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狂人日记的艺术手法》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7 23:56

3招搞定《狂人日记的艺术手法》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狂人日记》艺术手法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核心论点 (Thesis Statement):" 在作文开头或引言部分,就要清晰地提出你将要分析《狂人日记》运用了哪些主要艺术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如何服务于小说的主题和思想表达。 例如:“《狂人日记》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内心独白、象征意象和语言风格等艺术手法,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并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恐惧。”
"2. 深入理解艺术手法:" "叙事结构:" 这是最显著的特点。注意分析“序言”与“日记”的关系(真实与虚构、旁观与亲历、理性与疯癫的交织),以及日记本身的片段化、非线性特点。这种结构如何增强真实感、悬念感和思想冲击力? "第一人称内心独白:" 这是塑造“狂人”形象、展现其内心世界的关键。要细致分析独白的内容:他对周围人的猜疑、对历史和现实的恐惧、对“吃人”本质的发现与呐喊。注意独白如何体现他的敏感、多疑、理性与疯癫的矛盾状态。 "象征与隐喻:" “吃人”是最核心的象征,代表着封建礼教、宗法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还要分析其他

鲁迅《故乡》:浅析其艺术表现手法及蕴含的深刻批判和博大情怀

文:团子姐

鲁迅的小说里,《故乡》绝对是值得一得再读的,也曾一度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在我看来,这是经典中的经典。

创作背景:取材自真实生活经历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曾说过:“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效果。”所以,鲁迅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取材于自己的人生经历,从生活中攫取而来,《故乡》这个作品也不例外。

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在《(呐喊)自序》中他写到“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在1919年12月,鲁迅最后一次回到老家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到北平生活。根据《鲁迅日记》中的记录,1919年,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买了北京西城八道弯宅第。


鲁迅这次回乡,大概在老家呆了二十来天,鲁迅以此段真实生活经历为蓝本,创作了小说《故乡》。在《故乡》中,以“我”回故乡为线索,描述了“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所思,蕴意深远。

小说运用白描手法,生动刻画故乡的景与人

在文学创作中,“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运用叙述进行描写的一种方法,即抓住描写对象的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朴素简练的文字,不加烘托,干净利落地勾勒出事物的形态,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反映作者的感情。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故乡》正是如此。

鲁迅先生所创造的白描手法主要表现为简洁。也就是少陪衬,少冗长的叙述和描写,少烦琐人物内心描写,而把描写景物、人物和事物的发展以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紧密联系起来。鲁迅曾把这种手法概括为十二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这种手法,也是鲁迅作品的一大特色,在《故乡》中也体现的很明显。

场景白描:

《故乡》的开头: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寥寥几笔,就已将苍凉的气氛烘托出来。简单的一句话,便写出了故乡深冬时节隐晦寒冷的天气,也表露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凉。

再比如:

“深蓝色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简短的一段语言,便将闰土活泼、灵动、有趣的少年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尽传神态。也让我们感觉到鲁迅对那段美好岁月的留恋与不舍。


动作白描:

鲁迅在《故乡》中描写杨二嫂: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这样的动作描写,生动刻画出了杨二嫂的性格,市井,贪婪,爱占小便宜。

语言白描:

“我”回乡后,没有一下就认出杨二嫂,杨二嫂便“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是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以及“阿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这样直白的语言描写,层层递进,写出了杨二嫂的自私、势利、刻薄、市侩,想方设法占别人便宜,一副小人嘴脸,庸俗小市民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故乡》一文中这样的片段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静下心来慢慢阅读,仔细体会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以前常说鲁迅的作品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但其实,鲁迅作品文字的表现力和艺术水准也是非常高的,值得细细品读。

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凸显悲凉与无奈,进行反思与批判

《故乡》中,主要有三处非常强烈的对比:

其一,回忆中的故乡VS现实中的故乡

鲁迅回忆中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明月,碧绿的西瓜,有猹、獾猪、刺猬,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有天真活泼的少年闰土,有各种各样的乐趣......是一个五彩缤纷,美好鲜活的世界。

而现实中的故乡,天气阴晦,乡村萧瑟,完全没有记忆中的生气与活力,一副苍凉与落败的景象。

今非昔比,鲁迅也不复当年的心境。景由心生,历经世事沧桑和生活不易后的鲁迅,心境是何等的苍凉,内心是何等的迷茫与哀伤。

其二,20年前的杨二嫂VS20年后的杨二嫂

20年前的杨二嫂,绝对是一个美人胚子,相貌清秀姣好,所以才有豆腐西施的称呼。那时的她,应该过着不错的生活,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20年后的杨二嫂,彻底变了样,不仅相貌变得凸颧骨、薄嘴唇,活象画图仪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就连性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说话尖酸刻薄,占小便宜还理直气壮,甚至偷偷顺走“我”家的东西,一副贪婪市侩形象。

生活的残忍、艰辛与摧残,竟将一个人,活脱脱变了样,这让鲁迅觉得无比可怕,却也深深的无奈。

其三,少年闰土VS中年闰土

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天真活泼,可爱有趣,是一个明亮美好的少年。他会刺猹,会捕鸟,有各种奇妙的点子,知道很多农村稀奇的事情,朝气满满,灵气十足。

中年闰土“身材增加了呗;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萧瑟这;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再也不是当年的明亮少年,而彻底成了饱经岁月沧桑的中年人。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闰土态度的变化。

小时候的他们,是美好的玩伴,一起嬉笑打闹,闰土对“我”的称呼是“迅哥儿”;

现实中再见到,闰土却恭敬地称呼“我”为“老爷”,一道厚厚的壁障竖在了两个曾经的儿时好友之间。

封建等级制度对一个人的压迫和摧残,再加上多子、饥荒、苛税、各种社会压榨,让闰土喘不过气,背着沉重的负担,整个人也变得麻木寡言,彻底失去了原本生命力。

借由这些对比,凸显出鲁迅对于故乡人世沧桑变幻的无奈和悲凉心境,更是对当时社会等级制度、阶级观念的深刻反思与批判。那样的社会观念,将原本鲜活的生命变得麻木,对人性的摧残残忍又彻底,也造成人与人之间巨大的疏离与隔膜。

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毕飞宇曾评价说,鲁迅先生深得象征主义的精髓,从《呐喊》开篇《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小说的基本模式就不是现实主义,而是象征主义的。

《故乡》这部作品中,杨二嫂象征着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的流氓性,而闰土则代表着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的奴隶性。

通过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作者对这两种国民性进行了反思,也是对封建的等级制度、阶级观念的深刻批判——封建制度,果真是能“吃人”的。

作品中蕴含的博大情怀

《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

回忆中的故乡无限美好,现实中的故乡衰败沧桑,而作者理想中期待的故乡应该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虽然当下的现实让人无比失望,虽然作者内心也充满迷茫与悲凉,并不确定自己期待中的全新的社会和生活何时能够到来,如何能够到来,但作者从未放弃过希望。或许前路艰难坎坷,但作者从未停止努力与追求。


鲁迅先生的作品风格,一向是冷峻克制的,但他内心的情感却强烈炙热——纵然批判,却从未放弃希望;纵然迷茫,却始终信念不移;纵然悲伤,却从未停止前行。对于自己的故乡,人民,国家,他一直深情地爱着,也正因为执著深刻的爱恋,才促使他不辍笔墨,以笔代戈,一直呐喊着,战斗着。

《狂人日记》百年再认识

(图片来源:经观自有)

经济观察报 朱嘉明/文 1918年5月15日,星期三,《新青年》月刊4卷5号刊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今年的5月15日,是《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过去一个世纪,关于《狂人日记》研究的文献遍布中外,这并不妨碍对这篇小说进行更为深度的分析。

(一)再现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时空。

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时间是1918年4月初。想必那年四月的北平和今天北京的气候不会有太大的不同,街上的柳树、毛白杨树、榆树和槐树都已长出绿叶。那时的北平人口并没有精确统计,大约在80万人左右。在1980年代,一位叫邓云乡的先生写的《鲁迅与北京风土》给我们提供了当时北平的真实场景,让我们可以想象鲁迅在100年前的那个4月,会怎样徜徉在北平城,酝酿着他的《狂人日记》。

此时的鲁迅已经37岁,任职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科科长,居住于已有近百年历史的绍兴会馆。鲁迅当时的收入应该属于中产知识阶层水平。平日除了上班点卯,大多时间都沉浸于“抄写古籍和古碑文”。

进入1918年的世界,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年初,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十四点协议,列宁组建苏联红军,签署《布列斯特和约》,迁都莫斯科。这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匈帝国瓦解。1918年的中国,多次多地发生地震,北洋政府获得日本善后借款,“护法运动”彻底失败,北洋军阀分裂,中国进入深刻的政治动荡阶段。留学多年的鲁迅对于国内外大事一定是关注的。

直到写作《狂人日记》,鲁迅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痛苦、沉沦和寂寞。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对此是坦然承认的。

(二)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直接原因。

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来自他与钱玄同(1887-1939)的一场关于“铁屋子”的对话。

鲁迅针对钱玄同询问他的古碑钞本的意义,进而他为《新青年》写点什么,以为这些人“许是感到寂寞了”,故做了如下的回复:“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对此,钱玄同的论点是,“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鲁迅被这句话所震动,因为“希望”这两个字触动了鲁迅。可见,很可能处于虚无、失望,甚至绝望的鲁迅,内心深处依然保存着“希望”的火种。

几年之后,鲁迅将《狂人日记》编入他的第一本小说集,书名是《呐喊》。显然,鲁迅企图向“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呐喊,寄希望被唤醒的人们最终有可能毁坏这个“铁屋子”。

鲁迅所说的“铁屋子”,超越他个人生存空间,也超越以中国文化为边界的空间,那些参加世界大战的人其实都是在这样的“铁屋子”被闷死和杀戮的。鲁迅对人类是有终极关怀的。只是,他知道自己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三)鲁迅为什么选《狂人日记》这样的主题?

鲁迅答应了钱玄同的要求,脑子里一定浮现出若干选题。但是,他为什么最终写了《狂人日记》,最符合逻辑的是:人类的互相残杀是鲁迅最关注的问题。

目前为止,人们解读《狂人日记》,强调的是鲁迅对中国数千年吃人文化的一种揭露和批判。因为鲁迅信手拈来了至少“易子而食”、“食肉寝皮”、“海乙那”、“易牙”、“徐锡林”被吃等典型案例。但是,我更宁愿相信鲁迅在写中国吃人历史的背后,还看到了整个人类的吃人历史。1918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依然每天重复着人吃人的历史。在现代媒体并不发达的中国,中文和西文报刊杂志也会刊登中国各种军事集团之间残杀,以及世界大战和俄国内战的血腥文字和照片。

鲁迅的《狂人日记》捕捉出吃人主题,既是他对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深刻理解,是他对人生的重要观察和感受,更是当时中国与世界现实的一种刺激。

(四)《狂人日记》揭示的吃人模式。

在似乎荒诞的语言背后,12天的《狂人日记》提供了关于“吃人”制度、原则和方法的清晰框架:(1)吃人是进入遗传基因的;(2)吃人是一种文明史,在中国至少有四千年的历史;(3)吃人是一个共犯机制,从来是集体行为,所有的人都是吃人的人;(4)吃人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5)吃人被赋予合法性,吃人的人永远要给被吃的人以“恶人”、“病人”、“罪人”、“犯人”这样的名义,使民间、官府、医学、道德、报复的吃人行为有所依据;(6)吃人受到阶级、年龄和性别的限制,诸如赵家人,可以在吃人方面享有特权和优越位置;(7)吃人不受荒年影响,是一种常态;(8)吃人具有计划性和严密性,通常要加上陷阱,让被吃者思考和陷入到一种自己需要被吃的幻觉之中,甚至让被吃者陷入罗网,逼他自戕;(9)吃人是有分工的;(10)吃人的方法是有多样性的;(11)吃人是有一个产业链的,从赵家的人到赵家的狗都参与了吃人的过程。

简言之,《狂人日记》在对吃人的历史加以考证并对现实观察之后,形成了对中国吃人模式的著名论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进而,主人公做出了一个宿命性的预言:人类如果不求悔改,就会同归于尽。“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的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

最后,主人公提出他的理想社会:“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而这样的社会,要从没吃过人的孩子做起,“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所以,《狂人日记》的主人公绝非“迫害狂”,不但心理健全,悲天悯人,还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且充满了激情、勇气与正直的理想主义,不乏哲人色彩。

(五)是什么成就了《狂人日记》?

鲁迅的《狂人日记》不过4700字而已,却产生了经久不衰的震撼力,这与鲁迅的经历以及对他有影响的几个人物不可分割。

其一,鲁迅的医学,特别是解剖学的专业训练。鲁迅讲过,“在医专学习期间共解剖过二十几具尸体,一开始也曾感到不安,后来就不觉得什么了……当开始去破坏的时候,常会感到一种可怜不忍的心情”。没有对人的身体有相当深的感触,很难把吃人这个主题如此震撼性的提炼。

其二,精神分析法。《狂人日记》记载了主人公最为重要的精神世界变化和心理过程的四个阶段:“发现异常、怀疑被吃”;“察觉阴谋、警惕被吃”;“反思吃人、劝告他人”;“忏悔自我、救救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首先发现自己深处具有的原始欲望,“对吃人习以为常”的群体之中,他们延续和体现了“野蛮人”的“本我”。所以,主人公担心他人要吃了自己“并非紊乱的意识”,而是一种合理怀疑;进而主人公要保护自己以实现“自我”;再然后主人公反思吃人,劝告他人,自我忏悔,实现了人格结构中的最高层“超我”。所有这一切的背后,可以看到强烈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

其三,尼采的影子。鲁迅对人类的总体认知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了同情、怜悯,隐含着拯救的心思;另一方面,他对人类是批判、失望和绝望的。所以,一方面鲁迅通过《狂人日记》的主人公表达自己的心声,一方面将他作为批判的对象。鲁迅的这种矛盾,正是尼采主义的内在矛盾。人类的是非是相对的,人类的本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被否定的。所以,尼采是寻求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人。

(六)《狂人日记》和卡夫卡。

鲁迅和卡夫卡是同时代的人。卡夫卡没有读过鲁迅是肯定的,也没有资料直接证明鲁迅读过卡夫卡。但是,《狂人日记》相当注重对主人公“潜意识”的发掘和描述,涉及了与“潜意识”相关的一些元素:批判、仇恨、同情、脆弱、黑暗、荒凉、孤独、枯燥、怀疑和绝望。这恰恰是卡夫卡的风格。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引用米兰·昆德拉对卡夫卡小说的一种解读:“因此,人的生活只是个影子,而且还是‘错误的影子’,真正的生活却在别处,在永远无法到达之处,‘在非人和超人的境界里’”。《狂人日记》主人公无疑处于“非人”和“超人”之间的某种境地。此外,《狂人日记》也有卡夫卡诗意的写法,大量写黑夜,白天也用黑夜表达。

(七)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

鲁迅1918年的《狂人日记》和果戈理1835年的《狂人日记》是同名。鲁迅承认果戈里是他最喜欢的世界作家之一,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对他具有启发性。多年来,不乏一些学者比较这两个《狂人日记》。最主流的说法是:果戈里《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官职卑微,因为对其上司的女儿的爱慕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从忧郁症变成狂人,不过是一种在旧制度下逆来顺受的悲剧“小人物”。而鲁迅《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是真正的狂人,因为他是一个旧制度的叛逆者。果戈理的是哀鸣,鲁迅引申出的是战斗的呐喊。

其实,两篇《狂人日记》的本质差别是鲁迅和果戈里的差别。果戈理是一个狂热的东正教徒,患有深重的忧郁症,长期遭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甚至丧失创作激情,死前希望把他的手稿烧掉。相较于果戈理,鲁迅虽然在1912-1918年期间,对佛教有过相当大的倾向性,却是没有被任何宗教束缚的知识分子,孜孜不倦追求的是个人意志和精神的自由。

所以,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给予鲁迅《狂人日记》以灵感,但是,被鲁迅所超越。在果戈理那里的荒诞、卑微、屈服,在鲁迅这里变成了震撼、尊严、挑战。从这个意义上,鲁迅是战士,果戈理却不是。

(八)《狂人日记》和《孔乙己》、《阿Q正传》的互补关系。

1922年,鲁迅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取名《呐喊》,支撑这个小说集的最重要的就是《狂人日记》、《孔乙己》和《阿Q正传》。这三篇小说的主人公人格都不完整,充满悲剧色彩,但是,这三个人加起来却将人性的基本特点和心理活动的常态显现出来。就写作风格和手法而言,这三篇小说差异显著。《阿Q正传》是可以搬上荧幕的,《孔乙己》是可以画成小人书的,唯独《狂人日记》难以用形象艺术的方式来表现出来。

《狂人日记》更像是一个哲理作品,主人公充满思辨能力,心理活动丰富,对人类怀有愿景。《狂人日记》要以“吃人”和“被吃”特征构成的恐怖的、悲惨的、病态的、荒谬的世界如何能够维持,用什么样的逻辑可以打破?这恰恰是《狂人日记》的魅力所在。

需要承认,人们对《狂人日记》评价长期不足,原因很可能是其语言晦涩一些,故事情节弱化,与人们所习惯的小说格式差距甚大,更深的原因则是鲁迅超越时代的表现手法。当代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说:《狂人日记》里“大半是运用意象派和象征派的手法”。这是中肯和重要的。甚至可以这样认为,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文学意识流”的开山鼻祖之作。

无论如何,以《狂人日记》作为开篇的《呐喊》,其实奠定了鲁迅文学的生态系统。而没有《呐喊》,岂有《彷徨》?

(九)《狂人日记》,《新青年》和五四运动。

鲁迅的《狂人日记》刊登于《新青年》月刊4卷5号,这一切不论对鲁迅,还是对《新青年》的影响都是历史性的。

据李宗刚先生研究,《新青年》从文化启蒙的理念出发,不再被动地接受作者的自然来稿,而是组织约稿。这种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了积极后果:作者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可以继承期刊的文化立场;编辑所编发出来的作品体现期刊的文化诉求;读者所阅读的作品渗透了期刊的文化期待。

钱玄同向鲁迅约稿,因为鲁迅具有创造新文学作品的潜力,又是典型的“新派”人物。而鲁迅因为接受此次约稿,创造出《狂人日记》,在整个文学界破茧而出。《狂人日记》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起点。《新青年》从刊载《狂人日记》这一期开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可以这样想象:《狂人日记》播下了五四运动的第一个种子,《新青年》月刊4卷5号刊吹响了五四运动的“集结号”。

(十)《狂人日记》与西班牙画家戈雅的“黑色绘画”系列。

鲁迅在1920年代末期将欧洲的版画艺术引入中国,发起了“木刻运动”,因此作品多配有黑白的版画。

因为少年习学美术,知道了西班牙浪漫主义派画家戈雅(FranciscoJosédeGoyayLucientes,1746—1828)。后来,我在马德里终于看到了他的《农神吞噬其子》原作。这幅作品描述了罗马神话中的农神Saturn因为听到预言说他的儿子将会推翻他的统治,于是将每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吞噬下去的故事。戈雅这副画布上,遍布世界末日色调,Saturn吃人的表情是复杂的,包含着不安、神秘、凶残、恐惧和麻木。

戈雅是一个绘画天才,27岁就成为了西班牙皇室的宫廷画师,用色以和谐为主。1808年,拿破仑入侵西班牙,西班牙陷入最黑暗的时期。戈雅近距离观察了战争,刺激他创作了一系列描绘法军屠杀场面的作品,画风改变,并创作了被现代人们誉为“黑色绘画”的系列作品,《农神吞噬其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我站在《农神吞噬其子》面前,久久不肯离去。我不免想起的就是鲁迅的《狂人日记》所描述的氛围,也一定是昏暗的,甚至漆黑的,每个吃人的人的表情只能如同Saturm,每个人的嘴角都淌流着鲜血。

在罗马神话中,唯一被母亲藏匿而幸存的孩子,长大后最终推翻了Saturn。其实,这也是鲁迅《狂人日记》背后隐藏的希望。

(十一)我和鲁迅家人。

在我小学期间,只知道鲁迅的名字。但是,在没有读过鲁迅文字之前,却曾经和鲁迅夫人许广平及其儿子周海婴在北京西城的同一条胡同做过邻居。有那么几年,几乎天天傍晚可以看到许广平进出胡同的身影,她花白头发,衣服得体。我们的足球常常在她身边飞过,她处变不惊,慈祥望着我们而已。后来,他们家搬到景山和沙滩大街之间的一个有绿色大门的四合院里。我偶然还碰见过她一次,还是那么慈祥,带着她特有的微笑。

我真正读鲁迅,还是上了中学以后,鲁迅的文章收录于初一的语文课本。在“文革”可以疯狂自学的岁月,浏览过鲁迅的书,从小说到杂文。但是,深入回味和思考鲁迅,却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鲁迅无疑是深刻的,一个人在不同的时代对鲁迅会有不同的解读。从青少年开始,到晚年也不会结束。我还不知道,有哪样的文学家可以像鲁迅这样,有如此的魔力。

我不是研究鲁迅的专家,谨以此文纪念“《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