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7 19:29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如何写好译林牛津小学英语5B作文的建议,涵盖了需要注意的关键事项:
"写好译林牛津小学英语5B作文需要注意的事项"
小学五年级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译林牛津教材的作文训练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运用到实际表达中。对于5B的同学们来说,虽然面临的学习任务有所增加,但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依然可以写出清晰、流畅、得分的作文。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注意事项:
"一、 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Understand the Prompt)"
1. "读懂题目:"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认真读题,弄清楚作文要求写什么内容(比如描述人物、地点、事件,或写简单的书信、看图作文等)。 2. "抓住关键词:" 圈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这些词通常是作文的核心内容,必须包含在内。 3. "确定文体和时态:" 弄清楚需要写哪种类型的文章(记叙文、说明文等),并注意使用正确的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 4. "注意字数要求:" 有些题目会规定字数范围,写作时要心中有数,避免写得太短或太长。
"二、 理清思路,列出提纲 (Plan Your Writing)"
1. "构思内容:" 在动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王爱琴
摘要:小学英语写作教学是课程标准对学生语言技能的一项要求。学生由于受自身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的限制,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充分关注并加强课堂写作指导。本文以两节小学英语单元话题写作指导课为例,探讨了写作指导的相关策略建构,即采用写前引导、铺垫;写中巡视、指导;写后评价、反馈的三阶段写作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写作水平。笔者建议,教师在写作指导时要把握好力度,还需加强学生的课外英语自主阅读。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言技能;书面表达;策略建构
一、引言
“外语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运用语言进行口头交际和笔头交际的能力。从小学英语教学开始,写作就应该是教学的一部分”(鲁子问、康淑敏,2008:220)。所谓写作是指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是口头表达的一种升华。作为英语课程意义的写作,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要求使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的一项学习活动。
二、写作指导的意义探寻
(一)全面发展语言技能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一种书面表达,是课程标准对学生语言技能的一项要求。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它们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教育部,2012:12)。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应达到《英语课程标准》中二级语言技能“写”的目标要求:1.能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常用的标点符号。2. 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和祝福语。3. 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教育部,2012:14)。基于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认识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为促进学生英语技能的全面发展而开展好英语课堂写作教学活动。
(二)增强书面表达能力
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需要不断提升。尽管小学阶段英语写作要求相对较低,作文篇幅也较短,但是限于学生自身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让他们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存有一定的实际困难,而且在其写作过程中客观存在一定的写作障碍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词汇问题
“词汇是句子的组成部分,是文章的基本构成要素。写好一篇作文不仅要求拼写准确,词的用法也要正确”(鲁子问,2010:185)。有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注意区分字母大小写,不会正确使用英语标点,单词与单词之间没有保持一定的间隔。句子开头第一个单词首字母不大写,句尾没有标点符号。由于英语词汇量不够,写作时用词不当或找不到适当的词表达句意,一些常用或不常用的词汇往往会出现拼写错误等现象。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具体示范与指导。
2. 语法问题
语法不规范是影响英语写作能力发展的另一障碍因素。句型结构、语法规则是人们组织词汇、句子进行言语表达的基础。要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关注语法和句型结构的教学。学生由于课外接触英语的机会较少,缺乏一定的英语语感,因而,在连贯的语篇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中文思维的影响,出现句子结构混乱、不符合英语习惯的汉语式表达(鲁子问,2010)。这同样需要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加强指导与规范。
基于以上两大客观存在的写作障碍因素,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采用过程定向写作教学模式,将指导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写作过程,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降低写作困难。
三、写作指导的策略建构
英语写作教学指导课在小学英语学习阶段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应该为学生建构相应的写作指导策略。有效借助教材文本中相关单元话题来设计写作任务,上好单元话题写作指导课,给学生创设写作的实践机会。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实效性强的写作活动,促进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一般情况下,一堂独立、完整的写作指导课型往往采用写前、写中、写后三阶段写作教学模式。下面以小学《英语》4下 Unit5 Seasons(中年级)、和《牛津小学英语》5下Unit 8 At the weekends(高年级)两节英语写作指导课为例,对课堂写作指导的策略建构做一具体探讨。
(一)写前——引导、铺垫
写作前要做好铺垫,加强引导。听读侧重于语言输入,而说写侧重于语言输出,说通常又是写的前提。因而,教师进行的教学活动应自觉遵循这样一个语言基本学习规律而开展。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语言水平,创设恰当的写作情境,设计多种易于学生接受且充满趣味的活动形式,充分激发出他们的话语表达欲望。
欲速则不达。学生动笔写作前不可以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重点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激活话语储备,明确话语内容,提供范文赏析。否则,写作指导将流于形式。
1. 激活话语储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话语储备包括所学单词、短语、句型和日常交际用语,这些语言对他们的话语输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欠缺,话语表达便会变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
(1)看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重感性认识,其认知过程带有明显的直观性。因而,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主题,为学生提供形象的画面情景,让他们通过观看激活相关话题。例如,小学《英语》4下Unit 5 Seasons写作教学(下同)在Warming up环节,让学生在优美的视听空间欣赏四季歌谣:Four seasons Spring is showery, flowery, bowery. Summer is hoppy, croppy, poppy. Autumn is wheezy, sneezy, freezy. Winter is slippy, drippy, nippy. 在谈论spring(weather, view, clothes, activities, ...)环节前,观赏春季美景组图。这些视听活动使话语主题“季节”在学生大脑中得到了聚焦。
(2)说
学生在获取形象感官体验之后,还需进一步激活话语储备,让他们以说的形式将语言表达出来。例如,在关注“季节”话题后,首先采用合作方式“和你的小伙伴来讨论下你最喜欢的季节”让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分享。同时提供部分语言支架,促进话语输出,如: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I like ... bes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 It’s ... What can you see/eat/drink in ...? I ... What do you wear/do in ...? 之后,进行话语游戏活动“Whose hand?”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信息:Do you like summer/ ...? Is it cool/ ...? Do you play football/ ...? 找一找这只小手是谁的。找到后再介绍小主人最喜爱的季节:This is ...’s hand. ×× likes summer ... It is hot ... He/She can go swimming, drink ice tea ... 通过以上两项口语表达活动,学生的话语思维被有效激活,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为之后的笔头输出在语言上做好了部分铺垫。
(3)听
听也是一种重要的话语输入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效集中注意力,通过听觉进一步以篇章形式获取完整的话语信息。例如,让学生通过听力形式完成一首四季诗歌: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 Spring, warm spring! The trees are green. The flowers are nice. Welcome, spring! I like summer. I can go swimming. I like summer. I can eat ice creams. I like summer! Which season is the best? I have fruits, I pick apples. Autumn is the best! Snowy winter, snowy winter. It is white. I can ski, I can skate. I like winter. Colourful seasons, colourful life.通过小诗填写,学生的词汇量得以有效拓展,为之后的笔头输出扫除了部分单词拼写障碍。
(4)读
读是最基本的话语输入方式,通过朗读,可以有效扩大词汇量,增强英语语感。例如,优美的诗歌语言可以通过有声朗读进一步体验其语言韵味。在学生校对完四季诗歌的填写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优美地“将你最喜欢的季节小诗给你的同桌听”。通过学生之间的主体性朗读与相互评价,其话语表达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丰富,句式表达也增强了灵活性,为之后的笔头输出在句型结构的运用上提供了保障。
当然,以上只是列举了部分教学活动形式,为了有效激活学生的话语储备,课堂上还可以采取唱、演、画、做等其他活动形式,但并非多多益善,还需教师依据具体写作教学内容加以合理取舍,以最优化的手段达到最佳教学状态。
2. 明确写作内容
写作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认知能力,否则就会造成图式的空缺,造成无话可说(鲁子问、康淑敏,2008)。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写?需要教师的写作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符合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要求,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起到主体参与作用。教材文本话题大多数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学习能力编排的。因而,紧密结合单元教学主题进行写作教学指导是切实可行的,关键是如何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生活体验,使话题写作做到深入挖掘。教学中可以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强化。
(1)以生活经历为明线——言之有物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也是多姿多彩的,“一人一世界”,让他们介绍各自的生活经历,可以进一步丰富写作素材。例如:《牛津小学英语》5下Unit 8 At the weekends写作教学,教师在学生写作前充分关注其生活经历,让他们相互谈论自己的周末活动。学生在介绍过程中有效发挥了话题功能,学会了用语言“做事情”:I usually ... / I have a ... / I can ... / I can’t ... / I play ... with ... .
(2)以主题升华为暗线——言之有理
每篇文章都应体现出明确的写作主题,或感性或理性,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应该引导他们升华写作主题,避免写作纯粹的流水账式的或者无病呻吟的文章。例如:小学《英语》4下 Unit5 Seasons写作教学,写作前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服装设计”任务:你能为家人设计一件漂亮的衣服吗?引导学生思考:a. What clothes do you want to draw? b. What colour is it/are they? c. Who do you want to design for? d. Which season can he/she wear it/them? 然后,通过话语支架让学生进行表达:This is a/ a pair of ... It is/They are ... It’s/They’re for ... She /He can wear it/ them in ... 该语段输出有效升华了写作主题,提升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写作只有做到有话要说,有话想说,才能确保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鲁子问、康淑敏,2008),这样的文章才具有阅读价值和分享意义。
3.提供范文赏析
范文赏析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写前活动,它是提高学生写作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技术性指导工作主要体现在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谋篇布局过程之中。
(1)中年级——侧重结构布局
文章讲究结构布局,即外在形式。小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写作,在文章的结构布局上还缺乏一定的整体性与条理性。例如:不知道如何分段,不会合理采用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基本结构形式。文章中缺乏总起句、中心句、总结句等。这些都需要教师逐一通过范文加以引导。例如:小学《英语》4下Unit 5 Seasons写作教学,教师以爱心卡片出示自己“最喜爱的季节”范文,带领学生共同阅读加以分享:I like spring best. It is warm. Sometimes it’s rainy. I can see green trees and beautiful flowers. I wear coats and jackets. I fly kites. I go boating. And I can have picnics. How happy! Oh, I like spring! 接下来逐步指导文章基本布局:This is the title. This is the topic sentence. I use different drills. I show my love. I use three paragraphs.使用不同符号标注,附加中文说明,整体结构布局如图3.1.3.1.1,通过如此细化指导,学生便可模仿该文的结构框架。
(2)高年级——侧重内容组织
文章注重内容表达,即内在形式。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对于文章的基本结构已有所熟悉,但对于文章内容的选取往往不够合理、精准,语言的表达缺乏一定的层次性,语段之间也缺少必要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教师需要在文章的内容组织上通过范文加以重点引导。例如:《牛津小学英语》5下Unit 8 At the weekends写作教学,教师出示自己的下水文,带领学生一起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层次,以思维导图形式加以板书如图3.1.3.2.1,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与连贯性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有效强化,增强了写作的条理性。然后,再次回到全文,将整个文章的段落层次加以标注,依次为:title标题、beginning开头、the body正文、the end结尾,这样,文章的主体脉络层次就清晰地凸显出来了,学生也更容易模仿架构了。
(二)写中——巡视、指导
写作中要做好指导,加强巡视。学生在动笔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要表达的内容转化成文字。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成为一名积极的促进者,为学生做好以下三项服务工作,使他们的文章写作水到渠成。
1.缓解紧张气氛
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出一个温馨、积极的课堂写作氛围。可以通过播放轻音乐,让学生在优雅、舒缓的环境中放松心情,保持心境,舒展思绪,获取写作灵感,增强写作的流畅性。
2.呈现写作提示
尽管写前教师进行了范文写作技巧讲解,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需进一步在他们的实际写作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打开写作思路。
(1)出示小贴士
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呈现的学习小贴士是对学生英语学习技巧与策略的指导,突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将语言知识学习与学习策略结合起来。两节展示课中的小贴士细化了写作要求:①同学们,你能模仿老师的文章,写一写你最喜欢的季节吗?相信你一定可以!②写作要拟定题目;简单列出提纲,记下关键词;开头总起;结尾点题。③注意标点、拼写并且让文章变得有意思。写好后,可以读给你的伙伴听,一起分享、一起改进自己的文章。④遇到不会写的老师可以帮助你,你还可以看书问同学。课后,也可以查字典或上网查询。通过以上温馨提示,学生进一步获取了写作动力,掌握了相关写作策略。
(2)板书主题词
对于主题作文而言,写作具有明显的规范性,它设定了写作的大致内容,围绕这一主题,相关主题词得到有效集中,给学生板书呈现,能较好地规范写作思路,确保主题鲜明,不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例如:《英语》4下 Unit 5 Seasons写作教学,板书呈现如图3.2.2.2.1,通过以上主题词的板书,学生的写作素材得到了保证,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3.加强巡视指导
学生在自我实际写作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应加强书面指导,和学生并肩作战,努力将各种写作困难降低到最低程度。写作中往往会出现生词拼写问题,教师应及时加强巡视,与学生近距离交流,在黑板上建立一个“单词银行”,随时板书新词,帮助学生解决词汇拼写这一“拦路虎”。另外,巡视期间,如发现全班性的共性问题,如语法、时态上的错误,应该及时统一加以纠正。还有,对于班级中的部分英语学习后进生,更应该倾注力量,进行特殊照顾,从文章的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都需不厌其烦地进行面对面地细化指导,这样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范围内缩小他们与其他学生的差距,减少其焦虑感和挫败感,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写后——评价、反馈
写作后要加强评价,做好反馈。教师应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将部分学生的作文现场进行适当点评,做一些方向性和技巧上的引导,为进一步修改奠定基础。当然,评价的主体应实现全员参与,包括教师、学生本人以及其他学生在内。
1. 学生自评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座位上重新阅读自己的文章,检查一下书写是否端正;有无文字缺漏或拼写错误;内容是否可以适当增删;结构布局上是否可以适当调整等,尽量先获得自我认可。
2. 学生互评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座位上两两结对,相互交换,阅读对方的文章,指出文章写得好的地方以及还需进一步修改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将自己的文章放在投影展台上供全班同学阅读,评价写得好的地方,共同学习借鉴,同时也广泛吸取修改建议。
3. 教师评价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写作过程中的巡视结果,选取部分优秀作文进行作品展示,带领学生一起欣赏,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激发其写作热情。评价过程中,向学生指明文章好在哪里?为什么好?模仿语文学科中作文批改的方式,用符号划出好词好句,优美段落,从细节处给学生以最直观,最直接的反馈与指引。
通过以上评价反馈,学生获得了二次修改文章的动力与方向,应该说其写作能力也在修改中获得了提升。
四、把握写作指导力度
任何事情都需讲究适度,对教师来说,写作指导也应正确把握好指导力度。虽然说学生的语言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引领,但过犹不及则会导致学生话语能力的缺失。教师应避免指导过细,让学生缺乏自我个性;避免限制过多,让学生缺乏生活真实感受;避免主导过强,让学生缺失想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自由的写作氛围,让学生在写作中放飞想象,抒发自我。
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除了需要借助教师的课堂指导,更离不开他们的课外英语自主阅读。只有言语输入量远远超出输出量,才可能使写作变得得心应手。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记,一方面积累好丰富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掌握好灵活的表达方式,只有坚持长期有效的阅读积累,才能真正提升英语写作水平。
五、结语
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小学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既是英语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是全面发展学生语言技能,增强其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训练方式。由于小学生受现有知识水平及英语语言能力的影响,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存在两大实际困难:词汇问题和语法问题。为了更好地减少以上两种写作困难,本文力图通过借助教材文本中相关单元话题写作指导课的教学实践活动做一定的探索,建构一定的写作指导策略,即在写作前做好相应的引导、铺垫工作。通过看、听、说、读等形式充分激活学生的话语储备;明确写作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基础,让他们有话要说,有话想说;提供范文赏析,让中年级学生学习如何布局文章结构,让高年级学生学习如何组织文章内容。在写作中做好指导,加强巡视。为学生营造宽松、温馨的课堂写作氛围;为学生呈现写作提示,出示写作小贴士,板书写作主题词;为学生排除词汇拼写的“拦路虎”,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在写作后加强评价,做好反馈。实现评价主体的全员参与,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以多元化的激励评价方式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增强他们的写作自信。万事过犹不及,写作指导也需要教师正确把握好指导的力度,既要让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有所获益,也要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自主思维,充分彰显自我个性。当然,除了课堂,学生长期的课外英语自主阅读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两相结合,才能长远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峰,齐迅. 英语(四年级下册)(第2版)[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2]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鲁子问. 英语教学论(第2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鲁子问,康淑敏. 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齐迅,何峰. 牛津小学英语5B[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Wang Aiqin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have a good grasp of written English as a language skill. However, the poor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students generally have difficulty writing in English. Therefore, teachers ough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problems and give proper advice during the class. The article seeks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to be employed during writing instruction. The strategy, which contributes to improving students’ writing skills, consists of three steps: inspiring and paving the way before writing; giving some suggestions while making a tour in the classroom; assessing and giving feedbacks after writing. Meanwhile, teachers should have an idea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guidance goes and students are also supposed to do some English reading by themselves after clas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English; language skill; written expression; strategy construction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6年第4期)
记者 | 林子人
编辑 | 黄月
经典文艺作品遭到意义解构,被人以令人大跌眼镜的方式重新评判,成为了近年来屡屡在中文互联网内出现的怪现状。两则最新案例日前被网友发现并引发了新一轮热议。@WeLens 发布了一组抖音上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评论截图,评论纷纷表示马文才才是那个应该嫁的对象,“祝英台和马文才是有婚约的”“小时候觉得马文才很坏,现在才发现马文才才是那个值得托付终身的”“我喜欢马文才有钱有势最重要他爱我”。无独有偶,有豆瓣网友也在电视剧《红楼梦》的弹幕中看到了这样的评论——“宝玉应该努力仕途经济才能保护女孩子们。”
与此同时,通过女团节目《青春有你2》出圈的网红林小宅爆出与一个男生的亲密照,因她之前刚宣布跟交往多年的男友分手,众多网友讥讽其“无缝恋爱”,怀疑她“劈腿出轨”。从祝英台应该嫁马文才、宝玉应该努力仕途经济到女明星被指“无缝恋爱”,这些评论织成了一张严密的道德之网,其重重审判同时指向虚构和真实的两个世界。
平等个体之间的真挚感情能够超越金钱、家庭、权力等一切外在桎梏——这一长久以来被奉为圭臬的现代爱情观,在当下似乎正遭遇越来越多的质疑与嘲讽。社交网络和视频网站评论区里的质疑者,以一套前启蒙时代的、浸淫着父权价值观的话语,挥舞起了道德裁判的大旗。年轻一代因此被指责太过保守,甚至有博主形容其为“数码牌坊,赛博猪笼,电子裹脚布”。
由于缺乏系统性分析,指向所谓“年轻人”的责备其实太过泛泛,我们还很难确定发表保守言论的网友的真实年龄分布。但网络舆论无疑正呈现出越来越保守的态势,在这一令人惊讶的趋势背后,更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社会心理的某种重要变化。在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试图分析浪漫小说/言情小说叙事的泛化,指出女性欲望、父权制和通俗文学之间的勾连;在第二部分,我们尝试将私人领域道德化的趋势,置于市场经济时代的婚恋焦虑以及国家意识形态收紧的大背景下展开更深入的讨论。
“‘封建礼教’在过去是个贬义词,现在则是一部分网友要主动遵守的。”自媒体人萝贝贝如此感叹当下的网络环境。包括她在内的许多评论者都发现,异性恋关系的道德正当性成为了当下不少中国观众评判文艺作品的唯一尺度。他们的评判标准一方面极端理想化(强调“一生一世一双人”,男女双方都不得有任何感情瑕疵),另一方面又极端现实(对物质基础、尊卑秩序的无限强调)。这一评判标准制造了无数“弹幕三观警察”——有人指出《大宅门》中的杨九红是痴心妄想进入白家的无良妓女,《橘子红了》中的秀禾与老爷的弟弟相恋是不知廉耻的渣男渣女,《泰坦尼克号》和《乱世佳人》都是小三偷情的故事……
这种对异性恋关系既理想又现实的矛盾想象,与一种类型文学传递的情感结构与价值取向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浪漫小说。在中国的语境里,浪漫小说以“言情小说”之名成为了通俗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百年现代史的背景下,言情小说及其爱情观曾有其革命性的一面,在建立现代公民主体性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斯坦福大学汉语与比较文学系教授李海燕所指出的:随着20世纪初浪漫主义自由恋爱理想和弗洛伊德性欲理论的输入,鸳鸯蝴蝶派的言情小说大行其道;在五四知识分子将“爱情”视作自由、独立、平等的象征后,浪漫爱情更是与构建现代民族国家中同等、公平的公民身份紧密捆绑,与儒家社会的等级秩序、人际关系和封建礼教形成鲜明对比。现代中国“浪漫爱情”之概念的形成,因此被打上了现代化和启蒙主义的烙印。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近三十年时间里,集体主义意识形态统摄公共和私人生活,再度压抑了人们对浪漫爱情的追求。而当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幕开启、国家开始从私人生活中逐渐退场,那些曾经被认为不那么重要的个人情感和欲望不可抑制地喷薄而出,再度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琼瑶为代表的言情小说在中国图书市场风靡一时,她在作品中宣扬的“爱情至上”理念接续了上世纪初的启蒙式爱情神话,并因人们对革命时期压抑个人情感欲望的批判而增添了进步色彩。
而另一方面,市场化改革也使得性别本质主义卷土重来——随着企业逐渐从社会福利和家庭照料中剥离,女性发现自己在公共领域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阻碍,“生儿育女,操持家庭”再度被强调为女性的天职,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之间进退维谷。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势必对亲密关系和理想婚恋状态有着更复杂的观感和考量。在1984年首次出版的《阅读浪漫小说》一书中,杜克大学文学与历史系荣誉教授珍妮斯·A·拉德威(Janice A. Radway)针对当代美国女性阅读浪漫小说的现象,对这一通俗文学题材的成规定式及其所反映的女性欲望展开了深入分析,她的许多洞见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中国观众的浪漫爱情理想。
在1960年代女权运动如火如荼之时,购买浪漫小说的女性却日益增多,那些恋爱故事多发生于英俊多金的男主角和大胆独立但娇柔脆弱的女主角之间。美国浪漫小说在1970和1980年代井喷式发展,全盛时期甚至占据了美国图书出版市场半壁江山。拉德威在位于美国中西部城市的一个中产社区开展田野调查,探究深受主妇喜爱的浪漫小说具备怎样的特征,又如何折射出了读者对自己生活的感受。
拉德威发现,主妇读者心中理想的浪漫小说大多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一个聪明且有能力的女主角与一个能够欣赏她的特殊品质、愿意以她想要的被爱方式呵护她的男主角,如何相知相恋携手一生。在理想的浪漫小说中,男主角被塑造成具有罕见中性气质的人,一方面强力阳刚,在男性群体中出类拔萃,一方面对女主角温柔体贴。作者常着重描摹男主角在遇到真爱(女主角)前后的变化——在她出现之前,他冷酷无情,对亲密关系不屑一顾;在她出现之后,他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珍重又专一。我们可以发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浪漫小说的内核不仅延续至今,与当下中文言情小说“霸道总裁爱上我”的主流叙事也极为相似。
“观众和读者对于文本的解读大体仍有一定的程式或规律性可循……之所以会出现相似的阅读习惯,主要是因为处于相似位置的读者习得了一套相似的阅读策略和阐释代码用于解读其接触到的文本。”拉德威指出,阅读浪漫小说是女性潜意识里反抗现实处境的一种方式,这种反抗基于如下前提:在父权制婚恋关系中,只有女性被要求向他人提供照料和情感滋养,她们自己却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因此感到身体和心灵的疲惫与空虚。由于不满于不对称男女关系造成的性别分工和情感呵护匮乏,女性诉诸于浪漫小说提供的幻想性解决策略,来获得某种情感补偿。
有趣的是,接受拉德威采访的女性读者都认为,浪漫小说中描述的人物或情节与她们所知的现实丝毫不符,但她们又非常强调作者严谨刻画故事背景细节的重要性。这一矛盾认知无意识地流露出了女性读者虽对现实不满、但依然期待某种完美异性恋关系和制度安排真实存在的微妙心态。在拉德威看来,阅读浪漫小说是女性的集体仪式,“她们从中获悉了父权制的本质,并了解了它对于身为女人,也即是说,身为一个在男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未掌握权力的个体的她们意味着什么。”
那些最受欢迎的浪漫小说无一不在传达一个讯息,即保持女性的主体性、满足女性的欲望与父权社会制度可以做到并行不悖。在这样的想象中,女性读者说服自己,男性气质对女性有百益而无一害(暴力和施虐甚至亦是“爱的证明”),克服由当前性别分工引发的恐惧,让自己相信“即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理想爱情仍有可能存在”。
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浪漫小说及其传达的浪漫爱情理想是女性在不如意的现实面前的一种应对策略,借由虚构作品中女主角的成功,故事的读者也获得了自我实现和权力彰显的满足感。值得注意的是,浪漫小说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它借用了1960年代以来女权运动积累的话语资源主张女性赋权,比如强调女主角自信、独立等性格气质,并因此唤起男主角的爱慕;但它也有消极保守的一面,大团圆结局依然在强调女性作为恋人、妻子和母亲的男性附属身份,以浪漫的方式合理化这个让现实中女性感到不满的父权结构。
在当下流行文化工业迅速扩大的过程中,这类言情小说的叙事结构日益深入人心,从网络文学到IP热,言情小说的逻辑被大规模复制或转译,中国观众/读者得以从各个渠道(图书、影视剧、综艺节目、游戏)接触这套“人设化”严重的话语,成为了人们理解分析几乎所有文化产品的一个基础阐释框架。即使是像《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这类主旨绝非浪漫爱情的严肃文学作品,也被一些读者从异性恋道德的角度去评判,并得出“三观不正”的结论。如果我们认同拉德威所说“浪漫小说及其传达的浪漫爱情理想是女性在不如意的现实面前的一种应对策略”,那么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当下的浪漫爱情理想,反映了女性怎样的希冀和恐惧?
“三观党”“牌坊精”式的言论在近几年里频繁出现于社交网络,加之很多发言者页面显示的年龄较小,于是有许多评论者认为这是新一代年轻人向传统价值观回归的标志。这也是周玄毅的微博引来颇多赞同的原因,他是这样写的:“我们这代人最大的荣光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劝自己的下一代人,不要那么保守。”
一些社会学者认为,保守主义回潮和年轻一代资源丧失有着紧密关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教授阎云翔在接受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采访时指出,近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固化,上升渠道被堵塞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在国家提供的制度性安全网络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人们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家庭,这导致中国家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在接受播客节目“忽左忽右”采访时表示,这种新的家庭本位主义与其说是传统价值观和权力关系的回归,不如说是现实利益考量的结果——在生活成本飙升、房价高企的当下,90后、00后实现经济自立已经非常困难,再加上独生子女、密集母职、隔代抚养、养老等种种因素,都让家庭成为了个体最可靠和最后的堡垒,从中获取必要的经济和情感支持。
与此同时,公共领域和家庭领域的性别不平等亦在加剧,特别是财富和经济资源分配日益向男性倾斜。在《他有房=她有房?多少女性住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一文中,上海大学学者陈蒙和余芳芳分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年-2015年的数据发现,男女两性在社会经济境遇、家庭财富继承方面的持续差异,阻碍了女性获得个人住房资产——近七成男性单独或与家人一起拥有个人住房,但只有不到一半女性为房产持有者。
在两性财富和经济资源不平等的情况下,即使仅仅出于家庭内部资源配置最优化的考量,传统性别意识也极易复苏。2011年由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显示,认同“男人应该以社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的男女比例分别为61.6%和54.8%,比2000年分别提高了7.7%和4.4%。最新研究还显示了中国两性的性别认知差距在变大。上海健康医学院讲师李家兴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钱岳发现,虽然男女在工作领域的性别意识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更为平等,但在家庭领域出现了较大分歧,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90后男性与之前世代的男性相比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回弹。
社会分层结构固化、两性财富和经济资源分配不均、传统性别意识复苏,再加上婚姻不稳定性的上升和偏向保护有产者利益的现行婚姻法制度,都让女性在婚恋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让爱情越来越变成一场两性之间的博弈。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异性恋道德为何日益严苛: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擦亮眼睛觅得一位可靠人生伴侣的重要性越高,他们在浪漫爱情理想中就越需要摈除“人生伴侣不可靠”的潜在威胁。在对异性恋关系和传统婚姻的想象中,稳定和安全(无论是经济意义上的还是二人关系意义上的)正超越真爱和自由,成为获得满足和幸福的最重要因素。
私人领域的观念保守化,除了个人经济利益的权衡计算外,还与国家意识形态收紧密切相关——一个社会的文化思潮和价值取向从来不可能脱离政治干预。回顾中国的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类似的“文化政治”先例。
如同当下的影视剧,戏曲在帝制中国晚期是最通俗有效的文化媒介,它形塑并反映了大众文化与流行观念,也因此是政府严格审查的对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副教授郭安瑞(Andrea S. Goldman)在研究清代北京戏剧市场的过程中发现,在17世纪昆曲全盛时期和19世纪“地方戏曲”皮黄崛起之间,北京戏坛不同剧种的竞争非常激烈。19世纪晚期,清廷选择接纳反映城市小市民审美和道德情趣的剧种皮黄,赞助其成为文化审美典范(皮黄就是如今我们熟知的“国粹”京剧);在这个过程中,承袭晚明江南文人审美的昆曲在北京由盛转衰。
在《文化中的政治》一书中,郭安瑞通过分析“嫂子我”戏的流变,讲述了晚清朝廷如何在支持深受平民喜爱的皮黄的同时,让这种更道德化的戏剧样式日益被更广泛的城市观众接受。所谓“嫂子我”戏,指的是由《水浒传》中阎婆惜、潘金莲和潘巧云三个奸诈女人的故事改编成的三部剧——《水浒记》《义侠记》和《翠屏山》。在分析18、19世纪昆剧和皮黄戏中“嫂子我”相关剧本时,郭安瑞发现,文本的文学性越强,就越流露出对反面女主人公的同情;文学性越低、目标观众群体文化程度越低的剧本,就越倾向于强调复仇和凶杀。
更具体而言,在观众群体主要由文人组成的昆曲剧本中,剧情叙事更倾向于唤起观众对敢于挑战礼教的女性的同情;而观众群体主要由文化程度较低的本地小市民构成的皮黄戏,遵循的是一种更以受委屈的丈夫及其兄弟为中心的叙事,形成了“女性出轨开头,男性报复结尾”的故事结构。
在18世纪,清廷对水浒故事有强烈的不安和忌讳。因为在一些版本的故事中,梁山好汉最后将反抗对象从宋朝转移至辽和金,由于清廷自认为金的政治遗产继承者,水浒故事被认为带有煽动性的反清思想。乾隆年间,清廷曾试图禁止出版、传播和表演水浒故事,严禁将之翻译成满文。然而同一时期,清廷依然根据昆曲中现有的众多水浒故事剧本编纂了一部多卷本大戏《忠义璇图》,其中就包括了《水浒记》《义侠记》《翠屏山》。
从这部官方钦定的水浒故事剧本中不难看出,清廷在挪用汉文化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在“嫂子我”戏中,兄弟情义和男性私刑被突出强调,但值得玩味的是,《忠义璇图》在最后16出将所有梁山好汉都视作假英雄而加以谴责,最后的剧目讲述的是不同水浒英雄在地府中的命运,比如身为梁山领袖的宋江被罚永世不得超生。在郭安瑞看来,这一点也反映了清廷的价值判断,“尽管淫荡、对婚姻不忠及引起的敲诈和谋杀应受到严厉的谴责,但政治反抗被认为对公众利益更具破坏性。”
19世纪中期左右,包括咸丰帝、慈禧太后、恭亲王和醇亲王在内的清廷核心成员都喜欢上了皮黄戏,官方赞助极高地提升了皮黄戏种的艺术声望。紧跟宫廷趣味,京城精英对皮黄“嫂子我”戏的支持也有所增加。“19世纪中后期清廷对原本低俗的皮黄戏的支持促成了做工戏的暴力与政府提倡的女性道德规范这两者的怪异结合,”郭安瑞写道,“清廷对皮黄的支持提升了其文化地位,导致一种更为重男轻女及道德化的表演形式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并最终为更广泛更精英的城市观众所接纳。”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清廷的“文化工程”——将官方价值观融入戏曲,借由这一流行文化媒介向大众灌输儒家保守主义思想——对文化实践和大众观念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而身处期间的大多数人根本无从抵抗这种压力。以史为鉴,在指责当下的年轻人越来越保守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保守主义回潮的因和果究竟是什么。当爱情这种人类天性中最原初、最本真的情感都被压抑、被嘲讽、被以身外之物衡量的时候,我们应该指责的绝不是一个发弹幕的年轻人那样简单。
参考资料:
珍妮斯·A·拉德威. 《阅读浪漫小说: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译林出版社.2020.
李海燕.《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爱情的谱系1900-195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郭安瑞.《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下一次拍《红楼梦》,可以考虑把男主改成贾政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MTg5MjM2Nw==&mid=2247603852&idx=1&sn=bcf1406204ae24119eb172991145c32f&chksm=e89e226cdfe9ab7a0007a07a41885e47d097bbdfe7696c85896e8c6f69230eafe3f6118aed43#rd
《英国病人》《钢琴课》“毁三观”?豆瓣短评里的道德景观与现实焦虑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308988.html
【专访】人类学家阎云翔:因为欲望,我们再无可能倒退回传统道德伦理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390680.html
播客节目“忽左忽右”:社会学者解读恋情与家庭
他有房=她有房?多少女性住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 China Review特刊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DEwNzMwMQ==&mid=2247487800&idx=1&sn=105b96336a86898e8de80e9dd397f20b&chksm=ec25abf2db5222e4e17e05557c8910f7e347fc3f0582dfec375996742a6da437e83a945ca025#rd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
http://www.china.com.cn/zhibo/zhuanti/ch-xinwen/2011-10/21/content_23687810.htm
学人说|女性向前,男性后退:两性的性别认知差距在扩大吗?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DEwNzMwMQ==&mid=2247487689&idx=1&sn=c146bfcc9f1c5a11cce4b0047a103c36&chksm=ec25aa03db522315ecdbdeab282d3db2dd8ebd1da486ffcfc76540615ac4bbc32fdc87e90e59#rd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