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6 17: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摄影专业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笔记既有深度又能有效服务于你的学习和创作:
"一、 明确目的与核心内容 (Purpose and Core Content)"
1. "为何读这本书?" 在开始之前,想清楚你阅读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学习特定技术(如曝光、构图、后期处理)?是为了理解某种摄影理论(如决定性瞬间、视觉语言)?是为了了解某个摄影流派或历史?还是为了获取创作灵感?明确目的有助于你更有针对性地做笔记。 2. "抓住核心观点:" 一本书可能包含大量信息,但你需要提炼出最核心、最关键的论点、概念或技巧。这些是构成你读书笔记“骨架”的部分。
"二、 有效的笔记记录方法 (Effective Note-Taking Methods)"
1. "多样化记录形式:" "关键概念/定义:" 用简洁的语言或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专业术语及其定义。 "技术步骤/要点:" 对于涉及操作或技巧的部分,清晰、准确地记录步骤、参数、要点或注意事项。可以画简图辅助说明。 "案例分析/图示:" 如果书中配有图片或案例分析,务必在笔记中标注或引用(如果允许),并写下你的解读、分析或与自身实践的对比。对于纯文字描述的案例,用自己的话转
很多人都知道,叶锦添是一位知名的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师和视觉艺术家;但大家或许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家,摄影贯穿于他的一生。
《曾经》,1987年,香港
哥哥送给我的一台照相机,开始成为我自豪的一种象征。我于绘画的探索以外,开始了另一场漫长的征战,从此,摄影与绘画成为自己通往创造的两扇闸门。然而,那一台富有纪念价值的照相机很快被弄丢了,我的莽撞使我不能成为像哥哥一样细腻、成功的人,我总是不能集中精神去思考与准备,很多想法都是突然而来且无法长久维持在一个定点上。我总是不断追寻着不同的东西,但那个时候我根本不太清楚什么是自我的艺术,痛恨自己没有清晰的思路,处在一种十分惭愧的自我困惑中。没有踏上真正的艺术之路,在俗气与商业的观念中挣扎。我的早期摄影,都是围绕着我的经验而成长的,我喜欢看到与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所见的不一样的世界,能在照相机这种冰冷的机器前面探究,觉得不可思议。那时候,我心中总是有一些预先储存的形象,好像要制造一种经典的视觉,每一张摄影作品都希望可以突破严谨的构图要求, 找寻奇异的角度,却仍然保持严格的平衡。那一瞬间,浑然天成,但又不拘小节。作品可以既充满生活的细节又生机盎然,好像包含着某种时间的秘密。当时,我同时拥有两个机会,一个是进入刚开设的香港理工学院高级摄影专业,学院的教师有非常多外来的与真正的摄影从业者,这个机会很难得,但是我仍然不务正业地参与了当年电影《英雄本色》的拍摄。记得那时候每一位同学都富有创造的精神,我们的毕业展览充满了张力:有的同学发明了一台11 寸×14 寸的大型底片摄影机,拍摄作品的品质有一种独特的肌理与质感;有的同学使用了最新的徕卡,拍摄出非常细腻、层次饱满的抽象摄影作品;还有的同学开始尝试立体摄影,透过特别的眼镜,看到两张照片的新效果,并且用摄影纪实叙事的方式来呈现连续摄影的系列作品。而我则制作了一件大型的装置雕塑作品,是围绕主题展开的摄影组合,用立体与平面相结合的方式,做了一个厚度约10 厘米的大画框,照片被以拼贴的模式嵌入一个立体的空间,好像一件集合的艺术作品,成为整个展览的焦点。自己经常与同学一起参加公开的大赛,不管是摄影还是绘画,都十分热闹,有不少可以被推荐到国外大型展览的机会。在当时的摄影世界之中,有一个同学跟我非常有默契,他的独特之处在于,每年才拍一两张照片,拍摄得十分缓慢,但是他每天拿着相机。后来我在纽约拍电影的时候,再次碰到他,他在美国一位著名摄影师门下工作, 他能只用一盏灯,透过各种折射反光光源,制造出非常复杂的光谱体系,并都以8 寸×10 寸的底片完成。在他的影楼里,我觉得我必须回到属于我的地方,成为最好的摄影师。另外一个机会来自资深电影人卢玉莹,我接手了她当时还在执行的人物拍摄与写作,开始了我奔走于片场之间的隐形生活。那段时期,拍摄了周润发、张国荣、张曼玉、梅艳芳等演员的早期形象,开启了我不一样的摄影风格,慢慢形成了自己早期摄影的脉络。经过了第一轮的探索,自己在香港仍然没有找到非常好的发展出路。那个时候,我对全世界充满好奇,于是自创了一套学习的方法,在充实自我的同时,不断观看各个国家的电影,听国际音乐,试图为自己打出一片天而做好准备。因此,我停不下来。年轻时痛苦挣扎,也不可能得到太多人的支持,好像陷入一个早已有结论的困局之中,僵死在平凡里。文化和艺术需要真正的艺术家去找寻它们的价值。国外的多元氛围与创造的深度贯穿着我的青年生活,因此,我决定拿起相机,去拍摄这个神秘的世界,去贯通我的精神思想,把一切归纳到我的影像世界里,让它成为我世界的一部分。《三个女人的故事》,1989年,纽约
当自己处在苦于无法达成心愿的窘境之时,在一天早晨,看到了妈妈放在桌子上的2 万多块现金,虽然无法让我畅游欧洲各国,却可以在最低限度,实现我的愿望,拉近了与那个文化丰厚的欧洲的神秘距离,我可以初次面对面地到达这一文化的核心,用身体与精神去见证它的存在。那时候,我在欧洲拍摄了无数照片,它们像倒影一样呈现我梦中的真实。白天参观各种珍奇的博物馆,晚上睡在火车站的过道,经历了从英语不太好而很少交流到开始可以主动跟陌生的路人交谈并成为朋友。这趟欧洲的生活经历与我的内在旅程,使自己可以更加专注眼前的事物,在陌生的世界,看到更真实的自我影像——一个孤独游离的灵魂,寻找一个永不存在的故地。即便走遍千山万水,现实的景象都差不多,只是一场真实的梦幻。但在摄影的世界里,自己看到了这辈子都不曾离开的邂逅,如今看来,这些影像已经超越时间,不断循环地谱写着我未来时间的内容。好像我只站在原地不动,就能飞越世界的不同维度;时间的隔离空间,也被一一打开,在重复着循环的曼陀罗。到了今天,我仍认为摄影不是单一的存在,不会把它孤立起来欣赏。对我来讲,我把它放置在一个人类变动的大范围与自我审视的历史脉络中。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不同种族背景的群体,摄影的确把人类真实存在的影像重新抽离出了人间。之前人像绘画的精神,成为一种可以被观看且没有时间限制的遗传物。因此,我们有机会客观地审视自己,不受时间的限制,比较不同时间的自我的细微区别。我们开始对自我不存在的证据产生了兴趣,开始想象不同于真实自我的个体, 创造一个更完美的想象, 并通过摄影不断走向虚拟的过渡,促进虚拟世界的发展。人类曾经相信摄影的真实性,摄影迎来了黄金时期。从1839 年法国达盖尔(Daguerre)发明摄影术之后,伴随着工业革命,未来世界呈现出一片爆炸性的光明。摄影从贵族之间的流传,发展到普罗大众的应用,它迅速地凭借现代性的符号,成为现代文明的一大突破,也是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底色。它记录着全世界局势的变化,强调了西方的主导色彩。一个多世纪以来,摄影使人的视觉从精神的内在过渡到影像与现实主义的影响,并更加强调可见的规律。有一段时间,我曾不断研究影像的源头,正经地观看影像所呈现的真实性——一列火车朝着这边全速开过来,使我们产生了惶恐与急速避险的反应,然后我们慢慢适应现实中极速的物理变化,开始沉迷于那种刺激却没有危险性的快感。这是影像虚拟世界的开始。在这种心态下,我们继承了绘画时代非真实感所塑造的真实,并且带着早期现代主义的乐观心态,创作出非常多的形象;而摄影记录的真实瞬间,却局限在角度与时间里,因此它将表达瞬间的影像的局限性给隐藏了起来,成为一种真实细节的代表性,并掌握了现实的形。对摄影的平面性的解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我,因此,我对影像的实时性进行了另外一种维度的思考——影像是带着诗意而被创作者选择的。通过影像与空间细腻的直觉而产生的二度空间,摄影成为另外一种可见的诗,成为永恒的艺术。然而,摄影隐藏的外化的宇宙奇观,融汇在现实可见的世界之中。瞬间的光影与现实所形成的种种形态,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形成了一种形象的节奏,穿梭在不同的文化之中。摄影可以通过视觉探索这种真实的流动,以及客观存在的宇宙与人类精神内在世界的存录。《画唇》,1992年,北京
关于存在,我们会想到纪实摄影,它对之前的世界拥有非常丰厚的视觉证据,并在我们自身不能到达且时间无法共存的空间里,产生了可以阅读的时间内容。我们经过对比与想象,增加了对于时间循环的认知。早期摄影师有着强烈的对自然界、人文世界的纪实精神。可能是出于殖民的原因,摄影师曾十分科学化地“组织”了各地人民的形象,比如,曾出现大量平民百姓与在今天看起来身穿奇装异服的原始族人,一起站在一块灰色幕布前,一字排开。摄影成功地成为一种最便捷的记录方式,也是人类的装扮与身份的记忆。通过这些照片,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民族与其他民族在久远的历史中残留在影像里的细节,后来这种拍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更通俗的影楼文化。起初,人类开始把发生过的事情都记录在绳子上;后来,也有民族将文字记存在占卜的龟甲上。当你进一步接近所有历史事件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有非常复杂的对应关系,只有一部分内容被史册记录。而所有记录的方法都带着一种节奏,对我来说,这是纪实摄影中隐藏的最有趣的内容——它藏着人类最理想的状态、最深刻的恐惧、最游离的真理。说到我最喜欢的摄影师,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她的出现,充实了整个摄影史。在她的摄影中,人物与镜头产生了新的距离,戳中了某种神经,打破了我们一直认为万无一失的安全世界。关于此,最深刻的印象来自我之前的经历。在一个午后,当时我还在念书,接到一件差事——在一所智障儿童幼稚园的墙壁上画出有趣的图画。我一个人完成了整条巷子的所有绘图,一整天工作下来,疲惫不堪。当慢慢走到幼稚园中庭的楼梯间时,才发觉自己忽然身处于一众小孩中间。我看着他们的脸,心中突然一冷:他们的模样全都偏离正常,产生了一种迷离的状态。我一时间回不过神来,一种异样感袭来。那种陌生的感觉,记忆犹新,并让我有身处孤独世界的无人感。当我看到黛安·阿勃丝拍的照片时,感同身受,并震撼于她对异质人群的怜悯。在貌似反映日常世界的照片中,她离开了这个维度,拉出了有时候大到无法丈量的陌生距离。自以为是的人间,互相哄骗着一个神话,却没能找到真实对话的可能。像冰封的瞬间,一切有如被绑架,不能动弹。她用极度热情又孤绝的眼神看着世界,让我真正理解到摄影的真实面貌。一个快速转变的摄影发展时期到来了——私摄影从南·戈尔丁(Nan Goldin)的世界中拉开了序幕。在一轮影响深远的私摄影风潮里,真实的生命又一次在摄影世界中显示力量。此时,摄影已经成为一种贴近生活、切入人间真相的情感世界的自述。特瑞·琼斯(Terry Jones)也在i-D 杂志上改变了摄影作风,形成了一种更直接记录生活的纪实摄影风格。而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成功地将纪实摄影提升到另外一个境界。在这种影响下,日本摄影也开始出现了新的气象:荒木经惟继续成为时代的焦点, 森山大道的世界也慢慢深入民心。接下来,数码摄影出现了。我曾经历了一段非常漫长且无目的的拍照时期,拿着一台小相机,每天都在不断地拍摄周围发生的事情。不讲求构图,只讲求直接感觉。当时的心态是跳出了摄影,只把它当成日常记录生活的方式。这种不间断的拍摄,使我的摄影策展人马克·霍本(Mark Holborn)认为我是一个无法停止拍摄的人。这期间,自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拍摄风格。当第一次要为我做展览时,数万张照片摆在他面前,他细细地分类,挑出不同风格的照片。最终,挑选出某种特定的照片,它们一直吸引着我们,呈现出我一直主张的时间理论的某种状态,即影像与时间的关系、内在与外在的影像所隐藏的细腻情感。2007 年,我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了第一场个人艺术展, 展品包括我的某些重要摄影作品。其实,我一直在思考,拥有这么多年的摄影经验,自己是否能成为独立的艺术摄影家。我与策展人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共同选择了一些摄影作品,这些作品展示出既在现实里又在现实外的角度——寂静幻象,追求高于现实的存在世界,并试图深入内在的维度去了解时间,犹如在雕刻时光。我一直十分沉迷于对时间维度的探索,深深感觉到时间是一种多维的存在与流动。围绕着我的想象与创造,时间维度不断产生出影像,在现实生活的记录中,也在某种创造间的转换中。我试图从生活里不断抽取某种局部,以达成抽象的时间意义。而时间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有虚有实,分成内在时间与外在时间。内在时间无时间限制,外在时间即物理空间及由其所产生的理性空间,如物理科学。摄影不只是记录了物理科学的部分,它其实是通过人类的心理时间完成的,因此才能包容那么多不同才能的摄影师,通过各种不同维度的探索,对影像产生无穷无尽的穿透力。探索时间的秘密,让摄影变成一条穿透时间的通道,它记录的不只是片刻的时间,也是时间的深度。《周公子》,2004年,北京
在我个人的经验里,自己永远追寻着某种可能性,即在一个多维平衡的时间里,每分每秒都可以改变航道,并进入不同的领域探索。摄影可以让我实现“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目的——毫无限制地在我的时间流里找寻影像。我最关心的是,一个人如何存在于他的世界里;他的心灵世界跟现实世界的反照,又是如何经年累月地谱写着人类历史,甚至追溯心灵的源头。这个循环往复的动力好像一直贯穿在我的创作生涯里,使我追求着一种深邃的时间状态。从人的主体维度到非人的主体维度,一种无时间的存在,就有如用一个天使的眼睛去看整个世界,此时会出现原形的不断再生与交错,好像一棵曼陀罗的循环。那里的中轴不变,寂静可以让人感受到世界在流动与变化。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就是时间消失之点。在观看一张新照片时,每个人都需要动用所有的记忆与经历,重新阅读所拥有的时间的遗缺,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领会眼前这个影像的意义。当我在拍摄人像时,我发现所拍摄的不是眼前的人,而是在拍一些从我出生至今,每天碰到的不同的人脸。我们在观看一张人像作品时,所看到的恰恰不是照片中的这个人,而是我们动用了脑子里所有对人脸的记忆去辨认。眼前的这个人是谁?一切的辨认能力都要通过经验与记忆,因此,每当我们的目光集中在一个点上的时候,它所反映的就是世界的全部,无一遗漏。经过众多摄影师的尝试,摄影实现了对新的原型的研究,它被动记录的功能被演变成一种主动的创造力,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摄影师在进行中开创时间,而不是记录即时逝去的所有;而摄影则有如在一场现实与真相之间的时间旅行中,深深地体会着看到的一切。他们是爱好摄影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用镜头捕捉工作与生活中的美好点滴,用文字记录温情故事与心路历程,勇于探索与追寻无限潜能。今天的分享者是来自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的护士罗春燕,让我们随她一起追光前行吧!
北京天坛医院 | 赵丽娟
摄影 拯救了“情绪低谷”的我
我玩摄影快10年了。
从过去帮别人看摄影包,到如今自己扛摄影包。
可以说,摄影彻底改变了我,改变了我的性格,也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
对于很多人来说,摄影是一种爱好。但对于我来说,摄影是一种救赎。
纳特伦湖航拍火烈鸟
2012年,我的母亲重病住院,期间多次病危,一度出现心衰、肾衰等症状,我把能想到的治疗方法都用上了,但母亲始终处于重度昏迷状态。我在各科室的同事们都劝我放弃,母亲也在弥留之际曾睁开眼睛看我,仿佛在告诉我不必挽留。可作为医生,我始终不愿意放弃,就这样前后坚持了半年,渡过了春节,陪老母亲过了84岁生日,母亲还是走了。
母亲过世后,我本该释然于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但血脉亲情的无法割舍和无可奈何让我陷入到巨大的自责中。我把自己关在家里,一想到自己行医半生,救人无数,却救不了自己的母亲,就会恸哭不已。这种负面的情绪状态也影响到了家人的生活,在他们看来,当时的我大概率是有抑郁症的症状了。
我的先生是一名摄影发烧友,为了帮助我从抑郁中走出来,他带我来到了动物园,塞给我一个小相机,让我去拍拍动物。正是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动物摄影。
虽然后来我的镜头中有雄鹰或狮豹,但最早,我拍的就是动物园的小鸭子。我还记得当时看到动物园里有鹈鹕,就暗想自己能不能拍到鹈鹕叼鱼的画面。结果,即使自己当时不太懂什么快门、感光度,一通狂拍下,竟然还真拍到了几张还不错的照片,我兴奋地拿给先生看,得到了他的夸奖。
从此,我着了“魔”,一下班就扛着相机到处拍。我不拍城市、也不拍人物,单单爱上了拍野生动物,就是因为动物们自然纯真、灵气动人,让我深深着迷。
雪中起舞的丹顶鹤
野外拍摄 只有后怕 没有后悔
所谓野生动物,必然远离城市喧嚣,自由快乐地生活在野外的大自然中。为了拍摄心仪的照片,我买了很多野生动物的书籍画册回来研究,还加入到了各种野生动物摄影的圈子里,成为了组团外拍最积极的一份子。此外我还置办了一整套摄影器材,扛起来足有二十多斤重,就这样,我开始奔赴地球各大洲,去寻找多彩的动物世界。
这期间,我拍到了无数让人赞叹的作品,也面临了多次令人后怕的生死瞬间。比如我经历过在拍摄途中遭遇车辆掉坑受伤的意外,也经历过在野外断水断粮迷路的惊慌,但最危险也是最难忘的是我前往美国阿拉斯加的圣保罗岛,去拍摄海鹦的惊魂一刻。
憨态可掬的圣保罗岛海鹦
这种海鹦非常稀有,只在挪威、阿拉斯加等少数岛屿上栖息生活。为了拍到它们,我和同伴们从北京出发,倒了3次飞机才最终上岛。全岛居民仅400多人,而我不仅是同行8人中唯一的女性,也是上岛的第一个华裔女摄影师,暗自骄傲之余,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拍到满意的照片,不枉这次跨洋之行。
第二天,我和同伴就迫不及待地出门拍摄。海鹦一般生活在悬崖峭壁上,且鸟窝之间的距离都很远。于是,大家各自分开寻找最佳拍摄点。很快,我发现有只海鹦妈妈在喂养幼鹦,这个画面太难得了!我立即在崖边架上三脚架,固定好相机后准备按快门,突然脚下土一松,三脚架一歪,眼瞅着我和相机就要滑落悬崖,惊险时刻我瞥到旁边有棵小树,一把抓住稳住了身体。伸头看了眼悬崖下翻卷的海浪,心里怦怦跳,浑身都在抖。我赶紧大声呼救,但队友们早已不在附近,我和大家走散了。
过了一会,我稍微冷静了下来,就把三脚架一点点往回撤。心里想着好不容易来一趟,拍不到海鹦的照片那自己不得后悔死?于是我掏出手机先拍了两张,然后快速调好相机,一通狂拍,确定拍到了海鹦之后,我就慢慢地开始往回收。过了一会,队友找了过来将我拉回到安全地带,我在寒风中放声大哭,突然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事后回想起来,不禁对自己感到佩服,为了拍到想要的照片,差点连命都搭进去了,真是无知者无畏。
给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的几点分享
越想拍到与众不同的作品,越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可以说,野生动物摄影的每一张照片都来之不易。每每翻看自己的作品,那些忍过的饥渴、熬过的黑夜、流过的泪水都历历在目。
所以,如果和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们分享自己的心得,我想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备齐设备、学会预判、眼疾手快、不辞辛劳。
首先“备齐设备”不用多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玩摄影确实挺烧钱的,野生动物摄影经常需要定焦、广角镜头来拍摄,这样拍出来会清晰有质感。如果经济允许的话,可以配齐。我的“武器库”一般是:600mm定焦、200-400mm+70-200mm+100-400mm+24-105mm配齐,机身一般用佳能1DX2,1DX1,5D4,5DSR。
我的常用“武器库”
当然设备是次要的,技术是主要的,多研究如何搭配机器,快门和连拍怎么设置,如何灵敏对焦等等,具体细节大家可以向牛人大咖学习。
其次,“学会预判、眼疾手快”很重要。一般开拍之前,我会预先设想大概的拍摄思路和画面,仔细研究动物的习性,在心中提前给自己设立一个拍摄目标。拍得多了,对动物的预判就会越准。当然过程中也会出现可遇不可求的机会。
叼鱼飞离水面的翠鸟
非洲草原上,在彩虹下奔跑的长颈鹿
有一次我去非洲车拍(坐越野车到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进行拍摄),一行共5辆车,途中我们遇到了彩虹。雨后彩虹在非洲是比较常见的,但紧接着前方突然又出现了几只长颈鹿,彩虹下出现长颈鹿的画面是很少见的。最后我们一行人中只有我拍到了这张照片,大家都没拍到。后来总结原因是因为我提前把几种设备都调试好放在身旁,否则临时定焦头换广角头,肯定来不及,在行车过程中,我们的速度和动物的速度都很快,一瞬间美景就过去了。
而提到“不辞辛劳”,这个我太有发言权了。我从来不介意告诉别人我的腿脚不便。1998年的一次车祸,导致我的右下肢股骨头坏死,膝关节受伤严重。每次出门外拍,除了生活行李之外,我还要扛着二十多斤的摄影器材,这对我的体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尽管野生动物摄影的拍摄条件比较恶劣,但我想通过一张张作品来证明自己即使身有残疾,也可以生活得特别精彩。比如这组呼伦贝尔的雪鸮的照片,也是我历经千辛万苦拍到的。
呼伦贝尔草原上展翅的雪鸮
雪鸮是一种非常警觉的猛禽,为了近距离拍到它的照片,我扛着定焦镜头,一点一点地从一百多米的外围往近处爬,爬到合适的拍摄点,架好相机做好调试,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雪窝中,我一趴就是三个多小时,孤独又焦心地等待雪鸮的“眷顾”。终于,我等到了雪鸮起飞,伴随着落日余晖,我激动地按下快门,定格下一张张雪鸮的绝美英姿。
三个多小时的雪窝趴拍,换回了一组组心仪的照片,也让我付出了胃疼一年多的“代价”。但我想说自己不后悔,因为我是真的热爱。说这个故事倒不是为了炫耀我如何能吃苦,而是要坦诚地告诉大家,每一个野生动物摄影者,都要做好吃苦受累的心理和身体的准备。一腔热情之外,要经得住喧嚣,耐得住寂寞。
结语
很多人说,照片最重要的是有温度。
随着对野生动物摄影的理解逐日加深,我的作品也呈现出更多的视角,这得益于我的先生——另一位风光摄影发烧友的支持。在他的引导下,我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风光鸟片。即主体是野生动物的姿态和情绪,同步融入绝美的自然风光。
非洲草原上的雨中猎豹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翘鼻麻鸭(被联合国环境总署收藏)
但在野生动物的姿态呈现上,我的视角和别人也不尽相同。用我先生的评价来阐释可能更合适:野生动物摄影,有的人喜欢拍摄动物的厮杀、角逐、奔驰,让照片充满力量感。而我常常能拍到动物们在嬉戏、舔舐、慵懒,即使拍的是猛兽,也总能让人内心感到平静温柔。或许,这是因为我既是一个女性,更是一名医生。
拍摄野生动物的这些年,我变得更关注环保和公益,我会去义诊,会给非洲人民带礼物,会救助家门口的流浪动物,就连家人都说我变的更积极乐观以及充满爱心,我想这都是摄影带给我的改变。
戴胜育雏
因为疫情的影响,我已经很久没有出远门外拍了,最近就在家整理这些年来自己的作品,也是一种安静的幸福。如果将来有机会,我还想再去一次非洲坦桑尼亚的恩格罗火山口,去看看花海里的野生动物,去感受自然的馈赠和生命的纯真。
如果有机会,你会愿意同行吗?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