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网页版日记》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7 08:56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网页版日记》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使用网页版日记需要注意的事项的文章:
"点亮数字心灯:使用网页版日记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人选择将日记搬上网页,开启一段数字化的心路历程。网页版日记以其便捷性、私密性和一定的公开性(如果选择的话),吸引着无数用户。然而,作为一种特殊的记录方式,相比于传统的纸质日记,使用网页版日记时,确实需要注意一些独特的事项,以确保这段数字旅程既安全、顺畅,又能真正服务于你的内心表达。
"一、 隐私安全:构筑数字堡垒"
这是使用任何在线服务时最首要考虑的问题。
1. "账号安全至上:" 设置一个强密码,并定期更换。避免使用过于简单或与个人信息相关的密码。开启二次验证(Two-Factor Authentication, 2FA)能为你增添一道重要的安全屏障。 2. "仔细阅读隐私政策:" 在使用任何网页日记服务前,务必花时间阅读其隐私政策。了解平台如何收集、使用、存储和可能共享你的数据,特别是日记内容的处理方式。选择那些对用户隐私保护承诺更明确的平台。 3. "内容加密与存储:" 了解日记内容是否在传输和存储时进行加密。虽然不是所有平台都完全公开,但选择提供加密选项或采用良好安全措施的平台更为可靠。定期备份你的日记(如果平台支持或你自己有

手账,是日记回归吗?

一种叫“手账”的现象在国内流行开来。在被称为“数字原住民”的95后和00后青年人群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偏爱用纸和笔记录生活、管理时间,并以此作为彰显自我的标签。在部分社交媒体上,手账趣缘群体异常活跃,以手账为主题的创意产业和集市为城市文化风景新添一抹色彩。

做手账,被认为是这代青年的一种技术怀旧或传统回归,即反映出青年在快时代对“慢生活”的向往。面对数字科技带来的高速变化、不确定性和稍纵即逝感,青年人似乎需要从纸张、胶片、唱片等模拟技术的粗糙和笨拙中抓住一丝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手账在数字时代流行,究竟代表着怎样的青年文化心态?


作为舶来品和媒介组合的手账


从外表和功能上看,手账与传统日记并没有太大区别,那为什么国内手账圈不把它叫做“日记”,而是“手账”呢?

来源:视觉中国


“手账”是一个典型的日源词,它的字形是日本汉字,用来表示可随身携带、用以记录个人信息的小本子,但读音不是日语的“techo”,而是汉语拼音shǒu zhàng。采用这个外来词,显然是为了将手账与传统的日记区分开来。许多手账爱好者开始对做手账产生兴趣,大多来自他们追日剧时对其剧情的模仿,或从视频网站上看到西方年轻人的分享。其实,中国自唐朝开始就已存在日记文体。

仔细观察手账爱好者的日常使用,就会发现纸和笔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做手账这项活动的全部,而只是手账活动所涉及众多技术手段的一部分。换言之,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手账并非指代某个单一的媒介,而是一个由各种新旧媒介有机结合的媒介组合。

这个媒介组合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由纸、笔及基于纸质手写发展出的文具所组成的核心层;由手机、电脑和打印机等个人设备组成的中间层;由社交媒体构成的外围层。这三个层次分别承担手账的手工操作、素材收集和加工、知识分享三大功能,彼此环环相扣。

手账创意大多来自青年对互联网资源的共享和整合。纸质书写的意义产生于虚拟社交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和身份建构,数字技术在手账文化消费过程中没有被边缘化,而是起着结构性作用。


纸质手账的设计逻辑


市面上受欢迎的手账本外表朴实,其设计原理渗透着工业设计和数字技术的逻辑,体现出数字产品普遍遵循的两大原则:

一是数字化编码,即将连续和模糊的现象转化为非连续、量化的信息。大多数手账为实现时间规划的功能,会按照月、周、日对时间进行分割,用户只能在代表这些时间段的狭小空间内书写,自由的连续书写被片断式的填表和列清单取代。在记录方式上,流行的做法不是大段的文字表述,而是借助胶带、印章、贴纸等文具完成打勾、点顿、涂色、盖章等半自动化的打卡动作。

二是模块化管理,即将一个产品分解为独立的模块,模块之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打散重组,以便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更加灵活高效地适应应用场景的变化。比如,有的手账本以“日记、想法、生活三合一”作为分册模式,或是将封面和内页分开销售,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日历、方格、点阵、横条、空白等不同格式的内册,自由组合成一个手账本。


“精致女生”新标签


在页面设计上,手账不像书籍或是传统笔记本那样呈现为统一的空间,它更像是网页,被各种链接和排版打破和分隔。除了平面的书写,许多手账爱好者还会采用拼贴的方式将手机和网络上的素材搬运到纸上,或直接将车票、门票、奶茶杯垫等实物粘贴在一起,产生页面空间的多层叠加。

在感官体验上,高端的手账产品都会放大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体验,比如书写过程中纸张发出的唦唦声、皮革封面在反复使用后产生的温润感等等。

来源:视觉中国


相比主流的数字产品,女性化倾向在国内手账圈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手账爱好者是95后00后的城市女性,尽管在现实生活中采用纸质书写的男性并不少见,但“手账er”(特指喜爱做手账的群体)作为一种文化标签似乎已成为“精致女生”的专利。传统性别话语中对女性气质的刻板印象,为手账提供一种特有的手工感和怀旧感,使得这种渗透着数字逻辑的产品看起来像是数字时代的他者和例外。

我们恐难再将手账文化在中国新一代群体中的兴起,简单解读为对某种传统文化的回归,或者是与数字技术的断联和反叛。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一种传统的“慢媒介”,在纸和笔的外表之下运行的却是互联网条件下的数字逻辑。作为一种自我技术,它未必指向某种浪漫主义的人文理想。在手工感十足的封皮下,往往执行的是跟踪、打卡、复盘、分享等电脑式操作,记录的是对自我的数据化加工、存档和优化,以一种低技术的姿态顺应当今社会不断数字化和媒介化的趋势。(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2年第10期内容

作者:袁艳

丁刚:亲历西安疫情(我的日记之一)

来源:丁刚看世界

12月21日——12月27日

12月21日 冬至 星期二

今天接到短信,全市开始第二轮核酸检测。

早上发现一码通崩了。没有一码通,寸步难行。网上传出“要发誓做过核酸才能进楼上班”的视频段子,还上了热搜。据说是管理一码通技术人员的亲身经历,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但是,照顾岳母的阿姨回来说的就一点也不幽默了。她为了做核酸检测,在寒风中排了一个多小时,快轮到了,忽然说网断了,做不成了,只好去另一个检测点,继续排队。

这两天有关西安疫情的信息在朋友圈传播很快。前几天听说太白印象城的盒马关了,因为有查出的阳性人员去过。这是离我住处最近的一家盒马,今天在小区门口碰到盒马快递,问了一下,说是线上订购已经恢复,随即订了些蔬菜和水果。

下午去附近一家医院,刚走到大门口,就看到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拉起了封锁带。里面也有一些人被挡住出不来。说是接到紧急通知,要立即关闭,进行消杀。回住处后接到电话,方知是前几天在医院做核检的人员中发现了一例阳性,医院要关闭一天消杀。

午休后看到不远处丁字路口有很多穿防护服的保安,他们拉起了警戒线。随后又有货车运来绿色隔离板,将对面小区封闭。在网上看到消息,我住处对面的几条街是阳性人员频繁活动区域,已被确定为封控区。还算幸运,我们这幢楼恰好就在隔离区外。

走上去问了值守人员,说是从明天零时开始,封控区内所有人员不得外出,外面的人也进不去。如果要去医院看病或有其他紧急事项,需要社区 证明方可出入。

附近街道的商店、餐馆全部关闭。在这些商店和餐馆工作的服务员,很多都来自周边农村,他们的收入不过是三五千元,现在碰到疫情,估计连老家也回不去了,周边各地都在严密防范西安出来的人。晚上又看到附近城中村住着的很多建筑工人,提着衣物和大包大包的方便面、快餐食品离开,说是怕封在里面就出不来了。他们只能去工地暂住。如果下一步是全市封控,这些人群的生活才是最需要关注的。

下午去看岳母。正值下班时间,南门一带的街头依然是车水马龙,有些小店还开着。古城墙上的灯亮了,挺温暖的。有公交车驶过,车身上的广告词是“古城长安,长来常安”。

车过长安大学,看到学校已经封闭,附近的文艺路也已封路。路口处站着很多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如临大敌。晚上收到在文艺路一学院工作的朋友发的视频,救护车接连不断地开进一个小区,将阳性人员转出隔离、救治。

当晚发布了20日查出的阳性人员的轨迹,很多人都去过各种各样的面馆,其中第9例前几天午餐吃的全是面条:12日biang biang面,13日西府面道(以臊子面为主的面馆),14日削筋面,15日牛肉拉面,16日刀削面,17日西府面道。足可见“面”对西安人有多重要。

晚上气温降到零下,从窗户看到外面街头值勤人员在昏暗的路灯下走来走去,很感动。

12月22日 晴 星期三

一夜安静。

去年疫情期间也曾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但那时附近区域平安无事,晚上人来车往,十分热闹。

旁边是西安最大的城中村——沙井村。去年我们晚上散步有时还进村看看,各家小店都在经营。今年完全不同,这里成了封控区,有一种让人心慌的寂静,左邻右舍的一点点响动都觉得很敏感。

沙井村。丁刚 摄于2021年12月24日。

早上去了昨天临时封闭的那家医院,门诊已对外开放,但门口处盘查很严。患者不多。沿街的商店餐馆全部关闭,街上行人、车辆稀少。

下午看到通知,零时起全市防控升级。这些天全靠在盒马上订菜订食料,下午突然发现新鲜蔬菜全没了,有点紧张。立即下载了华润万家的APP,一试,还行,随即订了一些蔬菜。

晚上八点多去岳母处,街头车辆很多,环城路上多个路段堵车。经过一家大蔬果店,里面灯火通明,人头涌动,朋友圈里有人说,很多人怕明天小区不让进出,赶着抢购。政府的通知说,全市粮、油、菜、蛋、奶等供应充足,价格基本平稳。

有一点担心,快递小哥明天还能及时送货上门吗?

这波疫情来得比较猛烈,没想到会传得这么快,今天的消息说昨天一天就有52例,加上前两天的,一共是142例。仔细看看,大多都是轻型,只是这些人的活动范围比较大,涉及很多超市、商场和饭馆,而且到现在为止,传播链条也不清晰。

西安是个人口千万的大都市,出了142个阳性,整个城市封控,肯定要付出很大代价。

下午有记者打电话来问我当地情况,我说,我们防了两年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内大城市做到疫情期间病员得到及时救治,百姓生活稳定,最大限度减少死亡率,已经不难了,各地都有充分准备。现在的问题是要精准防控,精准救助,精准隔离,这才是考验西安的关键。

现在西安发现的病例绝大多数都是轻型,大多数人都已经打了两针,有些人还打了三针,采取什么办法能做好防治,是一个急需各方专家研究的问题。希望西安此次应对的实践可以给全国其他大城市提供参照。

网上出现了一些评论西安防疫的帖子,感觉现在评这个事有点像站着说话不腰疼,还是太早。西安现在肯定也是在摸索,虽然国内有些成功经验。病毒是在变化的,对病毒的研究也没有完全跟上。

从两年来的情况看,西安是做的比较好的,累计确诊几百例,死亡只有3例,1200万人口的大都市能做到这一点,的确不易。无论是放到全国,还是放到全球去看,都是很不错的。

刚刚看到美联社21日的报道,美国疾控中心的死亡统计数据负责人安德森称,2020年,新冠疫情是造成约35.1万美国人死亡的根本原因。今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35.6万人,最终数字可能会达到37万。两年相加就是72万。

12月23日 星期四 晴

一天紧张,快递断了。中午订餐,无骑手接单,晚上订餐,无骑手接单,退款。朋友圈里也传出无骑手接单的消息,打电话给订餐的饭馆,回话说,一桌子订单,无骑手接单,接着就发过来一张照片,可见10多个订单摆在桌上。

盒马、华润万家无人接单,甚至连便利店也无人接单。只好下挂面。

到了这个时候,才知道快递小哥有多重要。他们不仅是中国经济的支柱,简直像血液一样奔流在遍布中国的血管之中。

任何一个城市,一个小区在准备实施防控管理时,都应当将确保快递畅通列入其首先考虑的事项。

目前,全球很多国家都面临新冠肺炎的冲击,对比中国与美国、日本、欧洲国家等发达国家的防疫,很多人看到的是中国政府的大投入、强有力的执行力。快递业似乎被忽略了。

其实,中国的防疫离不开快递。让隔离和封闭在家中或小区中的人们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没有快递是不可能做到的。

很多国家之所以难以实现更为严格的隔离,不仅是因为它们没有像中国的街道办事处那样的基层组织,而且也因为没有遍布全国各地的、迅捷畅通的快递网络,无法保证每一户家庭都能足不出户就得到基本的生活用品。

快递是今天中国城乡的一道风景线,在疫情中空荡无人的街道上,看到快递小哥的身影,就像看到了希望一样。但是,快递业在中国的发展目前正面临升级的问题。一方面,几百万快递哥成为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动力。另一方面,他们的社会保障也有待纳入国家体系,尤其是应当让他们和其他行业的工人一样,享受到各种必要的保险。

希望这两天西安的快递断链能给其他地区提个醒,一定要事先想办法建立稳定的快递链。从长期看,还要给快递小哥们提供必要的社会和医疗保障。

西安街头。丁刚 摄于2021年12月24日。

12月24日 星期五 晴

23日零时,千年古都西安因疫情按下暂停键,全市实行封闭式管理。

快递恢复了,盒马恢复了,华润万家恢复了,京东到家也有一些门店恢复了。看到楼下不停地有骑手出现,不再紧张了。一问,原来是昨天都去做核酸检测了。

早上7点就在盒马订了些蔬果,怕不保险,还在京东到家的一家网店上订了些菜肉,百元起送。其中,一根葱3.9元,两根香菜7.8元,排骨半斤35.3。预订时选了送达时间是下午2点到5点,过了5点还没有发货信息,便打电话过去,对方忙音。后看到网页上有了信息,说是正紧张备货,保证送到。晚上8点多,菜肉终于送到。娃娃菜变成了半棵白菜,香菜也蔫了。但不管怎样,“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了。

小区昨天开始执行每户两天一人出去购买生活用品的规定。

中午在附近饭馆订了四个菜,有鱼有肉。下单后打了电话,接电话的人很有底气地回话说,能订就能送!

附近沙井村出了3例阳性,列入中风险地区,封了。徐家庄也封了。这两个城中村,一个是电影《沙井村之恋》的拍摄地,一个因电视剧《装台》而闻名。里面居住着成千上万的务工者,据说最多时,一个沙井村就有10万人之多。随着他们开始居“家”隔离,往日繁华热闹的高新区也坠入从未有过的寂静。

有西安人发短视频,说原来以为艰苦奋斗才能换来“想睡到啥时就睡到啥时的幸福”,现在不用奋斗就享受到咧。

这不过是调侃而已。谁都知道,只有不为明天发愁的寂静,才是能让人享受发呆与美梦的温床。沙井村和徐家庄的务工者们恐怕没有这个本钱。

写了一首诗,借用电影《沙井村之恋》的片名。

所有的响动/沿着窄细的巷道散去/灯光,拽着喧闹的市井声/在浓雾中沉落/空气变得缄默/黄昏的悠闲/忽然那么陌生/像徘徊的异乡人/找不到落脚之地/家乡的意象/如枯干的树叶/固执地晃动/隔离板外的树上/心,漂浮着/目光停留在/四周楼顶串起的彩灯/今晚梦中/有哪一盏可与家人分享/如果闻到/楼下小店肉夹馍的飘香/晨光或许就能撞开/这难以承负的寂静

晚上看到一个不好的消息:顺丰开始停止对西安地区的收寄和投递,在北京医院开的药可能发不过来了。

12月25日 星期六 小雪

下雪了。早晨起来,看到沙井村口保安的透明塑料棚差点被风吹翻,里面的工作人员肯定会很冷。

市政府发通知,今天中午启动新一轮全员核酸筛查。

盒马24小时发货,西红柿五斤84元,订了五斤。

昨天全国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87例 陕西78例,西安73例。一位在空军军医大学工作的亲戚说,已经开始全员征集志愿者医疗队。

下午两点多,物业来人敲门,在楼下做核酸。要在72小时内连续做三次。

最新消息,截至12月24日,西安市全市共划定封控区235个,封控13.95万人。

市里已经动员了很多志愿者参加到防控人员的队伍中,外地也开始支援西安。在我们楼下做核酸的工作人员中,就有在楼里居住的一位年轻人。很多社区都有居民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

看到街上连续有大巴通过,原以为是被隔离的阳性人员,但仔细一看,里面坐的全是穿防控服的医务人员,他们正奔赴各个检测点。有朋友告诉我,很多人接到通知就立即放下手头工作,一个小时后上车前往检测区域,需要什么可以告诉家人,由后勤保障车随后送过去。

12月26日 星期日

昨夜下雪,早晨渐晴。

昨天下午两点做的核酸,结果上午11点还没有出来。在一周内我已遭遇两次核酸无结果,一次是因为一码通崩了,这次一码通没出问题,但结果怎么也刷不出来。没有核酸结果,哪家店都不会让你进。等结果出来了,48小时也差不多到了。而结果迟迟不出只会加重人们的焦虑。

朋友发来美国纽约人们欢庆圣诞节的视频。看上去美国恢复了常态。但暗藏着的病毒真的不会像以往那样的强大吗?其实直到现在也没有科学家的明确答复。

西安的做法有一定的根据。那些在网上随意发表评论的人如果到现场看一下,就知道为什么必须采取严格及时的隔离。

我所在的雁塔区和附近的高新区既有高楼大厦林立的商务区和购物中心,也有几个像沙井村、徐家庄这样的城中村,里面住的人太多,条件很差。病毒一旦传播,会迅速蔓延。让大家和病毒“和谐相处”吗?谁又能确保病毒不会变异而导致死亡率上升呢?

12月27日 晴 星期一

早上凭医院挂号信息签了出门证,物业人员电话请示社区主管后开了证明。

街上几乎无车、无行人。过一大路口时,警察查验了小区出门证和48小时核酸证明。

医院关门。返回时再遇两次检查。据说今天市区设了55个检查岗。本打算去看岳母,只好放弃。

下午在盒马订了菜肉,但不知能否送到。

微信群里开始出现“没菜吃了”的呼声。快递又断了,各个小程序和APP都无法下单,或是下单后显示无法配送。

由物业发起,楼里的居民都加入了朋友圈,开始商议购买水果蔬菜和食品。封闭期的自救很重要,朋友圈为大家提供了条件。只要能保障网络联通,这么多人在一起商量,总会找到办法的。和西安的朋友沟通,几乎全都进了小区的朋友圈,大家除了传递信息外,也在想办法购买急需品。

问了朋友,说是盒马、华润等都在恢复中,政府已经特批了这些商家和企业营业,但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人手不够,尤其是配送。

今夜零下7度。楼下守护在隔离栏旁的工作人员,白色防护服外套着黑色的棉衣,在路口走来走去,坚守在岗位上。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