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5 18: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贵州天眼(FAST)的观后感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让你的文章更充实、更有深度:
1. "明确核心感受与主题:" "你想表达什么?" 是震撼于工程的宏伟?敬佩科学家的智慧与坚持?好奇它探索宇宙的奥秘?还是思考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确定一个或几个核心感受作为文章的主线。 "提炼中心思想:" 例如,“天眼”不仅是科技的奇迹,更是人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精神的象征;“天眼”展现了贵州人民的智慧与担当;等等。
2. "详实描绘“观”的细节:" "“观”的对象:" 你具体观看了什么?是相关的纪录片、新闻报道、图片,还是(如果可能)实地考察或线上虚拟体验?描述你看到的景象、听到的介绍。 "感官体验:" 描述你当时的感受,如视觉上的宏伟、震撼,听觉上的寂静(如果想象或视频中呈现),甚至心理上的激动、好奇、敬畏等。例如,“当屏幕上(或眼前)展现出‘天眼’那巨大的碗状结构时,我仿佛看到了人类智慧在贵州大地上投下的巨大影子。” "关键信息:" 记录下你了解到的关于“天眼”的关键信息,如它的口径、位置、功能(射电望远镜
我们说的“中国天眼”其实就是我国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它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的一座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现成为了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怀着对我国科学家的崇拜以及对国家强大的自豪感,虽然几位车友都是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但是我们还是充满激情与希望,驱车200多公里从黄果树瀑布赶到了平塘天眼景区,想亲眼看看这一宏伟的世界第一的射电望远镜。
上图就是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由于所谓的景区管理规定,进入景区入口不得携带手机等任何电子产品,上图是借用网上图片,特向原作者表示谢意)。
天眼景区入口处的建筑到是十分宏伟,大器。这是科普馆。
时空塔。
到入口处的通道。
很有科技感,时代感。
入口广场。
这是景区价格公示牌。成人票最便宜的套票是140元,(其中门票免费,摆渡车费50元,体验馆50元,天像影院40元)。60岁以上老人可以再优惠50元,需要支付90元即可进入景区游览。
进入景区坐摆渡车前,要接受不亚于坐飞机的登机安检。
安检通道。
存放物品的保险柜。
进入景区前,所有电子相关产品要按景区要求必须寄存,之后才能进入景区,乘摆渡车单程车程约40分钟到达天眼所在地。再登789步水泥梯到天眼观景台观看射电望远镜。当然也可以花费20元单程坐车到观景台。(我爱人身体不好,便让她坐车前往,没想到我们步行用了20分钟到了现景台,她却用了45分钟才坐车到观景台下)。
参观完后需乘摆渡车返回安检处取回自己所存的物品,然后才能拍照留念。
天文体验馆,据工作人员介绍,上面人物系屈原。(现场无介绍文字)
由于到天眼参观不准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当然可以在天眼景点里面花钱租借相机拍照或花钱拍照。)只能在参观完后取回手机在体验馆拍的天眼模型图片。
所谓地天文体验馆,其实就是博物馆而已。
水星介绍。
金星介绍。
地球介绍。
所谓的参观天文体验馆,感受整个太阳系的神奇,真的没感受到它的神奇。
由于人多,排队等候时间太长,天像电影很多游客都没能看上,让你遨游整个太阳系的感觉也落了空,让许多花了钱的游客骂声不断。
总体来说,平塘天眼之旅,是在贵州旅游感受最差的一次。景区管理规定进入景区不得携带手机,遥控汽车钥匙等电子产品,可以理解,但是应当在购票时就告知,像我们大包小包带着水,小食品等,到了入口却被告知不得携带入内,真让人感到坑爹 。早说了就放在车上空手去不是更好,门票本身就是免费的,最便宜的票价140元,除了摆渡车费50元外,其余收费真是不值。
不过我们驻车的天眼景区停车场还是很不错的,每次收费10元价格挺合适的。
好再我们在去小七孔景区的路上,顺便看到了平塘天空之桥,使我们对到天眼景区少了点遗憾。
平塘天空之桥。
我们驾车走过的天空之桥。
世界上真正不朽的东西是精神。贵州人民唤醒环绕的高原,克服自然环境的困难,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推动天堑变通途,书写“风景这边独好”的时代史诗,充分彰显了脱贫攻坚精神的伟力。著名作家欧阳黔森先生新作《黔村行记》近日出版,聚焦贵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饱满深情的笔触书写了这样一种宝贵的精神。
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我时常被文中关于精神的语句和段落吸引。《天堑变通途》中,作者浓墨重彩书写了册三公路修建事迹。“册三”公路从贵州省册亨县至广西的三江县,全长700余公里,有五分之四在贵州境。“这条路像一条飘带起伏在巍峨的群山之中,约六米宽的路面两侧不是悬崖峭壁就是万丈深渊,因常有白云缭绕其间,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天路’”。作者把这种精神的真谛概括为“扛起大道上青天”的浪漫主义情怀。《天堑变通途》是以贵州的路为主题的,作者以唐代李白“去国愁夜郎,投身穷荒谷”,引出“蜀道难,再难还有道,但黔道,根本没有道啊!”的感叹。继而回顾了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贵州开始修建真正意义上的驿道以来的“黔道史”。到新中国成立时,贵州全省公路通车里程仅仅只有1950公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至2022年底,贵州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8010公里,排全国第4,初步形成“覆盖全省、通达全国、内捷外畅、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向东打通连接长三角的高速通道,向西建成通向东盟的国际高速大通道,向南通过高速通道融入珠三角、北部湾,实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向北实现了与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速连接。千年历史风云,百年沧桑巨变,黔地大道终成,“天堑变通途”从心中的梦想变成了脚下的现实。在长时段的道路史勾勒中,作者拈出这种修路精神,可谓独具慧眼,纲举目张。人定胜天、持之以恒的精神,正是贵州人让梦想照进现实的金钥匙。
在《风景这边独好》中,作者写到了脚尧。脚尧是位于雷山县东北部的村庄,坐落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1386米的半山腰上,是雷山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寨。脚尧人因地制宜,把茶叶作为走出贫困、发家致富主导产业。截至2020年底,脚尧建有茶园4000余亩,有茶叶公司4家,茶叶加工厂7家,茶叶年产值600余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种植专业村。脚尧茶特别是银球茶更成为著名品牌。那么,对于当地人这种精神面貌,作者付诸真挚而诗意的语言:“感觉到这种精神所给我的震惊是在1600米的高度上。于我而言,于贵州而言,于这个高度本身而言,说到震惊两字,似乎有些故弄玄虚之嫌。可就在那个时候,我心中升腾起的两个字就是震惊!”读到这里,这种精神已如巍峨的高山矗立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文学直抵人心的力量,也是我们需要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人类壮举的理由。
新时代的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间奇迹。躬逢盛举的当代作家有责任有义务写出与之相匹配的精品力作。而作品之所谓“精”、之所谓“力”,既指技艺之精湛更指思想之精深,既要有文学的感染力又要有理论的穿透力。在这方面,欧阳黔森交出了高质量的答卷。在《高原醒了》中讲述石阡县任家寨村的故事时,他敏锐地指出:“有些没有被划定为贫困村的村,其人均收入也只是超过了贫困的红线,有些只是高于临界点上,有一些略高于贫困红线,这样的村就不能享受贫困村一系列的脱贫措施,因而原来的贫困村经过脱贫攻坚,其收入超过原来不是贫困村的人均收入,是客观存在的。”无疑,这是一个略显“尴尬”的问题,但作家没有回避,而是在直面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一句话,我们必须弄通做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上台阶、见实效。这句话不难理解,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是底线,拓展和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才是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是只针对脱贫村,而是事关所有乡村的振兴,而乡村能够振兴的关键,是上台阶、见实效。这正是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这就意味着你原来是不是贫困村已不要紧,要紧的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大家都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应该说,这一见解站位高远,胸怀广阔,贯通了政策性和文学性,立足于现实又指向未来。正因如此,欧阳黔森的系列作品虽取材于贵州乡村,扎根黔山黔水,却因为他从精神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来关注、思考和书写一村一县的脱贫故事,使之具有了超越具体的人、事件和地域的意义,为中国乃至人类的脱贫题材文学创作增添了新的风景。
报告文学贵在真实。要客观记录这场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当然少不了摆列大量数据和史料、实例等,在这方面,欧阳黔森广收博取,笔下堪称信史。同时,他又充分调动作为前地质队员的经历,为所见所闻所感提供了文学家之外的另一维度。比如,在脚尧村的段落中,他写到,“曾为地质队员的我,征服过无数的高山,从海拔高度来讲,这里不算高。可是,当你是从海拔147.8米的地方,越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河,来到眼前这座茶山时,你不能不感慨。我见过无数的茶山,还没见过这么高的茶山。”在石板村的段落中,又写到,“这石墙内有37棵这样的大古树,有黄连木、鹅耳枥、金丝楠等等,小一点的古树就更多了。由于这些大树太茂盛,太阳光根本下不了地,小道上青苔密布,一不小心准摔个四仰八叉。好在我是地质队员出身,否则定然走得东倒西歪,要手脚并用才能爬过这段入村小道。当然了,我不是爬过去,而是走过去。”类似的段落还有,“作为一名曾经的地质队员,可以说我切身体会到了交通给贵州带来的巨大改变。当我作为一名作家站在国内山区第一座主跨千米级桥梁——沪昆高速镇宁至胜境关段坝陵河大桥上时,天堑变通途的感受使我不得不敬佩桥梁工程师的伟大”;“遇水修桥、过山穿洞,缩短了多少距离,以我曾是一名地质队员的丰富的爬山涉水的经验来看,这公路里程与山道里程,至少是一比二,才基本相等”,等等。地质勘探的理性和文学创作的浪漫交错并呈,既为作家提供视角转化的便利,使其得以更自如地表达丰富多维的感受,又使事实记述和作家评述穿插行进,从而赋予欧阳黔森脱贫系列作品特有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而这种强大的感染力还来自于作家对脱贫攻坚中的无畏“战士”群像及事迹的生动描写。他们是脚尧村的党支书吴秀忠、吴先锐,是白岩村的村支书唐文德、驻村第一书记冯智林,是水寨村的村支书潘永贤,是瑶山家喻户晓的“陀螺王”谢友明……他们是一切为了摆脱贫困付出心力与汗水的人。欧阳黔森笔下的他们弘正气、接地气、有生气,质朴无华、率真可爱。潘永贤是名“80后”,曾在江苏省常州市打过很多年的工,2016年4月,三都县委组织部动员外出务工优秀青年返乡竞选村干,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放弃七八千的月薪返回家乡。当欧阳黔森问他为什么作此选择时,他道:“我如果说,一个人富起来那不是富,全村人富起来那才是富,您肯定觉得我说得有点冠冕堂皇了,但我当时决定回村里来的时候,心里面就是这么想的。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们村祖祖辈辈的梦想。虽然我常年在外打工,但我经常从网上看家乡的各种新闻报道,从这些报道中,我明显感觉得出家乡的发展是越来越好了,有了这些方方面面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回来的决心。”这是一份脱贫攻坚精神的人格样本,也是一份时代大潮的微观样本,我想,我们应该感谢欧阳黔森先生为楷模塑像、为时代立传的辛勤付出。满溢在他笔下的精神本是无形的,它植根于贵州的多彩沃土,回荡在黔地的崇山峻岭,渊源于历史的积淀传承,迸发于群众的不懈奋斗,升华于明天的美好憧憬,然而,得益于作家扎根生活、深入人民,跋山涉水的采集和满腔热忱的书写,这些故事和人物把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具象化人格化了,让我们得以看到其形态样貌,欣赏其丰姿风骨,并从中获取无尽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欧阳黔森先生以脱贫为主题的系列作品紧扣时代脉搏,记录人民奋斗,展现生命光彩,不愧为新时代生生不息人民史诗的感人篇章。
(作者系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文/胡一峰
编辑/赵珊珊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