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6 11:4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长征风云》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笔记既有深度又能准确反映书的内容和你的思考:
"1. 明确目的和读者对象:"
"目的:" 你写这篇读书笔记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完成作业,为了个人学习,还是为了分享你的阅读体验?明确目的有助于你确定笔记的侧重点和深度。 "读者对象:" 你的读者是谁?是老师,同学,还是你自己?不同的读者对象可能需要不同的写作风格和内容深度。
"2. 精读原著,做好笔记:"
"仔细阅读:" 读书笔记的基础是仔细阅读。《长征风云》是一部历史文学作品,包含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细节。你需要认真阅读,理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等。 "做好标记:"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标记重要的情节、人物、事件、描写、议论等。例如,用波浪线标记重要的语句,用括号注明自己的疑问,用星号标记反复出现的主题等。 "记录关键信息:" 做好详细的读书笔记,记录下书名、作者、主要内容、重要人物、关键事件、主题思想等。可以采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方便整理和回顾。
"3. 确定写作重点,突出特色:"
"选择重点:" 《长征风云
6月5日21时07分,我国风云二号H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新华社上海6月5日电(记者张建松)5日21时07分,我国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的最后一颗卫星——风云二号H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至此,我国已成功发射3个批次、8颗风云二号卫星。
二十多年来,为了站在36000公里外的太空更好地守护地球,风云二号卫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进化之路”。
1994年,风云二号01星在发射前夕发生重大事故。此后,上海航天人继续踏上风云二号艰难研制之路。1997年6月10日,长征三号火箭载着风云二号02星顺利升空,这颗卫星被命名为A星。
当年6月21日,中国卫星气象中心成功地获取了第一张可见光云图。7月13日,又成功地获取了第一张红外云图和水汽分布图。12月1日,卫星正式交付中国气象局,投入我国气象业务。
然而,10个月后,A星的天线消旋系统发生失锁故障,造成数传和转发无线通道中断。经过努力抢修,卫星也只能每天断续工作,获取有限的几幅图像。
再次总结经验教训,上海航天人又踏上下一颗星的研制征程。2000年6月25日,风云二号03星发射成功,命名为B星。改进后的天线消旋系统良好,但转发器又出现故障。
是临时研制一颗相同的应急星接替B星,还是直接研制风云二号02批全新的业务卫星?在上级部门和中国气象局的支持下,上海航天研制团队选择了后者。
2004年10月19日,风云二号C星在长三甲火箭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飞向太空。经过半年多严格考核,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气象局。C星的成功运行,标志着我国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由试验阶段进入业务运行阶段。世界气象组织对C星高度评价,并将它列为全球气象卫星观测网的重要业务卫星之一。
上海航天人再接再厉。2006年12月8日风云二号D星发射成功,实现风云二号C星、D星在轨互为备份、双星组网运行的模式。2009年8月,风云二号E星接下了在轨超期服役的C星“接力棒”。
在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形成稳定的业务系列之前,中国气象局为确保风云二号业务卫星连续、稳定运行,提出了增加三颗风云二号03批业务卫星。
风云二号03批F、G两颗业务卫星,分别于2012年1月13日、2014年12月31日成功发射,实现了“多星在轨、统筹运行、互为备份、适时加密”运行模式,可以提供最高每15分钟一次全地球圆盘观测、每6分钟一次区域观测。
自风云二号卫星投入运行至今年5号台风,我国对西太平洋及南海生成的471个台风、登陆我国的141个台风监测,无一漏网。
据风云二号卫星总指挥李海生介绍,最新发射的风云二号09星,是03批的第三颗业务应用卫星,也是风云二号所有卫星中可靠性最高、性能最稳定的卫星,入轨后将命名为H星。完成在轨测试后,将专注为我国西部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的天气预报、防灾减灾等提供支撑。
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发挥重要作用。2017年8月,风云二号E星提前捕捉到巴基斯坦强降水迹象,及时发出气象预警,避免了人员伤亡。在2015年尼泊尔“4·25”地震期间,我国风云卫星数据成为该国震后24小时内抗震救灾的重要保障。
2021年12月3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送入预定轨道。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获悉,至此,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凭借2021年十二战“全胜”的战绩,圆满完成了2021年全年的发射任务。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肖国军 摄
12次 100%——2021年满堂红
1月20日至12月30日,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12次发射,取得了12战12捷,实现了全年任务的“满堂红”。
翻开年历,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共发射12颗卫星,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研制团队用一次次成功,完成了中国航天2021年开局之战、收官之战,将风云四号B卫星、天链一号05星、中星2E卫星……等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完成了一系列对中国航天具有重大意义的发射任务,用实际行动续写了金牌火箭的辉煌。
60+——送入轨道载荷的总重量
2021的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12次发射任务,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完成了11次,将近60余吨的载荷送入距地球三万八千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是2021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载荷总重量最多的火箭。
火箭院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陈闽慷介绍,作为我国高轨发射任务的主力火箭,长三乙火箭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5.5吨,是以长三甲火箭为基础,“上改下捆”研制而成。长三乙火箭及其各种改进构型是长三甲系列火箭的主力火箭,主要发射高轨通信卫星、商业通信卫星、北斗二号的中高地球轨道卫星、北斗三号卫星和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等。2013年12月2日,长三乙火箭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入太空,为探测器月面软着陆,开展月面就位探测与自动巡视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12月8日,长三乙火箭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入太空,实现了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
16天——长三甲火箭2021年发射最短间隔时间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事业进入“快车道”。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在近几年保持年均10次以上的高密度发射频次,有力支撑了北斗三号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建设、探月工程四期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6月3日至2021年12月30日的208天中,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10次发射,成功将10颗卫星送入轨道,其中火箭发射最短间隔仅为16天。研制团队为了应对高强密度发射,不断开展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发模式,提出了产品化、多任务并行出厂发射等创新模式和有效方法,使液体运载火箭研制生产能力从一年2至3发提高到8至10发;发射周期从60天减少到20天左右,发射队伍从300人降到100人左右,为高密度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和运载火箭管理技术的创新发展的奠定了坚实基础。
300天——研制队伍在发射场连续工作的时间
近年来为了应对高强密度发射,长三甲研制团队同样付出了很多努力。很多研制人员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发射基地执行任务,他们经常戏称回北京工作叫做“出差”。
据统计,2021年长三甲研制团队出差总天数达到近300天,数不清的的破晓黄昏,奔波于机场车站;数不清的节日假日,坚守在工作岗位,任务忙的时候,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对于整个研制团队来说,火箭是“陪伴”他们最多的家人,而亲人则成为了他们心中的牵挂。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肖国军 摄
83次——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射次数最多的构型
长三甲系列火箭是我国发射次数最多的单一系列运载火箭,其中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这一构型已完成83次发射,占长三甲系列火箭总发射数的65%。
能够成为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射次数最多的构型,是由于长三乙火箭可以一箭单星也可以一箭多星发射,既可以用于标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也可以用于超同步转移轨道发射,以及深空探测器发射,还可以在飞行过程中实现侧向机动变轨、多次起旋、消旋、定向等,可以满足卫星用户多种不同使用要求。
48次——2021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总数创造历史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2021年完成了48次发射,创造了年度宇航发射总数的历史。这一年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第400次发射,长征五号B、长征二号F、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用5次发射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造任务,这背后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是国家航天工业实力、宇航任务执行力与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在新时代的质变。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2021年度发射记录(截至2021年12月30日)
序号 火箭型号 卫星 时间 地点 结果
1 长征三号乙 天通一号03星 2021/1/20 西昌 成功
2 长征三号乙 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六号 2021/2/4 西昌 成功
3 长征三号乙 风云四号B卫星 2021/6/3 西昌 成功
4 长征三号丙 天链一号05星 2021/7/6 西昌 成功
5 长征三号乙 中星2E卫星 2021/8/6 西昌 成功
6 长征三号乙 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七号 2021/8/24 西昌 成功
7 长征三号乙 中星9B 2021/9/9 西昌 成功
8 长征三号乙 试验十号卫星 2021/9/27 西昌 成功
9 长征三号乙 实践20卫星 2021/10/24 西昌 成功
10 长征三号乙 中星1D 2021/11/27 西昌 成功
11 长征三号乙 天链二号02星 2021/12/14 西昌 成功
12 长征三号乙 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 2021/12/30 西昌 成功
来源: 人民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