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感悟父爱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4 23:56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感悟父爱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感悟父爱”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结构清晰:
1. "明确“读后感”的核心:" "“读”是基础:" 你必须真正阅读过相关的书籍、文章、故事等载体,而不是泛泛而谈父爱。你的感悟必须建立在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之上。 "“感”是重点:" 作文的核心在于“感悟”,即你通过阅读,在情感、思想、认识上获得了哪些新的体会和启发。不能仅仅复述原文内容。
2. "精准选择感悟的切入点:" "聚焦原文:" 思考原文中哪个情节、人物、细节或主题最让你触动,让你产生了深刻的父爱感悟。围绕这个具体的点展开,避免泛泛而谈父爱的伟大。 "个性化感悟:" 父爱是多元的,可能是严厉的、沉默的、温暖的、支持的,甚至是让你曾经误解的。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最真实的感悟点。例如,你可能从书中一个父亲为了家庭默默付出的细节中,感悟到父爱的深沉与无私;或者从一个父子/父女间冲突与和解的故事中,感悟到父爱的复杂与包容。
3. "深入挖掘与阐述感悟:" "联系自身:" 将原文中的父

任正非的《我的父亲母亲》, 让人热泪盈眶(附柳传志的读后感)

我 的 父 亲 母 亲

任正非

【一】

上世纪末最后一天,我总算良心发现,在公务结束之后,买了一张从北京去昆明的机票,去看看妈妈。

买好机票后,我没有给她打电话,我知道一打电话她一下午都会忙碌,不管多晚到达,都会给我做一些我小时候喜欢吃的东西。直到飞机起飞,我才告诉她,让她不要告诉别人,不要车来接,我自己坐出租车回家,目的就是好好陪陪她。

前几年我每年也去看看妈妈,但一下飞机就给办事处接走了,说这个客户很重要,要拜见一下,那个客户很重要,要陪他们吃顿饭,忙来忙去,忙到上飞机时回家取行李,与父母匆匆告别。妈妈盼星星、盼月亮,盼唠唠家常,却一次又一次地落空。

【二】

一个普通的早上,妈妈从菜市场出来,提着两小包菜,被汽车撞成重伤。我身在伊朗,飞机要多次中转才能回来,在巴林转机要待6.5个小时,真是心如煎熬,又遇巴林雷雨,飞机延误两个小时,到曼谷时又晚了10分钟,没有及时赶上回昆明的飞机,直到深夜才赶到昆明。

回到昆明,就知道妈妈不行了,她的头部全部给撞坏了,当时的心跳、呼吸全是靠药物和机器维持,之所以在电话上不告诉我,是怕我在旅途中出事。我看见妈妈一声不响地安详地躺在病床上,不用操劳、烦心,好像她一生也没有这么休息过。

我真后悔没有在伊朗给妈妈打一个电话。因为以前不管我在国内、国外给她打电话时,她都唠叨:“你又出差了”,“非非你的身体还不如我好呢”,“非非你的皱纹比妈妈还多呢”,“非非你走路还不如我呢,你这么年纪轻轻就这么多病”,“非非,糖尿病参加宴会多了,坏得更快呢,你的心脏又不好”……

我想伊朗条件这么差,我一打电话,妈妈又唠叨,反正过不了几天就见面了,就没有打,而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如果我真打了,拖延她一两分钟出门,也许妈妈就躲过了这场灾难。这种悔恨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

我看了妈妈最后一眼,妈妈溘然去世。

【三】

1995年,我父亲在昆明街头的小摊上买了一瓶塑料包装的软饮料,喝后拉肚子,一直到全身衰竭去世。

父亲任摩逊,尽职尽责一生,可以说是一个乡村教育家。妈妈程远昭,是一个陪伴父亲在贫困山区与穷孩子厮混了一生的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园丁。

父亲穿着土改工作队的棉衣,随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同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山区去筹建一所民族中学。一头扎进去就是几十年,他培养的学生不少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有些还是中央院校的校级领导,而父亲还是那么位卑言微。

【四】

我与父母相处的青少年时代,印象最深的就是度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今天想来还历历在目。

我们兄妹七个,加上父母共九人。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来生活,毫无其他来源。本来生活就十分困难,儿女一天天在长大,衣服一天天在变短,而且都要读书,开支很大,每个学期每人要交2-3元的学费,到交费时,妈妈每次都发愁。我经常看到妈妈月底就到处向人借钱度饥荒,而且常常走了几家都未必借到。

直到高中毕业我没有穿过衬衣。有同学看到很热的天,我还穿着厚厚的外衣,就让我向妈妈要一件衬衣,我不敢,因为我知道做不到。我上大学时妈妈一次送我两件衬衣,我真想哭,因为,我有衬衣了,弟妹们就会更难了。我家当时是2-3人合用一条被盖,而且破旧的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

上大学我要拿走一条被子,就更困难了,因为那时还实行布票、棉花票管制,最少的一年,每人只发0.5米布票。没有被单,妈妈捡了毕业学生丢弃的几床破被单缝缝补补,洗干净,这条被单就在重庆陪我度过了五年的大学生活。

我们家当时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控制所有人欲望的配给制,保证人人都能活下来。如果不是这样,总会有一个、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我真正能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高三快高考时,我有时在家复习功课,实在饿得受不了了,用米糠和菜合一下,烙着吃,被父亲碰上几次,他心疼了。其实那时我家穷得连一个可上锁的柜子都没有,粮食是用瓦缸装着,我也不敢去随便抓一把。

高考前三个月,妈妈经常在早上塞给我一个小小的玉米饼,要我安心复习功课,我能考上大学,小玉米饼功劳巨大。如果不是这样,也许我就进不了华为这样的公司,社会上多了一名养猪能手,或街边多了一名能工巧匠而已。这个小小的玉米饼,是从父母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妹。”背负着这种重托,我在当时的环境下,将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学习了逻辑、哲学。还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终因我不是语言天才,加之在军队服务时用不上,20多年荒废,完全忘光了。

我当年穿走父亲的皮鞋,没念及父亲那时是做苦工的,泥里水里,冰冷潮湿,他更需要鞋子。现在回忆起来,感觉自己太自私了。

回顾我自己已走过的历史,唯一有愧的是对不起父母,没条件时没有照顾他们,有条件时也没有照顾他们。

爸爸,妈妈,千声万声呼唤你们,千声万声唤不回。

逝者已经逝去,活着的还要前行。

——2001年2月8日于深圳

柳传志的读后感要想富就要知道为何穷

在手机上读着一篇任正非写的怀念他的父母亲的文章,而脑子里却想起了另一件事。那是2013年9月,我接到了一个函。

那天我是真的有事,但出于对老任发自内心的敬佩和尊重,我尽力挤开了别的事情,花了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赶到了会场。

老任的面子确实大,那天是贵州都匀一中的“校训研讨会”,真请来了不少领导和知名的企业家。他看见我来了显得非常高兴。我也高兴,那是因为在企业工作者里面,我们都是属于少有的“老家伙”序列里的人,相互都比较了解,然而又极少见面,所以紧紧的握手不愿松开。

原来都匀一中就是任正非的母校,他的父亲在此曾任过三年校长,他毕生从事教育工作,50多年来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在现任学校领导介绍学校的历史,介绍老任的父亲任摩逊先生事迹的时候,我注意盯着任正非,我想这样的内容他应该听过无数遍了,他却依然听得那么专注,那么动情!

此刻我正在读他写的怀念他的父母的文章,我认真读这篇文章,是因为深深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和他是同年生人,我们的出生背景有所不同,但是上一辈在政治上受到的磨难和考验几乎是相同的。

任正非谈到他的父亲在这考验的重压之下,依旧勤勤恳恳拼力地工作,为他自己后来在华为拼命地工作做出了表率,而父辈的榜样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的父亲也是我的榜样。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他能够像以前教导我的那样,用行动做出表率-做一个正直的人。正直,这是一个多么平常的词藻,然而在特殊的考验面前,这个词就超过了千钧的分量。

1966年文化革命爆发的第一个年头,我亲眼看到我的父亲在威逼面前不肯诬陷当年的战友,被开除党籍。当时的气氛紧张惊恐。这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而我的父亲以身教的方式告诉了我如何做人,什么叫正直!

联想发展到今天的三十年中,经过的风险无其数,尤其在早期还有一定的政策风险,我自诩是个敢担当的人,而在联想结出胜利果实时,我也以为自己是个舍得让利的人,这对联想能发展到今天也许有一定的影响。和任正非一样,我们能以身作则地把企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的前面。追根溯源,是我们的父辈给我们打下了如何做人的基础。

当我读到任正非的母亲是因为意外车祸辞世的,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我能想象对他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撕心裂肺!

任正非讲到他在高三那年(也应该是我高三的那年吧,就是最困难的1961年),母亲经常早上塞给他一个小小的玉米饼,他说我能考上大学,小玉米饼的功劳巨大,这个小小的玉米饼是从父母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80后、90后的朋友是读不出玉米饼的感觉的,因为他们不懂什么叫饥饿。61年,我是北京25中的一名高三学生,我们中学生是早上8、9点钟的太阳,所以享受着最高待遇,一个月32斤粮,半斤油,半斤肉。知道什么叫一个月半斤油吗?

那是在一锅熬白菜煮熟的时候,油瓶口顺着筷子点入几滴油,使锅里漂着油花,一个月下来,这半斤油就用完了。知道什么叫饿吗?那就是耗干净你身上的脂肪,然后再耗你的肌肉。有一天夜里,我饿的实在受不了,想起抽屉里有一盒中药是羚翘解毒丸,我就吃了两颗,几小时后药性发作,抽筋断肠,头痛欲裂。

经过饥饿的人才知道什么叫从父母弟妹的嘴里面抠出的玉米饼。任正非想念着母亲,我何尝不想念自己的母亲、不想起在那最艰难的岁月里,母亲对我的慈爱。我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我和老任一样也是老大,我会永远记住父母的恩德慈爱。我有兄弟姐妹四人,我们会永远相亲相爱。

我在想,读了老任的文章,是什么让我会拿起笔说了上边这段话,我想说给谁听呢?

说给老任?让他知道我是他的知音?说给我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好像是,但也不是。我明白,我最想说给那些年青、年少的,甚至是儿童,让他们长大了听。

我一直告诫自己不要成为一个碎嘴唠叨的老头。而说这些话,我估计孩子们是不爱听的。

前些天,我看了一部叫“归来”的电影,写的是我亲眼看见过的年代,亲眼看见过的事情,电影演毕,潸然泪下。

问过几个年青人是否看过这部片子,都说没有。有一个对我说:人总是要向前看么,老说那些老话,凄凄惨惨有什么意思?!他们爱看光鲜亮丽、富有、任性的电影,那是他们的追求。

他们不爱看“归来”,不爱听我碎嘴唠叨,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对他们说,到底为了什么?

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就在不久以前还很苦,很凄惨,很窝囊。你要想今后过得富有光鲜亮丽,你就要知道过去为什么穷,为什么苦,为什么受人欺负。你就要懂得历史,你就要从中学到教训,我们已经是为数不多的见过那段历史的尾巴的人了,尽量还原真实的历史是我们的责任。不管你是哪国国籍,但你和你的子孙血管中流的是中国人的血,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我谈不上是高尚的人,更谈不上是纯粹的人。但我努力在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做一个懂廉耻、要自强的人。我希望几十年以后,今天年青、年少的人们能凭追求、凭团结、凭实力让中国富强,让自己过上光鲜亮丽富有的生活。

来源:厅局级内参

父爱如山———读《背山的父亲》有感


父爱如山

———读《背山的父亲》有感

文/付金荣


我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是因为父母之情恩重如山。父母是我们心中的参天大树,庇护我们健康成长;父母是我们心中的那座佛,让我们敬仰和崇拜。人生路上,因为有了父母的教育和呵护,我们才得以应对外面的世界,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常常成为我们心中无法抹去的悲伤和遗憾。

今年10月27日,我应富平人文化传媒公司孙文雄孙总的,参加”秋聚频山下,共话‘背山情’——许方学《背山的父亲》首发式暨研讨会。研讨会在南湖书院创作基地崇文馆举办,来自西安、渭南、铜川的专家、教授、学者、新老作家王琪玖、李印功、祁吉寿、王银龙、李问圃、吴宏博、刘忠虎、王璐、邢根有等30余人参加了这个盛会。大家在会上从不同角度谈论了《背山的父亲》一书,本书作家许方学也谈了创作历程,从中,我才第一次认识了许方学老师,也才拿到了新崭崭的大家一致好评如潮的《背山的父亲》。

手捧沉甸甸的《背山的父亲》一书,好像我的心也一下子沉甸甸的。因为山是父亲能背起来的吗?父亲要用多大的力量才能扛起重山?我对这位父亲不由得敬重起来。书的封面蓝绿色调,上面印有父亲的照片。父亲头顶蓝天,身下是绿色的广袤田野。父亲坚毅、坚定的眼神,饱经风霜的脸庞,头戴西瓜皮帽,身穿白衬衣和黑色外套,一看就是很传统的中国父亲形象。这简单又含义深刻的封面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想走进书中,一探这位父亲的究竟。

我一边随手翻看着全书的内容,一边听台上嘉宾谈《背山的父亲》读后感。他们深情的话语,他们对作者许方学的高度评价,让我初步了解了本书内容,也初步了解了许方学和他的父亲。

许方学,富平人。1953年出生,大学文化程度,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高级工程师,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退休职工。长期从事程序设计、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研究与开发。曾获两项航天部科研成果一等奖,多项所内研究成果和工艺改革奖。退休后,提笔习文。他从2014年就开始着手写于2009年1月5日已离世的父亲,经过十年磨一剑的努力,经过一个会编电子程序和软件研究的理工科之手,终于在今年,也就是2024年完稿问世。这需要作者多大的毅力去完成啊。若不是对父亲深深的怀念,若不是父子情深,若不是有孝心和爱心,这部长篇纪实文学是很难完成的。在这里,我向作者许方学致敬,向许方学的父亲致敬!

会议结束回到铜川,我就迫不及待地一字一句地认真阅读《背山的父亲》。这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作品,记录了生活在富平北部万斛山下一个关中农村家庭五代人近百年的生活实践和生命情感流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一个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文化范例。值得中老年读者回味过往,值得青少年一代覆辙前行、健康成长的优秀读本。

通读全书,我感慨万千。许方学的父亲就是我们千千万万个父亲的缩影,我们的父辈,哪一个不是饱经风霜,与命运抗争?读他的父亲,如读我们的父亲。我们的父亲,哪一个不是为了家,在贫瘠的土地上刨食养家糊口?读他的父亲,如读我们的父亲,哪一个不是勤劳善良,一心为儿女着想?只是,许方学的父亲更悲更惨,他的父亲与我们的父亲一样又不一样。他的父亲,从四岁起就没有了自己的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叔父的抚养下度过了人生最为艰难困苦的阶段。13岁起,就担水拾粪、打柴割草、拉牛垫圈,跟着叔父牵骡子驮炭,送粪送粮及长大成人,两娶两丧,以一己之力,养母育儿,历尽坎坷,换得老年四世同堂,幸福安康,享年83岁。

作者许方学在他父亲病逝后,以满满的回忆追忆父亲的一生,让人对这位伟大的父亲充满了敬佩之情。父亲对祖母的孝敬、许方学对父亲的孝敬、许方学子侄对父亲的孝敬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在他家的有效传承,如良好的教科书一般,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背山的父亲》一书中,许方学通过写人叙事,刻画了父亲勤劳善良、重义轻利、尊老爱幼、亲睦乡邻的优秀品质。在重重压力下,父亲依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对家庭、家族充满了高度的责任感。他用心、用情、用力支撑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并带领全家走出困境,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园。从中反映了千万个农民家庭昔日生活的辛酸和如今生活的甘甜。

书的开篇,“悲痛诀别”,一下子揪住了我的心。许方学写到:“这时,我站在父亲的身边,眼睛直愣愣地盯着,他静静地躺着,像一尊从田间耕作归来的老牛,在彻底地休息;他静静地躺着,就像一朵用力开放过的花儿,真的倦了。不再有寒暄,不再有话儿,也看不见儿子归来的笑容。一切给我的感觉,都是安静,这种安静无法让我适应。”读到这里,我流泪了,心酸了,也想我的父亲了。是啊,父亲劳苦一生,他是该歇歇了,可是,谁又能接受父亲静静地离去?即使父亲去世多年,对父亲的思念永无停止,父亲的音容笑貌都会留存在我们的心中。

我的父亲14岁就从蒲城县老家过继到大荔县我爷爷家,小的时候他常偷着步行百里路跑回老家,被他的父亲再骂回来。他的辛酸和心里的苦即使不说给我听,长大后的我也明白,背井离乡的日子很难过,少了亲人的陪伴更难受。我的父亲最终接受了现实,才踏踏实实地在大荔过日子,成家立业,有了我们幸福的家。父亲会打算盘、会织毛衣、会编席子和笼,当过生产队保管。他爱秦腔、喜喝酒。勤俭持家,忠厚善良,深得当地人喜欢。后来,由于老家亲人遗传的肺气肿病,68岁就告别人世,人生画上了句号。

我再仔细品读着许方学写的这段文字,我读到了他父亲的一生,如老黄牛一样在默默奉献;也读到了许方学与他父亲之间深深的父子情,更读到了许方学对父亲操劳一生的怜爱之情。

许方学六岁时母亲亡故,从小缺少母爱的他,是在父亲怀里长大的。父亲给了他一片天,与他睡在一起,盖一条被子,从小到大,他们都打对睡,上了大学回来他依然与父亲睡在一起。睡下他就抱着父亲的脚,他对父亲的那双脚太熟悉了,太有感情了,这双脚给他以安全感和踏实感还有幸福感。对父亲脚的描写,许方学不惜用大量笔墨。在父亲临终前,他再一次抱住父亲的双脚,泪如泉涌,他写到:“父亲是位普通农民,高个子大脚板,脚面色泽灰黑,青筋突起,皮包骨头,脚底长着厚厚的老茧,可这双平凡的脚,却立地撑天,为撑起我们这个大家,这双脚所经受的苦难、艰辛,所做出的贡献是可想而知的。

摸着父亲这双走过了八十三个春秋的脚,好比在抚摸一件珍贵的文物,越摸兴趣越浓,也越摸越辛酸。”“父亲这双脚谈不上美,可在我的心目中是最美的。因为这双脚,吃了太多的苦,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和艰辛。父亲人老了,脚也老了,这双脚似乎也将完成历史使命了,确实该歇歇脚,享享福了。”父亲这双脚,是许方学体会了无数遍,温暖而温馨的脚。父亲用这双脚丈量着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关中平原的父辈们,都是靠一双脚在辛苦劳作一辈子。

《背山的父亲》是一部家族史,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许方学勤劳的父亲,坚韧的祖母,有个性的叔父、有孝心的许方学以及关爱父亲的子侄,更是一部社会变革史,以小见大,可以看到关中农村的发展变化,还是一部孝道史,只有团结一致,和睦和谐,家庭、社会才能繁荣昌盛。

许方学在书中把父亲比如胡杨,我觉得恰如其分。“父亲生如胡杨,处在人生的大漠之地,坚强承接着生活的风剑刀霜,用无悔的守望,执着地繁衍梦想。他像胡杨一样,高昂着枯竭而扭曲的肢体,仰天高歌,勇敢地去与自然、生死较量,用自己感天动地的悲壮,昭示那生命的律动。”“也许有一天,胡杨也会倒成一弯古道,一抹斜阳,但胡杨不倒的精神,永远在激励着父亲的英勇顽强,永远激发着父亲挑战苦难,战胜命运的勇气和力量,去顽强对抗风霜,对抗雨雪,对抗风命的迷茫。”胡杨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精神正是许方学把父亲比如胡杨的写照。他希望父亲还活着,不,他的父亲在他心中永远活着!

许方学对他父亲这样评价道:“父亲这位地道的农民,和黄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劳动使他变得满手老茧,满脸皱纹,腰和背也弯曲得像弓一样,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贫瘠的土地和艰辛劳动的热爱。他用劳动,为社会和家庭做出了贡献。”许方学用饱含深情的文笔,追忆了父亲一生光明磊落做人、诚实守信处世的高尚品德;赞誉了父亲负重奋进、脱贫致富的显著功绩;抚今追昔地描述了难舍难分的父子亲情,其字里行间处处彰显着爱父之心、敬父之意、念父之愿和赞父之情,读来让人深受感动和感怀。著名作家党益民老师对本书进行了高度赞扬,他题辞:“心中有爱,方可为文。命运多舛,父子情深。小人物,大情怀;小孝道,大德行;小家史,大境界;小乡村,大社会。根植生活深处的文字,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父爱如山,情深似海!《背山的父亲》是我读到的写父亲最深情的书。愿中华孝道文化在我们祖国大地上遍地开花,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作者简介:付金荣,陕西大荔人,铜川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铜川日报》《铜川矿工报》《铜川文化交流》《印台文苑》《王益文苑》等报刊。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