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个人走访入户民情日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6 16:42

如何写《个人走访入户民情日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个人走访入户民情日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使其内容充实、真切感人,并体现走访的价值:
1. "明确目的与主题 (Clear Purpose and Theme):" "为何走访?" 在动笔前,要清楚这次走访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了解特定政策落实情况?解决某项民生问题?还是单纯增进与群众的联系?明确目的有助于后续内容的聚焦。 "日记主题?" 是侧重记录受访者的生活故事?反映普遍存在的困难?还是记录自己的感悟与思考?确定一个清晰的主题能让文章更有深度。
2. "真实具体,细节为王 (Authenticity and Specific Details):" "避免空泛:" 不要只写“我走访了群众,了解了情况”。要写具体的细节,比如走访的时间、地点、天气,受访者的年龄、职业、家庭状况(如果合适且已获同意)。 "生动的描绘:" 用感官语言描绘你看到的景象(如房屋环境、农具、表情)、听到的声音(如交谈、环境音)、闻到的气味等。例如,“老张家的院子里虽然不大,但种满了时令蔬菜,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清香。” "真实情感:" 记录下你当时真实的感受,无论是被受访者的故事打动,还是遇到困难时的困惑,或是看到希望时的振奋。

【服务乡村振兴】来自巫溪检察院驻村书记孟威的《民情日记》

“老黄,抹芽快不如抑芽好,这根‘烟杈子’(多余嫩芽)要掰掉,不然要抢养分嘞!”盛夏时节,一抹抹浓绿映入眼帘之时,意味着又到一年烤烟打顶抹芽。在松花村的烟田垄间,孟威与烟农正小心翼翼地为烤烟涂上抑芽剂——这不是老烟农的日常,而是驻村书记的《民情日记》里普普通通的一天。

这位忙碌的青年是巫溪县检察院的一名检察官助理,也是该院选派到朝阳镇松花村的第一书记孟威。

用实干解决民生难题

2023年5月,孟威带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奔赴朝阳镇松花村,成为驻村“第一书记”,走村入户摸实情,真抓实干解民忧,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能,在广袤乡村沃土上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奋斗之歌。

孟威清楚地记得,他刚到松花村工作时,一位老党员拄着拐杖在凹凸不平的院坝里等待开会,偌大院坝连座椅都没有。

他通过现场征询、走访调研,形成了《松花村办公楼功能提升方案》,在巫溪县检察院党组的大力支持下,松花村办公场地的院坝铺上了水泥路,新安装了8盏太阳能路灯、16套休闲座椅,购置以朝阳石林景区为背景的文化舞台,配备音响灯光设备,为村食堂渗水的屋顶安装了彩钢瓦棚……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松花村的院坝便准时热闹起来——欢快的广场舞步点响彻夜空,露天电影的光影映照着张张笑脸,村民们的抖音直播才艺秀引来阵阵喝彩。巴掌大的村院坝,化身为了充满欢声笑语的大舞台。

用产业助力村民增收

乡村要发展,产业必振兴。

2024年,松花村集体流转了790亩土地,准备栽种金花葵和百合。对此,许多村民犹豫不决。一位老农攥着锄头拦住孟威:“孟书记,这花儿朵儿的,真能当饭吃?”

为了打消村民顾虑,孟威鼓励村干部率先试种。白天,他在地头做示范;晚上,就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算经济账:金花葵药用价值高,百合市场前景好。

辛勤耕耘终得硕果。470亩金花葵、320亩百合在春风中吐绿,秋收时节交出亮眼成绩单:松花村的金花葵产值达72万、百合产值100余万,户均增收5000元。村民们腰包鼓了,笑得比蜜还甜。

松花村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夏日避暑胜地。这里不仅拥有鬼斧神工的朝阳石林景观,更因气候凉爽宜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消夏纳凉。孟威敏锐把握这一发展机遇,全力推动朝阳石林3A级景区创建工作,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孟威的倾情帮扶下,村民姚贵敏家的石林农庄迎来转型发展。“孟书记就像我们的智囊团!”姚贵敏感激地说。从开发特色产品到打造庭院景观,从线上直播推广到对接旅行社资源,在孟威的指导下,农庄实现了从传统农家乐向精品民宿的华丽转身。如今,每逢周末,农庄12间客房总是提前一周就被预订一空。

用真情赢得群众认可

驻村期间,孟威踏遍了松花村的每一寸土地,走访全村1100多户人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百余件,那三本被翻得卷边的《民情日记》,密密麻麻记录着:帮张大娘修补漏雨的瓦房,替李大爷吆喝卖山货的点点滴滴……这些温暖的瞬间,不仅化作了泛黄的纸页,更镌刻在村民的心坎上。

有一次,在帮监测户建房时,他带着施工队蹲在地基旁放线,村民为他们煮了一大锅土鸡蛋,这些鸡蛋村民自己都舍不得吃。当热乎乎的鸡蛋递到手中时,孟威的眼眶湿润了。这不仅仅是一锅鸡蛋,更是老百姓捧出的一颗颗滚烫的心。

离村前夕,孟威走在村里的产业路上,看见新栽的金花葵冒出绿芽,想起村民们常说的“黄土地里种出金疙瘩”,这让他真切地领悟到:驻村工作不仅是肩头沉甸甸的责任,更是心头热乎乎的使命。

在驻村“第一书记”轮换前,松花村的一名老党员紧紧握住孟威的手:“孟书记,回城了也要经常到松花村看看,有空了要来吃我新挖的洋芋哈!”

今年6月5日,孟威圆满完成驻村帮扶任务,重返检察工作岗位,人虽离开,心却始终牵挂着松花村的一草一木。案头静静摆放的《民情日记》记载着晨露中走访农户的足迹,深夜里挑灯伏案的身影……字里行间,依然散发着松花泥土的芬芳,诉说着乡村振兴路上的动人故事。

李志来‖脚印农家!这位女青年,为湖北山区百姓写下动人的民情日记...

栏目:文棚

访民情 知民意 暖民心——读胡晓燕《民情日记》有感

近日,在网上读了湖北省黄冈市纪委干部胡晓燕的民情日记,记录了她回到工作了十二年的“老革命根据地”----湖北省罗田县平湖乡。访民情的点滴细节。读后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切合实际的日记,这是一篇反映群众心声的日记,日记中涉及到村子、房子、孩子等现实问题。读她的民情日记,你能体会到作者一种别样的风采,并深深地被这种投身党的事业的意志和豪情所感染。

《民情日记》让我读出了农村的变化。对于山区来说,路就是命脉,一条通往山里的路就意味着幸福和希望。胡晓燕在平湖乡工作的十二年,从来没有停止过修路,从羊肠小道到泥巴路再到水泥路,通村路由三米五扩宽到五米了,这是老区广大农村,在党的惠民政策下,发展前行的缩影。

《民情日记》让我读出了党风廉政教育的缩影。平湖作为罗田腹地乡镇,宗族意识和送生日礼的风气在以前一直都很浓,同事之间日益严重的大办酒席风,导致“人情酒”变成了“人情债”。如何捅破这张窗户纸达到改变风气的目的,苏家山村书记晏建国通过“躲生”等方式,从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入手,大力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尚,引导村党员干部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形成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良好社会新风尚。现在村里干部都不办生日了,这是了不起的进步!

日记里有真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进村入户让更多党员干部农村根脉扎得更深,“地气”吸得更足。她用心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洋溢在日记中的是干部对农民群众的真感情,也有农民对干部、对党和政府的真感情,是感情的交融。“我在平湖工作期间就非常重视教育,凡是考取黄高的孩子都要上门慰问,平湖的孩子也很争气,那几年的中考成绩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这次也巧了,走访三个村,三家五个孩子都至少是大学毕业,有四个是名牌,现在有两个在大学任教。”这些文字是真感情的流露,读之令人敬佩。日记反映了当前农村教育的实况,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农民兄弟姐妹的真情。日记文字流畅优美,有的段落很像感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对农民兄弟姐妹的深厚情感表露无遗。

胡晓燕对农民离乡背井外出务工十分理解、同情和支持。她在日记中写道,大多数的钱还是外出打工的人带回来的;农村无产业、集体无实业,自生能力弱。这种青壮年劳动力的离开,极有可能导致农村衰败。对待乡村,作者真心地祝愿乡村能够涅槃,不仅保留最美的景致,更能承载乡愁和依恋。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多少人被金钱、利益左右灵魂,多少人忘记了最初是为何走上工作岗位的。胡晓燕充满真情的《民情日记》,用朴实的语言书写了广大农村干部奔小康的真实历程。放下一些具体事务性工作,多到基层中去走走、看看、听听。迈开脚子,沉下身子。作为一位在山区长大的新时代青年,看到一位家乡的党员干部写下对山区百姓充满感情的民情日记,分享 “脚印农家”的真知灼见,深夜久久难以入睡,起身疾书写下此篇短文,记录下感想,不妥之处,诚请读者诸君教正是盼。衷心祝愿63万罗田父老乡亲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相关

《民情日记》之——

正月初三回平湖

作者:胡晓燕

罗田县平湖乡作为我工作了十二年的“老革命根据地”,一直是我饱含深情来祝福、牵挂和忧心的地方,自2011年离开后,我每年都要抽空去个一两次,去看看熟悉的一草一木,去见见睽别已久的老朋友,今年春假要访民情,平湖当然就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去处啦!

初二晚上约好人(两位老同事),初三上午八点准时出发,老同事见面分外亲切,大家坐在一台车里说笑,半个小时的路程很快过去,我的平湖就在眼前了―――峻山、大河和宽阔的河滩,山水美得脱俗而灵动的小山乡。我们选了三个村来走走看看:黄家湾、粉壁坳、苏家山。

每次回平湖,都会有惊喜,这次也一样,感觉大家都在很努力地为平湖的建设和发展而忙碌,有很多我当年想做而没有做到的,现在的乡村一班人都做到了,有几件事确实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

首先是路。对于山区来说,路就是命脉,可以说,没有路,大山再美也只能是屏障,有了路,大山的处处溪流处处花才能成为大家眼中的风景,一条通往山里的路就意味着幸福和希望。我在平湖工作的十二年,从来没有停止过修路,从羊肠小道到泥巴路再到水泥路,感觉生活就在路的变迁中慢慢改变。他们告诉我,现在国家的政策好,有项目支持,通村路由三米五扩宽到五米了,我一路看到熟悉的开山放炮炸下的山石成堆,想起了以前每个村子在通车时的欢喜场面,也难免感慨,是啊,路修好了,坐在舒适的车上,看到农村处处是风景,那在没路的以前,哪怕再好的风景,心情都没有啦!

一路行来,看到平湖的集镇也变了样:乡政府住宿楼和出口道路重建得整齐漂亮,一改过去“歪门斜道旧楼”的面貌;粉壁坳村拆掉公路两边的破房子,建了村部和乡村大舞台,临街装修得古色古香,很有些旅游乡镇的味道。

这一切都让我心里感到很舒坦,是啊,国家富强了,项目建设的力度加大,再加上基层干部齐心,正所谓人努力、天帮忙,一切都会变得更好的。

勤廉的风气在倡导

正月初三是苏家山村书记晏建国的生日,平湖作为罗田腹地乡镇,宗族意识和送生日礼的风气在以前一直都很浓,晏建国在晏氏家族辈份高,加之工作能力很强,担任村支部书记多年,在苏家山村的威信一向都很高,在我的印象中,他只要没出去“躲生”,家里是很热闹的,乡干部往往也要去送礼,所以在去之前,我还在想,今年会不会碰上他做生日呢?要是碰上了可就难堪了。但随行的几个一直笑着说没事,我也想看看到底怎么回事,于是就直接去了。一进村子,我就放了心,节日的氛围很浓厚,晏建国带一双儿女的全家来迎接我们,再没有其他人了,我笑说问他么不办生日酒,他也笑着说“多年不办了”,晏国文说“也是的哈,细爹不办了,其他人就更不得办”。我记得以前为“哪个书记办生日,哪些人去捧了场”还惹出了人情官司,让人心生烦恼,现在村里干部都不办生日了,真是了不起的进步呢!

读书的氛围浓

我在平湖工作期间就非常重视教育,凡是考取黄高的孩子都要上门慰问,平湖的孩子也很争气,那几年的中考成绩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有一年方家冲还一届考了两个黄高的。这次也巧了,走访三个村,书记都还是我们当年的老书记,他们的孩子也见过,当年都是满地滚泥的农村小孩,没想到的是书都读得非常好,如今很有出息:三家五个孩子都至少是大学毕业,有四个是名牌,现在有两个在大学任教。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在农村可不能小看村支书一家,他们做得好的和不好的,可在十里八乡都会有“带头”的作用。反过来,支书的家持得好,子女教育得好又会为支书在当地的威望加分。他们也告诉我,为了能更好地督促孩子读书,很多在外打工的人近几年都暂时回到家乡 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地方的发展说到底还是靠人才,如果祖祖辈辈都能不忘种下读书的种子,这就是一个最可喜的地方了!

可是,在这些欣喜之后,我也有没有说出口的隐忧:和大多数乡村一样,板栗等农副产品收入少,大多数的钱还是外出打工的人带回来的;农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苏家山村管理的情况在平湖来讲算好点的,但村集体也只有两座水库和十来口大塘的承包经营款作为收入,搞建设只能靠国家项目,干部工资只能靠转移支付,一句话:农村无产业、集体无实业,自生能力弱。另外,农村的白色垃圾明显增多,乡镇近几年在环境卫生方面做过努力,但苦于资金的压力和协调的难度,这项工作收效不大。那么,下一步,农村的出路在哪里,怎么建设真正的美丽乡村,就是我们要面对的大课题了。

(文棚是一个以散文为主的共享平台,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外地来稿不论公开发表与否,皆有可能采用。凡当月阅读量达6500次,编辑部打赏100元/篇。请一稿一投。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非签约作家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账号。)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蓝运良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