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去乡下日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5 15:26

写作《去乡下日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去乡下日记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范文,希望能帮助你理解:
"标题:乡村日记写作小贴士"
今天,我们班讨论了如何写一篇精彩的乡村日记。乡村生活与城市截然不同,充满了宁静、生机和淳朴。要把这些独特的体验记录下来,让读者身临其境,我们的日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突出“乡村”特色,抓住核心体验"
乡村日记的核心在于“乡”味。我们不能像写城市游记那样,只关注吃喝玩乐。要去发现并记录那些最能代表乡村的元素:
"自然风光:" 不要只说“风景很美”,要具体描绘。是清晨薄雾缭绕的山峦?是田埂上随风摇曳的狗尾巴草?是傍晚绚烂的晚霞?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色彩、形状、声音,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乡村生活气息:" 这是日记的灵魂。鸡鸣狗吠、远处农人劳作的身影、泥土的芬芳、柴火做饭的烟火气、邻里间淳朴的问候……这些都是乡村独有的“味道”。要捕捉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人情味:" 乡村的人际关系通常更紧密、更真诚。可以记录下与老乡的互动,他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勤劳朴实,或者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这些

下乡日记

1979年10月9日 星期二 晴

我随区秋播工作组下乡检查。清晨,我吃好早饭到外面一看,大家早已忙着备马了。我进藏以来虽多次骑马,但下乡工作并自带行李住在乡下,还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区上管理员及其他区干部早已帮我忙开了,他们有的拿来垫子,有的拿马鞍子------两条被子装在马背套内,一齐放在马背上,我刚想稳什么,抬头一看,十三匹马都已昂首挺立、整装待发。这当中数我马上的东西最少,你看那些马上,除盖的藏被、垫的垫子外,每匹马上都有两只牛皮做的大包,里面装满了吃的糌粑、酥油、饼子、盐巴、辣椒及木碗等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另外还有三四天的马料。背在身上的五枝长枪,更是擦得雪亮。

出发了,马铃叮当,队伍雄壮,俨然似一支全副武装,步伐整齐的骑兵部队,朝气蓬勃地开赴前线。我骑的是一匹经区上同志为我精心挑选的性情好、跑得稳、脚头快、耐力强的白马,不需吆喝就能紧紧跟上队伍。开始,为了照顾我,都挽辔缓行。到了较平缓的地段,则渐渐地加快了速度。大家看我尚能跟上,则挥鞭快跑。由于我已有几次骑马的实践,加之同志们的照顾,一路快跑紧追,身体随着马的奔跑而颠

簸,手挽缰绳,脚蹬踩紧,几相配合,逐渐运用自如,到流水、短桥、小路处马自慢行。

有一段羊肠小道的山路,十三匹马首尾相接,鱼贯而行。到悬崖处下马步行。山路斗折蛇行,人马忽在头顶,忽在脚下,上看峰入云端,下看悬崖千丈,再看脚下江水自上奔腾直下,形成漩涡冲击悬崖,浪花四溅,响声如雷。山岩上松动的碎石不时从身边坠落,我初经此地,真是提心吊胆,毛骨悚然。少许,视野渐宽,山岗上杂树怪石满布,马队穿行其间,忽有忽无,首尾不能相顾,又是另一番景象。

中午,在农科所稍许休息,并且安排回程时再对其进行检查。好客的所长捧来大筐苹果,这些苹果皆是本地的良种,个大、色鲜、皮薄、甜脆可口。我连吃了两个,即使没有一斤的话,八两大概绰绰有余。人休息,马饮水,解开缰绳,自去山坡吃草。吃饭时,农科的技术员安徽老乡(在西藏同为汉人就亲近如同乡)小曹同志捧来大碗红烧鱼来招待我们。

这小曹钓鱼可有两手,我好奇地跟他去江边一看,啊!也不用鱼杆,就是一根线,上面安上几把鱼钩,顶头扣上一块小石头,装上蚯蚓作诱饵,甩到江中,不一会儿,小曹牵动钓线,一条斤把重的肥鱼就钓上钩了。雅鲁藏布江的鱼大多一斤多重,三斤以上的鱼听说不多见。这里的鱼有三种:一种浅白色的是拉萨裂腹鱼,淡黄色叫裸腹重唇鱼,还有一

种长“胡子”的灰白色的名为双须重唇鱼,它是几种鱼中最好吃的。小曹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他有三组鱼钩放在江边,每天只要有空都能收到鱼。他形容吃鱼是“手到擒来”。

离开农科所时,检查组一分为二,副区长达娃拉姆等六位同志,前往陇南公社检查,我同小索朗书记等七人,继续前行,去计公社检查。所主人给我们又送了一包苹果,副区长顿顿主动将包放在自己的马背上。下午,我们翻过了一座山,越过两条小溪向目的地前进。途中在一块不大的草坪上,持枪者纷纷下马“试枪”。在远处立一白石,相续射击,枪响石倒,百发百中,观者啧啧称赞,射击者得意洋洋,将沿路劳顿一扫而光。

尔后,我们沿一条湍急的小溪迂回前进,愈走愈觉得略有寒意。不知不觉我们已从不见天日的青岗树林里,走进了计山沟的原始森林中。目的地到了,这是坐落在半山腰计公社四队的一个打麦场。这里在林海中,真是一个木头的世界,房子以石头为墙,墙上横铺着大圆木,再填上泥土作顶。既坚实耐用又保温。群众的房子都有地板,屋中央有火塘,柴火,也用大松木锯段劈就。因室内没有烟囱,熏得漆黑。

我们一到,社员们搬来垫子等各种用具,帮我们铺好铺,让我们休息,随后就打上酥油茶,他们把杯子洗了又洗、擦了又擦,双手捧上,送到我们面前。而且是献了一次又一次。喝茶也就是吃饭了。大家拿出各自准备的、五花八门的食物香甜地吃了起来。我自带了煮鸡蛋、馒头。同志们又给我拿来烤饼子等食物。所吃的食品中,有一种风干的生牛肉。他们用刀子削了,沾上辣椒盐巴水吃得特别香。索朗书记拣了一块好的送到我的手中,我翻来覆去看了几遍,又悄悄地放到他的牛皮袋中,他们会意地笑了笑。

饭后,我们就地相继与社队干部及部分农牧民代表座谈,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征询他们对区委、区政府前期及今后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会上我多次插话对他们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和鼓励,小索朗书记又对区里下段工作重点和要求作了通报和沟通,座谈会自然随意、纯朴实在、气氛融洽。到10点半钟,会议结束时大家还觉得言意未尽,队干部次仁顿珠拉着我的手说:“戴书记若不是明天要赶路,我非与你们谈个通宵不可。”

这期间队里的人在漆黑的夜里手执油松明子引路,在高高低低的山坡上来来往往,忽明忽暗,时有时无,如在梦幻之中。晚上睡觉时,因山高林密,野兽多,狗熊出没,他们把我安排在最里面,既担心我害怕,也有保护我的意思。我还没睡,有人拿出一床藏毯封在我的被子上,我想不要。翻译的同志讲:不行!一是怕我冷。二是怕夜里下雨雪,下雨时屋有可能会漏水,盖上了它,就可“高枕无忧”。


10月10日 星期三 晴

一阵响亮的马铃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睁眼一看,啊!对面山上一片雪白。社员们已帮我们从山腰牧场将马牵来备鞍了。我起身后才感到寒气逼人,一夜酣睡,多亏了藏毯的功劳啊。吃过早饭,马踏着沾满露水的草地快步向前。这时只见白云浓雾从山顶慢慢下沉,至半山腰时就围山飘动,刀切一样,很是壮观。稍许,云开雾散,霞光万丈,先照山顶,渐而向下,水洗蓝天,烈日当空。人们的衣服脱了一件又一件,但还觉得闷热,非亲身经历,还真是以为从“寒冬”一下子到了“盛夏”。其实两地相距不过十余里,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只不过是海拔相差几百米而已。

在地里检查,人们好奇地看我测苗查肥,看到田梗树上没人采摘的红通通的野桃子摘了就吃。田间的核桃早就收完了,但人们还是乐意从核桃树下走过,检起掉下的核桃砸开了就吃。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核桃是这里的特产,核桃树遍植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七八人合抱的千年大树也不少见。品种有酥油核桃、麻雀核桃、铁核桃等十余种,以其皮薄、个大、肉嫩、肉满、肉质香醇、甜润而誉满高原。是历代达赖喇嘛和达官显贵的贡品。午饭后,我们到另一条山沟顶头的计公社二队检查。这里远看上去一片荒坡,登高一望,层层梯田挂在山坡的野桃树和核桃树之间,犹如一幅巧夺天工的山水画,煞是美丽。

晚上,我们住在计公社二队一个叫布隆的社员家里。这家在半山腰的几块光亮而奇特的巨石边,清澈见底的山泉绕石而过,几株长势很旺的白杨点缀其间。进门似有走廊的地方,我们到时已经全部铺好了垫子,房子共二层,上层住人,下面则是牛圈,有七八头奶牛,人来去就从牛圈里过,因西藏干燥,臭味也不算大。

我坐下来后,小索朗书记对我说:房主人今晚想跟他们喝酒,问我意见如何?我说:“行”。但有个附加条件就是我因有高原反应恐怕不能全程参加。他们高兴地答应了。晚上,区干部央金旺姆给我煮了米饭。饭后,我洗好脚,就坐在铺上看报、听收音机。主人有三代人,祖母已经76岁,有12个子女,长子已五十多岁,小孙子还在吃奶。西藏以前没有实行婚姻法,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等母系社会的习俗在这里尚有遗存,再加上游牧民族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外出多是深山老林,要保护妇女儿童),汉人当时所谓的生活作风问题在此地比较随意,男女外出大多混睡一处。

有一次社,组干部开会,我们建议他们男女分开休息。可后来他们还是住在一起了。姑娘不结婚生子也是常事,女孩子找到意中人到处宣传。计划生育也没实施,多子女现象比比皆是。我看了一会儿,因有些头晕就躺下睡了。他们喝呀,唱呀,跳的。也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哄笑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仔细一听,喔,原来年过古稀的那位老太太也在唱歌呢!他们喝酒有一醉方休的习惯,当然这次也不例外。


10月11日 星期四 晴(部分山区有冰雹)

早晨起来,山头皆白。早饭后,主人牵马把我们送了又送,扶我上马后,我们就开始了翻山越岭。这里海拔4500米左右,荆棘丛生,雾气腾腾,越向上走,雾气越大,只听铃声,不见马、人。好在老马识途,人只管放心前行。一会儿浓雾消散,朝阳斜照,环顾四野,玉带似的雅鲁藏布江就在脚下。江边层层梯田,条条流水,片片密林,棵棵高大的核桃树洒落其间,如诗如画。忽至一断岩处,前面的人纷纷下马。原来是要下山了,骑在马上有危险,只得步行,这使我亲自尝到下山难的滋味。下山时,人的重心下倾,头重脚轻,举步维艰。加之缺氧,一动步就气喘吁吁,好在大家走得慢,总算掉队不远。

饭后,我们正在田间检查,突然间乌云密布,几声炸雷,汤圆大的冰雹,顷刻向我们劈头盖脸打来。那些冰雹映在高山峭壁上如银球飞舞。我们赶快翻身上马,连加数鞭,飞快跑出冰雹区。拐过山嘴,仍然是阳光灿烂。当晚,我们又在农科所住宿。

早饭后,农科所长旺堆次旦同志向我们汇报说,农管所自1964年开始引进栽培苹果,由于本地日照充足、辐射强烈、日夜温差大,加之雨水适中、土地肥沃,所产的祝光、国光、小国光、吉冠、红玉、黄香蕉等苹果个大、色美、含糖量高、浓香汁脆,酸甜可口,誉满全藏,但却因交通阻塞,却卖不上好价钱。他举例说,现在苹果园的好苹果只卖1毛多钱一斤。运过江(雅鲁藏布江)卖3毛多钱一斤。拉到山南就是7、8毛一斤,拖到拉萨能卖1块多钱一斤。因运输不畅,每年都有不少苹果烂在园内。他随意指着几头正在树下啃食掉下苹果的生猪说:这些家伙的嘴都吃油了,专挑熟的、大的、新鲜的吃。他们恳切期望县、区政府帮助修路建桥,以利事业发展壮大。我们赞许地记下了他们的期盼。

中午,到区办农场江塘进行检查。江塘是区里开荒举办的试验农场,每年除提供几万斤粮食和上百头牛、羊等畜产品外,还肩负着全区良种、化肥、农机具的引用及示范推广,农、牧业技术培训等工作。我们认真地听取了场领导的汇报,对他们提出的问题逐一作了答复和表态,同时也指出了他们工作中的不足和继续努力的要求。

检查结束后,场里的同志们想留我们吃饭,他们捧出一大堆鱼来,去头剁碎放在锅内就煮,我问他们哪来这么多鱼。他们笑着说:“昨日里在江里放了一炮,捞了好几十斤鱼。”当时有人插嘴说:“江里鱼多的是,有时放一炮能炸上百斤的鱼呢”。鱼熟了,他们在锅里加上盐巴。先给我送来一大碗。我实在不习惯这种吃法,就婉言谢绝了。临走时,他们还特意将五条较大的双须重唇鱼送给我。下午六点钟,我们结束了工作,回到了区上,这时小索朗书记惋惜地对我说:“这次带了五条枪,走了三天路,未能打上一样东西给您改善一下伙食,真是遗憾”。我说:“不是大家不尽心,而是工作第一的思想占了上风,打猎改善生活的念头一扫而空。”几句话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下乡检查秋播工作的同时,我还对社办企业也作了调查,写成《计公社社办企业越办越好》的调查报告,刊登于1980年7月2日二版的《西藏日报》上。

我的“三下乡” | 下乡日志

当大巴车发动,驶离那片青山环抱的村庄,后视镜里周伯伯不断挥动的手渐渐模糊,我忽然意识到,这场我人生中第一次的“三下乡”,早已在我心里刻下了比被太阳晒黑的皮肤更深刻的印记。

初到车禾村时,是大中午,热浪袭来,连同这里的热情一起。我们在村部打扫卫生,已有爷爷奶奶背着篓子问要不要给我们拿些菜来。支教组去招募学生,路过周伯伯家,他激动地握着我们的手,说了好多好多的话。阳光透过他家门前的那棵树,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我是调研组的一员,首要任务是对车禾村的现有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调研。我们在烈日下走街串巷,了解到的不仅仅是这里的产业发展情况,更多的是这里的浓浓乡情,是路过家门前传来的声声“吃饭没?进来坐会!”;是刚走进门还没来得及问“我们能问您几个问题吗?”就已经递上来的冰荔枝;是我们询问有没有需要帮忙干的事时赶紧摆摆手说不要我们来做的焦急话语;讲起自己从前的故事的退伍爷爷……书记告诉我们:“我们这里的特色产业,就是油茶!”说话间,路过几位爷爷,看上去是刚干完农活,他们黝黑的脸上挂着汗珠,笑声却比阳光还要明亮,在我心里漾开圈圈涟漪。

除了调研,我们还要帮助支教组和后勤组。这群小孩子实在可爱,有时也调皮,但一看到他们玩游戏时笑得灿烂的脸,倒也觉得调皮没什么。我和支教组一起,带他们唱歌、在石头上画画、做扇子、折纸、剪纸……小孩子们很喜欢我,亲切地叫我“小树姐姐”,我便也抱住她们:“小树姐姐在呢,怎么啦?”我了解到很多孩子的家庭,忍不住心疼。我和最喜欢的大宝二宝拉钩:“答应姐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要走出大山,去看更广阔的世界。”她们认真地看着我:“姐姐,我们答应你,拉钩,骗人是小狗。”我看着她们的眼睛,不知为何就想哭,我走出教室,偷偷抹眼泪。冲出大山的路蜿蜒曲折,我不知道她们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拥有崭新的人生,但我真的希望她们无论身处何处都能用生生不息的爱照亮属于自己的道路。

最难忘的是那位奶奶,五次演出,她从未缺席。她家离广场是那么的远,可她的心离舞台是那么的近,一首又一首,是她对这片土地最大的热爱。我们去高家坝看受灾区,路上碰到她,她热情地招呼着我们去她家坐坐,我们推辞说还有调研任务,回来的路上再来。可在回来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们跑到一户人家里避雨,再等雨停往前走,看到奶奶站在马路上朝我们挥手。我至今不知奶奶是在家避雨还是因担心而一直站在马路上望着不知何时才会回来的我们。我们不肯进去坐,因为大家都在等我们吃饭。她不舍我们离去,说“你们明天来看我好不好。”没有人回应她,因为这是我们在车禾的倒数第二天,我们没有时间了。我们走了好远好远,再回头,看到奶奶仍站在马路上,冲我们挥手。小小的身影越来越模糊,直至我们转弯拐进另一条道而消失。

写到这里,忽而落泪。

离别的前一晚,最后一次演出的最后一个节目时,烟花突然绽放上空,眼泪措不及防落下。我看到身边的人都拿出手机,可我没有,我企图用眼睛和心记下这一切。下台后,好多小孩抱住我们,问我们明年还来不来,我们说“不确定,可能我们会去另一个地方,明年会有更厉害的老师来教你们。”我看到好多小孩在偷偷抹眼泪:“我不想要更厉害的老师,我只想要你们。”周伯伯向我们走来,握着我们的手:“你们要好好读书,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学校要照顾好自己,不要让自己受欺负。”,看着他泛红的眼角,我从未如此想让时间停留在这一瞬。我望着远处星空下起伏的山峦,突然懂得,“三下乡”不是单向的施与受,而是一场双向的成长——我们带着知识走进乡村,乡村却用最本真的生命力,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遇到你们,如烟花绽放,灿烂盛大,是我此趟旅程,最珍贵的宝藏。

回程的车上,大家都在睡觉,我却在笔记本上画下了周伯伯家门前的那棵小树。我知道,这段经历会像树的年轮一样,成为我生命里清晰的印记。

图为笔记本上画下的周伯伯家门前的树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