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轻松搞定《读书笔记感评》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5 04:5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书笔记感评”的作文,旨在分享你通过阅读和做笔记所获得的思考、感悟和评价。要写好这篇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明确写作目的与核心:"
"核心是“感”与“评”:" 这篇作文不仅仅是读书笔记内容的复述,更在于你个人的"感受(感)"和"评价(评)"。你需要展现阅读对你思想、情感或行为产生的影响,并对所读内容的价值、优缺点等进行判断。
"目标读者:" 通常是你自己(回顾与反思)、老师(评估理解与思考深度)或同学(交流分享)。这决定了你的语言风格和侧重点。
"二、 内容选择与组织:"
"精选笔记内容:" 回顾你的读书笔记,挑选那些对你触动最大、引发最多思考、或者你认为最能体现书籍核心观点和价值的部分作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选择2-3个关键点深入展开通常效果更好。
"结构清晰:"
"引言:" 简要介绍所读的书名、作者,以及你做笔记的背景或整体印象,并点明你将在文中探讨的主要感悟和评价方向。
"主体段落(“感”与“评”的结合):"
"紧扣笔记:" 每个段落
用这2种读书笔记方法,你的阅读可以收获满满
不知道你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果有记笔记的习惯,你用的又是哪种方法?日本学者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写的就是通过做读书笔记,来提高阅读的效率和收获感。这本书会教你如何用一本笔记,将书中的精华用最高效的方式整理记录下来。
最近老觉得读书比较慢,所以准备搞一个专题阅读,已经依次阅读了《王者速度法》《快速阅读》《高效阅读》等书籍,新近读到的就是这本《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这些关于速读和读书方法的书中,《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这本感觉最为亲切。因为书里面的理念,跟我自己阅读积攒信息的一些习惯,比较相近。人的记忆力毕竟有限。如果想在读完每一本书后都有扎实的收获,就需要有技巧地写读书笔记,并养成长期的习惯。传媒业出身的奥野宣之使用的笔记读书法,涵盖了从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到检索以备重读这五个步骤,提供了一整套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他倡导有目的性地购书,让读书从一开始就充满主动性;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养成随时记录心得体会的习惯;学会摘抄,让原书精髓与自身思维的火花交相辉映;完善整理归档工作,做好的笔记需要反复重读才能凸显其价值。他还从自身经验出发,介绍了19个让读书体验更充实、有效的小窍门。读了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很容易就能从一本书的阅读中有所收获,也很容易就能写出一篇像样的书评。
一种很简单的读书方法作者在这本书的一开始就说,他介绍的读书方法并不是多么与众不同的读书技巧。这些方法不依靠最新的脑科学,不依靠肉体锻炼,无论是谁都可以做到。而且,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立刻与手中的书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能够真正地阅读。之所以说这种方法很简单,是因为你只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通过做笔记吸取书中营养。一本随处可见的笔记本可以帮你找到想读的书,辅助你的阅读,记录你阅读中的发现,或是回忆过去读过的内容。一本笔记本可以把读书生活的点点滴滴管理得井井有条。作者还说,这本书要教你的并不是单纯记忆书中的内容,而是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得心应手地运用。一本在便利店或文具店里随处可见的普通笔记本,就可以帮助你实现这几个不普通的目标:1、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2、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3、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或思想,并随时拿来参考。当然,这本书介绍的读书方法的目的,并不是让你一味读得更快、更多,而是认真消化书中内容,使之对自己有益。阅读不仅是读书,还要掌握有效率、有主见地选书和购书的方法,更要多阅读、多参考那些记录自己无数感触的读书笔记,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其中的内容。
读书笔记有这么神奇吗?法国文学专家鹿岛茂先生,曾在随笔中这样阐述读书笔记的作用:“图书都是有重点的,没有必要从头到尾详读。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即使只记下这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人们经常说“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把记读书笔记作为目标去读书,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要多。为了写出精练而深刻的读书笔记,你应该在读完一本书以后认真回想需要摘抄哪一页哪一行,思考怎样撰写读书笔记,然后严格地筛选需要摘抄的内容,尽量提炼自己的感想,争取用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含义。就这样,读书的目的从“读完就好”变成了“写读书笔记”,读书的重心也自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因为读了书而写读书笔记”,而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
两种读书笔记方法1、“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从记录三项信息开始: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接下来,就是“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的核心技巧了——摘抄+评论。摘抄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然后架一段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想。所谓“摘抄”的对象是当时自己认为很重要的段落,“评论”的对象是当时自己的问题、思想和表现力。之所以把这种读书笔记取名为“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就是因其摘抄和评论并存的特征,正如这道菜中鱼肉和大葱的关系一样。重点是,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至于其他的内容,不管是客观来讲很重要的段落,还是作者想强调的部分,只要没有共鸣,都不用摘抄,其他人会在网站、自媒体和书评里替你总结好的。因为,自己当下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摘抄这一段文章的原因和自己当时的想法才是日后值得参考的贵重资料。记得之前读《打开心智》这本书,也有类似的一句话:读书不在于你记住了书中的什么,最重要的是,你想到了什么,想通了什么。
2、剪报式读书笔记如果说“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是“写出来”的读书笔记,剪报式读书笔记就是“贴出来”的读书笔记。这种读书笔记就是把“与书相关的东西”收集起来,结合读后感等内容收藏起来的笔记方法。这种读书方法呢,其实就是做剪报,把看过的内容、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贴在读书笔记本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同样可以作为资料贴在笔记里。当时的生活状况、关注点和感想等等,都可以成为读书的背景信息,让读书笔记不只是个数据库。就这样,一本笔记既可以是读书笔记,也可以是剪报本,还可以是创意随笔。不过说实话,作者在介绍这种方法时,一些像“复印”“简报”之类的字眼,让我觉得这种方法比较传统、老套。因为这样的经验技巧都是建立在纸质书和纸质笔记的基础上,现在资料书籍都电子化了,读书笔记也可以用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等APP电子化。而作者的电子化,只是建立一个电子表格,用来储存图书目录,方便定位索引,只有一条标题,无法超链接,也无法全文检索。找具体的内容仍需按照电子书目索引—读书笔记—具体书籍内容的方法来找。比较低效。而且无法实现多场景办公,全场景、移动化办公。对于他介绍的两种读书笔记方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对我启发很大,剪报式读书笔记法倒没啥感觉。
不过他在书中提到的两种读书心法比较实用。作者在写到如何选择图书的时候,提到过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类似潜艇的“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主动声呐系统是靠自身发出声波的反射状态来进行计量的,而被动声呐系统则是靠接收其他船只或潜水艇发出的声波来活动的。作者在书中似乎更强调被动声呐选书法,也就是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和电视等途径,尽可能多地捕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把感兴趣的书名或主题都写在笔记本上的随想笔记里。但作者也说,重要的是看平时收集的信息,要经常竖起敏感的天线。平时提高了敏感度,就算没有特意去找,也能在日常生活里收集很多有意思的信息。这样积累下去,想读的书要多少有多少,根本不需要去网上搜索。把视界放宽,不仅是选书,读书、做笔记的时候,也可以“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并用。“被动声呐”好说,读到哪里就把信息接收天线架到哪里,让一些重要的语句、材料、观点,自己跳出来。“主动声呐”读书法,则是主动出击,去搜寻自己需要的信息,有点像“八面受敌‘读书法,带着目的、带着问题,去书中主动寻找答案。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带着主观的心情去读书,是学者和编者都没有的、只属于普通读者的特权”。读书,其实需要一点动机或目的性,就好比照片的“焦点”。即使拍摄同样的场景,聚焦于面前的花朵和聚焦于远处的建筑,得到的效果完全不同。读书也一样,抱着不同的目的阅读同一本书,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对比之下你会发现,只有在读完书后对书中内容做出反应,进行主动思考,才能真正掌握这本书的内容。你觉得呢?
书评 | 《朗山轩读书记》:梅杰的读书生活
日前收到梅杰新著《朗山轩读书记》,抽暇取来阅读,封面书名用繁体字,装帧简朴、洁净。翻检章节细目,与梅杰以往的随笔比较,篇目构建更为成熟,思想表达更为清晰,书中展现的文化生活的线索,也引起我许多联想:想到他多年求索的学术之路与职业之路,想到他颇具智慧的人生布局,以及他在行进之中不断进取与自我修正的工作精神,又想到他近期出版的另外两部新著《废名圈》《黄梅戏源流考辨》,都是完完整整、端端正正的专书,不禁感叹,梅杰的学术之路扎实稳健,一步步走到中流击水、厚积薄发的时候。
人们评价一位优秀人物,总希望能找到他成功的关键词,是家传、师承、勤劳、机遇或是天赋。如果放下这些通常的判断,转而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的实质,有一个观点,愈来愈强烈地占据了我的认知,那就是作为一位出类拔萃的学者,他成长的背景无论多么复杂,归结为一句话,一定是所谓饱读诗书,或曰“读书多”。其实文人才学的比较,无论如何千变万化,最终的实力还是要落在这三个字上。当然“读书多”不是简单的阅读数量,还要有质量与悟性,三者缺一不可。那么如何准确地考察一个人的读书品质呢? 我觉得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翻阅他的读书笔记,看一看他在读什么书、读了多少书、产生了哪些认识、写出了什么样的文章、给出了哪些再读书的建议等等。董桥先生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一个人的品德,在他的文字中是藏不住的。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些观念,我们想更多地了解梅杰的读书生活,在他的许多著作中,自然会格外看重他的小书《朗山轩读书记》了。
下面我对《朗山轩读书记》做一点具体的品评。
首先是梅杰读书讲求有的放矢,著述讲求深入浅出。《朗山轩读书记》全书的框架划分为四辑,每辑的设定,都以雄厚的研究背景为基础,读书与著述,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编织出一个文化学者的丰满形态。辑一关于民国人物,其中提到的人物有梅光迪、胡适、废名、叶公超、喻血轮等,而梅杰此前的相关著作有《梅光迪文存》《梅光迪年谱初稿》《梅光迪研究资料汇编》《绮情楼杂记》《芸兰日记》《蕙芳日记》《废名先生》《文人感旧录》等,还有许多专论文章。辑二关于儿童文学,其中提到的人物有胡适、陈衡哲、凌叔华、沈从文、巴金、老舍、孙毓修、周作人,而梅杰此前的相关著作很多,最重要的有《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中国儿童文学史(英文版)》。辑三关于编辑出版,此为梅杰的所谓主业,他在这里的活动最为丰富活跃,几年来他亲自动手,编书、作序、写书评,都是未来成为出版专家的正途。在这里,我尤其看重梅杰为《废名散文》《潘梓年论著选》《桂子山随笔》等所写的序言,这是一个出版人提升自己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种训练,前辈张元济、王云五等老一代出版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如今梅杰的职业精神已经在这些文字中得到很好的表现,还有他自己编书写书的回忆文章,都让个人的读书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与提升。辑四关于黄梅文化,其中提到的人物有太虚大师、喻文鏊、废名、梅院军、王阳明等。梅杰与黄梅的故事很多,也很生动,正如张红所言:“(梅杰)十岁时读到《黄梅县志》,从此对黄梅地方志痴迷不已。从中学起就开始搜集黄梅文史资料,涉及禅宗、黄梅戏、黄梅文人的作品集等。”(见《梅杰的学术道路》)此后梅杰在黄梅文化方面的相关著述极多,最近一本《黄梅戏源流考辨》,愈发让人感叹梅杰的功力与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