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5 16:1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曾国藩夜晚读书笔记的作文,要抓住几个关键点,才能写出深度和亮点。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深入了解背景和曾国藩的特质:" "时代背景:" 曾国藩生活在晚清,国家内忧外患,他的人生选择和读书行为深受时代影响。作文需要提及这一点,让读者理解他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修养,也带有经世致用的色彩。 "曾国藩的“勤”与“恒”:" 曾国藩以“勤”和“恒”著称。他的夜晚读书笔记体现了这种精神。作文要突出他"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特点,可以通过具体事例(如夏夜读书、病中不辍等)来支撑。 "曾国藩的“诚”与“毅”:" 他是理学大师,强调“诚”和“毅”。他的读书笔记不仅是知识的记录,更是自我反省、修身养性的工具。作文可以探讨他的读书笔记如何反映其"内圣"的追求。
2. "准确把握“夜晚读书笔记”的核心内涵:" "时间的重要性:" 为什么是“夜晚”?夜晚通常意味着更安静的环境、更少的外界干扰,适合深度思考和精读。可以写夜晚环境的清幽如何有助于他集中精神。 "“笔记”的作用:" 这不是简单的抄写
曾国藩给自己定了圣人的几个标准,其中一个是立“坚忍不拔之志”。曾国藩想了一个方法来磨炼自己,即每天做“日课”。
每天从起床那一刻起,曾国藩就时时刻刻监督和提醒自己的一举一动,临睡前他还会用楷书写日记,回忆一天的言行,然后进行深刻的反省。他还要求自己每天读史书十页。然而,一个人日积月累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比如说有一天他去朋友家为其母祝寿,结束后本来打算回家学习,结果被朋友拉去下棋。他下了一局,又旁观了一局,心里就开始有两个小人打架了,一个说索性不如放纵一次,一个则提醒他许下的各种诺言。最后他赶紧回家,并在晚上的日记中反省了自己。
在家书里,曾国藩将这种方法介绍给了几个弟弟,并将自己的日记抄给他们看。
他在信中告诉几位兄弟,做事一定要有恒心。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摘自 | 《领导文萃》2020年5月上
稿件来源 | 《三联生活周刊》
责任编辑 | 少时
微信编辑 | 又亦
曾国藩:君子还是“伪君子”?
你说人这辈子,到底能不能两全?提起曾国藩,南方的老人家摇摇头,说是一肚子机心的道学先生;北方的学者却常念他的家书,说那是老祖宗留下的处世良方。别人议论他,动辄“晚清栋梁”“圣贤”,话头一转又有人说他心狠手辣。到底有没有真正了解过这个人?章太炎那句话我记得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话糙理不糙,一个人是不是好坏,有时候只看你站在哪儿。
其实,曾国藩的命运,从小就绑得紧紧的。家里出过秀才,父亲脾气烈,讲规矩,一口湘音骂得邻里抖。曾国藩没什么天分,小时候读书,背一段《论语》,也得比别人多磨半天。考试考不上,心里有疙瘩——这种事,家里谁都看得出来,可偏偏父亲就爱这个“笨孩子”。
说到中年,他进了翰林院,外地做官,一副“孝子贤臣”的架势。其实,这些都看得见的只是表面。你细琢磨他那些家书,和弟弟曾国荃、曾国葆一封接一封地唠叨:如何做人如何读书如何守规矩。他常骂家人贪图小利,自己买菜、做账都留言条,精细得让旁人无奈。兄弟们有时写了封回信,说“大哥,你别老管我”,曾国藩气得一夜没睡,第二天照旧絮叨。
但这人到大事面前,没那么心软。太平天国造反那几年,长江两岸全是烽火。曾国藩下场,是硬着头皮上的:朝廷派他出征,因为没人敢接这个倒霉差事。他搞军队,讲忠义、讲纪律,整天读书训话,湘军里都喊他“曾师傅”,但是一到打仗,柳州、安庆、南京……打下来那几座城,谁都说不清死了多少无辜。有个老兵在茶馆里嚼舌头,说他跟着湘军进城,就像“踩着死人走路”。这话听着渗人,可当官的,谁没有血债?
战时的曾国藩,面上冷,心里也不见得平静。听说夜里他怕鬼,做噩梦,醒来后坐在案前,写满满一页“敬慎持身”。有时候,他会劝自己:“人要有仁心。”可到了早上,军令一下,还是冷硬:宁肯错杀,不可漏网。手下湘军,有人劝他手下留情,他只回一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可能他也知道,有些事是要以后才算账的。
闲话说开了——曾国藩那点残暴,史书里留着。他手下乱杀百姓,自己就算心里愧疚,也未必肯认。后世有小孩子写作文,老师照本宣科,说曾国藩为民请命,不知他背后的城门里多少人的眼泪。
不过,这个人又不是只会杀伐,脑子里还是装着书和家。闲暇时念念亲人,给家里小孩一遍遍写字:“做事要端庄,做人要厚道。”俩弟弟闹矛盾,他一边训一边劝,家里老婆生病,他挂心在外,信里问得细碎。“鸡蛋买了几斤,米价涨没涨?”这种日常琐事,插在巨大的权力拼图里,竟然不突兀,让人觉得这人虽然阴狠,还是有血有肉。
而且你别忘了那个天津教案。法国人闹事,民间举人带头,曾国藩一看,朝廷压力大,自己刚和西方交涉过,心里打算:“必有人祭旗。”带头的青年被杀,外人骂他是“卖国贼”,家里人也半夜不敢评。这种烫手山芋,曾国藩拿得很稳,那种老官僚的手段,真不是一般人学得来。
常有人拿他和左宗棠对比——一个刚一个柔,一个救国一个保家,却都活得像局外人。其实曾国藩自己心里明白:这天下本来就不是靠善恶分明活下去的。晚上喝口茶,窗外远远是长沙的雨,“世事如棋”,他自己未必下得准,可只要棋子还在手里,就不肯认输。
其实,咱们寻常人哪敢说自己比曾国藩强。不过换个角度想,你要是在那个年代,兵荒马乱,全家性命,朝廷俸禄,一旦权衡,有几个人能不沾点血?圣贤也好,元凶也罢,不过是别人给的名字。人到某个位置,手里的棋子早就不是自己的了。
有时候读他的信,觉得曾国藩比谁都细腻,比谁都孤独。他一面很努力地说服自己去做好人,一面又亲手推动了不少令人唏嘘的事——这不就是人世间最难的矛盾么?回头看,功过参半,千秋评议,其实都是后人茶余饭后的唠嗑。但若真碰到选择权落在你身上,你是不是也能扛得住那些无奈?
世上的“圣贤”,谁不是在别人嘴里的?我们就是不知道,他那些夜深卧床的时光,到底是醒着还是在梦里发呆。也许他自己也分不清吧。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