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7 06: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梁启超家训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见解深刻:
1. "明确核心内容与主旨:" "精准定位家训核心:" 梁启超的家训思想非常丰富,涉及读书、做人、治学、爱国等多个方面。你需要首先明确你选择聚焦于家训中的哪些具体内容?是强调“为学”的重要性?还是“修身”与“齐家”的关系?或是“爱国”情怀的传承?选择一个或几个核心点作为文章的主线。 "确立个人感悟与评价:" 读书笔记不仅仅是内容的复述,更重要的是加入你自己的思考、理解和评价。你认为梁启超的家训在当今社会有何价值?哪些方面值得继承?哪些方面可能需要反思?你的个人见解是文章的灵魂。
2. "深入理解原文,挖掘细节:" "阅读原文或可靠解读:" 不能凭空想象或依赖二手信息的拼凑。务必阅读梁启超的家书、家训相关文字,或者参考权威学者的解读和研究。了解他具体是如何论述的,用了哪些事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关注关键语句和事例:" 找出原文中能体现核心思想的关键词句,以及他教育子女的具体事例(比如他如何要求子女、如何与子女
拿你们(两个人)比你们的父母,已经舒服多少倍了,以后困苦日子,也许要比现在加多少倍,拿现在当作一种学校,慢慢磨练自己,真是最好不过的事,你们该感谢上帝。……你和希哲都是寒士家风出身,总不要坏自己家门本色,才能给孩子们以磨练人格的机会。
——梁启超写给大女儿梁思顺的信
梁启超谈教育
家庭是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皿、情感教育的孵化器,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梁启超极其重视家庭环境的营造,一直教导孩子不能忘记自己的家门本色,让他们像寒士一样勤俭朴实而好学上进。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梁家家风之一就是以国学经典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梁启超非常注意营造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进行人文底蕴的熏陶。他专门聘请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谢国桢来家里给孩子们讲课,办家庭补习班。给孩子的书信中,他也多次题诗写词,赠书送画,提醒他们学习国学经典,让他们临摹隶书碑帖拓片等,以各种途径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
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是梁启超给孩子们树立的第二个家风,他希望以亲情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家里每逢有人过生日,他都要召集全家人欢聚一堂,共同庆贺。平常吃饭,他会召集所有家人,包括亲戚寄养在这里的孩子,围着一个大桌子一起吃,其乐融融,好不快活。而从他的家书中,我们又可见他与子女们亲密友爱,那浓浓的亲情和和谐不言而喻。
要求子女养成节俭吃苦的习惯,是梁家的又一家风。梁启超希望通过这种寒士家风培养孩子们坚强的意志。他要求子女勇于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人格,认为孩子们吃点苦,对成长是很有益处的。这样的教育塑造了梁家子女强大的意志力,在梁启超去世后家境大不如前时,他们都能自立自强,勇敢面对挫折和困苦生活,继续踏实做事。
梁启超之所以如此重视寒士家风的培养,一方面在于亦儒亦农的贫寒家庭环境:梁家先祖本是中原南逃的难民,后来梁启超的祖父考中了秀才,给这个贫寒之家添了一些文化气息;另一方面是受中国以勤俭为美德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勤俭品格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儒家思想中塑造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拥有这种人格的先贤大儒早已成为后人学习和效仿的楷模。
追忆中华早期历史,尧、舜、商汤、周文王和周公等,无不是以勤俭起家治国并赢得人们敬仰的。到清末,名臣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也都是从艰苦的环境中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为官之后依然保持着勤俭、好学、进取的品格。梁启超深受他们影响,对子女的培养便格外重视寒士家风。
在当时,梁启超虽不是大富豪,但著书立说也有不少稿费,足以维持家庭富足生活。在政界,他曾是个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担任过一系列部级高官。在学问方面,他也绝对是大师级、泰斗级的人物。这样集合了政治资源、学术资源和财力资源的家庭,孩子们按理说可以坐享安逸生活,然而梁启超一直要求他们恪守家门本色,保持寒士家风。
抗战期间,梁思成和林微因夫妇被困在四川偏僻的李庄,身染重病,生活贫寒,只能靠典当衣物维持度日。但他们不抱怨、不沮丧,而是坚强乐观地面对一切,梁思成时不时还拿衣物跟孩子们开玩笑:“这件衣服可以'清炖'吗?”
家风是家庭对孩子影响最深远、最全面的地方,是一个家庭优良品行的集中体现。勤奋、简朴、诚实、善良……让孩子懂得这些,遵从这些原则行事,不但能培养他们热爱家庭、热爱父母亲人,还能让他们意识到家的重要性和传统道德品行的深刻意义,让他们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
梁思顺与她的子女
教子智慧点拨
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代,为了避免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对家族造成的影响,许多家族会确立明确的家风,这些家风以“家训”“家规”“家语”等众多形式流传下来,成为其后代遵守学习的典范。很多历史上有名的家族都有自己令人仰慕的家风。浙江名门钱氏家族,家风严谨,子孙个个谨遵家训,至今出了包括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等名人,令大家叹为观止。
这些都是名门望族、大家族,有十分清晰的家族继承,可以找到沿袭下来的家风家训,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而根本没有如此系统的家风传承的家庭该怎么办呢?
其实,父母们不必为此疑惑。家风虽然是中国古代沿袭下来的传统,却也是人制定出来的。一个家族最开始确立家风的时候,当时的父母一定是费尽心思、多方考虑后设定了家族风范,然后将其写出来,作为明文规定给孩子们观看学习。那么,我们现在的父母为什么就不能亲自给孩子们制定一些有助于其人格形成、健康成长的家风、家规呢?
再说,很多名门望族的家训、家规都来源于其家族历史上的某位有名人物。这其实是榜样传承的作用。清代林则徐以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彰显了崇高的爱国情怀,其家人以他的作风为标准制定家训,为后代树起一座伟大的道德丰碑,使其至今9代子孙代代都有科学家和政治家。
所以说,父母若能亲自给孩子确立家风、制定家规家训,不但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道德培养、品行锻炼的机会,还能使自己也从中受益——你得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思想文化会相互融合,很多中国人在这种冲击下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忽视了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培养。这种情形下,父母更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了解传统文化,懂得中华礼仪、道德的传承。
给孩子制定家训,和孩子一起制作家规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体会到那种传承感,感悟到家族的意义,更慢慢形成一种道德感。然后,在你制定的家训、家规的影响下,孩子会慢慢养成诸如勤奋、坚持思考、不说谎话等一系列好习惯。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是一个拥有良好品质、美好作风的人,是一个重情义、知恩德的人,是一个让人骄傲、终有成就的人。
梁思成与林徽因
教子笔记
1.和孩子一起制作家规的过程中,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明白这么规定的原因,这样他会更容易遵守。
2.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孩子遵从家风,父母要从小事教起,让孩子一点一点进步、领会,而不可急功近利,贪图快速。
3.孩子自身的一些闪光点或良好品行也可以成为家风的一部分。这样,孩子会很自豪地遵守并维护家风。
常要思报社会之恩
人物介绍
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在诸多领域均卓有成就,对当时和其后的知识分子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家庭背景
他不仅本人建树颇多,其子女也个个成才,或为建筑学家、或为考古学家、或为火箭控制专家等。梁启超一生都在为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十分注重把这种情怀传递给子女,培养他们常思贡献社会的品格。他在给子女的信中讲到: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这样的教诲在梁启超给子女们的信中俯拾即是,处处体现着家国情怀。
克己复礼 言传身教
谆谆教导
梁启超不仅仅对子女在言传上谆谆教导,更以身作则,注重身教。他在给儿子思忠的一封信中说到: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会受我这种遗传和教训,不会因为环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堕落的。1927年,时局动荡,战乱不已,梁启超又身处病痛之中。即便如此,他在一封给孩子们的信中说:我在今日若还不理会政治,实在对不起国家,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在信中梁启超痛感当时中国危机日深,“症候天天变,每变一症,病深一度,将来能否在我们手上救活转来,真不敢说。”但他仍保持一贯的积极乐观,告诫子女们,“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见,都不必管。”毕竟他坚信,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而他所能做的就是为这些事业,多培养几个人才。即便是家人担忧唠叨他的身体状况,梁启超还是要那样努力去做,多在学校演说,多接见学生等等,忧国忧民之情及社会责任感溢于言表。
以身作则
梁启超的言行对子女们影响很大,其子梁思礼曾说:他总是谆谆教导我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报效祖国。而他从父亲梁启超那里继承下来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爱国”,这也是他们全体兄弟姐妹所继承下来的宝贵遗产。
在梁启超“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的训诫之下,梁家可谓满门皆英才俊秀,其9个子女中有7人曾留学海外,却无一例外地学有所成后回归祖国,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做出了很大贡献,展现了强烈爱国情怀与贡献社会的良好家风。其中,梁思成、梁思永于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梁思礼于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门三院士。这些成就,显然与梁启超注重子女教育,以及良好的家训家风密不可分。
梁启超家训十则: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1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
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与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1927年2月6日
感言:梁启超用曾国藩名言教育孩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话意在说明,我们做事,不能叧想着回报、酬劳,更要想着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2
不要填鸭式的教育
“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赹多赹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感言:梁启超反对填鸭式的教育,他在书信中说得最多的是安慰、劝解的话,很少给孩子们提出什么具体的学习目标。
3
与子女做朋友
“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感言:10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模样,怕难于想象,从那些旧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长辫子、三寸金莲、长袍马褂和无一例外的呆滞的眼神。而此时的梁启超在给儿女的信中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baby”,梁启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与孩子们做朋友。
梁先生给儿女们的信比孩子给他的信多很多,作为父亲,亲自给孩子们写信,亲自与孩子们交谈,与他们谈学习、交友、恋爱、生活、政事等等,梁先生将每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家长作风,又与今日的家长拉开多大差距。
4
做家长要有趣味,养出的孩子才能有趣味
“能做成一部‘审美的’游记也算得中国空前的著述。况且你们是蜜月快游,可以把许多温馨芳洁的爱感,进溢在字里行间,用点心去做,可以是极有价值的作品。”
——1928年5月24日,致梁思成、林徽因
感言: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后,去欧洲度蜜月。他们的蜜月之旅浪漫而温馨,他们每去一个地方,都是有目的的考察。欧洲的经典建筑,让他们体会到了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这是一次空间的穿越,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游历。这种结婚旅行,比当下单纯为了新奇时尚的观光旅游更有意义。这是梁启超在书信里指导他们写游记。
5
做人要有几分“孩子气”
我说你“别耍孩子气”,这是叫你对于正事——如做功课,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要拿主意,不要依赖人。至于做人带几分孩子气,原是好的。你看爹爹有时还“有童心”呢。
——1925年7月10日 《致孩子们》
感言:梁启超说有两种孩子气,一种是仸性、耍小孩子脾气;另一种就是我们说的童心童趣。
6
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交替循环
“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思成你已经熬过三年了,这一年正该用火炖的功夫。”
——1927年8月29 《致孩子们》
感言:猛火熬和慢火炖,就是要我们处理好学习知识与消化知识的关系。
7
做官不是安身立命之所
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
——1916年10月11日 《致梁思顺》
感言:每个家长都有很多自己悟到的人生经验传给自己孩子,梁启超在给女儿梁思顺的信中说,做官容易让自己的人格受损,容易让人养成懒惰且巧滑,不是能够安身立命的领域。梁启超应该很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做官吧。
8
尽责尽力,就是第一等人物
“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叧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1923年11月5日 《致梁思顺》
感言:梁启超教育孩子,尽职尽责就是第一等人物,这个标准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非常高的要求。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干大事、创大业,其实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一个不懂得承担责任的人,即便做成大事,也会很快失败。
9
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
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因为他本勉强进大学。你们兄妹各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1928年5月13日 《致梁思顺》
感言:当时女儿梁思庄刚到国外学习,一时无法适应,梁启超在信中写道:“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凢,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可见梁启超关注的是孩子的基础是否牢固,而所谓的成绩和分数,不过是表面的东西。
10
通达、健强的人生观,是保持乐观的要诀
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乐观的。
——1928年5月13日 《致梁思顺》
感言:梁启超认为,给孩子树立通达、强健的人生观,比教育他们学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这种通达、强健的人生观能让孩子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帮助他们战胜困难。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