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7 05:57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三下乡拍摄计划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三下乡拍摄计划作文注意事项"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而拍摄计划则是“三下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份优秀的拍摄计划能够帮助团队更好地记录实践过程,展现实践成果,传播实践精神。因此,在撰写三下乡拍摄计划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明确拍摄目标和主题"
"目标导向:" 首先要明确拍摄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记录实践过程、展现实践成果、宣传实践精神,还是为了进行专题报道?不同的目标会决定不同的拍摄方向和内容。 "主题鲜明:" 拍摄计划应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展开,例如“乡村振兴”、“支教助学”、“科技支农”等。主题要鲜明、具体,能够体现“三下乡”活动的特色和意义。 "受众群体:" 考虑拍摄的最终受众是谁?是学校、社会还是媒体?不同的受众群体对拍摄内容的要求和偏好也不同,需要根据受众群体调整拍摄计划。
"二、 制定详细的拍摄方案"
"拍摄内容:" 根据拍摄目标和主题,详细列出需要拍摄的内容,例如人物访谈、活动场景、实践成果、当地风情等。要注重内容的多样性和代表性,避免单调重复。 "拍摄对象:" 确
1月23日,2025年福建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在龙岩市上杭县中都镇举行。活动现场热闹非凡,文艺演出、现场服务、慰问困难群众和服务小分队下乡等122项服务项目,为老区苏区人民送去实质帮扶和温暖关怀,吸引5000余名百姓到场参加。祝敏松 摄
“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人头攒动。
福建省摄影家协会成员响应“三下乡”号召,走进龙岩上杭,为百姓拍摄全家福。
福建省摄影家协会成员响应“三下乡”号召,走进龙岩上杭,为百姓拍摄全家福。
阿婆拿到了摄影师拍摄并打印装框的个人照,喜笑颜开。
来源:福建日报
为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奉献中淬炼成长、勇担时代重任,近日,福建江夏学院外国语学院“语通城乡资源汇,智汇乡村新画卷”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泰宁县和将乐县,开展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魂、以实践为基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乡土中国,用智慧助力乡村发展,以青春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篇章。
观小吃守正创新,悟富民产业密码
实践队首站来到沙县小吃科技馆和沙县小吃民俗馆,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味觉对话,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产业与文化寻根之旅。科技馆内,可视化数据清晰勾勒出沙县小吃从街边小店到国民品牌的传奇跃迁,实践队员们情不自禁按下快门,记录沙县小吃的发展之路。置身民俗馆的古朴街巷与复原灶台,实践队员们通过互动装置亲手体验擀皮、调酱、汆烫,一捏一拌之间,百年匠心沿着掌纹鲜活传递。在“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国际化、数字化”的探索中,沙县小吃坚持“守正创新”,不断“破圈”,它生动诠释了传统产业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为解读中国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鲜活样本。
实践队员现场拍摄了“青马学员说”视频,并配双语字幕,旨在宣传中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创新故事。沙县小吃的故事,正由新一代青年接力传扬。
访红色革命印记,铸青年精神之魂
八闽大地,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在将乐县博物馆里,实践队员们见到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筹粮济民日记和复原的战壕场景等,实践队员们屏息凝神,深切体悟到革命先辈们所付出的巨大牺牲,红色基因的炽热温度,直抵心扉,信仰之基愈加牢固。移步杨时纪念馆,实践队员们系统学习了这位“程门立雪”主人公、“闽学鼻祖”杨时的生平事迹与卓越学术贡献,体悟先贤杨时的宗师风范、家国情怀、清廉品格与治家智慧,实践队员们上了一堂深刻的理想信念与廉洁修身课,思想境界得以升华。
观生态治理蝶变,探绿色发展新路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泰宁县以生态为笔、以绿色为墨,正绘就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实践队员们走进泰宁,以青年视角开展调研,探寻水系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创新融合路径。在大田乡,他们见证了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交相辉映的“红绿融合”实践;在上青乡,他们切身感受了“点绿成金”的生动探索。这些鲜活案例,正是“两山”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诠释。
(一)治水兴旅,红绿交织焕新生
在泰宁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负责人的专业讲解下,实践队员们深入调研了大田乡“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的实施进展、创新举措及阶段性成果,通过实地考察、资料学习和访谈交流等方式,梳理了项目建设经验,并形成调研报告。与此同时,在乡政府干部的安排下,实践队员们走进大田乡少年红军文旅小镇开展沉浸式学习,聆听红色故事,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通过实地调研,实践队员们深切体会到,大田乡创新性地将水系治理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红色研学+水上游赏+乡村体验”三位一体的特色产业链,这种“红绿融合”的发展模式,既改善了农村水生态环境,又激活了红色文化资源,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的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茶香氤氲,绿叶生金富乡亲
实践队员们的目光也从碧水转向青山。泰宁县上青乡将茶产业作为绿色生态产业、富民增收产业和乡村振兴产业来打造。在上青乡兰坑茶厂,沁人心脾的茶香中,实践队员们在茶厂负责人的带领下,观摩了岩茶从鲜叶到成品的匠心制作。在上青乡王际坑生态坑涧岩茶基地,实践队员们详细了解茶叶的种植情况,感受这一片片“绿叶”成了乡亲们致富增收的“金叶子”。实践队员们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积极为提升“岩韵上青”品牌知名度、拓展电商营销渠道建言献策,希望助力这缕茶香飘得更远。
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这不仅是一次难忘的社会实践,更是一堂深刻的国情教育课,激励着他们将专业知识融入服务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为讲好中国乡村的绿色发展和共富故事贡献青春力量。
融青年创新思维,助文旅提质升级
在上青乡崇际村村委会,实践队员们与上青乡党委宣传委员戴磊深入交流,围绕《上青乡研学手册》的优化和《泰宁县高校社会实践指南》的迭代升级展开了一场富有成效的“头脑风暴”。会上,实践队员们结合实地调研的收获,从路线规划、内容编排、文化挖掘和特色活动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力求使手册和指南更加贴合实际需求,更具指导性和吸引力。
此外,实践队员们充分发挥外语专业优势,着手翻译部分文旅宣传标语和手册内容,为泰宁县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提供语言支持。通过校地共建,实践队员们不仅为当地文旅和研学产品的提质升级贡献了青年智慧,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举措,既展现了高校服务地方的担当,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实现了多方共赢。
竞双语青春风采,映振兴时代画卷
学院实践队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紧密结合,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乡村国际传播。实践队员们走进泰宁县大田乡、上青乡和将乐县常口村等地,制作多个“美丽中国”原创短视频,以鲜活、生动的视听语言,展现中国乡村的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与智慧。通过“三下乡+专业竞赛”的融合,既提升了外语表达能力,又增强了跨文化传播能力,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播绿色希望种子,燃文明时代新风
乡村振兴,教育为基。实践队成员们满怀热情,走进泰宁县上青乡中心小学,为留守儿童们,打造了一堂“绿色梦想”主题支教课。
课堂伊始,队员们以生动的故事,引导孩子们认识保护家乡河流、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鼓励他们观察身边水环境,思考“我们能为小河做什么?”,激发孩子们守护绿水青山的朴素情感。一位儿童轻声说:“我家就在河边,以后我要认真爱护它。”这份源自乡土的责任感令人欣慰。
课程接近尾声时,一场别开生面的授带仪式温暖了整个教室。实践队员们郑重地将鲜红的志愿者绶带佩戴在孩子们的肩头。阳光下,那抹跃动的红色格外夺目,犹如一座无形的桥梁,将大学生们的志愿精神与乡村儿童的环保使命紧密相连。这一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意识,如同接力棒般在新一代手中传递。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明火种的播撒。当孩子们骄傲地挺起胸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条鲜艳的绶带,更是一个个正在萌芽的环保使者,他们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绿色动能。
实践队队长陈雨欣表示:“这次社会实践就像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让自己明白了,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组成,我们要做的是用语言架设桥梁,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听见中国乡村的振兴足音。”
外国语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的足迹,深深印刻在三明的山水之间、民心之中。她们以语言为媒,架设城乡沟通之桥;以文化为根,赓续红色血脉;以调研为基,探寻乡村振兴路径;以教育为钥,点亮乡村未来希望。展望未来,学院学子将把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转化为学习动力,进一步总结社会实践经验,推动成果转化,积极参与到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大赛等活动中,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中书写属于她们的青春篇章!
来源:福建江夏学院外国语学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