完会之后,就自己专程坐火车再一次来到武威,来到文庙,并且找到了当年为她讲解的春梅。“没有想到,真的没有想到哦,算起来时隔五六年了,她来了,还把我找见了,在这个地方专门来还了一个愿,她是专门来的。”春梅有些语无伦次,但话语里满是收不住的欣喜。随后春梅沉默了,稍偏了偏头,抿着嘴角的乐意,眯着笑眼,似在回味那年的那段奇妙的经历。
“我年龄大了,我就不讲了”
尽管不论面容和心态,都无法从春梅身上看出“老”气,但春梅总是强调自己的年龄:“我这已经退休了,我没什么好采访的。还是建议采访在岗人员,我的同事很优秀的,她们比我想说的要多些。”谈及正在进行的文庙另一传统——研学活动,春梅摇摇头,语气轻柔地解释,这些该让年轻人去讲了,年轻人能够更好地交流,让“小姐姐”们去讲可能更好。远处桂籍殿前,孩子们正齐诵《三字经》,稚嫩童声穿过一堵堵厚墙,回响在院内。
工作中的张婕 许旻宁/摄
文庙新招的三位讲解员“小姐姐”,都是年轻的90后,张婕是其中之一。张婕在文庙的讲解员工作仅一个半月,但业务已经很熟练了,讲解流利详细。比起春梅的端庄,97年的张婕更显活泼,有着靓丽的面容和清脆的笑声,也会直率地表达出一丝对不文明游客的抱怨。
“还是希望各位游客出门在外,对于别人要有基本的互相尊重。我们不能决定来景区参观游客的素质修养,所以我们尽量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张婕是这样说的。
“每次讲解,内容是一样的,但是每一次不同的游客提不同的问题,需要完善和补充,每一次讲解都是在上一个台阶。”年轻,意味着更大的活力和学习能力,张婕在学习方面,可并不落后于老一辈的讲解员。
“因为施工,好多燕子都飞走了,现在又飞回来一些。”张婕看了看天空说。
文庙内,游客依旧络绎不绝,讲解员一轮又一轮地带领游客。
就是不知文庙墙角的数枝梅花,会在什么时候再开?
那些在最美好的季节里,以最美的姿态,去映衬了这文庙的古砖古瓦,与匆匆游客相遇的梅花。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指导老师:甘肃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主任杨德灵、驻武威通联站站长卢昕;带队老师韩亮、王晓红,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