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最新驻村日记》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6 13:41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最新驻村日记》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最新驻村日记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最新驻村日记作文注意事项"
驻村工作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驻村日记则是记录工作、反思成长、总结经验的重要载体。一篇优秀的驻村日记,不仅能展现驻村工作的真实情况,更能体现驻村队员的思想进步和工作能力。因此,撰写最新驻村日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实客观,记录真情实感"
驻村日记的核心在于“真实”,要客观记录驻村期间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情况,避免夸大其词或虚构情节。同时,也要融入真情实感,真实反映自己的思想波动和工作感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驻村工作的艰辛与快乐,以及驻村队员的责任与担当。
"二、突出重点,展现工作亮点"
驻村工作内容繁杂,日记内容要突出重点,展现工作亮点。可以重点记录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发展:" 记录帮助村民发展产业的具体措施、取得的成效以及遇到的困难,例如:协助村民种植特色农产品、发展乡村旅游、推广电商销售等。 "乡村治理:" 记录参与乡村治理的具体工作,例如:调解矛盾纠纷、开展政策宣传、推动村规民约建设等。 "民生保障:" 记录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的具体事例,例如:帮助村民申请扶贫政策、解决住房问题、改善基础设施等。 "思想建设:" 记录自身在思想上的收获和感悟

【驻村日记】我的驻村“变形记”

车辆在中山镇蛇形盘山公路上行进,道路两旁绿树的剪影不断向身后远去,花椒的辛辣和马缨花的清香交织着漫进车窗,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扯了扯我的衣袖。

我作为选调生参与驻村工作,背着行囊,从法院大楼的台阶走下,一脚踏入“山区旱码头”。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场走向乡村的人生旅途,会让我完成一场脱胎换骨的“变形”。

一变:从"门外汉"到"明白人"

我驻村的地方是楚雄市中山镇务阻村委会,这个距离中山集镇两公里的行政村,居住着两千九百余人。初到务阻的夜晚,张世宏书记轻轻拍拍我的肩说:“小陈,基层工作像烤烟叶,温度、时间、机会都得掐准。”

与村民们打交道,如何能做到有温度?

办好一件基层事务,需要多少时间?

要怎样抓住机会,才能让村民们富起来?

看着院坝里晒满的烟叶,金黄色的叶片卷曲着,我想着他的话出了神,偶然低头看向鞋尖——那一刻突然明白,在这里,我不再是客人,而是要让心态归零,将双脚插进满是泥土的田埂里。

第一周入户,李大叔指着坡上的核桃树问:"小陈,你说这核桃要疏多少果才肯长个?" 我卡了壳,村民们眼里的茫然像面镜子,照出我满肚书本知识的苍白。当晚,我暗下决心,无论何时都要在这“炼金炉”中,炼掉娇气,炼硬筋骨,把心炼得和大家贴在一起。

后来的日子,我跟着张书记去看烤烟苗,他教我捏着叶片看水分,指尖发潮,就得多晾两天;跟着村民去摘贡菜,他们示范着把菜梗掰成四瓣,这样晒出来才脆。一个月后,新鞋在田埂上磨出豁口,裤脚沾着的泥渍洗了又染,可再有人问起作物习性,我能说出“贡菜要在霜前收,不然会空心”——这是比任何理论都扎实的“基层学分”。

二变: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扎根基层的日子,入户遍访成为了我快速融入乡村的桥梁,我在遍访全村的基础上填写了村情要素表,编写了属于自己的村情日记。

在了解村民产业发展情况时,村党总支副书记李文平将我引进了致富带头人杞廷花的家中,这位脸上随时洋溢着灿烂笑容的阿姐是楚雄市中山镇康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第一次走进她的合作社,牛棚里的黄牛正嚼着饲料,猪圈墙上贴着“科学配比表”。

“镇上、市里组织的农业培训,只要有空我都去参加,去看看各地的好做法。”花姐拉着我蹲在猪圈边热情地介绍着自己从各地学来的先进经验,指甲缝里还沾着饲料渣,眼里的光比合作社的太阳能灯还亮。

她好学自强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更让我佩服的是她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尝试新技术的勇气。当被问及为何想要创办合作社时,花姐自豪地说:“一个人富不算富,我要带动身边的姐妹们一起富起来!”合作社“留住妈、管好娃、顾好家”的理念,让我明白:乡村振兴是要让老百姓的日子真真切切变好。

2025年5月的烤烟清塘核株工作,成了我的驻村“实践课”。天刚蒙蒙亮,我跟着村民钻进烟田,露水打湿裤腿,像裹了层冰。蹲在地里数烟苗时,汗水顺着额角流进眼里,辣得睁不开。早出晚归、翻山越岭,核实好烟苗情况后还需向农户通报,及时更换弱苗病苗,最大程度保证增产增收。一周的时间里大家相互配合、攻克难关,最终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重点工作。那天收工时,夕阳把烟田染成金红色,我摸着晒脱皮的脖子笑——原来“为人民服务”四个字,是要晒黑皮肤才能刻进心里的。

在这快一年的时间里,我的肤色逐渐变深,但脑海中原本缥缈模糊的乡村振兴图景却愈发清晰,我不再是站在田埂边观望的“看客”,而是撸起袖子和群众一起干的“战友”。

三变:从 "外来客" 到 "自家人"

"一老一小" 的慰问,是场意外的 "心灵洗礼"。为了用好选调生服务群众经费,我和村“两委”协商,开展2025年“一老一小”特殊困难家庭慰问活动,选取13户特殊困难家庭进行慰问。

踏进许乔英奶奶的老屋,我将米袋轻轻放下,她步履蹒跚地走过来握住我的手,掌心粗粝却滚烫。“孩子,你比我家孙娃还勤。”她的声音颤巍巍的,我突然懂了:慰问不是发放物资,是让党的温度贴着皮肤传递,让老人知道有人记挂。

夜色里送完最后一批物资,徐家的儿子小崇明突然从门后钻出来,将一盒自己珍藏已久的零食递到我手中,又一溜烟跑去,站在门口向我笑笑。那笑穿过暮色,直抵心底,正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汇集成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如今的夜晚,我常坐在火塘边听三弦。乡亲们拉着我的手跳左脚舞,脚步声震得泥地发颤。阿姐递来的油香粑粑还冒着热气,咬一口,花椒的麻和麦香混在一起,从舌尖暖到胃里。张书记说:“你身上的务阻味儿浓了。”我低头看,裤脚的泥渍里,藏着核桃树的影子、烤烟的香气,还有许奶奶的掌心的温度——这是务阻给我的“新身份”。

离开法院时,我以为自己是来“完成任务”,站在务阻的田埂上才懂,我是来“重新生长”的。乡村振兴这场大考,让务阻的核桃树结出了更饱满的果实,让烟田飘起了更浓郁的丰收香,更重塑了我——从穿皮鞋到踩泥鞋,是脚与土地的“和解”,让我懂得基层的路要一步一步踩实;从背公式到记农时,是脑与实践的“对话”,让我明白群众的需求要一字一句记牢;从“小陈干部”到“家里人”,是心与民心的“相拥”,让我知晓为民的初心要一点一滴焐热。

选调生,“选”是选择为民服务,扎根基层;“调”是调全身能量,增长才干;“生”是保持学生心态,主动学习。我会时刻牢记省委组织部“墩苗育才”的厚望,让法院人的严谨与基层的烟火气相融,把对法治的坚守化作对群众的赤诚。

火塘里的柴火烧得正旺,映着乡亲们的笑脸。我知道,这场“变形”没有终点——就像务阻的土地,年年孕育新的希望;就像我与乡村振兴的故事,日日书写新的篇章。

作者:陈以行

编辑/一审:徐婉云

二审:樊雨蓓

三审:李婉蓉

往期精选

原标题:《【驻村日记】我的驻村“变形记”》

三本日记里的驻村足迹

王刚和村民交流。

5月的清晨,柔和的阳光轻抚村口石碑,“汉楼村”三个字在晨光中闪烁。此时,王刚已经踏上了去往村委的田间小路。这是他驻村的第1012天,鞋底沾满的泥土见证着这位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卷烟厂驻村队员与这片土地的深情。驻村至今,他用脚步丈量着汉楼村的每一寸土地,用真心温暖着每一位村民。不知不觉中,他的驻村日记本已经写满了三本,每一页都记录着这个村庄的蜕变故事。

王刚记录返贫动态监测信息。

第一本日记:“三张网”织密,筑牢振兴根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守住成果更要下绣花功夫!”翻开王刚的第一本日记,扉页上的字迹力透纸背。2021年,他初到汉楼村时,这里虽已实现全面脱贫,但如何防止返贫、巩固成果,成为他驻村的首道考题。

“防返贫,关键在早发现、早帮扶!”日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着脱贫户的家庭信息:低保户34户、特困户9户、残疾人员52人……王刚与工作队逐户走访,每月核查“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建立动态监测台账,跟踪收入变动。村民老张家因妻子重病陷入困境,他连夜协调纳入监测,通过“爱心超市”送去米面油,又帮其申请公益性岗位。“政策兜底网得织密,一户都不能落下!”他在日记中写道。

两年间,汉楼村建立返贫动态监测台账,全村41户脱贫户、3户困难户全部纳入长效管理,牢牢守住返贫防线。同时,村子硬化道路1.3公里,459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每一条村道,新建的文化广场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大力推动乡贤能人回归助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让返乡创业的“果农创客”王小明感慨:“路通了,物流顺了,咱村底气足了!”

但王刚的脚步更勤了:“守住脱贫成果,才能迈开振兴步子!”

王刚与返乡创业的“果农”王小明(中)。

第二本日记:“三步棋”落子,铺就产业振兴路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产业升级才是乡村振兴的硬道理!两年前咱们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要琢磨‘好不好’。接下来,咱们要让农产品附加值提上去!”第二本日记里,王刚写道:“要让土地生金,乡亲们的饭碗端得更稳!”

2022年,王刚开始与村两委谋划汉楼村发展“三步棋”:

第一步棋是稳根基,光伏产业兜底增收。“烟草帮扶建设的光伏板是咱村的‘阳光存折’,得守住了!”王刚与工作队定期巡查设备,确保每年20万元村集体收入“颗粒归仓”。这笔钱不仅用于道路硬化、路灯安装,还开发出15个公益岗位,让脱贫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第二步棋是强技术,让传统农业破茧升级。“果子卖不上价,问题就出在技术短板上!”2022年,王刚新洲区园林和林业局专家走进柑橘园,现场“把脉开方”;2023年,他又请来湖北省农科院专家,在红冠桃基地开设“田间课堂”,教果农剪枝、防虫、保墒。

第三步棋是畅血脉,以基础设施赋能产业链。“路不通,再好的果子也走不出去!”在王刚的大力协调下,宽4.5米、长2000米的水泥路贯穿桃园,让物流车能直接开到田埂边。2024年,“知音便民综合服务站”落成,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彻底打通。

汉楼村入村公路上的太阳能路灯。

第三本日记:“三颗心”扎根,绘就乡村新画卷

“驻村工作最重要的是‘三心’——真心、耐心、恒心。”第三本日记的扉页,王刚这样总结。

真心,是把村民当亲人。每月走访脱贫户、低保户,他总揣着笔记本,记下老陈家屋顶漏雨、张婶家看病难。“王书记多亏了你啊,我现在每月在电站挣3000块,家门口就业,美得很!”村民鲁大伯如此说。

耐心,是手把手教到会。推广新医保政策,他挨家挨户发折页;教果农防冻技术,他蹲在地里示范剪枝。“年初冻雨,好多桃枝幼苗都被冻坏了咋办?”看着村民发愁,他积极“搭桥”武汉烟草消费助农,帮助村民销售鲜桃、土鸡蛋、土鸡等土特产20余万元。

恒心,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修路项目遇阻,他连续半月跑部门、磨嘴皮,最终推动项目顺利完成;清理非法庙宇时,他耐心劝解,又联系武汉卷烟厂法律部门协助,以“民法典下基层”化解矛盾。如今,汉楼村流传顺口溜:“驻村干部来村里,死水潭变活水池;光伏板亮堂堂,桃园里笑声扬。”

暮色降临,文化广场的太阳能照明灯依次亮起,光伏电站在夜色中如黑色棋盘般延伸,与远处红冠桃基地的累累硕果交相辉映。王刚的第四本驻村日记已悄然翻开,首页写着:“乡村振兴,路长、业兴、民富、村美。”(文/图 刘彬、万琳琳)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