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思维与设计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7 15:41

3招搞定《思维与设计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思维与设计》(或者任何以思维与设计为主题的书籍)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观点有深度:
1. "明确核心主题与目标读者:" "精读而非泛读:" 不要只读皮毛,要深入理解书中关于“思维”和“设计”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核心理念、理论、模型或案例。找出作者最想传达的关键信息是什么。 "确定焦点:" 一本书可能涉及很多方面,选择你印象最深刻、最有启发或与你自身领域最相关的几个点作为重点来写,避免面面俱到但都浅尝辄止。
2.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标准结构:" "引言:" 简要介绍书籍的基本信息(书名、作者、大致内容领域),并清晰地提出你的核心读后感观点(Thesis Statement)。说明这本书给你带来了什么最重要的启发或改变。 "主体段落(分点论述):" "结合原文:" 不要只谈自己的感受,要引用书中的关键概念、理论、实例或作者的观点来支撑你的论点。可以适当引用原文(引用时注意规范),但更要用自己的话转述和解释。 "分析阐述:" 解释这些概念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开启精彩人生旅程——读《人生设计课》有感

2024年8月19日。原本打算下午开车带妻子到体育公园锻炼,但天气转变,下起了大雨,只好在家中用手机阅读了1个多小时的电子书,所阅读的书仍然是美国人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俩人合写的那本书,即:《人生设计课:如何设计充实且快乐的人生》(简称《人生设计课》)。

这次阅读,我仍然重点研读该书的“引言”部分,通过阅读,我初步知晓了关于“像设计师一样思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所谓“像设计师一样思考”,是指:不仅要想象与现实无关的有趣事物,还要创造新事物(原型)并进行测试。设计人生的目的在于让人生充满乐趣和意义。两位作者认为:精心设计的人生是有意义的生活,“包括你的经历、冒险、成败,让你变得更强大的艰难时刻,以及取得成就时的满足感”。他们指出:所有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失败和挑战,即使是精心设计的人生也是如此。为了掌握人生设计的过程中所需的技巧和方法,以便自己设计好自己日后的退休生活,我将两位作者在该书引言中关于如何“像设计师一样思考”的理论要点提炼为如下五个方面:

一、学习设计师的思维模式——创造与测试

两位作者指出:设计师并不是在“思考”他们未来的人生路,他们是在“创造”前进的人生路。这意味着,他们不仅凭空想象出许多和现实世界(或者真实的你)没有任何关系的有趣的事物,还创造新事物(两位作者称之为“原型”),并进行测试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体验到很多乐趣,也会不断修正和完善他们自己的想法。

同样,当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或职业时,也需要像设计师一样,先创造出一个原型,然后进行测试。这个原型可能是一个新的职业计划,也可能是一个新的生活方式。通过不断地测试和修正,我们可以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

二、设计人生的着力点——找到所热爱的工作与事业

对于大部分上班族而言,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每天至少花8小时工作。因此,工作和事业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设计人生的焦点。工作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快乐,这是生活的意义所在;但也有可能带给我们无尽的痛苦,让我们感到上班的每一分钟都是煎熬。

然而,经过精心设计的人生绝对不会令我们感到枯燥、乏味。我们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憎恨的工作上,而是应该通过设计思维来找到一份真正热爱的工作,或者在工作中找到热爱的部分。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三、设计思维的五种基本心态

两位作者在引言部分还介绍了设计思维的五种基本心态:保持好奇、不断尝试、重新定义问题、专注和深度合作。这五种心态如同五个设计工具,我们可以用它们来建造一切,包括我们热爱的生活。

一是保持好奇。好奇心能够帮助人们挖掘事物的新鲜感,激发人们探索的欲望。当我们对周围的事物保持好奇时,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好奇心也会让我们“好运连连”,因为我们会更加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机会。

二是不断尝试。两位作者指出:设计师都乐于探索和尝试,他们会创造一个又一个原型。虽然经常失败,但他们从不放弃,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我们也应该勇于尝试新的事物,不要害怕失败。因为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都会让我们更加接近成功。

三是重新定义问题。重新定义是指设计师转换其思维模式,摆脱困境的方法。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寻找答案,而是应该先重新定义问题。通过重新定义,我们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关键点,并找到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法。

四是专注过程。生活常常是复杂而混乱的,但我们必须学会“放手”——不要纠结于自己最初的想法,放弃那个“不错但并不精彩的”解决方案。有时,令人惊艳的设计可能诞生于混乱之中。因此,我们应该专注于过程,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不是纠结于最终的结果。

五是深度合作。最伟大的设计需要许多人的深度合作和一个团队共同完成。同样,我们的生活也需要与他人的深度合作。我们应该学会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四、激情是美好人生设计的结果

很多人都会陷入一种思维误区,他们认为只要找到让自己充满激情的事情,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然而,两位作者却并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讲,当他们尝试了某件事后,他们便会对这件事产生兴趣,进而去掌握它、精通它。由此可见,激情是一种美好人生设计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寻找激情上,而是应该通过尝试和精通某事来产生兴趣。当我们对某件事感到精通和自信时,激情自然就会涌现出来。

五、精心设计的人生是有意义的生活

精心设计的人生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它可以让我们的信仰和行为实现和谐统一。当我们拥有了精心设计的人生时,我们会感到生活充满了乐趣和意义。即使面临失败和挑战,我们也会勇敢地面对它们,因为它们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一部分。

两位作者指出:他们合作出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广大读者设计出专属于读者自己的精彩人生。这是一个既有趣又充满无限惊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远离我们的“舒适区”,但这也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通过付出努力、采取行动,我们将逐渐领悟到:发现自我和了解自己的过程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非同寻常的影响。

总之,“像设计师一样思考”是一种强大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塑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通过掌握设计思维的五种基本心态,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创造机会、找到激情并实现有意义的生活。因此,我要通过学习和践行《人生设计课》书中的理论和方法,为自己设计出一个充满意义、乐趣和幸福的退休生活。

我从《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学到了什么?

作者|梅园

前言

人生设计课的导师们认为,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今天最受欢迎的10种工作中,有6种在十年前甚至都不存在。一个基于过去想象的初心,需要用人生设计的思维重新定义,才不至于在人生中做出刻舟求剑的行为。

我与斯坦福的缘分-2007年

2004年,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教授戴维·凯利(David Kelley)创办了D. School(斯坦福大学哈索普莱特纳设计学院),并在D. School讲授关于设计方法论的课程,他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设计与咨询公司IDEO的创始人。这个学院面向斯坦福大学所有的研究生开放,很快就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学院之一。

2007年1月,我作为清华-斯坦福STEP交换项目的中国学生成员之一,去往美国加州进行学习与企业访问。第一次体验了斯坦福的课堂,亲身登上胡佛塔,与STEP的中美同学一起拜访了Googel,Yahoo,Facebook ,Ideo,Levis,Accel等美国硅谷的创新公司。

2007年@斯坦福教室——个人报告

2007年第二期STEP项目中,中美同学被分为十个小组,每组有清华和斯坦福的学生各两名。

十个小组的项目主题涉及: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Supply Chain(供应链),Healthcare( 医疗保健),Nike/Consumer Goods(耐克/消费品), Internet/Technology(互联网/技术), Infrastruture/Telecom(基建/通信), Consumer Goods/P&G(消费品/宝洁), Entrepreneurship(创业), Private Equity(私募股权), Leadership/HR(领导力/人力资源)

我和清华同学伟强,以及斯坦福的Nick和Sarah,组成了第8小组,小组项目为创业方向。我们当时联系了两家中国企业,一是智联招聘(Sarah通过唐宁沟通,2006年唐宁创立宜信),一是百度(Nick通过认识的麦肯锡合伙人联系李彦宏)。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作为学生,也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去接触知名人士。

因为Sarah毕业后要加入一家PE公司,我第一次知道了两个概念:VC(风险投资)和PE(股权私募)。

所以2007年春天我回清华后,也选修了台湾教授Philip Lin在清华开设的第一堂《Venture Capital》课,拿到了一个最佳成绩。我毕业后的目标是加入一家中国企业走国际化,当年的我也没有前瞻意识到风险投资将在中国的发展,故没有选择在2007年进入风险投资行业。

所以,2007年,我与斯坦福的缘分,是结识了一群斯坦福年轻的精英们,尤其是我的buddy同学Nick和Sarah。

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两点:

一、作为学生,也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去接触知名人士。

二、在美国创新硅谷里的人,生下来第一天就放眼世界,布局全球!

我在2007年的遗憾,没有机会去听D. School的设计方法论。

读《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2015-2019年

我作为清华-麻省理工联合培养的MBA学生于2007年毕业,之后加入了联想全球消费市场部,有幸成为了联想消费品牌创建及欧美上市推广的初期核心团队成员之一。2015年重返母校经管学院任职于职业发展中心,成为了一名职业发展咨询顾问。

在为几百位有3-10年工作经验的MBA学生职业咨询的过程中,我时不时会把《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拿出来看一看,也重新思考我的人生设计。

这些来询者的问题中,基本为:

  • 我如何才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甚至是热爱的工作?
  • 我如何才能创立一番伟大的事业,过上美好的生活?
  • 我如何才能平衡好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关系?
  • 我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我如何才能变得苗条、性感,并拥有巨额财富?

除了最后一个问题,上述其他问题都可以在《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中找到答案!

人近中年的读后感与感悟-2020年

案例1:专业与择业

A君,地质大学毕业,毕业后加入了某国企地质机构,但是他不喜欢研究地质,尤其不喜欢国企的人际交往氛围。他想要跳出现有的圈子,却又不知道该去向哪。

书中观点:在美国,只有27%的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和他们所学的专业有关。“你学什么专业,你将来就做什么工作”,以及“大学代表了你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随后你的人生就会充斥着无尽的工作和烦恼)”,这显然是两个错误的观念,我们把它们称为“思维误区”——这些谬论误导了很多人,使他们无法设计自己想要的人生。

思维误区:你的学位决定你的职业生涯。

重新定义:3/4的大学毕业生最后从事的工作都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无关。


案例2:成功与幸福

2007年推出首部作品《遇见未知的自己》的张德芬,曾当过风光的台视新闻主播,又到美国深造,担任某知名公司营销经理,却以忧郁症收场。

最终,张德芬搬到北京郊区做了四年的家庭主妇。“所有的外在光芒淡去,内心却感觉在充电。感觉把自己拉到最低,没有企图心。”2002年,全家搬回北京,从那个时候,她决定全力追求内在心灵的世界。

书中提到的雅尼娜,35岁,经过十来年的付出,她实现了每一个“预定目标”,名牌大学、一流法学院、结婚、事业——每一件事都准确无误地按照她的计划进行。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和努力付出,她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一切。雅尼娜的人生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然而,她早上醒来时是一副成功人士的模样,但到了晚上临睡觉前,却总是纠结辗转,感觉自己似乎失去了什么。在拥有了一切的同时又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该怎么办呢?

思维误区:获得成功就会感到幸福。

重新定义:真正的幸福源于设计有意义的人生。


案例3:年龄与改变

我遇到过一个年长的来询者B女,接近退休,在一个高校的岗位上干了30多年。

从表面上看,她可以安然退休,领着不错的退休金,子女也都成年。她说,近几年,她会在凌晨两三点惊醒,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生活?可是我都过了这么多年,我能做其他什么?”

书中观点:在美国,年龄在44~70岁的成年人中,有超过3100万的人想要拥有一种“返场事业”—— 一份既可以体现个人生活意义和社会影响力,又可以继续赚钱的工作。

在这3100万人中,一些人虽然已经找到了他们的“返场事业”,但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而且他们对在这个年龄做出太大的改变感到恐惧。

思维误区:太晚了。

重新定义:设计一种自己热爱的生活,何时都不晚。

结语

过去,职业咨询师会问你:你在当前的人生阶段最需要什么?

但这个问题的答案经不起仔细推敲,同时,它也是个玄学问题——如果你要做件改变世界的大事,这个阶段就是要不管钱财多少,不求岁月静好,只求全力发展;但是,如果你准备小富即安,现在已经是平稳状态,那就要稳扎稳打、娶妻生子,才不辜负你的美好人生。

现在,问题又绕回来了:你究竟最适合什么样的生活?

其实,“最适合”本身就是一个坑,因为“最”是极端词,而“适合”是动词。随着你不断地成长,做成了一件又一件事,能力和资源不断提升,“最适合”的答案也在不断变化,永远定不下来。

《斯坦福人生设计课》介绍设计思维的5种基本心态,并教会大家如何应用它们进行人生设计。这5种基本心态分别是:好奇心,努力实践,重新定义,专注和深度合作。


✨ 我是梅园,从国际化市场经理人,转为高校职业咨询顾问,再转为教育与职场领域的独立讲师/咨询师/高报师。欢迎关注@梅园聊职场,让我们一起,更好地成为自己!✨

一个基于过去想象的初心,需要用人生设计的思维重新定义,才不至于在人生中做出刻舟求剑的行为。你可以用5种设计思维建造一切,包括你热爱的生活。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