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寒冷长河读书笔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6 16:29

写作《寒冷长河读书笔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寒冷长河》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笔记既有深度,又能准确反映你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思考:
1. "明确核心内容与主题:" "首要任务:" 梳理《寒冷长河》的主要情节、人物、背景设定以及核心主题。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它探讨了哪些重要的议题?(例如:生存与挣扎、人性善恶、历史变迁对个体的影响、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情感纠葛等)。 "抓住关键点:" 不要试图涵盖所有细节,而是抓住最能体现主题、最让你印象深刻的部分。
2. "深入分析,而非简单复述:" "超越情节梗概:" 读书笔记不是故事 пересказ ( пересказ - Russian for retelling), 而是对阅读过程的记录和反思。要深入分析人物的性格、动机、命运,分析情节的设计、象征意义,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叙事技巧。 "挖掘细节:" 注意书中的关键细节、描写、对话,思考它们为什么重要,对主题表达或人物塑造起到了什么作用。
3. "融入个人思考与感悟:" "“我”的视角:" 读书笔记的核心在于“读后感”。要写出你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包括这本书带给你的触动、启发、疑问,或者与自身经历、其他

东北抗联:白山黑水间的不屈抗争与碧血丹心

白山黑水 碧血丹心

■郑蜀炎

东北大地上的长白山、黑龙江,人们习惯合称它们为“白山黑水”。

这片雄伟的山,这条壮阔的江,曾感受中华民族椎心泣血之痛,也见证中华好儿女奋勇抗争之志。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间,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谱写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不朽传奇。

春回大地,冰雪消融。当作者走进靖宇县密林中,那镌刻在大树上的10个字令他血脉偾张,也令我们荡气回肠—“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

英雄从未远去,精神永励后人。东北抗联精神,就如同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深深扎根于白山黑水间,激励着后来人攻坚克难、奋勇向前。

——编者

雪魂(中国画)邱恕辉作

“白山黑水”,是《金史》借取长白山、黑龙江之名,对大东北自然地理状况的概述。在这山这水间,有一种如燃烧火焰一般炽热的赤红,浸染着一段泣血如歌的凝重历史,见证着一支军队碧血丹心的信仰底色。

清代的《盛京通志》是这样描写东北的:“山川环卫,原隰沃肤”“天地之奥区也”。不同于钦定文辞的艰涩,东北作家萧红深情写道:家乡多么好呀,土地是宽阔的,粮食是充足的,有顶黄的金子,有顶亮的煤……

“回首向来萧瑟处”。在这片吟唱渔猎传奇、描绘江河织锦之地,回溯已经走进时间深处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承受苦难、历经艰辛似乎成为民族的一种宿命。我们也会发现,当这片苍茫大地上挺身站立起一群以血染红旗帜、以命抗争侵略的人,历史就成为一部“莫日根”(赫哲族语:英雄)史诗,山河就镌刻下一个民族的永恒记忆。

这群人就是东北抗日联军。

“看拼斗疆场,军威赫显”

西方战略学家有这样的研判:日本民族“一切想象力来自它对大陆的渴望”。显然,这里说的渴望,就是扩张掠夺的野心。

1919年,臭名昭著的日本关东军就出现在了东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盘踞在东三省的日本关东军疯狂扩张,膨胀为拥兵百万的战争机器,成为日本陆军精锐主力和战略预备队。这只凶残的战争怪兽,很快把屠刀对准了东北抗日联军。

日本关东军调集重兵,对东北抗日军民进行残酷的镇压和屠杀。据敌伪档案记载,甲级战犯、当时的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以“防卫地区内治安不靖”为名,直接部署了对抗联的所谓“大讨伐”和“特别肃正”计划。

侵略者以法西斯手段制造了一个个“万人坑”、一次次“大惨案”;还有令人毛骨悚然的“731部队”“三岛理化研究所”……

什么叫“山河沦陷”,什么是“亡国之辱”,来到东北大地的一处处遗址、一个个纪念馆,那些泣血之史、椎心之述,至今依然让人悲愤不已、怒发冲冠。

歌德在《浮士德》里写道:“在这个世界上,不做铁锤,便为铁砧。”面对侵略者举起的屠刀,东北抗日军民用比山石还坚硬的语言发出倔强的宣言:不是鱼死,便是网破。

毋庸讳言,在法西斯血腥的刺刀与枪口下,惊惶如雀者有之、屈膝附逆者有之、不抵抗主义者有之。然而,救亡图存的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同志明确提出:敌人在哪儿蹂躏我们同胞,我们共产党人就在哪儿和人民一起与敌人抗争。同时,他提出一个非常严肃的要求:共产党员不许离开东北。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把自己的抗战指挥中心,从沈阳迁至被称为“法西斯的虎穴狼窝”的哈尔滨,并对东北抗日武装斗争进行了具体部署,派出杨靖宇、赵尚志等一大批党的优秀干部深入敌后,建立起一支支抗日游击队,开始了殊死抗战。

1933年,中共满洲省委决定以抗日游击队为基础,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其他抗日武装,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此后,东北抗日联军迎来大发展,到1937年,共编成11个军。

在我党的领导下,一支英雄部队——东北抗日联军的战旗飘扬在白山黑水间。他们在孤悬敌后的东北抗日战场,与侵略者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战斗。

何谓“艰苦”?历史学家对抗联战史有此评价:“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

何谓“卓绝”?抗联名将赵尚志的诗句“看拼斗疆场,军威赫显”就是真实的写照——14年的铁血抗战中,抗联各部队与日伪军进行了近10万次大小战斗,消灭了18万敌人,牵制了70多万日本关东军精锐部队,有力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为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9年,国际著名记者爱泼斯坦在其新闻著作《人民之战》中,对中国抗战局势进行了描述和判断,并介绍了一首歌:“在东北人民勇敢精神的鼓舞下,产生了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使举国奋起、众志成城……”

这首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抗联将士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每一个音符的节律: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

“再度回眸,诗篇血就”

1920年,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以记者身份途经哈尔滨。在哈尔滨召开的庆祝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三周年大会上,他听到与会者的放声高唱。那激扬悲壮的旋律一下就把他震撼了。瞿秋白很快就了解到,此为《国际歌》。

面对列强贪婪的侵略攫取,悲愤彻骨的中国人是多么需要在战斗号角的召唤下“为真理而斗争”啊。瞿秋白激情挥笔,将歌词译为中文,使这一不朽的旋律第一次回荡在中国大地。在著名的散文集《饿乡纪程》中,他就此写道:“在哈尔滨闻到了共产党的空气……”

凝聚在白山黑水间的抗联精神,正是“共产党的空气”的生动体现——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有这样的数字见证着这段苦难辉煌:数以万计的抗联将士白刃喋血、慷慨赴死,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部队所存仅十之一二;在2020年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抗联牺牲的军以上将领达30位,师级干部58位……

英雄也是人,也会流血,也会倒下。请记住这些名字: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挺立在一个民族的前列,永远不会低头屈服,永远不会畏缩后退。就如杨靖宇将军用生命写下的直节劲气的诗句:“当年壮烈,那日从容?再度回眸,诗篇血就……”

1938年底,时任抗联第6军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在写给北满临时省委的信中讲到:“无钱、无粮、无干部,过了4个月残酷斗争生活……革命热情燃烧着我的精神,非常高兴地向着抗日的光明处狂奔。”

为了掩护主力突围西征,李兆麟率领少数部队在“合围区”内牵制敌人。面对百倍于我的日伪军,李兆麟指挥部队展开了一场场血战,并在战斗间隙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抗联《露营之歌》——“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在敌人包围圈里战斗了4个月后,李兆麟奉命继续西征。“老抗联”回忆,此时已是寒冬,可部队还穿着单衣,且仅发4穗玉米作为干粮。如此艰苦的条件,并没有熄灭“革命热情燃烧”。大家一路征战一路高唱,让“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的歌声响彻白山黑水。

日寇为了切断人民群众与抗联的联系,推行了“强力封锁”“归屯并户” 等一系列残酷手段,给抗联的生存造成极大困难。曾就读于清华大学数学系,后来担任抗联第3路军(以抗联第3、6、9、11军为基础组建而成)政治委员的冯仲云,在1939年给上级的报告中,列举了“替代食物清单”,其中,马皮、松子、草根等都被列为“稀缺且无法满足需求之口粮”。

翻开抗联将士们的回忆录,许多章节不忍卒读:“50多天没有吃粮食”“百日未见油星、盐巴”“拧开子弹取火药消炎开刀”“为避免烧火暴露,冬天在雪地里只能抱在一起取暖。睡觉时哨兵半小时就要叫醒,否则会冻死”……

“冻死迎风站,饿死紧肚皮。”恶劣艰难的生存条件,折磨着抗联将士的身体,却丝毫动摇不了他们胜利的信念和英雄气概。在一首“抗联歌谣”里,他们的歌声是如此乐观、自豪:“野草树皮是我们的粮食,胜利呀永远属于我们。”

我们知道,不是每一场战斗都能赢得胜利,不是每一次牺牲都创造辉煌。但我们更坚信,抗联将士洒在白山黑水间的鲜血,“三年而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

我曾来到牡丹江市的乌斯浑河畔,凭吊“八女投江”遗址。注视着8位将生命永远凝铸的抗联女战士画像,眼中泪、心中诗难抑而涌:

十三岁的小战士,正了正帽子

和姐姐们手挽手,踏进了历史长河

那一刻,八个女兵最后向大好山河

回眸间,投来千军万马的目光

1938年,我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全会发出了《给东北义勇军及全体同胞电》:“你们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有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细节。毛泽东同志在六中全会所作的,阐述上述论断的报告《论新阶段》,历经重重波折后传到抗联营地。对远离党中央的抗联部队来说,这无疑是照亮白山黑水的明灯。他们不仅想尽一切办法将其编印成小册子下发各个密营,还从东北抗战局势的实际出发,将书名改为《中国人民解放的道路》。

在汤原县大亮子山最近发现的抗联第6军密营旧址中,我看到一位瞻仰者留下的对联:

雪很冷、血很烫,胜利道路全凭血肉勇蹚;

忠无双、勇无双,丹心碧血映照解放曙光。

横批:抗联精神。

“胜利和牺牲一样,是没有替代品的”

锋锷历史、血色春秋。踏访一处处抗联血战的遗址,眼前是密林绝壁、雪峰怒水,可你看到的绝不是凝固的历史,而是一支军队狭路相逢的搏命、血溅五步的抗击,就像一首抗战的诗句——“战斗着活下来,或者战斗着死在敌人手里”。

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这样评价东北抗战:“那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

白山黑水的寸寸山河、片片雪花,都是毛泽东高度评价的“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的抗日战场。

“狐狸怕铁夹,黑熊怕钢叉。”这是东北猎人在山林里对付野兽的经验。打击野兽般的侵略者,咱们抗联也有锋利的“铁夹”“钢叉”。

至今,在抗联曾经战斗过的地域,我们还能听到当年的歌谣:“尖老李(抗联第4军军长,李延禄),猛老赵(抗联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赵尚志),周保中(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打完大道钻山道,气得鬼子嗷嗷叫……”

“尖”,在东北话中本是狡猾善变之意,但东北老乡却借此诙谐地描述李延禄作战的足智多谋。正是凭其“尖”,李延禄指挥了“镜泊湖连环战”“智取密山县城”等一次次著名战斗。赵尚志作战之“猛”更是威震白山黑水,令日伪军闻之丧胆,发出“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的哀叹。“在东北十四年抗日救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这是毛泽东对周保中的高度赞誉。当年,周保中为了解决抗联部队物资奇缺的困难,把袭击敌人的运输部队作为作战重点。同时,在日寇的所谓“冬季大讨伐”中,他带领部队以既化整为零、又化零为整的机动灵活战术,把敌人打得“嗷嗷叫”。

你看,一首民谣,就包含了这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每每和抗联老兵唠嗑,周保中将军“竟日鏖战惊天地,胆壮气豪动神鬼”的诗句,仿佛就在我眼前笔墨澜翻。

1937年,抗联第5军在一个叫大盘道的地区设伏。靠着漫天风雪的掩护,他们以近战、白刃战全歼移防的日军守备队300余人,缴获大量装备物资。

还有一次,抗联200余骑兵,与日伪700余人的“讨伐队”遭遇。抗联部队当机立断,且打且退,将敌引入一个叫冰趟子的狭窄山沟中。敌人在光滑如镜的冰面无法站立,龟缩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山沟里等援兵。待其欲突围时,抗联又在沟口伏击堵截,共毙敌200多人,另有100多日伪军被冻死冻伤。而抗联仅伤亡7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我党我军的宣传、发动和影响下,东北地区先后有160支民间抗日队伍加入了抗联,甚至有成建制的伪军携枪投奔抗联队伍。

佳木斯同江市,地处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处南岸,当年是抗联长期斗争的地区。我在这里听到了许多抗战故事,有的故事堪称传奇——同江伪保安大队里应外合,配合抗联攻克县城,砸开监狱,解救了全部爱国抗日人士;我党一位地下党员以教员身份作掩护,向同江伪公署的一大批职员、警察、电报员、税务员等宣传抗日道理,使之走上抗日道路,为抗联提供了许多情报……

按照克劳塞维茨的观点,一旦战争开始,所有常态的生活规则和秩序都会退场,但“胜利和牺牲一样,是没有替代品的”。

为了胜利,必须牺牲,这是抗联将士义无反顾的选择,因为他们知道牺牲的意义和价值。上世纪80年代,在杨靖宇牺牲的靖宇县密林中,人们发现一棵树上刻着令人血脉偾张的标语:“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

标语是因何而纂?由谁而刻?那位或者那些“从此过”的抗联将士后来如何……由于艰苦的战争环境,一个个问号已很难探寻,但这刻于树干,不,是镌刻于历史的标语,却成为永恒丰碑、热血诗章:

大好山河,岂能给东倭;白山黑水,岂能没有战歌。

若不愿做奴隶,就为那尚未出生的子孙,血肉拼搏。

(版式设计:贾国梁)

《龙道沟抗联密营的艰辛岁月》技术支持:李连杰、王江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大寒:严寒松柏劲,琼雪腊梅芳

每年1月20日——22日,太阳位于黄经300°时是大寒节气,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它意味着四时的终结,也预兆着新春的开始。大寒之后,便是立春,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过了大寒,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虽然表明,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大寒时节,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多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语,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

大寒节气里,各地农活依旧很少。北方地区老百姓多忙于积肥堆肥,为开春作准备;或者加强牲畜的防寒防冻。南方地区则仍加强小麦及其他作物的田间管理。广东岭南地区有大寒联合捉田鼠的习俗。因为这时作物已收割完毕,平时看不到的田鼠窝多显露出来,大寒也成为岭南当地集中消灭田鼠的重要时机。除此以外,各地人们还以大寒气候的变化预测来年雨水及粮食丰歉情况,便于及早安排农事。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常年大寒节气,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仅较前期略有增加,华南大部分地区为5至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至5毫米。华南冬干,越冬作的这段时间耗水量较小,农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并不突出。不过"苦寒勿怨天雨雪,雪来遗到明年麦"。在雨雪稀少的情况下,不同地区按照不同的耕作习惯和条件,适时浇灌,对小麦作物生长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大寒诗书

赵学敏用格律诗和书法描述了大寒节气的特色:

《大寒》

赵学敏

极寒暖意扬,空谷瑞兰香。

冰冻长河厚,鱼游深水翔。

严寒松柏劲,琼雪腊梅芳。

冷暖非无序,循缘竞短长。

诗文赏析:

赵学敏先生《大寒》一诗,是二十四节气组诗中承上启下的一首诗歌,因为大寒节令时期,虽然寒冷至极,但阳气也上升很高,物候呈现出寒冷和阳生兼具的特点。同时,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哲理,读诗时,不仅可以品读诗境的优美,还能感悟到生活的乐趣。首联和颔联、颈联都是描写两个相反的物候,形成鲜明对照,生动形象。首联“极寒暖意扬,空谷瑞兰香”,此时天气十分寒冷,但山谷峭壁上却兰花飘香。颔联“冰冻长河厚,鱼游深水翔”和颈联“严寒松柏劲,琼雪腊梅芳”,既是工整对仗句,又把长河的冻冰、鱼游深水、松柏苍劲、腊梅芬芳的相反物候,生动描绘出来了,画面生机勃勃,静谧超旷,把大寒节气的风景表现得如烟如霞、如清风明月般的清新神怡。尾联“冷暖非无序,循缘竞短长”,是全诗的总结,揭示了冷暖有秩序的自然规律,启迪人们道法自然的生活哲理。

名家点评

中国书协副主席翟万益评价:赵学敏先生与二十四节气发生密切关联,是由于他长期从事县、地、省的领导工作,并且在很多时间里分管农业方面的工作,这样他就必须熟悉掌握当地省、市农业与节候的关系,十分及时恰当地开展工作,因此,数十年来二十四节气深深地铭刻在脑海里,并且他能主动观察学习各地节气和物候之间的差异,如数家珍地说出什么地方在什么节候种植何种作物,他这样切入工作,就能适时地把政府导向和季节气候各种因素统一起来,提升工作指导的正确性。长期形成的习惯,使他对二十四节气产生了特殊的情感。近年他试图用诗歌的形式来抒发对二十四节气的各种感受,每个节气赋诗一首。现已把各个节气的诗歌都写了出来,并用书法的形式加以表现,这也堪称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工程。我们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歌里,可以找出诗人们对各个节候的诗歌表达,且是各领风骚,各擅胜场,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感受,像杜牧的《清明》,我们不知读过了多少遍,都给我们一次深于一次的审美感受,我们细味诗人们的立意,又都各不相同,意境迥然。学敏先生并不是在某个季节写所处的情境,他的目的是明白而一致的,就是要通过这个特定的节候,写出一个比较广阔的空间特征,即符合自己认为的甲地的状态,也较生动地表达出乙地同一节候的情况,表现出来的境象又能得到读者最大的认同,在时序上要延续一个年度,在时间上,每个节气之间的跨度只有半个月,其间有差异,差异又不是十分的明显剧烈,这和电视连续剧一样,每集的情节都要有变化,需要一种内在的关联,比起以往诗人们偶尔一挥不同,得用更大的心力去完成,既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表达,同时又得避免自己的相似性写作。所以学敏先生的工作是用诗歌贯通二十四节气,这是一个前人未曾有过的事情,二十四节气诗形成一个系列,像金陵十二钗般生动的刻画出来,对自己更是一个挑战,学敏先生站在这样一个双重迭合的点上,经过探求也取得了令人景仰的佳绩。

具有诗心的学敏先生,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注意用心观察各个时空中的物候变化,人情状态,数十载这样的积累,和闭门造车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当他秉笔抽思时,生活中的一幕幕情节就会和江河一样荡荡而来,素材取舍是多而精,剪裁巧妙是简而深。品学敏先生的诗,字里行间可以概括为一个“动”字,各种事物形象的运动,把一首诗轰动地生机勃勃,他笔下的田园,充满了“闹”意,而诗人却在“闹”中取“静”,笔舞龙蛇。赵学敏诗的语言特点是平实,不去选用一些华丽的辞藻,但造成的意境却清新活泼,生意十足,故诗人用字如遣将,将动自有十万兵随,于此可窥奥妙。

赵学敏先生先后三、四年时间花力气写成二十四节气诗,不仅仅是以诗文形式描绘节气物候,而更重要的是用他长期锤炼的书法功底表现出这些诗文的意味来,这在诗书上无疑是一种创新。“诗言志”,“诗意”表达在书法上,这在古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许多传世的经典佳作,如“兰亭序”、“祭侄稿”和“黄州寒食帖”等,都是书法和诗文俱佳的典范。所以,学敏先生的二十四节气诗书是试图恢复这种传统。我仔细观摩气势磅礴的二十四节气诗书展览,有二十四节气诗书写作的目的、意义和序言,有用楷书、行书、魏碑和草书写成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有释文等。再仔细研究,作者采用的书体和格式,大都从表现诗的意境考虑,而且笔划结构尽量简洁准确,草书严格历来规范草法。还有一种书写款式,选择了简化字,其用意显而易见,是为了让大众审美易识易读易理解,同样诗文也明晰生动,可以琅琅上口,但都严格符合律诗韵规。观摩、赏读二十四节气诗书展览,可以说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文化享受,不禁常有惊句,也启迪我们对节气文化有新的认知。

赵学敏先生诗书我常有阅览,但二十四节气诗书同以往不同,不同的地方无论是诗或者书法,都采取了清新简约的手法,力求在书法的气韵、气势上表现诗的意境、意味,应该说作者在这一点上进行了大胆探试。在书法技法上,没有墨守故技,大多率意而为,写得生涩老辣,笔划透出一些拙味,但运笔的超迈痛快都隐藏在字里背后,泛溢出满纸的活泼天真。如《大雪》一首,可能要在楷书的源头找些意蕴,把隶书的手法用楷书来加以叙说,笔触的生和熟在每个字里闪现,但还是熟掩过了生味,由此别具风神。又如《大暑》,又有了变化,甜圆中泛出生拙,笔道很是老到,暗中现出泰山金刚经的风神,却没有刻意把那种风神实现的活灵活现,仅仅是因为书家要在宏阔的书法素材中拣选自己表现材料,滞留于一帖或一个时代,都是无形的约束。看他的楷书,由于有长期写魏碑的功底,看似信手写来,实际有着丰富的内涵。《立秋》和《小寒》是介于行楷之间的一种风格表现,行笔的开张消除了文字结构的平淡,嘎金裂冰的力度贯注到了字里行间,从无奇处可以体感到书法真力的弥漫。二十四节气诗书中草书一路,学敏先生似乎将笔触收敛了一些,从狂草的世界里走回了许多,这可能是他从受众面的角度思考的缘故,度放到了小草到大草的节律段落,率性中总有不少收束,作为一个工程,经过反复追寻,立脚在完满的境地,使人体味再三,从中感受到书家在表现自己诗作时的心手双畅,情味盎然的意兴。

背景资料:

2017年8月7日,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中国农业展览馆,举办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二十四节气专题展》和二十四节气诗书画展,赵学敏先生自作24节气诗词和书法精品同台亮相,再一次引起书法界、诗词界、生态文明领域专家学者和广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参观者络绎不绝。大家一致认为,赵学敏先生已经成为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最坚定、最有情怀的推动者、传播者、文明使者,更是备受尊重、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二十四节气专题展开幕式

参观二十四节气诗书画展合影

大寒三候

一候鸡乳:鸡是木畜,提前感知到春气,开始孵小鸡了。

二候征鸟厉疾: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

三候水泽腹坚:上下都冻透了,寒至极处,按物极必反原理,坚冰深处春水生,冻到极点,就要开始走向消融了。

大寒习俗

1、除旧饰新,准备年货

大寒虽然寒冷,但因为已近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和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

2、尾牙祭

大寒节气靠近农历年终岁尾,做尾牙也是一个重要的辞旧迎新习俗。做“牙”,是指每月农历初二、十六要拜土地公(福德正神),供桌上摆放各种供品,让土地公“打牙祭”。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正好是尾牙。

3、买芝麻秸

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争相购买芝麻秸,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求得新年好口彩。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4、祭灶:糖粘灶王嘴

大寒期间,农历腊月廿三为祭灶日,自然就少不了祭灶的习俗。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每个家中监察人们平时善恶的神,每年岁末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奏报民情,让玉皇大帝定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化开,涂抹在灶王爷嘴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灶王爷说坏话。

5、数九

大寒节气正值“三九”严寒,北方民间有“画图数九”的习俗,图样有铜钱形、梅花形、文字形、葫芦形等多种,其中以“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最为著名。这种描红帖共九字,每字九笔;从头九第一天开始起,逐日填廓,每天一笔。每填写完一字,便过一九,句成而九九八十一天尽。

大寒养生

大寒是农历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亦是公认的进补好时节。大寒正是一个由冬到春的过渡时期,饮食起居应随之“转轨”。养生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宜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但燥热之物不可多吃。

1、安心养性,怡神敛气

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大寒时节,我们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注意御寒保暖

由于天气寒冷,上了年纪的人,一般都有肌肉萎缩和动作缓慢的现象,因此,选择宽大松软、穿脱方便的冬装很重要。而在内衣选择上,以吸湿性能好、透气性强、轻盈柔软、便于洗涤、穿着舒适的纯棉针织物为宜。

3、早睡晚起,劳逸结合

大寒时节,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为了避免寒风的侵袭,理应做到早睡晚起,劳逸结合,外出时也要根据自身情况添加保暖衣物。如果室内经常开暖气或空调,除了要经常开窗通风外,最好再通过使用空气加湿器等方法,提高空气中的湿度。

4、多吃苦味助心阳

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因此冬天的饮食原则是减咸增苦,抵御肾水,滋养心气,以保心肾相交,阴阳平衡。

5、进补到尾声

“过完大寒,正好一年。”此时自然界的阳气正处于从冬季的闭藏过渡到春季的升发中,人们的饮食也应顺应这一变化。冬季进补到这时需收尾,为了逐渐适应春季舒畅、升发、条达的季节特点,可适当吃些白菜、油菜、胡萝卜、菜花等味甘的蔬菜。

编辑结语

“过完大寒,正好一年”,自2018年2月以来,“有礼有节”栏目按节气顺序陆续刊载赵学敏的相关作品,到今天为止正式刊载完成。在这四季变化中,我们徜徉在书法与诗词之间,领略了二十四节气背后的文化内涵,掌握了不同节气的习俗与养生常识。最后,感谢赵学敏先生为光明网的精彩内容,感谢他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