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想象文读书笔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7 11:44

精心挑选《想象文读书笔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想象文(通常指小说、童话、科幻、奇幻等)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有深度、有见地、条理清晰的文章:
"1. 明确阅读目的与核心内容:"
"带着问题阅读:" 在阅读前或阅读中,思考你想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是了解一个奇幻世界?感受人物的情感?学习某种写作技巧?思考某个社会议题?明确目的有助于你更有针对性地做笔记和写作。 "把握核心情节与主题:" 梳理故事的主要脉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明确故事的核心冲突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提炼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基调或想探讨的问题。这是你作文的中心思想来源。
"2. 精准摘录与记录关键信息:"
"摘录精彩片段:" 记录下你认为写得特别好的句子、段落,特别是那些能体现人物性格、展现独特想象、营造氛围或点明主旨的语句。标注页码,方便后续引用。 "记录人物分析:" 关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内心变化、人物关系以及作者如何塑造他们(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他人评价等)。 "记录关键细节与象征:" 想象文常常运用丰富的细节和象征

【奇妙的想象——统编三下习作展示】李依轩《神奇的书包》二十四

【奇妙的想象——统编三下习作展示】李依轩《神奇的书包》(二十四)



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下学习,让孩子们爱上语文和作文,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妙笔生花,我会写:本次习作是想象作文《奇妙的世界》

统编教材三下第五单元围绕“奇妙的想象”这一主题,编排了五个板块的内容: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五个板块的先后顺序安排,蕴含了达成习作目标的内在学习逻辑,即由感性到理性建立对想象的认知、循序渐进地习得想象表达的能力和方法。

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小真的长头发》《我变成了一棵树》《一支铅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前两篇是第一板块的“精读课文”,后两篇是第四板块的“习作例文”。

其基本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精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想象神奇,知道想象源自内心,激发想象欲望,在阅读体验和参与故事建构中感受想象的乐趣;

“交流平台”则通过话题的方式,分享对想象的体验和认识,进一步激发每个人内心的想象欲望,将对想象的感性体验上升为初步的理性认知;

“初试身手”顺应了学生内心的创造欲望,为学生提供了初步实践的机会,激发语文学习热情;

“习作例文”提供了两个方面的思维支架:

一是在遇到“命题式”想象作文写作任务时,如何通过对题目的提问打开思路,放飞想象;

二是可以通过那些不同的方式展开想象,创造想象故事;

“习作”是在前面系列言语活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运用,完成习作任务。这样,循序渐进地落实了以阅读促想象,以想象促表达,以表达体验想象的乐趣和价值。


自己选择一个题目,写一个想象故事,要大胆想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想象作文要求:请你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编一个故事。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老师给方法和提示。注意故事要清楚,完整,语句通顺。


亲爱的孩子,我遇见你的时候,风在耳畔轻唱,天空格外晴朗,每一寸的光阴里都含着墨香。遇见的都是天意,拥有的都是幸运。感恩今天的遇见,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神奇的书包

李依轩





‎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神奇的书包虽然只有鞋盒大小,但功能却异常强大。它不仅具备打伞、整理、拾取等功能,而且这些功能都由一块纽扣大小的芯片来操控。有了这个书包,再多的困难也只能成为旁观者。‎

‎如果你在上学或放学途中,突然遇到倾盆大雨,不必惊慌,只需轻按背带上的按钮,书包盖上便会像变魔术一样“呼”地弹出一把大雨伞。到那时,许多同学可能会想与你共用这把伞。你也无需担心伞的大小,因为这把伞足够大,能容纳十个人在其下避雨。‎

‎每天放学,同学们都必须在二十秒内整理好书包,装好外衣。而你就不用着急,只要按一下背带上的蓝色按钮,一双小巧的机械手就会从书包中伸出来,快速又整齐地放好书本。在这个时间里,你可以慢慢穿上衣服,你穿好衣服了,书包也就整理好了。‎

‎如果在上课时,你的笔掉在了很远的地板上,不要着急,你可以拍拍左侧的书兜,里面会有一只机械手伸出来,去拾取地上的物件。这样你就不用下地去捡。这个功能,既节省了人力,又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还有一个有趣的功能,如果你忘带跳绳或篮球了,可以对书包左侧兜说我忘带什么了,兜里就会弹出你想要的东西,但不能是玩具哦!‎

‎ 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更多的梦想,创造出更多神奇的发明!‎









创意作文,语文素养:关注课外阅读、专题写作、思维导图、文学常识、历史典故、古诗词等培养语文能力,让你的孩子能说会写!

写作最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美国将母语分为“阅读”和“写作”两门独立的课程,这充分体现了写作的重要性。日本的教科书,作文教材分量远远超过了阅读教材。一直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主要以人文主题组建单元,“习作”没有独立的教材,也缺乏相应的训练序列,只能附着在“阅读”后面。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重阅读轻习作的状况,“习作”无形中成了“阅读”的附属品。统编教材设立习作单元,旨在提升习作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虽然,习作只是一个单元,但这已是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大胆创新和重要探索。



精彩链接,点击浏览:

【“画”作文】创意作文展:《一所奇妙的医院》(一)统编教材三下第五单元《奇妙的想象》统编教材三下第五单元《奇妙的想象》

【创意作文展示】想象文 颠倒村(一)

【创意作文展示】想象作文 新鹬蚌相争 (二)

【创意作文展示】想象作文 奇怪的大树 (三)

【创意作文展示】想象作文 我有一把魔法伞 (四)

【创意作文展示】想象作文 迷路的小星星 (五)

【创意作文展示——想象作文】韩乙宁《一颗滚来滚去的土豆的命运》 (六)

【创意作文展示——想象作文】胡炎析《善良的国王》 (七)


【创意作文展示——奇妙的想象】谭龙旭《颠倒村历险记》三下单元文 (八)

【创意作文展示——奇妙的想象】胡炎析《母鸡飞上天》三下单元文 (九)

【创意作文展示——奇妙的想象】石易林《比树高的蚂蚁》三下单元文 (十)

【创意作文展示——奇妙的想象】许嘉桐《胆小如鼠的老鹰》三下单元文 (十一)



【奇妙的想象——统编三下习作展示】周唯《 水果们的音乐会》(十三)

【奇妙的想象——统编三下习作展示】刘艺涵《小树的心思》(十四)

【奇妙的想象——统编三下习作展示】杜朗慕《手罢工了》(十五)

【奇妙的想象——统编三下习作展示】杨佳雯《手罢工了》(十六)
【奇妙的想象——统编三下习作展示】张奇《宇宙的另一边》(十七)

【奇妙的想象——统编三下习作展示】王佳怡《滚来滚去的土豆》(十八)

【奇妙的想象——统编三下习作展示】赵艺博《滚来滚去的土豆》(十九)

【奇妙的想象——统编三下习作展示】宋悦《滚来滚去的土豆》(二十)

【奇妙的想象——统编三下习作展示】冯嘉瑞《滚来滚去的土豆》(二十一)

【奇妙的想象——统编三下习作展示】曲开源《滚来滚去的土豆》(二十二)

【奇妙的想象——统编三下习作展示】曲开源《飞起来的小公鸡》(二十三)



童话让孩子们相信,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关心你了,你难过时,还有天上的云为你落泪;你沮丧时,还有路边的花为你加油。欢迎赏读关注我的学生们的优秀作文展示!

《读书》新刊|李竞恒:书同文:秦汉之际的想象与真相

宋儒说“三代之时,天下书同文”(《容斋随笔》卷五),虽也能得到殷周以来甲骨、金文材料的印证,但东周尤其是战国以来,列国文字高度分裂,秦始皇又最终统一了中国文字这个说法,也早已成为公认的历史定谳。在历史教材中,有一个著名战国时期七种“马”字的写法,最后统一为秦文字“马”的例子,长期作为这一历史进程的生动注释。段玉裁说:“以秦文同天下之文。秦文,即下文小篆也。《本纪》曰二十六年,书同文字。”(《说文解字注》十五卷上)秦朝在官方层面,以小篆取代了东方六国文字,并颁布李斯《仓颉》、赵高《爰历》、胡母敬《博学》,又通过“以吏为师”,将其作为天下人学习并掌握秦文字的教本。秦对文字的统一,也是对各类制度统一进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八年,在《琅琊刻石》中又强调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是秦朝的重要功业。但具体详究历史细节,会发现秦朝并未真正实现“书同文字”,甚至在秦末楚汉之际,六国文字还发生了复兴与回潮。如果不是刘邦集团的最后胜利,中国文字的发展与“书同文”进程走向,可能会是一个未知之数。


里耶秦简的一些文字材料,似乎能佐证秦朝严厉推行秦文字的进程。如简J1(8)134是秦始皇二十六年九月书写的,而“书同文”的政令发布于该年的春天。如果这些秦文字是楚国本地旧地文职人员书写的,那就可以看出秦推行书同文的高效和严苛,因为这些属于非常熟练的秦文字了(王焕林:《里耶秦简校诂》,168页)。在里耶秦简8-461木方上,还详细记载了秦朝对文字统一后的各种细节规范,将一些战国楚文字的残留剔除出去,如云梦睡虎地一些早期秦简中的“野”字,继续沿用楚文字“埜”的写法,在此被要求以从“田”的“野”字取代,并进行了规范化。“这个变化完成的主要途径,应是在‘以吏为师’的教育模式下,众多秦吏对文字的大量使用和传习”(陈侃理:《里耶秦简与“书同文字”》,《文物》二〇一四年第九期)。另外从湖南益阳兔子山古井出土简牍来看,从楚文字到秦文字的转变,速度也很快,如七·一五简,是双面书写的,一面写着楚文字,而另一面则是秦文字的“郡县”二字(《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九号井发掘简报》,《文物》二〇一六年第五期)。一枚被重复利用进行书写的楚文字竹简,在不久后就被用作秦文字的书写,这种情况应该是在短期内发生的。


双面书写的七·一五简,左图为楚文字,右图为秦文字的“郡县”二字


秦对六国新统治地区推行和关中地区一样的行政与律令运行制度,而秦律令、文书、户籍、档案等科层组织运作的载体,都是以秦文字书写的。秦和汉初对基层书吏的文字训练要求颇高,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的规定,是“能风(讽)书五千字以上,乃得为史”,至少能熟练掌握五千个以上秦文字能力的人,才能成为基层令史,投入到庞大的秦制政府机构运转之中。这一汉初法律的要求,应当是继承了秦律的规定。


由于秦对东方六国地区的迅速占领,熟悉秦文字书写者数量不足,因此秦朝将关中内地犯过错的秦吏,不断投放到六国新占领区,作为“新地吏”加以使用。如岳麓秦简一九二六就规定,因弄虚作假逃避职责被处罚的吏,要被罚到六国地区作为“新地吏”工作两年;简053-054记载冤句令司马庆因考核造假,被罚“以故秩为新地吏四岁”。“新地吏”带有很强贬黜意味,甚至与“戍边”相及(张梦晗:《“新地吏”与“为吏之道”》,《中国史研究》二〇一七年第三期)。大量有违法记录的秦官吏,被贬黜投放到新占领的六国地区担任“新地吏”。这也表明,标准“秦制”运转需要足够数量熟悉秦文字,以及以秦文字为载体书写律令、文书、户籍、档案等文本的庞大人群与机制。因此不惜以“戴罪立功”的方式,将大量原关中秦地的秦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方地区。


岳麓秦简对原关中秦地的秦吏被罚为“新地吏”的记载




在原六国地区的社会层面,除了接受过秦文字训练的东方本地吏,如刘邦、萧何、曹参之类人物,能勉强参与秦制的运转,但实际在社会层面上,六国文字仍然以半公开的方式,被人们继续使用。东方六国文字和秦文字差异很大,从构形、表音到造字的文化心理结构,都和秦篆字之间有很大差异。从秦文字角度看,很多六国文字十分奇怪,如“数”写作双首持牛角下面一个口,“胜”是乘加一个力,“旧”是丘加一个心,“厚”是一个石加一个主,“仁”是一个身加一个心,“诛”是一个豆加一个戈,“厨”是一个肉加一个豆,“暴”是一个武加一个虎之类。抛弃熟悉的六国文字,去接受和使用一种新文字,对一般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从社会惯性的角度,东方地区的人们,在社会和私下生活领域,仍然继续使用六国文字。


即使是在秦朝担任刀笔吏,勉强能使用秦文字的六国遗民,也仍然无法完全流畅地使用秦篆,而是保留着使用六国文字的惯性。如龙岗秦简文字中,就有一些六国文字的残余,特别是齐文字、三晋文字。龙岗秦简的抄写者,很可能就是齐国人或三晋人。在入秦以后“书同文”,勉强学会了秦篆,但是痼习难改,书写中仍然不时夹带六国古文(赵平安:《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377—378页)。从很多秦与汉初简帛材料来看,这种情况是广泛的。“秦统一全国,‘书同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而六国遗民却积习难改,在日常书写中不时使用原本就写习惯了的文字,以致秦和汉初及其以后的文字出现今古杂糅的现象”(黄文杰:《秦至汉初简帛文字研究》,34页)。里耶秦简的发掘报告中也指出,第五层秦简的文字带有楚文字的书写特征(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发掘报告》,179页)


《汉书·楚元王传》记载刘交和鲁穆生、白生、申公等人一起,跟随浮丘伯学习《诗经》,一直到公元前二一三年,“及秦焚书,各别去”。在入秦的八九年时间内,刘交和儒生们在东方地区,继续学习和使用东方六国文字,如齐、楚之类文字书写的《诗经》。公元前二一一年,有陨石坠落到前魏国区域的东郡,当地有人在陨石上刻字“始皇帝死而地分”(《史记·秦始皇本纪》)。刻字者当为六国中的三晋遗民,在出土秦律术语中,属于“纵人”的身份。其刻石的文字,也当为六国古文中的三晋文字类型。甚至陈胜、吴广为宣扬“大楚兴”,而书写“鱼腹丹书”,应当也是使用了楚的文字,而戍卒中的识字者应该也能认读这些楚文字,才因此产生出广泛的宣传效应。


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楚文字书写的《诗经》


这些情况都表明,秦朝时东方六国地区,存在着相当数量习惯性继续使用六国文字的人群。即使成为秦吏,不断书写秦文字,但他们最熟悉的书写习惯,仍然是六国文字。从秦朝时项梁能“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或从蕲狱掾曹咎、栎阳狱掾司马欣等人帮助犯法的项梁脱身等事例(《史记·项羽本纪》“集解”),都能看出秦在六国地区统治能力的薄弱,甚至千疮百孔。从云梦秦简《语书》等材料,也能看出秦官方对楚地“恶俗”“邪僻”“淫失”的厌恶,但在实际管制上力所不逮的状态。在此背景下,秦朝的“书同文字”政策,其实并没有能够达到真正取代六国文字在东方地区社会上的使用。


从田余庆《说张楚》一文提出楚汉之际很大程度是战国时代国际关系的重演与发展以来,很多学者都注意到这一时期,带有“重回战国”的色彩。随着秦末反秦战争的演化与“重回战国”,蛰伏状态的六国文字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一些出土材料能反映这种趋势。如一九七一年山西榆次发现秦汉之际墓葬,其中有“安国君”印。该印在文字方面,仍然保留着战国时期六国文字的风格,而不同于秦的小篆。这正是在秦楚之际,对于六国文字的复旧(张颔:《“安国君”印跋》,140页)。另有一件新见的秦汉之际楚文字的官印,印文为“上(柱)邦家事(士)(玺)”,按照秦文字读法就是“上柱国家事玺”。上柱国为楚国的官职,楚文字写为“上邦”。该印糅合了楚文字、秦文字的写法,仍以楚字为主,当为西楚的印(王磊:《从一方新见玺印谈楚官名“柱国”》,《出土文献》二〇二四年第二期)


秦汉之际的楚文字官印“上柱国家事玺”


秦楚之际六国文字的重现,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出现了与秦文字的杂糅现象,不再像“书同文”之前那样,秦篆与六国文字之间的判然不同。“秦朝覆灭以后,六国文字曾有短暂的回潮,但由于入秦有年,故而这些‘六国文字’也或多或少受到了秦文字的影响。”(田炜:《古玺探研》,32页)楚汉之时,刘邦曾听从郦食其的建议,“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史记·留侯世家》)。当时重建六国后裔为王,并“趣刻印”的印文,应该就是这类以六国文字为主,并杂糅了秦篆的文字。




但是战国以来,秦文字所绑定的演化路径,就是和“秦制”的律令、文书、户籍、档案等高效率行政、军事动员体制高度绑定在一起的。秦文字伴随着“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而古文由此绝矣”(《说文解字注》十五卷上)。考古所见秦墓中出土简牍材料,几乎都是律令、文书、档案、日书、家信、医方之类,而没有《诗》、《书》、诸子“百家言”等学术书籍,可以印证“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韩非子·和氏》)的记载。从考古材料来看,目前所见战国时期《诗》、《书》、诸子“百家言”等学术思想著作,都是用六国文字书写的,而非秦文字。汉时河间献王重金所得六国古文书写的简帛书籍,为《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等(《汉书·景十三王传》)。而孔壁藏书,据李学勤先生研究,也是六国古文的楚文字、齐鲁文字为主(李学勤:《论孔子壁中书的文字类型》,见《中国古代文明研究》,201页)


鲁壁,据说此为孔壁藏书的发现地


长期以来,秦文字、六国文字分别倚靠的演化基本路径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六国文字为保存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与自由争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行政与军事动员,以及对资源、人口、财富的汲取能力而言,秦文字所绑定的户籍、档案、图书、律令、文件等体系,以繁复的档案登记,与严酷的律令动员高效率,早已是一套高度成熟的运转机器。迅速掌控这套战争机器,是楚汉之际,在政治和军事上以最高强度动员能力,通过高效汲取,最终获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而刘邦集团,在入关之时就迅速洞察了这一战争能力的秘密。萧何作为以“文无害”而著称的秦吏,自然深谙秦制强大的潜在动员能力。在入关后,“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史记·萧相国世家》)。这些用秦文字书写的律令、户籍、文书,是刘邦集团能继承秦制,在“后战国时代”迅速成为第二个秦国并最终再次征服六国地区的关键。即使是在刘邦集团最低迷的荥阳对峙时期,依靠这套汲取机器,仍然能够“转漕关中,给食不乏”,“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史记·项羽本纪》《汉书·高帝纪上》)。这种严酷且高效的军事动员能力,将秦地老弱人口源源不断地汲取为战争资源,正是依靠巨量秦文字承载的户籍档案、文书,以及秦文字书写而维系的律令体系。萧何在汉二年“为法令约束”,就是重建秦律,并增加《兴》《廐》《户》三篇的九章汉律。萧何的九章律几乎就是秦律翻版,包括汉初《二年律令》这样的法律与秦律之间具有高度的前后继承关系。“汉承秦制”的制度因袭可谓一脉相承,秦文字承载的军事、政治机器帮助刘邦集团,以消耗性和总体战的方式,最终击败了西楚。


随着消耗战的不断持续,刘邦集团对秦地不断汲取的兵员补充,楚汉后期的汉军中下层成分中,旧秦民、秦人已经成为汉军的重要骨干。田余庆、陈苏镇也都指出,汉灭西楚及东方诸侯,其实是第二次秦灭六国(田余庆:《说张楚》,见《秦汉魏晋史探微》,26页;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65—68页)


汉律几乎完整继承秦律,甚至包括继承了秦朝的《挟书律》。秦《挟书律》所禁毁的《诗》《书》和“百家言”类书籍,几乎全部是以东方六国文字书写的简帛。《挟书律》的废除,要晚到汉惠帝四年三月“除《挟书律》”(《汉书·惠帝纪》)。换言之,楚汉战争中刘邦集团的占领区,到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在位期间,以及汉惠帝在位的前三年,以六国文字书写的各种学术类书籍,都是遭到严格禁止的。这类书籍在楚汉之际的西楚,与一些东方诸侯国区域内,则伴随着六国文字的短暂复兴,而产生过合法的传播。但从汉二年的公元前二〇五年,到惠帝四年的公元前一九一年这十五年之间,在这一长时段的时间内,汉集团只允许秦文字所承载秦律体系、政令、文书的合法运作。即使是识字的人群,在这一框架下,也自然被大量隔离于六国文字短暂复兴的影响之外,唯独熟悉的便是秦文字,从而形成长远的效应。如汉初马王堆墓葬出土的《老子》《黄帝四经》等“百家语”书籍,都是以秦文字书写的,说明秦文字也覆盖到了汉朝“除《挟书律》”之后的学术文化领域。


马王堆出土《老子》帛书乙本




只有在“第二次秦灭六国”,并终结了“后战国时代”这一大背景下,才能理解秦文字所对接的政治、军事体系,最终战胜六国文字短暂复兴浪潮的这一历史。


汉初时黥布之叛,军阵“置陈如项籍军”,其军事组织与文化还带有西楚的残余。但随着异姓王的陆续灭亡,西汉同姓王国在制度、律令方面都奉行汉法,也能得到考古材料的证实。如益阳兔子山古井出土西汉长沙国律文简,“赎耐者,耐以为隶臣妾”,“寇隐官坐亡罪隶臣以上,输作□”等与汉《二年律令》几乎相同。汉文帝司法改革,将肉刑改笞,也见于长沙走马楼西汉简,说明“诸侯王国与汉郡同样施行了改制律令”(《长沙市走马楼西汉古井及简牍发掘简报》,《考古》二〇二一年第三期)。这些都显示,秦文字承载的汉律令,其实覆盖了包括同姓诸侯国在内的整个汉朝。从国家制度而言,秦文字的“书同文”,彻底覆盖和统一了整个大汉。


长沙走马楼古井中的西汉司法简牍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成长出的下一代人,如晁错之类,对于六国文字已经十分隔膜。太常派遣晁错到齐人伏生那里读受《尚书》,齐文字对他来说已如天书,最后只能听九十多岁的伏生口授,并通过伏生之女“教错”,以秦文字加以记录(《史记·晁错列传》“正义”)。自此之后,六国文字书写的“古文”,成为极少数顶尖学者,才掌握的“冷门绝学”。所谓“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帝时……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得见之”(《三国志·魏书·刘劭传》注引《文章叙录》)。孔子后裔大儒孔安国懂六国古文,“以今文读之”(《史记·儒林传》),司马迁也通过孔安国处学得六国古文(《汉书·司马迁传》“年十岁则诵古文”,王先谦《补注》:“史公从安国问”)。一直到西汉晚期刘向、刘歆父子,也是通过“陈发秘藏,校理旧文”的“绝学”渠道,才得以窥见六国文字的文本世界。进而在东汉之后,又产生古文经学。


古画中传授《尚书》的伏生


六国文字最终成为极少数顶尖学者的书斋绝学,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完全沦为“死文字”。这也意味着,西汉王朝以“第二次秦灭六国”的势态,并依靠秦文字维系的成套制度建设,建立起大一统的王朝,才真正实现和奠定了后世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东亚汉字文化圈“书同文”的基本框架与面貌。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