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5 06:41
写作核心提示:
2月1日,农历丁酉年的大年初五,下午6:23,微信里传来女儿发来的一个表情,表明她已在成都落地。彼时,我刚从手机上查看成都的天气状况。那时在我的墨迹天气里,只有两座城市,一座是济南,一座是成都。因为女儿在成都上大学,便有了一座城市对另一座城市的牵挂。
一座城市被人牵挂,不是这座城市有多好,而是因为这座城市里有我们牵挂的人。曾经和一位同事聊天,她说她曾经牵挂过好几座城市。先是西安,因为儿子在西安读大学,她就很关注西安的天气预报,时刻提醒儿子出门时记得带伞、多穿件衣服。后来,儿子毕业后在武汉工作,她又开始关注武汉。不久,儿子去往青岛工作一段时间,她又把牵挂的目光投向青岛。去年,她的儿子通过公务员考试,到了邯郸,这座城的天气、楼市价格等又牵动着她的心。
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除了自己生活的城市,总会有另一座城市让自己牵挂。那座城市,也许你很陌生,陌生得你从没想到它会和你发生关联,却因为某个人而熟悉、亲近,比如成都。在女儿去上学之前,我也曾出差去过成都,那时对于这座城的印象就是干净、休闲。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作为济南援建北川的一员,在绵阳、在擂鼓镇奋战了将近一个月,但也不曾想到四川、成都和我有什么关系。后来女儿考取了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这个西南大城市便从此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看电视,我会调到四川卫视;看地图,我会把目光停留在这座城市的图标上心中掠过它与我生活的城市的距离;上网,我也会搜索这座城市的名字,看看它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更会把有关的重大新闻事件发到亲友微信群。
一座城市对另一座城市的牵挂,其实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好多孩子上学走了,父母都有被“闪”了一下的感觉,尤其是当妈妈的,孩子不在身边,做饭不再那么兴致高昂了,吃饭也不那么香甜了,有什么好东西总是想等孩子回来再弄吧,心里牵系的就是远方的孩子——此刻孩子在干什么?是否适应了异地生活?和同学相处得怎么样?有没有好好吃饭?身体怎样?真的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有一段时间女儿离校学习德语,妻担心女儿吃不好、住不好,就飞去成都给女儿作伴。在陪读的日子里,妻演奏着锅碗瓢盆交响曲,变着花样做各种美食,周末,娘俩就品尝成都的各色小吃,我感叹这才是在成都上大学的优势。可怜我在济南这厢一边在微信里看她们的美食,一边晚上紧衣缩食,竟然奇迹般成功减肥3公斤。
女儿回成都那天是大年初五,到时已是晚饭时间,而济南节日气氛正浓,人们都在吃“破五”的饺子。成都也应该是万家灯火,勤奋的小姑娘为她的理想正奔波在路上,亲人们在微信群里嘱咐:回去先扒个鸡蛋垫垫。鸡蛋是从家里刚带走的,应该还有家的温暖。
另一座城市的天气好坏和高楼大厦本与你毫不相干,只因为一个人,使本不相干的城市和你有了丝丝缕缕的情愫和牵挂。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是的,不必追,但有牵挂,其中就有一座城市对另一座城市的牵挂。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刷到莫言这段话,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不管你多爱子女,把他们供上大学、抚养成人,自己省吃俭用给他们最好的,可儿女未必像你爱他们那样爱你,老了也未必如你想的那样孝顺。”
扎心吗?可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很多家庭的缩影吗?
父母对孩子的爱,像开闸的江河,哗啦啦地奔涌,掏心掏肺,毫无保留。从你落地那声啼哭开始,他们就把“奉献”刻进了日子里。鲁迅说的“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处去”,这闸门一扛就是几十年,从青丝扛到白发,脊背慢慢弯了,脚步渐渐沉了,还总怕没给够。
他们自己呢?剩菜热了又热,旧衣服补了又补,你问起就说“挺好的,啥都不缺”。可你但凡开口要钱、要帮忙,他们哪怕砸锅卖铁,也会把钱塞到你手里,说“别委屈自己”。
可孩子呢?我们对父母的回报,往往像细水,甚至走着走着就断流了。
张爱玲在《金锁记》里写的那位母亲,“为儿女什么都能牺牲,儿女却不怎么感激”。多真实啊。多少父母病床上还惦记孩子吃没吃饭,多少子女却在电话里匆匆说“太忙了”,挂了线就忘了那头的牵挂。
龙应台说“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是目送彼此的背影渐行渐远”。小时候攥着你手指蹒跚学步的娃,后来会甩开你的手说“妈你别管”;曾经把你当全世界的孩子,终究会有自己的小家、自己的生活,你的位置慢慢被挤到角落。
你站在门口看他走远,明知道可能等不来一个回头的拥抱,还是站在那儿,站成了一座雕塑。
这爱啊,就像条单行道,永远是上一代往下走。父母把全部的爱递给我们,我们又把这份爱传给自己的孩子,像场没终点的接力赛。好像这辈子,我们永远亏欠父母,而我们的孩子,也终将亏欠我们。
有时候深夜坐着发呆,会突然想起小时候爸妈给我掖被角的样子。现在他们是不是也会在某个时刻,想喝杯温水却懒得起身?是不是上楼梯时,也需要有人扶一把?
时间这东西,真不经耗。有些回报,现在不做,可能就真的没机会了。
莫言在《晚熟的人》里写了好多这样的人生洞察,朴素的文字里全是生活的重量。这书是他得诺奖后第一部作品,12个故事,把人性里的好与坏、真与假扒得透透的,读着读着就想通了很多事。
如果你也常被这些亲情的细碎戳中,真的可以翻翻这本书。或许看着看着就会明白:有些爱,别等“以后”,就趁现在。
你们有没有过类似的瞬间?就是突然觉得,该多陪陪爸妈了?评论区聊聊吧~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