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5 21:5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考古报告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且具有深度:
1. "明确核心内容与目的 (Clarify Core Content and Purpose):" "仔细阅读:" 首先要彻底阅读考古报告,理解其研究背景、目标、方法、发现、分析和结论。 "确定重点:" 报告可能包含大量信息,你需要确定哪些部分最让你印象深刻、最具启发性或与你最相关。是某个遗址的发掘过程?某种新技术的应用?某个关键文物的解读?还是对某个历史谜团的解答? "设定写作目标:" 你想通过这篇读书笔记表达什么?是想总结报告的主要发现?评价研究方法?探讨其学术价值或社会意义?还是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2. "结构清晰合理 (Clear and Logical Structure):" "引言 (Introduction):" 简要介绍所阅读的考古报告的标题、作者、出版信息(年份、机构等)。 概述报告研究的核心主题或遗址。 明确你写这篇读书笔记的目的和主要关注点。 "主体部分 (Body Paragraphs):" 这是笔记的核心。 "分点阐述:" 围绕你确定的重点,分几个段落进行阐述。每个段落可以聚焦报告的一个
100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不仅考古发现成果累累,还涌现出了大批的考古学家和学术著作,受到中国考古学界推崇,这些都是河南成为考古强省、文物大省的重要支撑。
《辉县发掘报告》《庙底沟与三里桥》《郑州二里冈》《洛阳烧沟汉墓》《洛阳中州路》《白沙宋墓》等新中国第一批考古发掘报告,大多是在河南发掘的遗址或由河南考古学家主持编写,它们不仅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比较系统的资料,也树立了考古发掘后及时编写发掘报告的榜样,这些发掘报告至今仍是中国考古学的经典之作。
中国现代考古学是在田野里诞生的,田野考古发掘是基础,而发掘报告则是记录、反映田野考古工作成果的“纪录片”和“业务总结”。
考古发掘报告是考古学的基础性资料、原创性成果、经典性文献,具有永久性学术价值,也是文物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古代史、美术考古等专题考古和诸多专门史的重要资料来源和参考书。
如果说考古报告是考古学界提供给社会的一部部现代“二十五史”,那么,新中国第一批考古发掘报告就如同是“十三经”,是可以传之后世的民族文化经典。它们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失去其材料的真实性和唯一性,可以被不同时代不同学科的人反复阅读和多角度阐释,历久弥新。
中国考古人在河南辉县确立了新中国田野考古的范式,并出版了新中国第一本田野发掘报告《辉县发掘报告》,开新中国考古报告编写出版的先河,随后,一批批考古发掘报告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深入相继问世。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考古成就显著,考古论著大量出版,考古成果普及速度加快。国家文物局设立专项经费资助考古发掘报告的出版,国家社科基金也设立重大课题基金,重点支持考古发掘报告的整理和出版。河南陆续出版了《郑州商代遗址》《舞阳贾湖》《淅川下王岗》《北宋皇陵》等数百部考古发掘报告和学术专著。其中,在全国已评定的60部“夏鼐考古学成果奖”考古发掘报告中,《郑州商城》等17部位列其中,占比近1/3;《巩义黄冶窑》荣获2016年设立的国家“优秀研究成果奖金鼎奖”。河南考古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多项,其中《三门峡虢国墓地》等考古发掘报告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等奖。1990年以来,河南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已达49项,其中大部分项目都及时出版了考古发掘报告。这次入选的50部重要考古报告只是我省众多考古报告的代表。
考古报告是考古发掘工作的忠实记录,也凝聚着发掘者、撰写者的智慧和汗水,每一本报告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他们经过手铲与笔墨传递而来的温度和热爱。河南考古百年系列活动评选出6部经典考古报告、50部重要考古报告,既是对考古前辈的致敬,更是为激励中青年考古工作者,认真思考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积极探索中国考古学的未来。
河南考古百年六大经典考古报告
《庙底沟与三里桥》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庙底沟与三里桥》是新中国第一部新石器时代田野考古专刊,也是中国第二部被翻译成英文出版的中国田野考古专刊,被誉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世界考古经典之列”。《庙底沟与三里桥》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研究影响最大的一项成果,首次证实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连续发展的史实,是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的标杆之作。
《郑州二里冈》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郑州二里冈》整理发表了1953年至1954年初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郑州二里冈发掘的商代遗址和战国墓的全部材料。报告中关于二里冈上层和二里冈下层的划分,为考古学界长期沿用,对商文化的研究起了促进作用。报告将重要的地层单位和文化遗物作了详细的分类、统计,为商文化更细致的分期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郑州二里冈》是研究、学习商周考古和商周历史不可不读的参考书。
《洛阳中州路》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1954年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配合洛阳市道路修筑工程,在洛阳中州路(西工段)进行了考古发掘。《洛阳中州路》的问世,标志着对东周墓进行分类研究的开始,为东周墓的分期提供了可靠的、较为精确的标尺。《洛阳中州路》中所使用的类型学方法,随着本书的问世而得到推广,对中国考古学界影响深远,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考古学著作。
《洛阳烧沟汉墓》
洛阳区考古发掘队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1952年至1953年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化局等单位联合发掘洛阳烧沟汉墓,发掘清理了200余座墓葬。1959年出版的《洛阳烧沟汉墓》把225座两汉墓葬分为六期,为中原地区的汉墓建立了一个基本的年代序列,树立了基本可靠的年代学标尺。被中外考古学界称为中国“汉墓编年学研究的第一部著作”,也被看作汉代考古的奠基之作,至今仍是全国汉墓研究的标尺和经典。
《辉县发掘报告》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195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1950年10月,刚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辉县开始首次考古发掘,拉开了新中国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序幕。1956年3月,科学出版社出版《辉县发掘报告》,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版的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其丛书名为“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第一号”。
《辉县发掘报告》的编写采取了先对发掘过程进行系统描写,之后对遗物进行初步分析,这一编写体例为日后田野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和编写树立了范本,至今仍是考古报告编写所遵循的原则之一,而报告所创立的“地点为经、年代为纬”的编写模式,对中国考古学界日后编写考古报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辉县发掘报告》的出版开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的一定时期内就出版考古报告的先河。
《白沙宋墓》
宿白著195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白沙宋墓》是著名考古学家宿白的成名之作。全面反映了1951年河南禹县白沙镇三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抢救性发掘过程,详细介绍了这三座墓葬的墓室结构、墓中遗物及墓室装饰(壁画、建筑)情况。宿白在《白沙宋墓》中严格区分报告主体和编写者的研究,他利用大量历史文献、传世绘画以及其他地区的出土文物等材料,在书中做了大量说明性注释,澄清历史背景,比对同类器物,从建筑、绘画等多方面、多角度再现了宋代的日常生活图景。内容翔实,体例得当,确立了一定历史时期考古学报告的典范。
河南考古百年五十部重要考古报告
旧石器时代
1.王幼平、夏正楷、汪松枝《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
新石器时代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澳美伊洛河流域联合考古队《洛阳盆地中东部先秦时期遗址:1997~2007年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报告》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
4.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河村》
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淅川下王岗》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灵宝西坡墓地》
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禹州瓦店》
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郾城郝家台》
9.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与阳城》;
10.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
11.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洛阳王湾——田野考古发掘报告》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皮保德博物馆《豫东考古报告》
夏商周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1999~2006)》
14.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师姑(2002~2003)》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商城(第1卷)》
16.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鹤壁刘庄》
1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
1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小双桥——1990~2000年考古发掘报告》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年—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
23.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
2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
2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一)》
2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
2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彪镇与琉璃阁》
2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浚县辛村》
29.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著《信阳楚墓》
30.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库区考古发掘队、淅川县博物馆编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
3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
3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始侯固堆一号墓》
3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
3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平顶山应国墓地Ⅰ》
35.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新密新砦》
36.石璋如《小屯》
37.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望京楼:2010~2012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
38.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登封南洼:2004~2006年田野考古报告》
秦汉
3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洛阳故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
4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
4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密县打虎亭汉墓》
4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曹操高陵》
魏晋南北朝
4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魏洛阳永宁寺:1979~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
44.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巩县石窟寺》
45.龙门保管所、北京大学考古系《龙门石窟(一)》
隋唐
4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隋唐洛阳城:1959~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
4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巩义黄冶窑》
48.龙门石窟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龙门石窟考古报告:东山擂鼓台区》
宋元明清
4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宋皇陵》
5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
老有人问我,见没见过粽子,挖没挖过宝贝,懂不懂点十六字风水秘术。
那我当然见过粽子啊,端午节吃过。宝贝也挖到过,不过是刚出土灰头土脸的残片,不似金银财宝般光彩夺目。至于十六字风水秘术嘛,粗读易经算不算秘术?
考古发掘已经被网剧妖魔化了,一惊一乍不说,打着盗墓的旗号,却给予主人公天使般正派形象,一次次不耻的行动,被演绎为团队间生死相依的互帮互助,竟还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什么时候盗墓都成了正道了?
真正的考古是这样的......
2016年10月,奉导师之命,有幸参与了河南省考古所位于河南南阳市淅川县马蹬镇余家山的坑南旧石器时期遗址的考古发掘,这是一个靠近丹江的地方。
发掘工地眺丹江
本次发掘属于南水北调中段淹没区的抢救性发掘项目,也就是说,为了配合国家建设需要,当水位按计划上升至海拔172米之时,此片区域将全部被淹没。而在淹没区坑南这个地方,发现了旧石器时期,原始人类活动的痕迹。
先期野外调查,发现这个区域有大量不规则的白色石英石块、石片,不像河水冲刷、搬运过来的。此地方圆数里,并没有石英矿,因此初步判断,可能为原始人类携带而来。
这面坡地散布大量石英石
于是经过考古领队研究,决定在石英石散布密度最大的区域,布置探方,进行发掘。在参与这个项目的时候,前期已经发掘了好几个探方。
大约向下发掘了三米左右,分了六个地层,但是成果不够理想,仅仅发现了零星的石英石标本,就是图上留柱插小旗的几个点。
淅川地面邪乎,土质松软且黏,与华北沙土土质不同。往往一丁点小雨,就足够冲散泥土。为了不致于塌方,我们经常需要用一些手段去固定探方。
不得不用绳子拉着棍子拴在旁边小树上,保护探方壁
为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国家先后分多次使生活在丹江沿岸区域的百姓移民,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仍在继续。我们的驻地,就位于离发掘水滨不远处的山坡上,一户移民后被废弃的院子内。
院内很朴素,两间屋子和几分大的院子。接上从丹江抽上的水管,贮存在桶里沉淀,就成了我们日常用水来源。用电是费很大劲从很远的地方接过来的。
这是个方圆几里少人烟的地方,所幸我们驻地附近有一个简易水产交易口,有渔民在丹江岸边船上生活。
驻地周围可以看到更早一批百姓移民后人去楼空的景象。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驻地平常吃的最多的东西,就属丹江里的鱼了。很多时候雨下不止,出不了山,去不了镇子里采购粮食,就只能靠吃鱼,以及屋前屋后生长的地皮菜度日了。
丹江里的大花鲢
前一阶段,探方内旧石器时期地层仅是零星出土石英石,与我们猜想的此地曾存在一个原始人的石器加工场不符,因此领队决定向西扩大发掘区域,以期找到证据。
招来的民工师傅们都来自距此处较远的地方
发掘工地周边本来不是路的草丛,被车压成了一条道路来。
伏牛山腹地的天气多阴少晴,一场连绵十一天的雨说来就来。最让人崩溃的事发生了,某夜之间,工地探方大面积垮塌,前期的辛苦付之一旦。
由于塌方的主要是前期已经完成发掘结束了的探方,从旧石器时期地层内出土的石器也悉数收集,损失尚可控。经过一系列抽水、排水工作后,继续发掘新开发的探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新开发的16XKT24Mc探方里,终于发现了大量的石英石。全队上下沉浸在一片祥和的喜悦之中,我们要找的宝贝找到了!!!
2016XKT24Mc内的出土石器
2016XKT24Mc探方内,出于N1E3位置的第39号石器
此件石器明显有原始人打砸过的痕迹
考古的意义并在与收集发掘出来的器物,而是根据器物出土的环境,做整体的研究。因此,保护这个石器加工场一部分非常重要。发掘中隔一段水平层做土壤的标本采集,后期送到实验室做浮选,研究这一时期的植物孢子。更需要逐水平层拍照、绘图、整理。
为了防止雨水毁方,这一次我们给这个石器加工场做了保护工作。用铁丝、竹子和雨布,做了顶棚,又在周边挖水道,疏导雨水的流向。
尽管做了这么多准备工作,随后而至的雨水还是几乎压弯了保护棚。之后又是一阵排水、修方的忙碌后,再次加固了防护措施。
大雨过后的天光云影
不久之后,我的发掘任务结束,离开了发掘驻地。离别在一个大雾天,牛犊依依。考古没有影视剧和传说里的神乎其神,多的是远离人烟的凄凉地、条件艰苦的屋舍、没有WIFI和娱乐、夜晚黑到灵魂里的恐惧,唯有与山风明月为伴,重归原始人的生活。有苦有乐,苦比乐多。
201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6年度考古工作汇报会中,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旧石器时期专家、淅川坑南遗址考古发掘总负责人宋国定,做了《2016年淅川坑南遗址考古发掘汇报》。
坑南遗址石器原料单一,类型齐全,石制品中石片、工具比例较大。遗址距丹江较近,地势平坦,适合人类居住。由于未发现居住类遗迹,可能为临时性石器加工场所,也可能是石器的使用地或遗弃地。遗址地层由晚更新世至全新世连续堆积,经碳十四、光释光测年,遗址时间大致为距今20万年前后至距今1万年左右。坑南遗址为探索旧石器中晚期过渡、现代人出现与扩散以及早期农业起源等国际性学术课题提供了重要资料。史前石器加工场所的发现,为研究该区域石器加工技术、栖居形态、人群规模、认知能力等考古学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鹿科动物化石的发现,说明该遗址具有骨骼埋藏条件,为研究丹江口库区环境和人类生存年代增添新的线索。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