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5 13: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萨利机长》(通常指《万米高空:萨利机长》或其改编电影)的读后感(或观后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能让你的文章更深刻、更有条理:
1. "明确核心主题与感受:" "首要任务:" 首先要思考,这本书/电影最让你触动的是什么?是萨利机长的专业素养、心理承受能力、道德勇气,还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或者是它引发的关于生命、责任、规则、科技等的思考? "提炼中心思想:" 确定一个或几个核心观点作为你读后感的灵魂。例如:“专业精神是生命的守护神”、“在极端压力下,人性的光辉与脆弱并存”、“敬畏生命,敬畏规则”等。
2. "内容选择与详略得当:" "选取关键情节:" 不要试图涵盖书/电影的全部内容。选择最能体现核心主题、最让你印象深刻或引发你思考的1-3个关键情节、场景或人物对话进行详细描述。例如,迫降过程中的紧张时刻、萨利内心的挣扎、与乘客/调查员的互动等。 "避免流水账:" 不要仅仅罗列情节“这本书/电影讲了什么”,而是要围绕你的核心主题来组织材料,分析这些情节为什么让你有那样的感受。
3. "融入
疫情汹涌,人命关天,所需要的应对也就格外艰难。
在发病的初期,是低调风控,还是公开上报?在确定以后,是实施史无前例的封城,还是在常规的流动中寻找解药?在疫情蔓延到世界各地的今天,决策取舍的风险,变得更加突出。
我们所需要的,是极端危机下的应对方案。这当然也不是第一次。其中很多道理可以从过往学习。比如,向萨利机长学习。
萨利机长创造的“哈德逊河奇迹”正值全球金融风暴最低谷的时候,他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和信心
10年前,一个寒冷的下午,全美航空一架双发停车的飞机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上,机上155名乘客全部生还。透过萨利机长这3分31秒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作为生死关头的最高责任人,萨利在这次生死考验表现出三种特质:常年研究失败,为危机做准备;关键时刻,不循规蹈矩;抉择时刻,果断取舍。
萨利从小就是一个“典型的性格内向的人”。5 岁的时候,年幼的萨利就“真正知道了我一生中要从事的职业”,也就是他后来的职业:“当一名飞行员飞上蓝天”。并且“从那一刻开始,我对这一理想从未踌躇过。”萨利在自传《最高职责》中写道。附近机场的战斗机从他家房子上呼啸而过的时候,看着它们匆忙的身影更是坚定了萨利做一名飞行员的想法。
萨利虽然性格内向,但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认字开始,他就痴迷于军事和航空类书籍而且坚持至今。几乎没有人像他那样,数十年坚持写飞行日志,记录下他数千次的飞行轨迹。第一本飞行日志上第一次填写的日期是1967年4月3日。那天,驾驶喷洒农药的飞行驾驶员,萨利的第一位飞行教练库克先生带着他飞行了30分钟。那一年萨利16岁。
有一次,萨利看见一架漂亮的飞机摔在机场跑道的一头,机身扭曲。库克告诉萨利,他的一个朋友试图驾驶这架飞机着陆。在着陆过程中,他发现沿着高速公路有一条6米高的电缆。当他发现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他拉起机头想飞过电缆,但这个动作使飞机减速太慢以至于失速,一头栽到地上,驾驶员当场死亡。
遇难飞机的遗骸完好地保留在那里。萨利走到驾驶舱旁边,仔细地观察着眼前的一切。他没有像同龄人那样掉头走开,而是趴在驾驶舱边,望着满处的血迹试着设想驾驶员的每一个动作。这是萨利日后对一系列空难研究的起点。从这一天开始,16岁的萨拉已经警醒到,驾驶飞机是不能犯错误的。一个简单的失误会让你丧命。
远在执飞1549航班之前,萨利一直留意研究飞行事故。他深入钻研过近几十年的典型空难事故中飞行员的经验。未生还的飞行员最后时刻的对话记录,萨利会认真阅读,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在那种情形之下,我会做出怎样的反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我能够幸存下来吗?对飞行员如何在极富挑战性的飞行中做出最佳决策这个问题,萨利一直试图找出心中的答案。
对于水上迫降,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几起少有的案例,萨利都曾经潜心研究过。比如,1944年9月20日,两名试飞员冒着生命危险实施水上迫降,所幸飞行员幸免于难。13年之后,基于这次事故的水上着陆最佳程序报告才写出来。报告最核心的发现是,水上迫降时应收起落架而不是放下。报告还提出飞机近水时的速度越小越好,机翼上的襟翼应在放下位置接水最有利。报告还强调,机头抬高一些在多次成功案例中显示出非常明显的重要性。这些日常的点滴积累,在1549航班迫降的时候,变成了最宝贵的知识。事后他发现,他把应该保持的绝大多数参数都做到了:迫降时飞机的仰角是9.8度,机翼水平,飞行速度时232公里,比当时飞机形态的最小速度略大一点点,这点无足轻重的差距一直让萨利觉得遗憾。
除了默默地做对空难的研究,同样重要的是,萨利平时就注重每一个飞行动作都保持完美,这让他在紧要关头能把飞机控制的如此准确。青年时代,在空军飞战斗机的生涯中,难以数清萨利有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之所以活到今天,萨利认为他是“一名勤勉细心、具有良好判断力的飞行员“。从空军退役进入全美航空,在29年的民航飞行中,萨利平安地运送了大约100万名旅客。在每一次飞行中,萨利都像一个工匠一样打磨自己的飞行艺术。有一次,航班结束之后他回到家中,在描述自己如何精确地控制飞机的动能降落在旧金山机场的时候,他这样绘声绘色地跟太太说:“一个非常平滑、连续、柔和、缓慢的下降弧线,下降过程中飞机在逐渐减速。飞机轮子触地的刹那非常轻柔,以至扰流板都没有马上放出来。因为着陆太轻,计算机都没有探测到,以至没发出释放扰流板的指令。“
从拉瓜迪亚机场起飞时一切正常。飞机离地95秒的时间,还没有爬升到常规的914米,以每秒96米飞行的飞机就发现了鸟群。第一眼看到鸟群的时候,它们距离飞机大约一个足球场的距离,一眨眼的功夫,他们就来到眼前。挡风玻璃几乎被鸟糊满了。从未听过的噪音,从未感觉过的震动,一股明显的鸟被燃烧的焦糊味从发动机飘进客舱。几秒钟之后,萨利和副驾驶明显感觉到瞬间的、完全的两边的推力平衡同时对称地消失了。这意味着推动这架68吨重的飞机飞行的18吨的推力瞬间消失了。恐怖的寂静让他们毛骨悚然。
从这个时候开始,萨利的每一个指令都关乎155人的生死。在整个3分31秒的过程中,萨利机长两次凭借直觉做出决策,并且事后看来非常英明。
感觉到推力消失,有可能双发停车之后,萨利第一个判断是他来操纵飞机,由杰夫来念检查单的紧急程序。这个决定是违反常规程序的。通常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最佳选择应该是由副驾驶操作飞机,以便让机长有精力分析情形,做出决策和方案。但是,萨利在鸟击之后的几秒钟里便意识到这是一个超出通常意义的紧急情况。当一个又一个信息连续进入他的头脑中时,他没有任何犹豫,根据自己最重要的感知做出判断:我来操纵飞机。
萨利做出这个判断有几个原因,第一他驾驶空客320飞机的经验比杰夫要丰富的多,第二,根据情景意识的要求,他需要看清楚所有的地面标志,以便做出决策,而这些地标都在萨利一侧。萨利另一个敏锐的思考是,副驾驶杰夫刚刚完成这个机型的训练,这意味着他比萨利对翻阅紧急手册更有经验。那本手册有150页,要找到其中写着双发停车的紧急处置程序的一页,需要时间,而在分秒必争的时候,杰夫是合适的人选。
电影《萨利机长》中,萨利在操作飞机,副驾驶杰夫负责翻阅快速检查单
所谓情景意识是指,飞行员要考虑到在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下,飞机能够做到和不能做到的。例如,飞机在每种航速下的转弯半径各是多少,返航需要多少燃料,如果出现险情,将需要什么样的高度飞机才能安全滑翔落回跑道。飞行员必须时刻明了自己所处的情景,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萨利一直认为,强调“情景意识“对安全飞行至关重要。
迫降哈德逊河,而不是按照常规去位置最近的机场降落,也是萨利机长凭借直觉做出的决策。尽管这个方案也有许多内在风险,但是“看上去能让人接受“。那里河面够长也够宽,那天的水面平静,可以使一家喷气式飞机成功降落并保持机体完整,而且“我知道我能够飞到那里。”
几年前,萨利参观过哈德逊河北段的海洋航天航空博物馆,留意过那里的船来船往,如果他能够安全迫降在博物馆附近,会有很多摆渡船和其他救援船只。几个街区之外,还有处置突发事件的城市警察和医院救护车队。
事实表明萨利的判断是正确的。飞机迫降哈德逊河之后,4分钟之内第一艘渡船就赶到了。纽约警察局的一架直升飞机也赶了过来,这些都确保了机上无一人遇难。那天气温是摄氏零下6度,水面的温度是2度。
2019年1月15日,1549航班迫降哈德逊河之后,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站在飞机两翼等待救援 Steven Day—AP/REX/
在处置灾难性风险的时候,直觉非常重要。但是同样重要的是,将直觉思维与目标思维相结合,并且一定要向常规思维说不。
鸟击之后,大约过了21.5秒,萨利告诉空中管制员,他需要即刻决断飞机的着陆地点。管制员帕特里克一时无法相信,他要调度的是一架因为双发停车而变为一架滑翔机的大型客机。
帕特里克立即给出指令,安排萨利使用拉瓜迪亚机场的13号跑道。这是距离他们位置最近的一条跑道。在向帕特里克通报紧急情况之后32秒,帕特里克问萨利说:“如果我引导你,你想试着降落在13号跑道吗?“
“办不到。”萨利的。
他们的高度低、速度小、重达68吨的飞机失去了全部动力,而且飞行的方向与拉瓜迪亚机场背道而驰。
放弃是很难的一件事。“我真的准备完全放弃在拉瓜迪亚机场降落吗?”萨利问自己。
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起飞到迫降的航线
他根据窗外观察到的情况很快建立了一个关于飞机所处位置的三维模型。这是一个概念和视觉的转化过程。与此同时,萨利还在驾驶飞机,还要对副驾驶杰夫和管制员帕特里克做出应答。
很快地,萨利想到了他和拉瓜迪亚机场之间的障碍:建筑物、社区以及在地面上生活的数以十万计的人们。他知道,如果选择经过密集的居民聚居区返航,他必须百分之百确保成功。一旦有所闪失,带来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即便他们能够飞到拉瓜迪亚机场,如果在降落时偏离跑道哪怕几英尺,结果也是灾难性的。拉瓜迪亚机场用于救火的水资源并不充分,而且救援人员需要更长的时间赶过来。
虽然萨利心理已经酝酿出一个初步方案,但是帕特里克仍然想让萨利机长尝试降落在拉瓜迪亚机场,他很快拿出另一个方案:“你可以使用31号跑道。”
“办不到。”萨利机长还是这样。
从他所看到、知道和感觉到的一切,他已经下定决心:不能飞往拉瓜迪亚机场,“只有美好的愿望是于事无补的。”
之后,萨利又用22秒的时间否定了飞到附近另一个机场的方案,因为他无法飞到。
在处理超常规的紧急情况,不能照搬常规的做法。只有对常规的做法说不,才是找到正确方法的必由之路。
有乘客在事后说,萨利那一头灰白的头发曾经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认为这是飞行经验丰富的标志。这种感觉当然不错,但其实,是空军服役的严明纪律和长期高强度训练让他终身受益。从空军退役之后,萨利专门进修了工业心理学并拿到硕士学位。这是一项从人类的能力和局限性因素出发来研究机械设计的学科。这些教育培育了萨利在观察外界事物时分清主次的习惯。
多年前曾进行过一项针对飞行员从驾驶舱弹射逃生的研究,旨在确定为什么飞行员在飞机坠毁前有时会延迟弹射。所谓延迟弹射是指,有些飞行员迟疑了那么几秒钟,等他们最终拉下弹射手柄时,却发现为时已晚。
他们到底为什么会耽搁那几秒钟呢?研究表明,如果飞机出现的险情是由飞行员自己的错误造成的,飞行员往往会推迟决定弹射的时间。由于担心飞机报废造成的数百万美元的损失会让自己受到惩罚,他们会将宝贵的时间用来解决根本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挽救根本不可能挽救的状况,以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如果确认险情是由于超出飞行员控制的明显的机械故障造成的,那么飞行员就更有可能选择在一个更高也更安全的高度弃机弹射跳伞。
“当你控制不住局面,就会被局面控制。“萨利一直记得这样一句话。所谓控制住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分清哪些目标是要舍弃的。
照常理,飞机刚刚离开机场,他应该尽力飞回拉瓜迪亚机场,不要试图降落在其他地方,以保全这架6000万美元的飞机不受损毁。如果按照萨利机长的设想水上迫降,飞机会沉入水中,对航空公司来说,这意味着一笔巨大的财务损失,保险公司会追查到底。
萨利能够做出放弃飞机的决定,来源于他对“目标舍弃”这个概念的深刻理解。所谓目标舍弃,即当你不再有可能完成所有的目标时,就要舍弃那些不太重要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履行和实现更高的目标。在1549航班双发停车的时候,萨利只有舍弃“6000万美元”才能实现保住大家生命的目标。
有多少开车的人仔细研究过,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最容易出致命的交通事故?如果面临出事,最重要的是哪些救命动作?有多少借钱很多、对现金流依赖很大的企业想过,哪天现金流突然断了会怎么样?有多少企业想过,自己最大的命门在哪里?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控制?在对抗疫情的过程中,有句话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出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没有办法预测每个危机,但每一次过往的危机,都是不应该被浪费的财富。我们可以学习失败,学习如何应对,甚至转危为机。就像萨利机长一样。
当然,要真正能够做到这些,除了准备,还需要巨大的责任感和心力。萨利自己回忆过很多细节。比如,当小孩子在登机时对驾驶舱探头探脑的时候,萨利会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当他不是很忙的时候,甚至会请好奇的孩子们到驾驶舱一坐,让他们提些问题,和一身制服、头戴机长帽子的萨利合个影。再比如母亲给他的三件法宝读书、学习和音乐也让他终生受益。从这些点点滴滴中我们可以看到,萨利机长不仅是一个勇敢的人,更是一个善良、有担当的人。兼具人间最难得的两种品质,才有可能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创造出一个温暖世界的奇迹。
图片来自网络
中新网12月13日电 近日,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萨利机长》已于全国公映。影片根据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航班机长切斯利舒伦伯格的真实英雄事迹改编,讲述了萨利机长在发动机失效的情况下,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故事。
近日做客《今日影评》的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左衡认为,这部影片是一部难得的佳作,既还原了事件的真实原貌,同时呈现了心灵层面的真实,更称该片“超越类型之上”,有希望拿下明年的奥斯卡奖。
评论员左衡
208秒惊心动魄灵魂救赎散发英雄光环
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遭遇空中事故,紧急迫降哈德逊河,机上一百五十五人,全数生还,创造了航空史上的奇迹。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萨利机长》,展现了这208秒的惊心动魄和35秒的人性判断。
影片中的萨利机长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但对于英雄的称赞,影片采用了侧面描写手法,这也是左衡特别欣赏的一点,例如不能喝酒的酒保因为见到了萨利机长激动地要求敬酒,让萨利机长在最质疑自己的时候得到了他人的肯定。
影片用大量篇幅描述了每一位乘客是如何被救、如何联络到家人的,这样的描写,让英雄的光环散发到群体当中去,每一个人都得救了,每一条生命、每一个灵魂都得救了。
唯真实弃炫技还原现场直击人心情感细腻
相比其它灾难片体现的炫酷技术,电影《萨利机长》反而给出了更加真实的感觉,左衡认为,这样的拍摄手法会使得观众相信,他们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当这个事件已经如此有戏剧性的时候,何必再玩那些炫的花活”。
一般来说,这样的题材应该尽快让观众进入到事件的现场,但这部影片另辟蹊径,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我们发现等到影片发展到30分钟的时候。他开始带我们还原现场,而真正让我们进入到最紧张的剧情的时候,影片已经到了60分钟”。
左衡特别提到了一场戏:在迫降事件结束很久之后,萨利机长站在酒店里面,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冬日,他在幻觉当中看到了自己当时驾驶的飞机,滑过一个区域坠毁了。汤姆汉克斯饰演的萨利机长脸上没有什么明显的表情变化,但是通过眼神、眉头,观众都能感觉到“这个人物心里是有戏的”。
主持人瑶淼 评论员左衡
伊斯特伍德宝刀不老是“呈现”不是“表现”
《萨利机长》的导演伊斯特伍德已经86岁的高龄了,这么大年纪驾驭这样一部电影,但他“非但没有力不从心,甚至有时候会觉得这个力没有全发出来”
左衡认为,越到后期,导演越倾向于选择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通过一个非常平铺直叙的方式,用大量的细节,来呈现出一个人物的状态。“是呈现而不是表现,呈现是什么,呈现就是我就告诉你某时某地某人,某事,于是怎么样,而你会觉得事情发生就像流水一样的自然。”
据悉,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今日影评》每周一至周五晚22:00档于电影频道播出。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