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孟良崮观后感300》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7 20:11

写作《孟良崮观后感300》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孟良崮观后感的范文(约300字),并附上写作注意事项:
"范文:"
观看孟良崮战役的纪录片/电影后,我深受震撼。这场战役是新四战史上的一次光辉战例,体现了人民军队的英勇智慧和坚韧不拔。看着战士们在极其险恶的地形和艰苦的条件下,与装备精良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最终以少胜多,歼灭了敌人主力,我内心充满了敬佩。
影片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更讴歌了革命先辈们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他们利用孟良崮的地利,巧妙部署,诱敌深入,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和战略战术的重要性。
孟良崮战役的精神,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宝贵财富。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发挥智慧,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次观影,不仅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
"写作注意事项(针对孟良崮观后感300字):"
1. "紧扣主题:" 文章必须围绕孟良崮战役展开,不能偏离主题。要突出战役的关键特点,如地形优势、以少胜多、英勇战斗等。 2. "抓住重点:" 300字篇幅

「原创」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有感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心向共产党,红心迎朝阳……”,5月4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牡丹区院组织40余名青年检察干警驱车五百余里来到歌曲《沂蒙颂》的诞生地,位于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接受教育,瞻仰革命圣地,缅怀革命先烈,并在烈士墓前集体重温了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词响彻了整个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中,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听了讲解员对这次战役的详细介绍,参观了战役中所用的实物及相关图片,当我们看到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记录峥嵘岁月的图片,一桩桩感人至深的往事,我们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如火如荼的战场上,才真正了解了这场著名的战役。

孟良崮战役是1947年5月份由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共同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我华东野战军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气魄,在战役中一举消灭了国民党军战绩最辉煌、装备最精良的整编第74师,该师师长、国民党中将张灵甫被当场击毙,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扭转了华东战局,加速了革命的胜利步伐。

孟良崮战役既展示了人民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又体现了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肉关系。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我军英勇顽强的指战员的伟大胜利,是人民群众无私奉献、无私支援的伟大胜利,再一次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刻真理。

在纪念馆的后面是烈士墓地,这里安葬着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2859名革命烈士及2680人无名烈士。墓地正中是粟裕将军的骨灰撒放处。随后,我们又一起登上了孟良崮的大崮顶,瞻仰了孟良崮战役纪念碑。

纪念碑有30米高,由三块状如刺刀的灰色花岗石筑成,象征着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的武装力量体制。底座为正三棱体,组成一个枪托,象征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托的周围是红色围墙,象征着高山下的花环。纪念碑的上下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象征着军民团结必胜,人民战争必胜。石碑正面镌刻着中共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的“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碑东面镌刻着陈毅元帅所作的《蒋军必败》诗词,碑西面为粟裕将军“英雄孟良崮”的题词。站在山顶远眺,当年的孟良崮战场尽收眼底,山峦迭起,地势险峻,当年那场战役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通过这次参观活动,我们大家又重温了这段革命历史,使青年干警切身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领悟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接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增进了我们敬畏人民、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真挚情怀,增强了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努力贡献自已的青春和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图文:张龙锋

编辑:牛娜娜

审核:刘东

出品:菏泽市牡丹区人民检察院新媒体工作室

民心向背:孟良崮战役带给我们的启发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双方展开过大量的战斗,而我们所看到的的基本上都是国名党军队败战居多,而且是输的稀里糊涂,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上看,就已经锁定战局是以中国共产党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发生在1947年的5月在山东省孟良崮一带发生的一战役,却是唯一一场敌我双方对战略意图和战术方案极其明白的硬仗。当时,国名党有24个整编师共45万人,比当时驻扎在山东的解放军多出十几万人,而且全部都是美式装备,弹药充足,还有坦克与飞机助阵。

一场双方原本都有资格可能获胜,而在战机上双方又几近相同的战役,最终,还是以陈毅、粟裕赢得胜利、张灵甫则惨遭失败身亡而记入史册。战役过后,此役是敌我双方而言因其惨烈而不愿提及的战斗,那孟良崮战役有多惨烈?我们可以从当时支援解放军的老乡口中可以得到答案。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去孟良崮采访,孟良崮的老乡说打完仗两年我们不敢上山,满山都是死尸。

时至今天,从此战役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领悟些什么有益的东西呢?那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畅谈一下。

效率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做成一件事最重要应当是“做”的效率。战略、战略等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如果只会做计谋和战略,而没有强大的实施效率,所有强大的计划都会化为泡影。

孟良崮战役开始之前,张灵甫大胆地向北突进,把其他队伍甩开了两天的路程,来到孟良崮一带,但是,孟良崮地区是鲁中沂蒙山一带的石头山,据说这里是寸草不生。而当张灵甫把他的部队拉上孟良崮的时候,不仅仅是我方高级将领陈毅、粟裕一下子就明白了张灵甫的战略意图,而且远在南京的蒋委员长也懂得此举的深谋大计。

然而,决定胜局的却不是张灵甫的精心计划。我方抓住先头部队与后续部队的两天的时间差的战机,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魄,动用10个纵队约20万人,来包围在孟良崮一带的张灵甫的一个师。战役打响之际,张灵甫就发现自己已经被解放军的大军包围。但是国名党高层并没有惊慌,而是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战机。汤恩伯命令张灵甫,坚守孟良崮,把共军紧紧的吸引住,好让其余部队对我华东野战军部队形成反包围之势,从而一举歼灭在华东地区的解放军。我华东野战军在战役开始之际,就勇往直前,对孟良崮一带进行猛烈的攻击。

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发现张灵甫的74师很硬,不好拿下。双方陷入胶着状态。这时候,张灵甫呼叫周边的友军向74师靠拢,形成反包围之势。但是,结果并没有像张灵甫所想的那样。到了关键时刻,这些国名党部队各自打着自己小算盘。他们嫉妒张灵甫,你不是能打吗?你自己怎么不一下把华东野战军给端了那。事后,由于孟良崮是一座石头上,没有任何水源,张灵甫的74师连续作战整整3天3夜,没有水源补充,官兵的体力已经全部耗尽。此时,我方华东野战军各个纵队迅速冲上山头,把国民党残余官兵解决掉。为了避免陷入反包围的局面,我方高层命令各个纵队迅速打扫战场撤退。

时至今日,我们回顾孟良崮战役是谁之过?

战役结束之后,蒋介石听到74师被围歼之后,痛心疾首,于1947年5月29日,他亲自主持张灵甫将军以及74师阵亡官兵的追悼仪式,称74师全体将士的行为为“允足发扬我革命军人之崇高武德,而无愧为我总理三民主义之真实信徒”。

号称“主力中的主力”、“有74师就有国民党”的国军精锐整编74师竟在短短三天之内便被我华东野战军彻底歼灭,这一役沉重打击了当时士气已经相当低落的国名党军队,并且一些国军将领总结此次战役之后,对内战前景大部分都开始不抱希望。

民心向着共产党

我们现在回顾解放战争的整个过程,我解放军最终赢得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些都是因为民心向着我方的原因。解放战争结束之后,时任当时国民党黄维兵团的18军军长杨伯涛在回忆录里说,当时,他的部队打的很是顽强,导致他的部队陷入困境,结果不得不撤退。

漫山遍野的都是老百姓,在给解放军做饭、抬伤员,解放军和老百姓之间谈笑风生。杨伯涛说,我们打仗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情况,我们所到之处,一个老百姓都没有,而解放军所到之处,老百姓都是非常欢迎,此时他才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不是作战不努力,而是民心向着共产党。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