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4 22:45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英语写作中语言运用注意事项的作文:
"小学英语写作:语言运用需注意的关键事项"
小学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考察学生对词汇和语法的掌握,更考验他们运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写出流畅、准确、表达清晰的英语作文,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词汇选择要准确、恰当"
词汇是写作的基础。小学生在选词时,首先要确保单词的拼写正确。其次,要考虑词义是否准确。同一个词可能有不同的意思,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词。例如,“big”可以指体积大,也可以指重要,还要注意一些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如“happy”和“glad”。避免滥用简单词汇,尝试使用一些稍微复杂但符合自己理解能力的词语,可以使文章更丰富。同时,注意词汇的搭配,比如“make a mistake”(犯错误)而不是“make a error”。
"二、 语法运用要规范、基础"
语法是语言的骨架。小学阶段接触的语法点虽然有限,但却是基础中的基础,必须掌握牢固。最常见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时态运用,要根据所描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过去、现在、将来)选择正确的时态,如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名词的数(单数、复数)、人称代词(I, you, he, she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袁明一 徐国辉 郄利芹 杨 阳
摘要:朗读能力是衡量学生整体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多以机械重复和跟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缺乏系统的朗读方法指导,难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动机。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设计并实施了以读者剧场为项目产品的项目式语言学习,旨在以情境化问题驱动的方式,结合“扶放有度”的教学模式,系统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与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朗读能力;项目式语言学习;读者剧场;扶放有度模式;小学英语
一、 引言
朗读能力多指朗读流畅度,即准确、快速、有韵律地朗读文章的能力,是阅读者整体阅读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成功阅读者的重要特征(董桂娟等,201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乐于模仿、大胆表达,鼓励学生大胆开口;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知和实践,带领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故事,引导他们积极投入语言学习和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然而,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多以机械重复和跟读的方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缺乏提升学生朗读动机与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徐国辉、李磊,2019),导致学生难以享受朗读过程。
项目式语言学习是英语学科化的项目式学习,注重语言学习能力培养,并凸显情境化问题驱动与产品导向(杨鲁新、刁慧莹,2024)。项目式语言学习可为解决上述问题带来新的思路。在众多提升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教学策略中,读者剧场呈现出与项目式语言学习理念一致的独特优势。读者剧场指多人手持台词朗读剧本,主要以声音传情达意,可适当借助音效、肢体、道具等戏剧要素(徐国辉、李艳,2023)。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读者剧场兼具朗读与戏剧表演特征。首先,表演者要利用声音将观众带往剧本的世界,这对表演者的朗读能力有较高要求(Young & Rasinski,2009)。其次,读者剧场所蕴含的戏剧元素体现了受众意识、合作意识,并能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符合“用英语做事情”的项目式学习本质。因此,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如何开展以读者剧场为项目产品的项目式语言学习活动,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 指向朗读能力提升的项目式语言学习实践策略
为提升小学生的英文朗读能力和学习兴趣,本文将深入解读项目设计、实施、展示与反思三大环节及其核心步骤,解析指向朗读能力提升的英语项目式语言学习实践策略。
1. 项目式语言学习设计
(1)基于朗读能力发展需求与学习材料分析,确定项目学习主题
该项目授课对象为二年级学生。为了解学生的朗读素养,教师组织了一分钟英文朗读测试,评估学生能否有节奏地流畅朗读,并记录学生朗读的准确性、速度和节奏感。结果显示,学生朗读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文本,但部分学生存在发音不准、朗读停顿等情况;学生整体重音、升降调变化不明显,韵律感较弱。同时,教师通过朗读态度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愿意进行朗读练习,具备模仿重音和升降调的意识,但相关习惯尚未养成,信心不足,朗读能力仍需进一步培养,学习动机和学习效能感也亟待提升。上述发现为后续教学设计提供了明确方向。
该项目围绕人教版小学《英语》(新起点)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展开,基于学生朗读能力不足且缺乏表演经验的情况,教师在前三个单元的教学中系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与朗读习惯,逐步指导学生练习用读者剧场表演,在第四单元正式开展项目活动,进行项目式合作探究。前三个单元着重介绍家人和朋友,第四单元是介绍周围环境,与学生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紧密联系,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介绍话题内容的过程中加深对周围人物和环境的了解。第四单元的题目为“In the Community”,主要介绍了社区内不同地点的名称与功能。为帮助学生理解“社区”这一整体概念,激发对社区的热爱,理解完善的社区设施能够为住户带来丰富体验,同时提升朗读能力,教师将第四单元主题确定为“My Colorful Life in Our Community”,并将项目主题确定为“用读者剧场活动展演我的多彩社区生活”。
(2)明确主题意义导向的核心知识,确定项目学习目标
为有效实施项目,教师需深入分析单元核心语言知识与价值观知识。“In the Community”单元共包含三个对话语篇、一个配图故事和一个补充绘本,要求学生学习使用“— Where are you going? — I’m going to the ...”问答,描述在社区计划去的地点;用“I can ... / I want ... / I’m + 情绪”说明理由,在读、唱、演等活动中演绎社区活动,直观感受社区中的快乐生活,从而培养对社区的热爱之情。本单元核心知识梳理见表1。
《课标》指出,英语语音包括重音、意群、语调与节奏等,语音和语义密不可分,语言依靠语音实现其社会交际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课堂应当实现“音、形、义、用”的融合(田朝霞、王文宇,2025)。词汇方面,本单元包含supermarket、excited等长难词,学生应多听、多读,在语境中记忆和内化这些词汇的发音。在描述活动时,学生需关注并模仿ride a bike等短语中的连读现象。在句子表达中,学生需使用升调提问、降调,并结合恰当的表情和动作,生动表达喜悦、激动等情感态度。因此,在方法类知识层面,学生需通过读者剧场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模仿练习重音与节奏,声情并茂地准确朗读,借助语调、表情和动作表达情感,在师评和互评过程中积累表达自信,提升朗读能力。
综上,学生在完成项目后应能达到以下目标:
①在听、读活动中提取主题信息并有逻辑地流利、准确复述,有情感地演绎故事;
② 在语境中流利、准确地介绍周围的人和社区;
③ 合作完成社区地图等知识逻辑图,有逻辑地介绍话题知识;
④ 合作完成剧本撰写、排演、台词朗读等活动,在读者剧场中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道具等演绎故事和社区生活;
⑤ 了解生活环境,培养热爱社区、关爱他人、保护社区的积极态度。
(3)设计驱动问题并借助GRASPS模型,明确项目产品
项目式语言学习活动要以驱动问题引领学习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积累语言知识,发展综合素养。围绕项目主题和项目学习目标,教师将项目驱动问题设计为:“How do you introduce your colorful community life through Reader’s Theater?”(如何用读者剧场的方式向他人介绍我们多彩的社区生活?)。
为确保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明确项目探究情境,教师依据GRASPS模型系统化定义项目的核心维度,设计项目目标和项目产品(McTighe et al.,2020),如表2所示。同时,教师参考读者剧场活动评价标准(徐国辉、李艳,2023),从剧本设计、剧本理解及剧本表演三个维度设计了项目产品评价标准(见表2“评价标准”栏)。
2. 项目式语言学习实施
(1)借助“扶放有度”教学模式系统培养朗读能力,为正式开展项目做好铺垫
作为项目产品的读者剧场是一种表演形式,要求学生不仅要准确、流畅、有韵律地朗读剧本,还要承担剧本中的不同角色,融入角色情感,适当运用简单道具、音效、呼应等生动演绎故事。但对于缺乏表演经验和专业训练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良好的表演效果无法一蹴而就。因此,为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教师在正式开展项目之前的第一至第三单元的教学中,系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明确读者剧场的核心要素。学生在第一单元学习准确模仿语音朗读语篇,初步体验读者剧场;在第二单元学习准确模仿语调和有节奏地朗读语篇,完善读者剧场表演;在第三单元练习流畅、准确地朗读语篇,并根据情节创编动作,丰富读者剧场演绎。为达成各单元目标,教师在各单元教学中均运用“扶放有度”教学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读者剧场表演能力。
“扶放有度”模式分为教师示证、教师辅导、同伴协作和独立表现四阶段(见图1),能逐渐培养学生独立、自信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费希尔、弗雷,2019)。
具体而言,第一单元重点关注语音,旨在培养学生准确模仿、流畅朗读词、句和语段的能力。首先,教师用歌谣示范play football、make a model plane等词组发音,用录音、视频示范“— What can you do? — I can ...”等句子的正确发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以游戏、比拼等方式齐读、共读,针对较难词汇如model plane等重新示证,并指导练习。接着,学生小组合作练习朗读并展示成果。课后,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将朗读视频、音频分享至班级打卡群,培养朗读习惯。
第二单元重点练习标注重音和升降调,旨在培养学生准确、流畅、有节奏地朗读故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听录音,讲解单词、短语和句子的重音和升降调变化。例如,weather重音在wea部分,today重音在day部分;在句子“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中,what’s、weather、today重读;问答天气时,用升调表示疑问,用降调表示陈述事实。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听录音、标注并模仿朗读,学生听教材Story Time板块配图故事音频,用三角形符号△标出重音,用斜箭头符号↗和↘标注升降调。接着,学生小组合作练习朗读。最后,学生独立展示。
在第三单元学习中,学生初步尝试根据情节和人物创编动作,并进行小组合作表演,介绍北京的四季。为避免动作同质化,教师首先通过图片示范,启发学生结合不同的动作和表情,演绎不同天气的状态,如冷得瑟瑟发抖、热得大汗淋漓等,并进行模仿。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第三单元主题“Beijing’s Colorful Seasons”开展小组合作,创编不同季节的天气和活动,并进行独立展示。
(2)呈现项目任务并引导学生入项,建构所需知识与能力
在系统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及练习读者剧场表演后,教师在第四单元的教学中首先播放学生一至三单元学习的课堂展示视频,表扬学生的进步,然后引出本项目任务(即综合运用第四单元所学知识完成读者剧场表演)和评价标准,明确努力方向。此外,教师通过家长会及班群等家校沟通渠道,向家长简要介绍活动内容及意义,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朗读指导方法,鼓励家长监督并陪伴学生完成朗读任务,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本环节,教师围绕项目驱动问题“How do you introduce your colorful community life through Reader’s Theater?”,以问题链“What places are there in our community? How do you introduce the places in the community?”“How do you introduce the places through Reader’s Theater?”串联第四单元全部课时。在语言知识和价值观知识层面,学生在第一至三课时先探访社区地点并绘制社区地图,再通过讨论完善社区地图并介绍社区地点;接着,以采访、介绍周末活动计划的形式,匹配不同地点的活动、参与人物和感受,内化语言知识;最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准确介绍社区不同的地点、活动、人物和感受,完成社区介绍剧本,建构介绍社区的语言知识和能力,逐步加深对社区的认识,交流、体会社区丰富设施所承载的多彩社区生活。
(3)引导学生发挥各自优势合作探究,完善项目产品
在第四单元第四课时,学生小组合作模仿课本对话,任选两个社区地点,填空描述社区地点、可以进行的活动、参与人物和感受,完成社区介绍剧本。剧本完成后,小组商讨分角色、标出剧本中的台词并练习朗读,做到准确、流畅、有节奏地朗读剧本。
在合作探究阶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明确项目产品:学生作为社区宣传大使,用读者剧场生动地介绍多彩社区和丰富活动,并回顾“剧本表演”评价标准(见表2)。
为帮助学生逐条达成评价标准,教师运用“扶放有度”模式,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剧本表演”的四条评价标准。首先,教师运用教育戏剧的“定格画面”范式进行教师示证,引导学生问题“What can you do and how do you feel in the park?”,准确表达“I can take photos. I’m excited.”“I can see birds. I’m happy.”等活动和情感,复习语言知识,确保学生达成评价标准1。接着,教师用上扬语调和开心的情感示范朗读“I can take photos. I’m excited.”,说明评价标准2。教师展示一人拍照、一人摆造型的图片,合作摆出动作并定住,说明评价标准3。然后,教师说“I can take photos.”,一名学生配音“咔嚓咔嚓”,所有人齐说“So excited!”,示范评价标准4。然后,教师在指导环节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I can see birds. I’m happy.”并依次增加动作、音效,练习依照评价标准创编读者剧场表演。最后,学生小组合作,自选一个社区场景,完成创意表演并展示,各组依据评价标准互相评价学习。互评以鼓励、共情的正面评价为主,也需给出友好建议,以学习其他小组的成功经验,调整和改进不足。
3. 项目式语言学习展示与反思
为丰富项目产品展示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成就感,教师突破教室限制,组织学生在班级内部展演的基础上,通过班级比拼、年级巡演等形式进行跨班、跨年级分享,在学校英语嘉年华活动中展演,并将表演视频分享给家长观看。
项目后测显示,学生朗读的流畅度、准确度和节奏感均有明显提升。在课后访谈中,学生普遍表示愿意继续参与读者剧场活动,认为该活动让英语课堂更加轻松、有趣,同时显著提升了自己的朗读能力。上台表演和同伴评价的正向反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焦虑,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和兴趣。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朗读积极性显著提高,并能在课后更自主地进行练习。然而,活动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如小组合作虽有效提升了课堂效率,但部分小组因缺乏沟通技巧导致合作效率较低。未来,教师需加强对合作方法的指导,优化小组合作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 结语
以读者剧场形式开展的、以朗读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式语言学习活动,能够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准确、流畅且富有节奏感地朗读剧本,从而有效提高朗读能力。在具身化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创意和学习主动性,自主探索多种演绎方式,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展示和评价活动积累学习经验,改进学习表现,逐步提升元认知能力。为优化实施效果,教师需秉持“扶放有度”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有效示范、监控和指导,运用贯穿始终的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与达成方法。在将读者剧场融入常态化教学实践时,教师应强化素养立意,关注语言知识与主题意义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运用恰当的语言知识,结合肢体、道具、音效等手段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解决真实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助力育人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略)
(本文首次发表在《英语学习》2025年第7期)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陈 艳
摘要:分析小学英语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如缺乏真实场景、机械化记忆严重、缺乏有效自主互动。阐述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并分析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应用意义。结合实例,从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迁移创新类活动三个方面探究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策略。认为对话是小学英语学习范畴中语言表达的重要学习内容和技能,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开展对话教学,可以立足日常多样化情境,赋予小学生更直观、丰富的对话场景,助力他们在真实体验中不断提高对话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英语学习活动观;对话教学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倡导教师在对话教学中既要保证学生吸收基本的对话知识点和技能,又要结合对话主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真实、模拟的对话场景中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秉承这一教育理念,结合译林版小学五、六年级英语教材,以对话语篇和主题为切入点,探究如何设计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创结合的英语对话学习活动,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一、小学英语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真实场景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对话学习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和应用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现实生活。然而,目前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存在一个现象:许多教师倾向于将对话教学局限于教材中提供的场景,或者直接复制教材中的对话情境。这种做法限制了学生的对话情境,使得课堂对话互动练习仅能在模拟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学生长期在这样的固定化场景中练习,会严重影响对语言的灵活运用能力,造成在课堂上对答如流,但在真实情境中却难以有效应用英语的问题。
(二)机械化记忆严重
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对话交际能力,英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掌握句式、语法和词汇等基本的语言知识点。随后,根据不同的对话情境,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点。然而,一些英语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过于偏重语法和句型的基础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语言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其只是机械记忆了一些对话句式和内容,并没有真正理解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语言规律。因此,当遇到新的对话情境时,往往语言互动内容贫乏,反复使用几个常见的对话套路,缺乏灵活应变能力。
(三)缺乏有效自主互动
在传统的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教师通常占据主导地位,负责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固化的对话活动。虽然这种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对话能力,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对话互动中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此外,长期单一和重复的对话练习模式也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从而逐渐失去主动参与对话的兴趣。
二、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
英语学习活动观主要指围绕英语教材中的某个单元主题构建的一系列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在本研究中,英语学习活动观可以理解为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过程中,基于各个单元对话所涉及的主题和场景,英语教师精心设计的三种英语学习活动类型。通过这三种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应用,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对话互动,并在不同场景主题的烘托下,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英语知识和对话技能进行多样化对话练习。这些对话练习不仅促进了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提升,还有助于他们在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学习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三、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英语学习活动观着眼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强调主题意义的引领作用和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学习。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到迁移创新一系列活动的逻辑性开展实现了对话教学从输入到输出的深度学习目标。
首先,融合教材主题,实现对话的拓展和延伸。教师需要深刻理解文本的主题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对话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对话教学强调对教材内容的整合性,即教师应将学生的语言学习活动融入特定的语言学习环境,以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在英语对话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教材中既定的对话文本学习任务,还应基于主题语境,融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相关语境,实现对话学习的有效拓展和深化,最终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刘莉莲、叶梅 2024)。
其次,分层设计活动,促进对话能力转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分层设计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对话能力的转化和提升。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指导下,教师应遵循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层次设计对话学习活动。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师从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逐步深入,确保每个教学活动为下一个活动打下坚实基础,使整个对话教学的知识体系呈现结构化和层次化特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逐步吸收并掌握各项对话技能,从而在实际交流中更加自如地运用。
最后,激活个性体验,促进深度对话。教师在对话教学中应激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体验,以促进深度对话教学的实现。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指导下,教师鼓励学生在各种体验性语言环境中自由表达意图和观点。与传统的模拟对话练习相比,这种对话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索对话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在交流中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从而在实际对话中展现出更加成熟和深入的交流技巧。
四、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策略
(一)学习理解类活动,唤醒学生的对话经验
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设计中,主要目标是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引导他们将日常生活经验、个人认知与对话主题相结合,以提高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并形成全新的知识结构。因此,英语教师在设计这类活动时,应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对主题的感知能力,选取他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创设与对话主题相关的情境,让他们有话可说(刘琼、郑洪宇 2024)。
活动一:感知和注意。这类学习活动通常放在预习或自主学习环节。为了激发学生对对话主题的兴趣,英语教师可能会选择歌曲、游戏、提问等形式引入对话主题,并确保学生有机会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点,为对话主题的开展作铺垫。例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Unit 2 What a day!的教学中,教师选择与天气主题相关的英文歌曲,如How’s the weather?和Weather song等,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天气”主题上。
首先,教师播放与“天气”主题相关的歌曲视频,引出本堂课的讨论话题,并在学生欣赏完音乐后提出几个相关问题,如“Which theme do you think the song just now better fits?”等,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感知weather这一语境主题;其次,教师提出问题:“What kind of weather do you like? Why?”结合学生的个人喜好,利用递进式提问的方式激活他们的对话思维,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喜好给出具体表达,如:“In summer,I like it to rain because it’s very cool on rainy days.”或者“I like snow because I live in the south and rarely see it.”
通过这种方式英语教师能在课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借助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歌曲内容引导他们回忆和熟悉之前学过的一些主题词汇。同时,学生可以将歌曲中的天气与本单元的主题语境联系起来,为教师下一步导入新课时的话题作铺垫。
(二)应用实践类活动,锻炼学生的对话技巧
应用实践类活动的主要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掌握对话文本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后,能够对语篇内容、细节、人物等进行具体的描述、分析和判断。这类学习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对话文本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锻炼和提升他们的对话技巧(许维维 2023)。
活动二:描述和内化。这类学习活动的设计基于学生对对话文本内容的充分熟悉,目的是引导他们使用已掌握的语言和知识点,自主描述和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内容。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Unit 7 Chinese festivals为例,Story time板块介绍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四个节日:Double Ninth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和Spring Festival。这些节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在完成Story time板块的学习后,教师开展My Festival Story的对话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日期、食物、地点、人物、自身感受等不同方面描述自己在不同节日中的有趣故事,如:“O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my grandfather and I went hiking together,and the scenery on the mountain was very beautiful.”这一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内化和应用本单元的语言知识,巩固与节日主题相关的知识结构。
活动三:阐述与分析。在了解了节日的一些主要风俗后,教师围绕节日的关键信息,如饮食、风俗、活动等(eat jiaozi、dragon boat races、eat rice dumplings、look at the moon、eat fruit、climb mountains)展开深度讨论,通过质疑性对话促使学生思考,同时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提高其对英语文化价值的理解能力。
T:Classmates,why do people eat special foods and do special things on every festival? Please think carefully and boldly express your opinions.
S1:I think eating dumpling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is because dumplings have beautiful meanings.
S2:I think eating dumpling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is because dumplings are delicious.
S3:I don’t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eat dumpling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South China likes to eat rice dumplings.
T:Yes,you are right. So,what kind of food do you like to eat?
S1:I like to eat dumplings.
S2:I like to eat rice dumplings.
T:I think that no matter eating dumplings or rice dumplings,people all hope that the Spring Festival family can be reunited go home more often to see your parents.
在以上的对话互动中,教师提出关于节日文化的相关质疑性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认知能力、生活经验等深度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彼此之间激烈的讨论,不仅丰富了对话的内容,还借助对话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三)迁移创新类活动,巩固学生的对话应用
迁移创新类活动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实践应用”,需要英语教师将课本中所学的语言知识与生活场景相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不同的观点,从而有效升华主题意义。在此类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可以创设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运用课堂知识进行对话的动力,并实现高效的对话应用(潘玲茜、陈赛赛 2023)。
活动四:衔接生活,促进自我表达。英语对话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熟练应用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场景中。因此,在学生对课本对话内容和主题内涵非常熟悉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创设多样化的生活语境,鼓励他们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语言应用。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Unit 2 A new student为例,教材中通过一名新同学的加入,开启了对校园环境的介绍。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情境,教师创设Simulated Campus的对话情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成几个特色校园画面,引导学生三人一组结合自己喜欢的画面创编新的对话,或者根据自己学校的环境特点进行对话创编。例如:
学生 A:Hello,this is Mary. She is a new student. Can you take her around?
学生 B:Hello,of course. This is a classroom.
学生 C:How many classrooms are there in our school?
学生 B:There are over sixty rooms in total. Our classroom is on the second floor.
学生 C:Where is our music classroom?
学生 B:It’s on the first floor opposite,where there are several pianos. Let’s go over and take a look together.
根据不同的校园情境,学生可以选择某一组校园的展示图,展开与同学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课本中出现的句型、语法和词汇,表达自己在不同校园情境中的感受,并巧妙利用这些知识点介绍校园环境,从而再次感知主题意义。
除了以上单元主题语境,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关于购物、看病、郊游、过生日等主题的对话教学中,教师都可以结合主题创设多样化的语境,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个人认知发表观点,以巩固和锻炼他们在语言实践应用方面的能力。
活动五:观点碰撞,加深主题理解。有争议的问题能够彻底激发学生的对话思维,让各种语言内容发生激烈碰撞。因此,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或具有讨论意义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自由辩论或讨论活动。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Unit 7 Protect the Earth为例,在结束单元教学后,学生了解到保护地球资源、爱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针对这一主题,教师可以从课本中提到的几个角度出发,组织学生围绕“Earth is the home of humanity,how can we protect it?”这一话题展开自由讨论,分享在环保方面的观点,如“On weekends,my family and I usually choose public transportation or ride bicycles when traveling.”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当前热门的环保主题新闻,如“日本核废水排放”问题,先播放与核废水排放相关的新闻片段,介绍核废水排放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然后引导学生谈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如:“There are many organisms in the ocean,and the discharge of nuclear wastewater can pollute the ocean,leading to the death of various fish species.”或“Nuclear wastewater has radiation hazards,and if people eat contaminated marine food,it can also harm their health.”通过讨论这些具有争议的热门话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
结语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对话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讲解式对话教学模式。针对每个单元的不同主题,英语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和单元目标出发,尊重他们的思维特点,设计出多样化、分层化、衔接化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体验中接触、了解、熟悉、分析、判断和表达单元的主题内涵。表面上看,英语教师似乎逐渐放手,但实际上,他们通过活动的不同环节,将对话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有效衔接,使学生更主动、高效、直观地探究对话的主题意义。同时,学生在完成各项活动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因此,在英语对话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尽可能创设各种体验式、实践性的对话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感受中获得真正的成长。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对话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引用文献
刘莉莲,叶梅. 2024.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小学英语对话教学实践 .小学教学设计,(18):36-39.
刘琼,郑洪宇. 2024.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 小学教学设计,(Z3):111-114.
潘玲茜,陈赛赛. 2023. 英语学习活动观下的小学英语对话教学实践 .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42-46.
许维维. 2023.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小学对话教学策略 . 英语学习,(11):59-64.
(本文首次发表在《英语教师》2025年第6期)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