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女神 郭沫若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6 14:41

推荐《女神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女神郭沫若的读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观点清晰、情感真挚:
1. "明确“读后感”的核心:" "“读”的对象是什么?" 是指你读了郭沫若的哪部(或哪些)作品?是他的诗歌(如《凤凰涅槃》)、历史著作(如《中国史稿》)、自传(如《洪波曲》)?还是关于他的研究性文章或传记?"必须明确"你“读”的具体内容,这是你感受和思考的基础。不能笼统地谈论郭沫若,而要结合你读的具体文字来谈。 "“感”的焦点是什么?" 读了他的作品/了解了他的生平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是敬佩他的才华、震撼他的精神、惋惜他的命运、思考他的选择,还是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必须聚焦",选择一两个最触动你的点深入展开,避免泛泛而谈。
2. "深入理解郭沫若及其作品:" "基本素养:" 对郭沫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他作为诗人、学者、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等多重身份及其主要贡献。 "文本细读:" 如果读了他的作品,要仔细分析其中的语言风格、思想内涵、艺术特色、情感表达等。引用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特色及文学史意义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客家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历史剧作家、社会活动家,一名主观性、抒情性极强的浪漫主义诗人。1921年8月,郭沫若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成

《女神》是一部艺术个性非常突出的浪漫主义诗集,其首要的艺术特点就是拥有新奇优美的浪漫主义特色。 浪漫主义强调的是一种自我实现,重视主观思想。而郭沫若正是一位典型的主观诗人,运用自由体新诗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未来的热情向往和对现实的激烈反抗。

在《女神》的创作中,郭沫若常常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助神话故事的传说来表达自身的理想情感,并采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来显现浪漫主义。例如:在《凤凰涅槃》中,诗作绘制了一只自力更生的凤凰的形象,凤凰反叛旧有社会的黑暗,成为新时代的民族勇士。他们汇集了中华民族的各种美德和深沉、悲凉的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聪慧的风范。诗人借用凤凰的形象来阐述诗人呼唤祖国重迎新生、破旧立新的心声以及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深切眷念与无限热爱。再如:在作品《炉中煤》中,诗的副标题是“眷恋祖国的情绪”,这正是“炉中煤”的喻意所在,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独特想象,以煤自况,寄寓着诗人以身报国、积极进取的爱国情怀,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灵唤醒,也体现了诗人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用“煤”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烈火般的爱国热心,新颖而又恰当。诗人一直在强调的是个性的解放与自我的表现,因此在语言文字上色彩鲜亮明丽,节奏音律高昂激扬,在表达内心的情感时,往往是直抒胸臆,用最为直接的感情唤醒读者心灵。

《女神》另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奇特而丰富夸张的想象力。在艺术的创新上,其非凡的艺术想象力,鲜明而富于动感的形象及不羁的形式,都在共同显示着中国现代新诗的巨大进步。在《天狗》中讲到: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 ……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就如同民间的天狗食月般,自己就是那只天狗将全宇宙全部吞没了,把日、月、一切的星球吞没,如烈火一样地燃烧,如大海一样地狂叫,这种极其夸张的奇特想象正是最为典型的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和表现强烈个性解放要求的例子。

郭沫若一生著作丰富,这在文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五四”文化运动和“诗界革命”发展之际,在诗歌形式上,中国的新诗也逐步发展起来。在白话写作的过程中,《天狗》、《凤凰涅槃》、《炉中煤》等惊世骇俗的作品如同陨石般坠落新诗界。1921年8月《女神》的发表成为新诗革命的纪念碑式作品,成为白话新诗取代传统旧诗的标志。郭沫若在格式上追求“绝对自由,绝对自主”,不受任何一种形式的束缚,创造了奔放的自由诗体,使得中国新诗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女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中国自由新诗的大门和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诗风,真正实现了诗歌形式上的大解放。可以说,是时代创造了《女神》,同时,《女神》也创造了一个时代,一个新诗全面取代旧诗的时代。《女神》以充分的五四时代精神和成功的自由体形式,把新诗艺术推向了新水平,是白话新诗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标志,是现代浪漫主义的发端。正是郭沫若《女神》的创作才使得中国诗歌的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取得进一步的突破,为以后自由诗的发展拓宽了更为宽广的道路。郭沫若利用作品《女神》喊出时代的最强音,唤醒新一代青年的心灵,满足时代的精神需求。郭沫若的作品是“五四”时代青年澎湃思想的汇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总之,郭沫若改变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诗体面貌,他的自由体新诗是“五四”精神的真实写照,正是由于郭沫若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才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册上的卓越地位。

郭沫若与他的《女神》:狂飙突进的精神觉醒,是从心底发出的呐喊

“‘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郭沫若

郭沫若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诗风,他的《女神》是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高峰。

郭沫若对于创造诗集《女神》的意义以及《女神》这一诗集对于后世所给予的意义、它所体现的艺术和基本特点、对于历史与现在的影响等等都是这篇文章所要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相关内容,还有诗集中的部分内容对于我们的影响,其中积极的并且依旧适用于现在这个时代与社会背景的部分内容是值得继续宣扬学习并受之鼓舞的。

本文将对于郭沫若的生平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他的作品《女神》在艺术及其基本特点、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女神》创作的背景与相对应的时代意义和影响来表现作者的心理、成就和极力想要表达的深刻内容以及《女神》这部代表新诗第一块丰碑的作品对于时代历史的意义等。


郭沫若

一.郭沫若——诗歌种子的萌芽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乳名文豹。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他在19岁时进入新式学堂,1914年便前往日本去留学,后来弃医从文。

在1918年受到“五四”热潮的影响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先写了小说,其小说风格与郁达夫的作品相接近。在1919年后,“五四”运动的狂潮使得郭沫若开始投入诗歌创作,他所创作的诗集《女神》成为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他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的人。

他的母亲很早就将他带入了诗的世界,虽然郭沫若当时不是对诗有着很深的了解,但是诗的绚丽色彩和优美节奏却引起了他的无限兴趣,也是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埋下了一颗诗的种子,母亲对他的熏陶对于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郭沫若后来回忆:“我母亲事实上是我真正的蒙师。”

1923年毕业回国后,他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提倡无产阶级文学。期间他又经历了北伐、大革命失败、抗日等,1949年左右,他的代表作《屈原》、《虎符》出炉,在解放后任中日科学院第一院长一职。郭沫若于1978年在北京逝世。


郭沫若

二.《女神》诞生——歌唱美好与控诉黑暗

1921年8月5日,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1919年的“五四”运动震撼了郭沫若的心,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他曾经说:“‘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

因此,可以说《女神》是“五四”的时代产物,它所表现的毁坏一切、创造一切的狂飙突进的精神,正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应,也是正因如此,它一出版就尤其受到了青年读者的欢迎。

《女神》中的这些诗都是从诗人心底所发出的声音,是血液流淌的灵魂深处的呐喊,他没有掩饰自己的情感,只管将欢乐悲苦、理想爱恨尽情的用文字表现出来,让读者有机会与有着相同情感的诗人进行精神上亲密的互动。

贯穿《女神》的,是诗人对未来新社会的向往和礼赞,想要表现理想社会的无限美好,当然同时《女神》当中也有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诅咒。


郭沫若《女神》

三.《女神》——挣脱束缚的文字力量

作者不仅用了全新的现代白话语言,还通过一种崭新的形式来表现一种崭新的思想观念。

《女神》形象具有壮阔性、奇异性与飞动性的基本特点,由此形成女神体雄奇的艺术风格,这正和《女神》所表现的“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相适应。

郭沫若受到很多外国诗人的影响,比如惠特曼、泰戈尔、歌德等,但是他仍然是在中国诗歌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具有深刻地中国古典诗词的素养,《女神》当中的《凤凰涅槃》一诗是最能代表《女神》特点的长诗,它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和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以牺牲换取新生的勇气,不仅具有着庄子散文的汪洋恣肆,还体现着屈原辞赋的流动和对比。

所以他的这种中西完美结合的体现充分展现在了《女神》这部诗集中,他已经创造了完全属于自己的风格,一种郭沫若式的特有的创作风格。

《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每首诗的节数,诗节的行数,每一诗行的字数都是不固定的,压韵没有统一的规律,但在每一首诗中却要求格律的某种统一,有着自己特有的特点,它彻底地挣脱了旧体诗词格律的束缚,用全新的语言向我们读者传达出文字的力量。

如《凤凰涅槃》中每行最短只有两个字,而最长的有十三个字之多。可以看出,郭沫若作出的诗是从心里抒发出来的,句子样式随意,按照内容来计划诗篇长度,《凤凰涅槃》几近四百行,《天狗》才有二十九行而已,而《鸣蝉》一诗仅有短短三行。


《凤凰涅槃》序曲部分

另外,郭沫若一直认为自己早期是泛神论者,不是说自己前期“醉心泛神论”,他的泛神论并不是完全的泛神论,而是经过他主观改造过的,所创造的郭沫若式的“泛神论”。

郭沫若对泛神论的解释:“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

郭沫若的泛神论创造性地把自我、自然与神的三个元素融为一体,构成了他浪漫主义诗歌的三大支柱,诗人在创作时将现实世界的样式改变,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想象丰富,节奏强烈,色彩瑰丽,又采用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使得情节变得曲折离奇,如《三个泛神论者》、《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地球,我的母亲!》、《电火光中》等都表现了他的“泛神论”的精神。


郭沫若

四.《女神》——“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和“打破陈规旧套的新诗风格”

《女神》反映出的革命精神与新诗风格的猛烈,给人一种暴风雨式的冲击和鼓励,让人在来不及反击的情况下就已经被暴雨席卷一身了。

他的这些诗与“五四”狂飙突进的革命精神十分合拍,正是当时青年所追求的,不仅给当时的进步青年指引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同时又为中国新诗开拓了一片天地,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

它所提倡的个性主义的张扬,“五四”时代所提倡的人人平等、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等等都是人们一直所追求的,《女神》所塑造的是一个“大我”的全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大我”来唤醒“小我”的精神觉醒,虽然它是顺应“五四”时代的社会并提倡民族的觉醒,但是其主张个性张扬等的方面依旧是我们现在所需要和追求的,它能使人们的本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发挥。

另外,郭沫若在《女神》中又表达出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创造等方面,在当时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也充分的体现了它的现代性特征。

《女神》这部诗集具有现代性的理性精神,这也都是得益于郭沫若到日本留学期间所受到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学说的影响,有着中西结合的创作方式,这种现代性的理性精神也就深深植根于郭沫若的心中了,主要在他的创作当中有所体现。

《女神》这一诗集是十分具有意义的,通过对它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通过郭沫若的文字去理解他的心理世界和当时社会普遍青年的嘹亮呼声,学习诗人创作的风格特点,同时使我们的内心也是一片火热地去追求诗中的那个张扬个性、肯定价值和尊严还有创造的既浪漫又理性的世界,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当时革命运动的不易、革命精神的强大,这成为我们创造未来的不竭动力。

所以说《女神》这部诗集即使拿到今天来研究,依然是具有很高的价值的,是具有现代性的,是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的,对后世是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的。


郭沫若


结语:《女神》的出现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情感发泄并与之产生共鸣的平台,它是郭沫若向世人从心底发出呐喊的传声筒。它所展示的革命精神和划时代意义,以及郭沫若所创造的独特的诗体风格、艺术特点都是值得后世去研究与学习的,它同时具有的现代意义又是值得我们去思考体会的,它奠定了新诗的基础,它是中国新诗的第一块丰碑。

参考资料:

孙党伯,《郭沫若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7年。

谷辅林,《郭沫若前期思想及创作》,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李乐平,《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高峰—论郭沫若<女神>的历史地位》,中州学刊,1998-11-15。

刘海洲,《论<女神>的现代性追求》,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03-23。

作者简介:秦啊闲,爱奇思妙想的90后老阿姨,热爱生活,时常幻想,愿我们搭乘时光列车一路领略文字的魅力。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