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数学日记的结尾怎么写》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7 21:56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数学日记的结尾怎么写》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数学日记的结尾,可以起到总结、反思、展望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写作建议和注意事项:
"数学日记结尾可以包含哪些内容?"
1. "总结当天学习内容:" 简要回顾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点、概念或技能。 2. "反思学习过程:" 谈谈自己是如何学习这些知识的,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或者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 3. "评价学习效果:" 感受自己对今天知识的掌握程度,哪些理解了,哪些还有疑问。 4. "联系实际应用:" 如果可能,思考今天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有用,或者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 5. "提出疑问或展望:" 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疑问,表示明天会继续探究;或者对后续学习内容表达期待。 6. "表达情感态度:" 谈谈自己今天学习数学的感受,是觉得有趣、有挑战,还是有所收获。
"写作注意事项:"
1. "紧扣数学主题:" 结尾必须围绕当天的数学学习内容展开,不要离题太远。要体现出这是一篇关于数学的日记。 2. "真诚具体:" 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避免空话套话。可以具体提到某个公式、某个定理、某个解题方法或者某个具体的数学活动。例如,不要只说“今天学了很多”,可以说

数学满分不如人品满分!小学老师含泪讲述:这几个孩子改变了全班

一道数学题让孩子学会做人,值了!

最近批改数学卷时,一个考了79分的孩子举着卷子跑来,眼泪在打转:“老师,您批错了…这道题您多给了1分。”他手指按住被泪水晕开的红勾,诚实的声音比分数更耀眼 。我郑重扣掉那1分,78分的卷子却在我心里得了满分。

数学考场,竟成了孩子人生的第一座品德修炼场。

卖肉丸的摊位前,老板误把0.5元一串算成1元,递给年轻人5串。“您算错了,五元该给10串!”年轻人轻声纠正。老板过意不去硬塞11串,他却把多的一串退回 :“人要做诚实守信的人,多一个我也不要。”

外公带我去理发,老板忙乱中多找2元钱。外公走到半路摸到多出的钞票,立刻折返归还。老板满脸通红:“都怪我粗心…” 后来我把这两个故事写成数学日记,结尾稚嫩却深刻:“老实人有上帝保佑。”

一、100分的试卷,敌不过一颗100分的心

班里的小雨期中考试卷上跳着鲜红的100分,同学们掌声雷动。她却反复检查试卷,突然指尖发颤——一道计算题分明错了,老师没发现!办公室门口她攥着卷子挣扎许久,最终推开那扇门:“老师,这题我错了…”

分数变成99分那刻,她笑得比朝阳还明亮:“诚实了,心里才不硌得慌。 ” 而另一个男孩考试时听到邻座报出难题答案,笔尖悬在空白处几番颤抖,最终交上未填的试卷。“考零分别人笑我一阵子,作弊会笑自己一辈子。

二、当数学题撞上人道:600元面包钱引发的震撼

某校五年级有道题引发家长怒闯办公室:登山者A遇山难获救,B、C各带4条、5条面包,三人平分后A付600元。正解是B得200元,C得400元。

家长痛心疾首:“竟教孩子向受难者收面包钱?”校方解释是参考题,他却摇头:“知识错了能订正,心长歪了难掰直!

这道题本可将600元改成6元,既学数学比例又不失温暖。冰冷的数字背后,永远需要人性的温度来平衡。

三、种下诚实的种子,静待生命的森林

曾有个女孩偷偷把试卷70分改成90分。我轻抚她抽泣的肩膀:“知道吗?老师小时候也改过分…”她瞪大泪眼。我们约定:“用真实成绩换真踏实!” 此后她课堂举手像春笋冒尖,期末96分的笑容比太阳灿烂。

而那个发现老师批错卷的孩子,78分的成绩单上,我用金粉笔写下“诚信状元” 。全班抢着和他握手——原来人品才是最高级的“学霸光环”。

数学考卷上的分数是用铅笔写的,一擦就掉;人品试卷的分数却是用刀刻的,伴你一生。 深夜的台灯下,那个主动退回肉丸的年轻人,那个折返还钱的白发外公,那沓诚实签名的考卷,在数学本上连成最美的坐标系。

当孩子握笔计算“10-1=9”时,请告诉他:少一串丸子赢得人生满分,减两元钱加出生命财富。 这才是数学教给我们最伟大的公式。

#教育爆款##数学思维##家长必知##小学数学#

什么是“好”的高考作文题?

【杏坛覃思】

作者:程永超(上海市建平中学正高级教师、全国百佳语文教师)

每年六月高考过后,高考作文题都会准时登上热搜榜,全民热议的背后,藏着一个深层的思考:我们到底希望通过一道作文题,考查学生的哪些素质?其实,高考作文题从来都不只是写作测试。当我们讨论“什么是好的高考作文题”时,实际上是在追问:未来的社会中坚,该具备怎样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作文题不只是“写作任务”

要说清楚“好的高考作文题”,得先回到本源:作文题究竟是什么?

从“题目”二字,你能看到古人造字时的巧思。《说文解字》里说“题,额也”,额头是人脸上最显眼的部位。“目”就更直接了,本义眼睛,后来引申出“条目”“项目”之意——比如说“目录”,就是“用眼睛看的条目”。当“题”和“目”组合在一起,就有了奇妙的张力:“题”是框架、方向,像额头一样明确;“目”是细节、视角,像眼睛一样灵活。比如写《我的校园》,“校园”是“题”,规定了你不能写家里的事;但可以写操场的树、教室的窗——这些都是“目”的自由。这种“规范”与“开放”之间的平衡,正体现了作文题目的本质。好的作文题,就像给你画了一个圈:圈太小,人会受限制;圈太大,人会迷茫。它得在“管”和“放”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点。

生活中处处有“题”。老师布置的“读后感”是题,单位要求的“工作总结”是题,但作文题和这些都不一样——它是“用文字表达思考”的专门训练。笔者曾请教过一位前辈:“教了三十年作文,您觉得作文题最该教会学生什么?”他说:“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想清楚再写’。一道好的作文题,会逼着学生把事情想明白:我要表达什么?别人可能怎么反驳我?”比如写《谈坚持》,平庸的题目只会让学生堆砌例子,而好的题目会加个限定:“坚持到底一定是对的吗?”——这就逼着学生思考“坚持”和“变通”之间的关系,从单一的价值判断转向辩证思考。作文题的终极目的,是培养“有逻辑的表达”和“有深度的思考”。这一点,在高考作文题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因此,好的高考作文题,就像剥洋葱,一层比一层“辛辣”,也一层比一层接近核心。

第一层是“现象层”。比如上海卷的“专・转・传”,表面是在说“专业知识怎么转化、怎么传播”。考生可以举“科学家写科普书”“学术论文被短视频解读”的例子,这是最基础的要求。

第二层是“逻辑层”。它要求考生找到事物之间的关联:从“专”到“转”是不是必须的?“转”得越多,就一定“传”得越广吗?有个考生写道:“专业是根,转化是桥,传播是果。但桥要是建歪了,根就会被挖断,果也会烂在地里。”这种对逻辑关系的辨析,比单纯举例进了一步。

第三层是“价值层”。它追问的是背后的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专业”?“流传”的本质是什么?有考生提到:“真正能传下去的,从来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里藏着的人对世界的追问。就像孔子的话传了两千多年,不是因为他说的每句话都对,而是因为他教会了我们‘怎么做人’。”这种思考,已经触及了文明传承的本质。

普通作文题可能只需要剥开第一层,而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至少剥开第二层,能摸到第三层的,才是真正的佼佼者。

重庆市铁路中学校高三语文教师曾昕在课堂上和学生就青春的话题进行交流。新华社发

高考作文题是一份精神成人礼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高考作文题是给18岁年轻人的一份‘精神成人礼’。”18岁是人生的重要节点,一道好的作文题,应该在这个节点上,启发他们思考一些“必须想清楚”的问题。

它该教会学生“直面真实”。生活不是美好的童话,而是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好的作文题,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它不应该只展示“崇高”“美好”,也应该让学生看到“平凡”“挣扎”。比如写“苦难”,不仅要写英雄的牺牲,也要写普通人的无奈;写“成功”,不仅要写光鲜的结果,也要写背后的代价。这样,学生走出考场后,才不会被“完美人生”的幻想迷惑,才能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

它该鼓励学生“保持追问”。真正的人才,不是“知道答案”的人,而是“善于提问”的人。好的作文题,应该在学生心里种下“追问”的种子。比如面对“专・转・传”,追问“什么知识值得被传承”;面对“苦难与新生”,追问“我们该如何纪念历史”;面对“AI与人类”,追问“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是什么”……这些追问,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但很可能会伴随学生一生,成为他们深度思考的起点。

它该引导学生“学会担当”。好的高考作文题,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有个考生在作文结尾写道:“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现在的我,可能还说不出这么深沉的话,但我知道,我脚下的土地,需要我们这代人去守护。也许是学好一门技术,也许是做好一份工作,也许只是不辜负每一天的阳光。”这段话没有豪言壮语,却透着朴素的担当——这正是社会需要的品质。

让高考作文题成为“思想的种子”

高考作文题的意义,远不止于“选拔人才”。它像一颗种子,种在每个考生的心里,会在未来的岁月里生根发芽,让他们成为有思考能力、有担当精神、有时代感知力的人。

对命题者来说,设计一道好作文题,需要勇气:敢于跳出“安全区”,不怕被质疑“太难”;需要智慧:在规范与开放、传统与未来、公平与区分之间找到平衡;更需要情怀:真正关心年轻人成长,关心这个国家的未来。

好的高考作文题,应该是个“矛盾容器”。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抛出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逼着考生去权衡、去辨析。在这方面,2025年全国1卷作文题就做得不错。老舍的“开不了口”和艾青的“嘶哑歌唱”,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人在困境中,到底该沉默还是发声?沉默是懦弱还是智慧?发声是勇敢还是鲁莽?这种矛盾,没有标准答案,却能看出考生的思维深度。

好的高考作文题,应该像一架“思维梯子”:起点不高,让大多数考生都能爬上去;但越往上,台阶越陡,越能区分出谁有力量爬到顶端。上海卷的“专・转・传”就很像这样的梯子。最底层,考生可以解释三个词的意思,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这对大部分考生来说都不难。中间层,需要分析三者的关系:“专”是基础,“转”是桥梁,“传”是目标?还是说“转”可能毁掉“专”,“传”未必需要“转”?能想到这一步,就已经不错了。最高层,则要跳出文字本身,思考时代问题:在算法推荐的时代,“专”的深度会不会被“转”的流量绑架?在信息速朽的时代,“传”的意义是不是该重新定义?

好的高考作文题,既要扎根当下,又要面向未来。它得让考生聊聊身边的事,更得让考生想想十年后的世界,不仅关注“历史”和“文化”,还要触及“未来”。现在的考生是“数字原住民”,他们从小玩VR、刷短视频、用AI,这些经验应该被纳入作文题。未来的社会,需要能和AI共处、能应对技术变革的人才。高考作文题作为“指挥棒”,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技术和人文该怎么平衡?人类独特的创造力到底在哪里?

一道好的高考作文题,最终会沉淀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多年后,当考生们回忆起18岁那年的考场,他们可能记不清具体的分数,却会记得那道题曾让他们认认真真地思考:“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这,才是高考作文题最珍贵的价值。

新华社发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5日 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