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6 23:45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英语课堂情境创设注意事项的作文:
"点亮英语课堂:小学英语情境创设的注意事项"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其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处于语言启蒙阶段的小学生而言,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课堂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感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有效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将抽象的语言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乐于表达。然而,要想让情境创设真正发挥其最大效用,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重要事项:
"一、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内在兴趣"
小学英语情境创设的首要原则是“生活化”。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出发,创设他们熟悉或能够理解的情境。例如,在学习“食物”相关词汇时,可以创设“模拟超市购物”或“朋友聚会点餐”的情境;学习“动物”时,可以模拟“动物园导览”或“宠物医院”的场景。这样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能够自然地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参与欲望,让他们觉得英语学习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解决身边问题的工具,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避免创设过于遥远、复杂或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情境。
"二、 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营造轻松氛围"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喜欢游戏和互动。因此,情境创设应融入趣味
情境教学法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实际教学内容为基础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语言知识转换为可视化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因此,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通过丰富的情境设计使学生产生更真实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掌握英语知识,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此外,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英语学习本质上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语言环境十分重要,情境教学法能够根据文本营造相应的语言氛围,学生可以融入情境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语言交际能力,真正了解和应用英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情境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坚持以下原则:首先,生活化原则。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虽然英语并非学生的母语,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英语知识却十分普遍。在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情境的设定会对教学效果、教学目标产生重要影响,而教学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够激发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兴趣,所以应用情境教学法要坚持生活化原则。其次,目标导向原则。情境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学目标,情境设定也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因此应用情境教学法需要坚持目标导向原则,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最后,差异性原则。不同学生的成长背景、性格特点不同,对于英语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并且英语与汉语之间还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所以情境教学法要坚持差异性原则,将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转变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兴趣点,减少文化障碍带来的不利影响。
大学英语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创设生活情境。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教学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应用英语完成交际活动,因此英语学习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生活化的情境,拉近学生与英语的距离感,使其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促使其主动应用英语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方法,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要立足于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内涵,实现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连接。比如,在学习“父亲的发现”(“Discovery of a Father”)这一篇文章时,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故事情节,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你父亲的性格是怎样的?你父亲和你之间的记忆是怎样的?”(“What’s the characters of your father, the memory between your fatherand you?”)学生会通过回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经历,进一步深化对亲情、对父母的理解。接下来,教师再进一步鼓励学生想象一下:“你心目中理想的父亲形象是什么样的?”(“What’s the ideal image of your father?”)这类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文本内容的深度思考,进一步提高其英语学习效果。
二是创设媒体情境。新媒体日益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学英语教学情境创设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显著优势,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获取最新的教育资讯,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利用学习平台获取英语资源,包括阅读文本、单词、英语歌曲、英语原声电影等,学生可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英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媒体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利用学习平台实时跟踪学生在线的学习情况,为优化英语教学提供更真实的数据支撑。
三是采用多样化的情境设计方法。情境设计方法多种多样,除了上述生活情境、媒体情境创设,适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情境设计方法还包括以下几种:首先,图画情境。图画可以将英语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教材中的插图、教材配套的绘制图、简笔画等均可用于情境设计中。其次,音乐情境。音乐作品中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增强其审美认知。在英语课堂中可利用音乐渲染教学氛围,营造更贴合教学内容的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音乐的启发、引导更深入地理解英语文本的内涵。再次,角色扮演情境。角色扮演情境教学通常适用于情节性较强的英语文本教学,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会文本中各人物的思想情感、心路历程,更准确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同时,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更加乐于参与课堂。最后,游戏情境。大学生相较于中小学生,已经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思想也更为成熟,但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所设计的游戏情境仍有较高的热情。对此,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认知发展特征等设计游戏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比如,单词接龙、英语“飞花令”、填词游戏等既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英语知识,又能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在实际教学中,既可以设计单一的教学情境,也可以将多种情境设计方法融合在一起,以促进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
(谢丽,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英语“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也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之一,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落实课程标准,小学英语教学要立足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强调英语的学科特点,注重教学的人文性、实践性和情境性。
一、以文化主题为载体,突出人文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英语新课标》)提出:要“培育文化意识”,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英语教学应该转变传统的以孤立记忆和机械操练语言点为主的工具导向教学,将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有机融合,在真实有意义的主题中让学生经历感知、体验、认识、比较、思考不同文化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文化意涵,丰富文化体验,感悟优秀文化,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文化主题。比如,沪教版小学英语1—6年级教材中的文化主题可以归为日常交往与人际关系、节日文化与文化景观、传统美食与饮食习惯、历史文化与传统美德等四个类别。我们打通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文化主题序列,梳理出一年级的主题为“兴趣爱好,多彩活动”和“认识四季,热爱生活”;二年级的主题为“学会整理”和“享童戏之乐,品传统之趣”;三年级的主题为“美德传承”和“我爱家乡美食”;四年级的主题为“我的花园”和“中西同贺七彩儿童节”;五年级的主题为“伟大的发明”和“我的生日”;六年级的主题为“中西饮食文化”和“中西标识”。教师可以围绕这些文化主题,带领学生深挖主题的文化内核,搭建让学生运用英语传播和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用英语、讲英语、用英语讲好故事。
例如,五年级的文化主题是Great inventions(伟大的发明),教师可以围绕驱动性问题“如何讲好中国伟大发明的故事”,设计“认识中国伟大发明”“制作中国伟大发明作品”“传播中国伟大发明”三个进阶学习任务。首先,学生学习 Culture Corner(文化角)中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并阅读该主题拓展材料英语绘本A String Telephone(传声筒)。之后,学生进一步探究传声筒的制作材料如string,plastic cup,twig等,通过从文本中寻找关键词“move”,研究传声筒发声原理和声音传播原理,动手制作传声筒,并结合中国传统元素对传声筒进行设计、美化和加工。最后,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运用英语核心词汇和重点句型“First…Next…Then…After that…Finally…”介绍传声筒制作的步骤,并用英语介绍中国新四大发明的诞生、贡献及影响,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二、坚持学用结合,强化实践性
《英语新课标》提出:“坚持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加深理解并初步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学用结合意味着“用英语做事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沪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Reading signs一课时,学生了解了不同城市和不同场所会有不同的标识,以及通过标识认路,遵守公共场所的相关规则,并能给特定的场所设计标识语。根据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如何设计校园的英文标识牌”,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开展学习实践,解决现实问题。任务1:学习文本中的signs,了解主要公共场所的英文标识牌;任务2:寻找校园需要挂英文标识牌的场所和植物,讨论如何为它们设计英文标识牌;任务3:分组设计、制作标识牌,并汇报交流;任务4:交流和改进设计方案,进行校园英文标识牌的制作。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制作、改进、展示、汇报心得、交流成果,将学科知识与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学习,实现学用一体,学以致用。
三、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凸显情境性
语言学习离不开特定的条件和情境。《英语新课标》强调:“提高英语教学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并明确了“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能够使用所学语言进行真实的交流”。为此,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时要突出生活视角,将语言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建立深度联系,选用和创设现实生活中富含真实语言交流活动、与问题解决紧密关联的情境,通过系列化、生活化的语言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所学语言,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让知识世界或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有效建立联系。
例如,二年级学生整理物品的意识比较薄弱,在家里还不能很好地整理自己的学习、生活用品,为此,依托沪教版小学英语二年级上册教材Unit8 In my room,教师提炼出学习主题Tidy up。在这一家庭生活常见的真实情境中,将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学会整理”这一主题解构为相互衔接、逐级深化的 Know about my things(认识我的物品)、Tidy up my things(整理我的物品)、 Introduce my things(介绍我的物品)三个学习任务。首先,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观察不同的图片、实物、影像资料等,用简单的句子进行介绍,如Look,this is my…,It’s…,I can… with it,深化自己对生活、学习的认识。然后,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学习整理自己的铅笔盒、书包、课桌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练习和使用first、second、then,put … on/in/under/by等重点单词和核心句型。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课堂上所习得的知识迁移、运用到家庭的真实生活情境中,学习整理自己的书桌、床、房间等。最后,学生制作以“整理”为主题的视频、相册,运用Look,this is my…,It’s small/long/thin/sharp…,I can write/read…with it.They’re messy! Let’s tidy up! First、second、then…,put…on/in/under/by...,Wow,look,now they’re tidy/nice/very good…,I like my…等相关英语语言支架进行汇报总结。学生在前后对比的过程中学会整理,建立起做事情的基本序列感,也充分体验到自己做事情的成功和快乐。Tidy up这一主题学习,在学生日常真实的家庭生活化情境中解决问题,打破了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的边界,将语言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素养。
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小学英语课堂中文意识培养行动研究——跨文化视角”(课题批准号:BQW202X2X012)研究成果
(王树宏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乐群实验小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人民教育》2023年第13-14期
作者:王树宏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