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5 19: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良孝》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情感真挚:
1. "明确核心主题与感受:" "理解《良孝》内容:" 首先,你需要准确理解《良孝》这部作品的核心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它想要传达的主题。它主要讲述了什么?展现了什么样的“良孝”?是关于对父母的孝顺,还是对家庭的责任,抑或是某种精神层面的传承? "确定你的观后感重点:" 观影/阅读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是被某个角色的行为打动?被某个情节感动?对作品提出的观点产生了共鸣或思考?还是对影片的拍摄手法、艺术表现有特别的看法?明确你的核心感受和想要重点表达的观点。
2.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标准结构:" "引言:" 简要介绍《良孝》这部作品(可以提类型、主要情节或它所探讨的“孝”的主题),然后自然地引出你的个人观后感和主要观点。可以是一句话概括你的核心感受。 "主体段落(分点论述):" 这是观后感的核心部分。通常可以分2-4个段落,每个段落围绕一个具体的方面展开。 "结合具体内容:"
作者丨黄燎宇
马丁·瓦尔泽在他的新书《逃之夭夭》中写到过这样一句话:“我遭受的痛苦,无一不来源于自身。”然而对于德语文坛上话题度颇高的瓦尔泽来说,将自己陷入外界现实纷争的漩涡当中,或许曾经是他的生活常态。1998年,获德国书业和平奖的瓦尔泽在德国的政治地标法兰克福保罗教堂发表答谢演讲,这篇演讲引起的风波让瓦尔泽一度深陷“反犹嫌疑”。到了2002年,文学批评家谴责瓦尔泽的新书《批评家之死》中政治倾向的公开信再度在媒体引发燎原大火,从普通读者到作家和批评家、从学界精英到政界领袖,各界人士都卷入这场充满情绪的大讨论,其中对瓦尔泽大加挞伐的不乏他的好友。瓦尔泽甚至不得不考虑离开德国,移民邻国奥地利。
马丁·瓦尔泽
然而,这位险些被自己国家“放逐”的作家,曾因这样的评价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瓦尔泽以他的作品描写和阐释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德国现实生活,他的小说和随笔向德国人展现了自己的祖国,向世界展现了德国,让德国人更了解祖国,让世界更了解德国。”书写德国,却不被德国所理解,直至一度考虑离开德国,年逾九旬的瓦尔泽的一生或许可以很准确地诠释德国作家歌德说过的一句话:“德国作家是德国的受难者。”
2019年10月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马丁·瓦尔泽最新长篇小说《逃之夭夭》,这也是浙江文艺“马丁·瓦尔泽作品系列”继《恋爱中的男人》《迸涌的流泉》《批评家之死》《寻找死亡的男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瓦尔泽重磅作品。这本篇幅不大的小说,是瓦尔泽的一部生命之书,它浓缩了瓦尔泽思想和人生的精华。正是通过这样一本小说,瓦尔泽展现了自己一生与批评、政治、爱情斗争的“受难”史,并且最终通过“逃之夭夭”来摆脱纷争,实现内心的平和状态。逃之夭夭,正是晚年瓦尔泽为自己发现的生命隐喻。
《逃之夭夭》讲述的就是逃离的故事,概括来说就是逃离批评、逃离政治、逃离爱情。瓦尔泽一生参与政治斗争和文艺批评活动,也在其中饱受抨击,他一生也追逐爱情,但也饱受情爱的束缚。阅读《逃之夭夭》,很难将小说中的叙述者与作家本人截然分开,他们更像是互为代言人,共同面壁思索一生参与的政治斗争和文艺批评活动,回顾追逐过的那些恋人,他们擅长雄辩和战斗,也在一次次伤害后学会了逃之夭夭。
在这部具有高度自传性的小说当中,瓦尔泽故意隐去了主人公身份的描写,也故意将故事的情节打碎,并不交代完整的前因后果,而是通过片段化的讲述来呈现主人公生活经历的碎片,从而让读者在阅读中勾画出一个经历丰富、思想复杂、在众多纷争后试图悠然于物外的知识分子形象。其中,有一些情节充满了荒诞趣味,颇值得玩味。例如,小说中表现作家遭遇批评家的非难时的情景:作家坐在椅子上读报,读到批评家对自己的恶评的时候,他的身子悄然缩短一截,原本放在地上的双脚只能在空中打转。相应地,批评家写完恶评之后身体立刻大了一圈,需要穿大一号的西服。但是当作家跑到美国、从而逃出批评家的势力范围之后,作家又恢复了原先的身高,批评家的身形则明显缩小。通过这样的细节来表现作家和批评家之间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反讽的意味浓郁。
从这种模糊现实与虚幻的边界的荒诞感中,我们不难读出卡夫卡的戏谑意味来。尽管向瓦尔泽发起猛烈攻击的文学批评、残酷的政治斗争以及爱情中的苦闷似乎都来自于外部及他人,但是瓦尔泽以他耄耋之年的智慧道出:真正的逃之夭夭,仍是自身的精神超越。要实现这种超越,瓦尔泽选择了卡夫卡式的反讽之路、荒诞之路,在瓦尔泽充满变形、夸张和大胆想象的情节中,我们有感于他宝贵的幽默品质。正是通过风格上的幽默,通过艺术作品建立的乌托邦,作家获得了逃离的可能性。
瓦尔泽的语言风格高度凝练,幽默且富有哲理,对翻译者的要求很高。本书的译者为与马丁·瓦尔泽相熟的黄燎宇先生,他的译文拥有智性美感,使瓦尔泽文学天赋中十足的幽默、睿智和一针见血的特质得以凸显。1927年生的瓦尔泽曾三次来到中国宣传他的作品,他长盛不衰的创造力正在创造着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或许正如黄燎宇先生评价《逃之夭夭》时说的“有艺术才有逍遥”,作为“受难者”的瓦尔泽正是在苦难中发现了文学的高光时刻,也正是在文学中他疗愈了内心的苦难。
下文是译者黄燎宇为马丁·瓦尔泽《逃之夭夭》的译后记,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授权刊发。
《逃之夭夭》,马丁·瓦尔泽著,黄燎宇译,可以文化丨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逃之夭夭》译后记
读者现在翻开的这本小说,原书出版于2017年1月。
小说的标题——Statt etwas oder Der letzte Rank——就看得普通的德文读者直眨眼睛。Statt etwas,直译是“取代某物”,所以我们译为“取而代之”或者“避而不谈”;oder意为“或者”、“抑或”;Der letzte Rank属于生僻词汇,所以,小说的献词页上有作者特意从格林兄弟编纂的最权威的《德语大词典》搬来的释义: 这是狩猎术语,指的是让猎物最终摆脱猎者的一次闪弯。
看见这一释义,读者的眼前多半会浮现出譬如细狗撵野兔或者豹子追羚羊的画面: 在一片辽阔的原野,捕猎者对猎物穷追不舍,并逐渐接近后者。这时,命悬一线的猎物突然来一个让猎者始料不及的闪弯。结果,一方望尘莫及,灰头土脸,一方逃之夭夭,得意洋洋。拜拜了,亲爱的细狗,亲爱的豹子。
据此,我们可以将其译为“逃之夭夭”。
1
这本篇幅不大的小说,是瓦尔泽的一部生命之书。它浓缩了瓦尔泽思想和人生的精华。逃之夭夭,这是年近九旬的瓦尔泽
(1927年3月24日生)
为自己发现的生命隐喻。这本书所讲述的,就是逃离的故事。瓦尔泽要逃避的对象很多,但主要有三个: 一是批评,二是政治,三是爱情。为什么要逃避文学批评?瓦尔泽与文学批评家,可谓生死冤家。书中反复提到的“敌人和对手”,指的就是批评家。而他的头号敌人,恰恰是德国文坛名气最大、人气最旺、同时最令人生畏的评论家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人称“文学教皇”。“文学教皇”一次又一次地对瓦尔泽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最骇人听闻的一次发生在1976年3月27日。这一天,德国最大的报纸《法兰克福汇报》发表了时任该报文学部主任的赖希拉尼茨基对瓦尔泽新作《爱的彼岸》的评论文章。文章开篇就写道:“一本轻如鸿毛、糟糕透顶、惨不忍睹的小说。不值得读,哪怕就读一章一页。”这篇评论从头到尾都是刀刀见血的语言。赖希拉尼茨基恨不得把瓦尔泽逐出文学王国,所以这篇檄文还题为“文学的彼岸”。瓦尔泽陷入愤懑和抑郁,他为此看过心理医生,后者表示爱莫能助,请他自行消化。赖希拉尼茨基还成为他的梦魇和挥之不去的痛苦回忆。他自述在梦中不止一次被赖希拉尼茨基追撵;2008年,虽然事情已过三十多年,当笔者在瓦老跟前提及这段历史的时候,坐在沙发上的他竟下意识地攥起了拳头……
当然,作家也不是吃素的。必要时他们可以来点批评的批评。瓦尔泽就是反批评的高手。早在1962年,瓦尔泽就根据自己在四七社的观察和感受写了一封《给一位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的信》,对包括赖希拉尼茨基在内的几个称霸四七社的批评家进行了妙趣横生、淋漓尽致的调侃和讽刺(
四七社既是新作博览会又是作家批斗会)
;1977年,瓦尔泽撰写了《论教皇们》一文,对批评家们深信自身绝对正确表示诧异。批评家被比作教皇,是因为梵蒂冈坚持教皇永无谬误论;1993年,他发表长篇小说《互不相干》,里面出现了一个无比自恋的批评家,大名叫威利·安德烈·柯尼希
(Willi André Knig)
——柯尼希意为“国王”,绰号叫埃尔柯尼希,意思是“魔王”;1998年,赖希拉尼茨基主持的电视书评《文学四重奏》指责瓦尔泽写纳粹德国的小说《迸涌的流泉》没有出现奥斯维辛这个字眼,瓦尔泽随即做出反应:“每一个受其虐待的作家都可以对他说: 赖希拉尼茨基先生,就你我的关系而言,我才是犹太人。”(赖希拉尼茨基恰恰是一个虎口脱险的犹太人)2002年,瓦尔泽发表长篇小说《批评家之死》,给赖希拉尼茨基画了一幅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文学肖像,而且给他取了复姓埃尔柯尼希,与魔王谐音。
这里所说的魔王,是那个在北欧和德语地区家喻户晓的恐怖之王。据传说,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一个父亲抱着他生病的儿子在森林中骑马奔驰。途中出现一个隐形的魔王,对小孩进行言语诱骗,最后还对小孩伸出了魔爪。小孩看见了魔王,也听见魔王说话。他惊恐万状,不断向父亲报告、救助。父亲斥之为幻觉,但同时策马加鞭。赶到家时,父亲发现孩子已死在他的怀里。
魔王的传说源自丹麦。最早由赫尔德译成德文。1782年,歌德创作了叙事诗《魔王》。这首诗不仅脍炙人口、妇孺皆知,而且激发了音乐家们的灵感。包括贝多芬、舒伯特以及有“北德舒伯特”之称的卡尔·勒韦在内的作曲家纷纷为歌德的诗歌谱曲。最后,舒伯特谱写的艺术歌曲《魔王》
(1815)
脱颖而出,它和歌德的同名叙事诗一样成为不朽之歌,世代传唱。魔王的形象也常见于造型艺术。有多幅绘画,还有一尊雕像
(矗立在毗邻魏玛的耶拿)
。
对于作家,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和亲生骨肉。因此,一个糟蹋文学作品的批评家,不叫埃尔柯尼希还能叫什么。
但是瓦尔泽万万没想到的是,《批评家之死》引出了另一个魔王。时任《法兰克福汇报》文学部主任的文学批评家弗兰克·席尔马赫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把《批评家之死》斥为影射小说和反犹小说!赖希拉尼茨基本人则套用歌德的名言,指责瓦尔泽的小说就一个念头:“打死他,这条狗,他是一个犹太人!”而歌德原话说的是:“打死他,这条狗,他是一个书评家。”这一回,瓦尔泽闯了大祸。为什么要逃避政治?文学家瓦尔泽,一生却与政治有不解之缘,还数度出现在政治的风头浪尖。早年的瓦尔泽,为社会民主党助过选(在联邦德国建国之后的头二十年里偏左的社民党一直是在野党),鉴定地反对过越战,还一度站在德国共产党一边
(德共1956年被禁,1968年改名重建)
,与德国共产党走得很近,甚至短暂访问过苏联,所以他被视为左派。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起,瓦尔泽公开反对德国分裂(
认可两德分裂的现实是当时德国左派知识分子的共识)
,还与德国基督教社会联盟的议员过往甚密,所以逐渐被视为右派。
1998年,获德国书业和平奖的瓦尔泽在德国的政治地标法兰克福保罗教堂发表答谢演讲,谈到德国历史问题时表示反对把奥斯维辛当“道德大棒”使用。为此,德国犹太协会主席布比斯指责他“精神纵火”。此言一出,立刻在德国媒体引起轩然大波。“瓦布之争”变成一场蔓延全国的燎原大火。
2002年,席尔马赫谴责《批评家之死》的公开信再度在媒体引发燎原大火。从普通读者到作家批评家、从学界精英到政界领袖,各界人士都卷入这场充满情绪的大讨论。这场持续一个夏天的媒体风波被称为“联邦德国文学史上的头号丑闻”。之所以说丑闻,一是因为这场辩论始于小说尚未问世之前,参与讨论的人多半不知道小说里面写了什么;二是因为小说出来之后众人发现,里面基本找不出什么可以支持反犹指控的文本依据。但是,后果却很严重。在一段时间里,不管瓦尔泽在德国什么地方公开亮相,都会常常遭遇抗议者。烦恼之中,他甚至考虑过是否需要移居奥地利。与此同时,英美国家中止了对瓦尔泽作品的翻译和出版。
这两次风波之后,瓦尔泽终于知道何为政治正确,也尝到了“政治正确专政”的厉害。他变得谨言慎行,常常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为什么要逃避爱情?瓦尔泽是一个永远处于恋爱之中的男人。他恋爱一生,恋爱不断。他也把自己的一桩桩情感经历变成了文学,创作了一本又一本别具一格的爱情小说。
有爱,就有各式的痛苦和烦恼。爱情带给瓦尔泽的最大痛苦和烦恼,在于爱的排他性。根据排他原则,你爱了一个,就不能爱另外一个。这是旁征博引的第十五章的核心话题。为了调侃和反驳排他原则,叙事者甚至搬出了阿多诺和基督教。阿多诺说: 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叙事者则说:用道德通缉用情不专是野蛮的。鉴于只许爱一个人和只许爱一个神的戒律如出一辙,鉴于欧洲的一夫一妻制度就是基督教文明的副产品,叙事者不得不问: 现在宗教戒律有所松动,怎么约束人际关系的铁律却依然雷打不动?
2
瓦尔泽逃脱没有?一方面,诸多迹象表明,瓦尔泽实现了胜利大逃亡。《逃之夭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我的日子有点太美了。”这是叙事者对自身状态的总结和概括。这句话反复出现,如果说这部小说是一首歌,这句话就是一首副歌。叙事者的日子为何太美?因为他远离世界,远离尘嚣,因为他不再相信乌托邦,不再有执念,不再对任何事情刨根问底。他在自己的美丽而富足的小天地里悠哉游哉,常常听见自己念叨“做做梦就够了”或者“宛若浮云,远在天边”。他还把自己的生活比作“一座五星级酒店”。叙事者只想独善其身,不想被外界打扰,所以,每当从什么地方——譬如非洲——传来求助的呼声,他就赶紧把耳朵堵上。
这幅世外桃源图也可以视为瓦尔泽本人生活现状的写照。在过去的十五年里,他的生活美好、充实而且平静。他一如既往地在风光旖旎的博登湖畔生活、创作、锻炼,他的别墅永远面对湖光山色,永远面对着瑞士和阿尔卑斯山。他是富裕的,幸福的,也是多产的。他几乎一年出一本书(有人调侃说,这个世界天天在变,一年出一本书的瓦尔泽则是以不变应万变),而且保持了旺盛的人气。所以他不时地要离开他的博登湖畔,去不同的地方朗诵作品或者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其间他还三度来华访问。批评家们也不再讨伐他,他的宿敌也先后退出历史乃至人生的舞台: 赖希拉尼茨基死了
(2013)
,席尔马赫也死了
(2014)
。他和政治也达成了和解。政治方面他说话不多,偶尔发话也很主流、很正面,譬如他呼吁保卫欧元,他对默克尔的难民政策表示赞赏,他还预言选择党将昙花一现,等等。政治不仅不再找他的茬,反倒暗中给他平反,并输送温暖。2007年,权威的政治学杂志《西塞罗》公布了德国知识分子影响力排行榜,他在500个榜上有名的德国文化精英中间位居第二,仅落后于德裔罗马教皇本笃十六。2009年5月,当瓦尔泽在魏玛王宫朗诵其新作《恋爱中的男人》的时候,联邦总统科勒还前往现场聆听。对于自身这种幸福状态,瓦尔泽曾用小说《童贞女之子》
(2011)
里面的一个老太太的话做了一个俏皮而精辟的概括:“高寿,健康,保守,所以幸福。”
另一方面,从小说判断,瓦尔泽的幸福可能要打一点折扣。他和他的逃避对象之间还存在各式各样的纠缠,他和它们的关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譬如,批评家死了,可他依然活着。叙事者在火车里请占他座位的人让座,对方纹丝不动。定睛一看,把他吓个半死: 这是他的敌人,是那个曾经对他大加挞伐的、但已经死去的批评家。事实上,叙事者从未真正摆脱这个可怕的批评家,批评家始终像幽灵一样在他的生活中徘徊。批评家无名无姓,但是有各种各样的代称,如“全知者”“那个人”“副刊大咖”“全城最有名的思想家”,等等;叙事者也没有描写批评家的具体相貌,只是说“他周身挂满了敌人的头皮,就像一个凯旋归来的印第安人”,等等。由于有这个批评家的存在,他对上帝很有意见,所以他拒绝接受“我们的世界是众多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一个”这句圣哲名言。
再如,叙事者虽然远离了政治,但他一想起政治,就有些愤愤不平。我在政治上为什么老是出错、老是犯规?为什么有些人总能做到正确站位?看看冯·魏茨泽克家族: 在纳粹时期,最重要的一个驻外使节和国务秘书来自他们家,到了联邦德国,他们家又出了一位最有良心、最有口碑的联邦总统。再看看托马斯·曼: 1918年之前他因为讽刺民主而走红,1918年之后又因为讴歌民主走红。
再如,爱情和男女关系,叙事者同样是往事不堪回首。曾和他共度良宵的艾伦与他再度见面时把他当成某个费尔迪南,然后对费尔迪南的往事津津乐道;大学女讲师施派泽博士或者安娜玛丽把他当作“记事本中的一个日子”;华沙的玛格达莱娜和弗莱堡的亚历珊德娜无事不登三宝殿,而且过河拆桥;萍水相逢的莉泽与他在宾馆开怀痛饮,随后却倒地身亡;女作家莫妮卡异想天开,带他参观她涉及的旧爱墓地,等等。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叙事者常常作为面壁者出现。他不仅面对一堵溜光的白墙,他还巴不得自己就是那堵溜光的白墙。但结果却是他的脑袋受到历历在目的清晰回忆的残酷折磨、轮番攻击。对于他,往事不堪回首,往事并不如烟。他很清楚自己的逃之夭夭是怎么一回事:“亲爱的对手,尊敬的敌人,你们掐指算算,看我现在已经离你们多远。我已逃之夭夭。但我未能逃避自己!还没有。会有这一天的。啊,乌托邦!你坚不可摧!”
3
要逃之夭夭,还有第三条道路。这就是反讽之路,荒诞之路。只有借助反讽和怪诞艺术,才能实现精神超越,才能与上述的乌托邦取得某种和解。这既是卡夫卡所指引的道路,也是瓦尔泽自己走出来的路。
瓦尔泽1951年从图宾根大学博士毕业。他的博士论文研究卡夫卡的叙事技巧,题目是《对一种形式的描述》。在德国,他属于最早一批以卡夫卡为研究课题的博士生。然而,卡夫卡不仅是瓦尔泽的研究对象,而且变成了他的艺术先师。从他的文学实践看,他得到了卡夫卡的真传,因为他擅长反讽和怪诞艺术。而且越到晚年,他的艺术就越是反讽,越是怪诞。《逃之夭夭》更是一部反讽和怪诞艺术的杰作。这部小说充满变形、夸张和大胆的想象,所以字里行间常常亦真亦幻,神神鬼鬼。以下片段可以为证。
作家和批评家是什么关系?作家坐在椅子上读报,读到批评家对自己的恶评的时候,他的身子悄然缩短一截,原本放在地上的双脚只能在空中打转。相应地,批评家写完恶评之后身体立刻大了一圈,需要穿大一号的西服。但是当作家跑到美国、从而逃出批评家的势力范围之后,作家又恢复了原先的身高,批评家的身形则明显缩小。毫无疑问,作家和批评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批评家能把作家吓成什么样?《逃之夭夭》的叙事者策划了一个题为《孤独,一项欧洲的发明》的展览。临近开幕的时候,他变得忧心忡忡,因为他担心开幕式将变成早已摩拳擦掌的批评家们的狂欢节。于是,就像《变形记》里的格里高尔·萨姆沙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仰躺在床、蹬着无数细毛腿的巨型爬虫,《逃之夭夭》的叙事者在展览开幕的前一天一觉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陷入了让他无法动弹的四边形状态。换言之,批评家可以把作家吓瘫。
作家又如何对付批评家?午夜时分,一个名叫威廉玛的卡夫卡妹妹出现在忧心忡忡的策展人的办公室。她拉着他去找那个可怕的批评家,在批评家门口摁响了门铃。他向批评家介绍威廉玛,刚愎自用的批评家看不见威廉玛,也不相信有有一个叫威廉玛的卡夫卡妹妹的存在,所以站在门口滔滔不绝、自说自话。最后,批评家因为长时间地站在露天说话而感冒,所以未能出席展览的开幕式。就是说,作家可以凭发达的想象力打败批评家。这一回,批评家倒有点像卡夫卡的《乡村医生》的主人公。
政治正确对人可以产生什么效果?一方面可以产生类似手术的效果,因为叙事者说他的体内被莫名其妙地植入了观察者,被莫名其妙地装上了监控探头;另一方面,它可以把普通人变成苏格拉底,因为有一个内在的声音在随时警告叙事者不可以做什么。
发明了“非理性”这一概念的“理性总管”是什么人?他有满满的自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说话总是粗声大气,走路总是昂首阔步。他的精神状态类似《批评家之死》里面那位因为“长期直立行走”而“落得骶骨疼痛”的韦森东克教授。我们生活在一个高举启蒙和理性大旗的时代。
爱有多重要?叙事者应邀到大学讲堂做题为“语音学要义”的讲座。被主持人请上讲台后发现自己把讲稿忘在了家里。折腾一圈后,他说其实不用讲稿,因为语音学要义就一句话: 只有一个声音值得我们讲授,这就是“爱”。
旧爱如何纪念?一位写情色小说出名的女作家,在自家花园建造了一个露德圣母洞,然后以圣母洞为中心建造了一个扇形旧爱墓园。墓园由一个个扇形排列的花圃组成,一个花圃里面种一种花,一个花圃代表一个昔日的情人,情人的名牌则挂在矗立在花圃前面的竹竿上面,竹竿则象征十字架,长眠在此的旧爱们正对着圣母洞时时敬拜……让圣洁和情色、玩笑与正经、诗意和恐怖如此水乳交融的景观在艺术中绝无仅有。如果有做装置艺术的读者,也许可以借助这一灵感参加五年一次的卡塞尔文献展。
薄薄一本《逃之夭夭》,类似的精彩篇章却是不胜枚举。
4
读着这本小说,我们自然要浮想联翩、问题连串: 这说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这应作何理解?自己猜吧,你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瓦老笑而不答。瓦老喜欢在雄辩中保持沉默,他还是公认的当代文学君主,完全有资格顾左右而言他。
逃之夭夭,是一种令人好奇、也令人景仰的文学不及物状态。
避而不谈,抑或逃之夭夭。
黄燎宇
2019年6月3日
一日在音箱城闲逛中在看到麦博的玄道X5,无意间勾起我多年前的回忆。忆当初,老关也曾青春年少,踌躇满志的游走于三好街,每天守在自己的小小档口,和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一样,梦想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那时候的老关年少轻狂,自诩小烧多年,对当时市场内鱼龙混杂的电脑多媒体音箱的音质自然是不屑一顾的。直到偶然的一天,一套2.1的多媒体音箱麦蓝M200放在我的桌前。那一年,我24岁。那一年,她叫“麦蓝”。那一年是1999年。
麦蓝M200,不知道还有没有朋友记得她?仅仅是4558双运放加TDA2030BTL,让老关至今都记得她刚开声那滚滚低频带给我的震撼!
麦蓝M200,至今老关的家中还有一套。当然,运放早已被打磨成5532。。因为她的到来,老关为那台赛扬400A的老电脑插上了帝盟S90和创新SB LIVE声卡……..
可以说,麦蓝M200的出现颠覆了当时我对多媒体音箱的看法——原来电脑音箱也可以小烧一下。
此后,“麦蓝”(麦博)这个品牌开始走进了我的视线。
渥然丹者终为槁木 默然黑者终为星星。时过境迁,唯独老关的耳朵却越来越矫情,一般的集成IC类放大器早已不在老关日常聆听之列。唯独这个FC360的独立功放部分,被打磨成OPA627加LM1875后的组合,依然摆在老关桌面上。
怀着对当年的回忆,老关迎来了麦博的产品——玄道X5
1、外观篇
玄道X5采用了钢琴漆外表的内置功放三分频倒相箱体设计,按照厂家“宣玄不可知、妙不可言”的宣传口号,说明该产品的定位走向是一款典雅与音质完美结合的音箱产品。过去老关除了麦博多媒体音箱之外很少了解玄道这个品牌,现在看来,厂家的意思是要用玄道与麦博构成高低档搭配?
打开外包装,看到的是厂家的宣传口号
箱子很有份量,由此可见箱体结构的用料应该很够劲。黑色钢琴漆犹如镜面一般,给玄道X5披上了尊贵典雅的外衣。低、中音单元貌似为Kevlar纤维材料,外加1.5寸丝膜高音。
主副箱体两侧使用了船型的弧面设计,顶端是倒相孔开口。这样的箱体设计可改善箱体内部驻波干扰。这点并不奇怪,因为从当年的麦蓝M200起,营造低频就已经是麦博的强项了。
附带的线材及接插头用料做工上乘,且多带了一条3.5转RCA的音频线,很是方便。倒是左边的4针功率输出线反很是独特(主音箱连接副音箱的喇叭线),4根线,莫非是电子分频?
主音箱侧面是主音量及高低音增益调节旋钮。
主箱体背面是功放电路背板,巨大的散热片及电源插座、电源开关、信号输入、保险丝、及副音箱连接输出插座一应俱全。
一款优秀的音箱产品不应该仅仅是金玉其外,秀外慧中才是王道。时好时坏一切耳朵说的算。还是简单介绍下老关用来参考的一些器材:
桌面部分
音箱:惠威M1原厂真皮版音箱
耳机:森海塞尔HD650
耳放:音乐之泉PH1(仿莱曼)
功放:斯巴克MT35胆机
转盘:CDM12高阶
解码器:田雨双PCM1792 DAC
线材插排:新德克电源线、NORDOST同轴线、玄月喇叭线、自制电源净化器等
客厅部分
音箱:美之声监听三号原厂箱
功放:钟神JA1JA99C甲类
CD机:自摩山川CD420(PCM1716+LM4562)
线材:八达电源线、华敏504喇叭线、怪兽信号线等
2、AV试听
众所周知,多媒体音箱在箱体内集成功放的设计,因为空间过于紧凑,如何屏蔽各种干扰是个很头疼的问题。因此多媒体音箱的信噪比是个很重要的指标。老关忐忑的按下背面的电源开关,将音量旋钮拧到最大,耳朵贴近主副音箱的喇叭单元,除高音单元内有微微“沙沙”的电路本底热噪外,异常安静!只是这个开关位置设计感觉不是很方便,让老关摸了半天……
既然是多媒体音箱,那老关首先还是播放个电影先,权当是煲煲喇叭了。电脑硬盘里先找出部1080P的“阿凡达”,很熟悉的影片了,曾经看过了N遍。
片头的男主角独白,低沉醇厚非常有磁性,瞬间让人找到了电影院里的感觉。箱子低频量感非常足,低频增益开关默认在中点位置,喷气太空穿梭机的轰鸣声就已非常震撼。影片高潮处机枪连续射击声音对箱喇叭单元的瞬态反应要求极高,很多貌似低频很好的箱子一播放此类的声音就会浑成一片。玄道X5因为使用了类Kevlar纤维的喇叭单元,此时的表现非常令人满意。
区区2.0的箱子,营造出如此之影院临场氛围,实在难能可贵。 作为影音播放使用,此箱几乎无可挑剔。音箱如此多娇,引老关连续数晚玩玄道,将“D”盘内的藏品逐一重温。
连续工作之余,老关测试了下主音箱的发热情况。环境温度30度左右
音量11点钟位置连续播放近两小时影片后,功放散热片的温度为46度,整机散热效果非常出色,对产品的长期稳定工作非常有帮助。
3、桌面HI-FI试听
转眼3周已过,每天播放电影,箱子已初步煲开。可以试试玄道X5的HI-FI效果了。
试听CD:雨果发烧碟系列 台湾版蔡琴老歌 小娟“山谷里的居民” 童丽“独家爱唱”孙露“声色饶人” SONY“华丽威猛的进行曲”等经CDM12转盘同轴双1792DAC解码后送至玄道X5。
主观听觉:
这是一对有着很强个性的箱子,整体声音取向非常的温暖。它的低音量感非常强大,同时下潜也很有深度,甚至可以用猛烈来描述,用来播放一些摇滚、舞曲以及一些经典的美国风格的音乐比较合适。由于箱体倒相管在后部,因此老关不得不一次次的将箱体远离墙壁以避免低频的浑浊。人声位置少许有些靠前,稍带染色,能够让声音听起来更加浓郁和富有情感,尤其是女声表现很有味道。高频的泛音不是太丰富,但不缺乏细节。
听到这里的表现,已出乎老关的意料,要知道这仅仅是一款主打影音、兼顾入门HIFI的内置功放多媒体音箱,而仔细查完玄道X5的资料后,更是出乎老关的意料:玄道X5是采用了5532前级、意法TDA7294功率IC组合的功放!
TDA729X系列的声音老关自认为非常熟悉,但眼前玄道X5的表现远超出过去老关所听到过的电路。看来厂家在调音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老关桌面的组合是为了迎合惠威M1的声音取向,DAC是偏向暖声的调教打摩,因此用来推玄道X5其实是不合适的。因此老关将玄道X5搬到客厅,用手头比较中性的音源来试听它。
内部乱的也算可以了吧。诸位莫笑,这可是老关93年购买的CD机。三洋激光头,先后经历过包括PCM1710以及PCM1716 DAC的打摩,横跨16Bit、20 Bit、和24 Bit三个飞越,是老关历年来CD改装的试验田。现在的DAC部分是PCM1716,低通滤波及缓冲放大由4片LM4562运放完成。
三洋激光头如今已经有些老化,质量不好的D版CD偶尔会跳碟了。但廉颇老矣,尚能饭也!
再次开声,玄道X5温暖的风格与老CD高解析中性偏冷的特性相得益彰珠联璧合,这次味道对了。一曲陈洁丽的人约黄昏后,老关也醉了。。。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玄道X5试听小结:
玄道X5的调教虽然没有高档HI-FI系统的整体通透,却可将普通音源的单薄修补、把过分刺耳的高频过滤。对于多数初级烧玩家来讲,一款即能烘托汹涌澎湃影院氛围,又可营造婉约旖旎浪漫意境的音箱无疑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它的音源有可能插个MP3甚至手机就足够了。作为一款主打多媒体用途的音箱,也许玄道X5在很多高烧的耳朵里会有各种不足,但对于入门玩家而言,它的声音表现的确可以让人惊喜。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