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8 01: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鲁迅《祝福》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分析到位且具有个人思考:
1. "深入理解作品本身 (Grasp the Work Deeply):" "通读全文:" 确保你已经完整、仔细地阅读了《祝福》全文,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叙事结构、语言特色和整体氛围有清晰的认识。 "梳理情节:" 简要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发展,包括祥林嫂的经历、与鲁四老爷的几次相遇、人们的态度变化等关键节点。 "分析人物:" 重点分析祥林嫂这一核心人物。注意她的性格特点(如勤劳、善良、坚韧,但同时也麻木、恐惧、最终绝望)、命运变迁、心理变化过程。同时也要分析鲁四老爷、“我”(叙述者)等次要人物,以及他们如何推动情节、衬托主题。 "把握主题:" 明确《祝福》的核心主题。通常包括对旧中国封建礼教、宗法制度下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与批判;对麻木、冷漠、虚伪的国民性的揭示;对“吃人”社会的控诉等。思考作者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想要表达什么。
2. "抓住核心要素进行分析 (Analyze Key Elements):" "象征意义:" 注意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
随着一部校园霸凌的电影《少年的你》热播,更多的人关注到校园里的“恶势力”,施暴的人固然可恨,但让受害人最心寒的是周围人的冷漠。
“她们都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帮帮我?”影片开头跳楼自杀的女孩在死前绝望地问了这样一句话。而当她躺在血泊里的时候,周边的人举起手机各种拍摄,各种讨论,女主陈念不过是去给她披上一件外套,就陷入了新一轮的霸凌中。
少年,本是热情洋溢、朝气蓬勃的,可电影里的那些同学却一个个选择了冷眼旁观,他们眼看着霸凌的发生却无动于衷,甚至跟着冷嘲热讽,看到这里我不仅感叹,连少年都如此,那等他们踏入社会,是否会变得更冷漠呢?
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旁观者效应”。当社会中出现一种危险情境时,社会大众所给予救助的可能性没有一个人单独遇到这种情境给予救助时大的现象,又称之为“旁观者效应”。
kittyGenovese案例一直被视为“旁观者效应”的经典案例。Genovese小姐于1964年被一个系列强奸杀人犯用刀捅死。报纸报道38位目击者目击了凶杀过程,但是没有一个人出来阻止或者打电话报警。这在当时引起了社会上很大的轰动。其实这个案例被过度渲染或是错误引用了,但这个案子之所以一直以来被作为“旁观者效应”的经典案例,是因为对学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
在《少年的你》里,引发的一系列悲剧无疑也源于“旁观者效应”。而在鲁迅的经典文学作品《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可谓也遭遇了“旁观者效应”,但却是升级版的,因为旁人不仅冷眼相看,还讥讽嘲笑,这一举动也间接造成了祥林嫂的死亡。
祥林嫂的一系列变故中,有东家鲁四爷对她的态度影响,有旁人对她的讽刺嘲笑,有柳妈对她的恶意引导,也有“我”对她含糊其辞的致命一击。
祥林嫂不是鲁镇人,在丈夫死后,她知道婆婆要把她卖到别家,就从家里逃出来了,在鲁四爷家里做了女工。
鲁四爷是何等人物呢?是一个讲理的老监生,见了“我”之后就大骂新党,所骂还是康有为,他的书房里堆着《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可见他对新思想全然不知,称他迂腐也不为过。他在文中扮演着封建就地主的角色,最初听说祥林嫂是寡妇,就皱眉,当看到祥林嫂很能干的时候,又暗自满意,可见他地主剥削阶级的本质。
当祥林嫂看到夫家来寻的时候,很是惊慌,鲁四爷再次皱眉: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祥林嫂固然能干得体,但东家却怕惹上是非。之后的祥林嫂被卖到山里,尽管她一直反抗,却也改变不了命运的摆布,生了儿子安了家,过了几天安生日子,可终究命运不济,丈夫病死,儿子又被狼刁了去,又被夫家赶出屋子,无奈下再次回到鲁镇当女工。
四婶听了她的悲惨遭遇,很是同情,于是默认了她回来,可她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的脸上又没有笑容,四婶已经很不满了,四爷更是皱眉,于是交代四婶,这种人虽然可怜,但毕竟是伤风败俗的,祭祀的时候可不用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也是这段话,让祥林嫂陷入了困局,本来最忙的祭祀,祥林嫂却变成最清闲的一个,什么都不让她做。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
祥林嫂第一次听到这些只是疑惑,只能去灶下烧火。第二年的时候,柳妈来做帮手,她先是问祥林嫂额头的伤疤,最后不怀好意地说:“你想,你将来到阴司,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这几句立马让祥林嫂陷入恐怖之中,此处可见“吃人”的封建迷信依然深入人心。第二天两眼就围着大黑圈,随后她攒到十二千,听了柳妈的话,去庙上捐门槛,当作替身,让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
到了再次祭祖的时候,祥林嫂表现得很卖力,她觉得自己已经捐了门槛,就不算不祥之人了吧,可是依然听到“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次她的反应有了很大的变化,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变得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的时候,她的眼睛窃陷了下去,连精神也不行了,而且很胆怯,怕黑夜,怕黑影,渐渐变成一个木偶人。
最终,她被鲁四爷赶出了,成了乞丐。
自从她第二次来鲁镇的时候,鲁四爷对她就很不满,说她是伤风败俗的,可见旧思想的危害有多大,她不过是嫁了两次人,还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却被一个“伤风败俗”压得透不过气。
鲁四爷代表着旧思想,也算一个有权力的“旁观者”,他不仅不同情祥林嫂的遭遇,还各种嫌弃她,最后把她赶出家门,也让祥林嫂失去了最后的藏身之地。
而柳妈呢,和祥林嫂一样是女工,可谓是同一阶层的,文中还说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然而她又善在哪呢?她先是讥笑祥林嫂为何不反抗到底,哪怕是撞死也好,后来又用阴间之说来吓唬她,让祥林嫂终日恐慌,最终变得痴傻。在柳妈的心中,丢了命也比现在好,可见旧思想的侵蚀太重。
文中还有一种旁观者,就是以“我”为代表的大众。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镇时,无疑成为镇上的舆论中心,大家都赶着来听她的悲惨故事。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人们最初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都会陪着伤心,还会搭上一两滴眼泪来。但渐渐的,当祥林嫂反复讲的时候,人们就厌烦了,祥林嫂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过大家的咀嚼,早已变成了碎渣,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觉得又冷又尖,自己再也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其实,自从祥林嫂回来,人们心中早就对她有了鄙夷: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是冷冷的了。和第一次她来镇上的时候,反差很大,那时候人们都忙着夸她勤快。
为什么会有了这些差别呢?只是因为她改嫁了,旧思想里,女人守寡是美德,一旦再嫁就是伤风败俗,不仅鲁四爷这样认为,连其他女人也这样认为,他们犹如一层层枷锁,围绕在祥林嫂身边,暗地嘲笑她、讽刺她、鄙视她,让她陷入冰冷的漩涡里。
她从没有获得同情,获得的不过是他人满足的好奇心和进一步讽刺挖苦她的谈资。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区,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
这些问话无疑是往伤口上撒盐,祥林嫂再蠢笨,也知道是大家的嘲笑,往往一言不发就走了。这群看似热心的大众,却比寒冰都要冷,比刀子都要硬,生生把祥林嫂变成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那么,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我”,是否和大众不一样呢?
“我”回到鲁镇过年,遇到了祥林嫂,那时她依然是个乞丐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只是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直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她看到“我”,很是激动,说我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要问一件事。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也许有罢,我想。”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论理,也该有的,然而也未必......”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其实,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这段对话中,祥林嫂问得异常坚决,而“我”的却是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虽然“我”心里觉得不安,但依然给自己找好了借口。
觉得偶尔的事,本就没有什么深意义的,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但“我”仍觉得不安,过了一夜,越发有了不详的预感,于是决定明天就要走了。
看到这里,“我”又和那些人们有什么区别呢?在明白自己的有可能不妥的时候,既没有去补救,还一味给自己找借口,甚至想着走为上策。然而,事实却是,他的是压倒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她一直被地狱之说所困,在一个读书人含糊地告诉她可能有魂灵之后,她终于绝望而亡。
“我”偶然有点负疚,但那些以取笑祥林嫂为乐趣的人们,却从不觉得自己过分,丝毫没有愧疚之心,在她们心中,祥林嫂不过是尘世中被厌倦了的陈旧玩物,赶在新年之际,终于销声匿迹,不复存在了。
祥林嫂之死,是因为旧礼制下对女性的压迫和约束,但少不了旁观者的冷漠和嘲笑却杀人于无形,她被人们逼到无路可走,无路可退,无话可说,实在是一个悲剧清冷之角色。
冷漠不止那个时代有,如今的我们一样会遇到“旁观者效应”,有些时候同样冷漠。那么,“旁观者效应”的根源是什么呢?
如今我们的社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生活要忙,当遇到其他弱势的个体或者群体遭受困难的时候,人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关系,如果没有利益关系会自动绕开。
就像鲁四爷,当祥林嫂再次回来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现在女工难找,加上她之前手脚麻利,是不错的女工,尽管心里不情愿,但考虑到利益关系,还是收留了她,而后来,祥林嫂渐渐呆傻,鲁四爷就觉得她碍眼,影响到自家的名声,毫不留情地把她赶了出去。
想起早几年的“扶人”事件,帮助老人的人却被反咬一口,受到经济和心理的双重伤害,在这类事件下,人们对一些困难和灾祸多了很多提防心理。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况下,即使意识到有责任上前帮助,但若别人没有行动的话,个体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这么多人都没帮忙,不是我的错。”
祥林嫂在遭受人们的冷嘲热讽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觉得是不妥的,大家心里都是一样的想法,既然你能这么说,我也可以。于是乎,几乎所有人以取笑她为乐趣,相反,如果有那么一两个人跳出来对祥林嫂施于同情和理解的话,局面定然是不一样的。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些古训是中国人的传统处事哲学,在这些哲学的影响下,人们并不想关心他人的疾苦,只想着自保,只要不影响我就行啦。
文章中的“我”就是如此,了祥林嫂的魂灵之说后,虽然觉得不安,但并不去补救,而是忙着帮自己找借口,以撇清关系。
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准则,也直接间接影响了他们的选择。
在《祝福》一文中,上到鲁四爷,下到柳妈,都有着严重的封建残留思想,一致认定一女不能嫁二夫,祥林嫂什么错都没有,就单是这一条,就不被接受和容忍,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迂腐和愚昧。
年少时候认为祥林嫂是咎由自取,谁让她成天抱怨呢,如今再读,却读出了很多深意,也许我们并没有变成自怨自艾的祥林嫂,但我们一定成为了那个“旁观者”。
“祝福”是鲁镇最热闹的时候,是新年前的祭祖,祥林嫂因忙碌祭祖出场,也在这个最热闹的时候死去,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非但没有可怜她,还都骂她是一个谬种。
祥林嫂虽说是一个农妇,没有文化,但可以看出她是有反抗精神的,因不满婆婆把她卖到深山,而逃到鲁镇做工,依靠着自己双手生存,这让她很欣慰,那段时光祥林嫂胖了,脸色也更红润了,可见她内心是向往这种依靠自我的生活。
而后她被逼改嫁到深山里,丈夫死了,孩子也没了,她依然没有寻死觅活,而是回到鲁镇,想继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生活。然而,她的反抗最终没有抵过封建社会残余思想的毒害,也没有逃过“吃人”的迷信理念。
《祝福》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可以看出“旁观者”的自私冷漠对人的深远影响。
年少不懂祥林嫂,读懂已是书中人,她何尝做错过什么呢,不过是命运悲惨罢了,却逃不开被残余旧思想毒害的宿命,可悲可叹。
祥林嫂,到底怎么死的?
鲁迅先生在小说集《呐喊》的开篇《狂人日记》中,提出了一个“吃人”现象,来揭示封建礼教的本质。
而这部小说全篇没讲“吃人”两字,却一直在揭露这个事实。
那么,祥林嫂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地被吃掉的呢?
大家好,今天为你带来鲁迅的《祝福》。
祥林嫂并不是鲁镇人。
那年冬初,鲁四老爷家要换女工,介绍人卫老婆子就带着祥林嫂上门了。
祥林嫂年纪还轻,二十六七岁,脸色有些青黄,头上扎着白头绳。
听卫老婆子说祥林嫂的丈夫刚去世,她才做了寡妇。
鲁四老爷听了,皱了皱眉头。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一辈子三纲五常,恪守礼教,认为一个寡妇出来做工到底有失体统。
鲁四婶知道丈夫的意思,只是看着祥林嫂手脚粗大,低眉顺眼的,很安分守己,还是留下来看看吧。
试用期间,祥林嫂干活卖力,比一个男人还好用,所以短短三天就被正式录用,留了下来,每月五百文工钱。
祥林嫂刚来的时候,并不怎么爱说话,一直沉默寡言的。
待得久了,脸上才有了笑容,人也白胖了起来。
大家这才知道祥林嫂的一些身世,她是童养媳,丈夫比她小十岁,丈夫以砍柴为生,家里还有个厉害的婆婆和一个十多岁的小叔子。
至于祥林嫂的名字,没有人知道。
嫁给早死的丈夫,冠上其名字来称呼,便是这个女人的命运。
要说祥林嫂干活是真的很卖力,不仅力气大,做工也细致。
到了年底鲁四老爷家里忙的时候,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祥林嫂都一力担下来,没有额外雇佣短工。
众人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佣了一个好女工。
只是,过了没多久,祥林嫂去河边淘米,竟然看见了婆家的堂伯在对岸徘徊,顿时大惊吃色。
祥林嫂猜测,这怕是来寻自己回去的。
祥林嫂是逃出来的,她淘米还没回,这边介绍人卫老婆子就带着祥林嫂的婆婆找上了主家的门。
祥林嫂的婆婆虽是个粗野农妇,却应酬得当,只说开春农忙,家里人手不够,特意来叫祥林嫂回家。
鲁四老爷自然没话说,女子出嫁就归婆家管,婆婆为大,当场就算清了祥林嫂的工资,全都交给祥林嫂的婆婆了。
再说另一边,祥林嫂正要去河边淘米。
河里面停着一艘白篷船,遮的严严实实的,见祥林嫂来了,立刻从中跳出两个男人,又是抱,又是拖,就将祥林嫂塞进了白篷船。
祥林嫂开始还叫喊,之后便像是被东西堵住了嘴巴,什么声息也没有了。
看见的人自然闲话不断,也都报告给了鲁四老爷和鲁四婶听,两人听完便有些愤怒。
介绍人卫老婆子又上门来道歉,说是自己不好,看祥林嫂可怜,不知道祥林嫂是瞒着婆婆出来的。
鲁四婶也是不给好脸子,鲁镇的人都看热闹呢,好好的雇佣女工,竟闹出这么个糟心事,当天中午还得自己做饭洗碗呢。
卫老婆子再三保证自己下回推荐个好女工过来,又连番道歉。
祥林嫂的事情才算翻篇。
其实祥林嫂这次被抓回去,是被她婆婆拉去嫁人的。
她婆婆早已经替祥林嫂看好了人家,是深山野墺里的单身汉贺老六,又谈好嫁妆,就当是卖了祥林嫂,给她小叔子娶亲。
祥林嫂哪里愿意,她就算再任劳任怨,也知道一女不能嫁二夫,不然,是会被人戳着脊梁骂的。
只是祥林嫂婆婆是狠角色,直接用绳子一捆,就将人塞进花轿里。
还请来帮忙的男人看守着,硬按着祥林嫂拜堂成亲。
祥林嫂一路嚎哭,嗓子都喊哑了,围观的人都无动于衷。
祥林嫂终于绝望,她一鼓作气,一头撞在香案角上,想打断婚礼仪式。
大家却不管这些,给祥林嫂的伤疤抹了一把香灰,也不管祥林嫂正在流血的额头,就把她跟贺老六关在了新房里。
一场群体性的强迫交易就这样完成了,当事人没有一点自主权。
或许是人活着就是来受苦的,祥林嫂的额头上留下了一大块疤痕,人却老实安分了,因为抗争也没有什么用。
年底的时候,祥林嫂就生下了贺老六的儿子。
贺老六力气大,能干活儿,日子过得还算安稳。
人人都道祥林嫂是交了好运的。
可没过两年,祥林嫂却又站到鲁四老爷的堂前,请求来当女工了。
这次祥林嫂的头上依旧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只是精神很差,脸上没有血色,眼角还带着泪。
原来,祥林嫂的第二任丈夫贺老六本来身体硬朗,没想到病来如山倒,一场风寒让贺老六卧病在床了,
修养了一阵,本来就快好了,谁知吃了一碗冷饭,竟让贺老六一命呜呼了。
祥林嫂本还有个儿子傍身,她又能干活,生活还是有盼头的。
谁知,祥林嫂又一个疏忽,竟让狼把孩子衔去了,找回来的时候,孩子的五脏六腑都被吃没了。
一个独居的寡妇,值得可怜,但有些人并不关心。
祥林嫂的大伯来收屋,不让祥林嫂继续住在贺老六家了。
这下子,祥林嫂是真的走投无路了,才来投靠旧主人。
鲁四婶起初还有些犹豫,待听完祥林嫂的经历后,眼圈也红了,便将祥林嫂留了下来。
这一回,祥林嫂的变化非常大,不仅手脚没有之前麻利,记性也坏,整日阴沉着脸,没有了笑容。
据说鲁四老爷已经皱过好几回眉头了,只是雇佣女工一向很难,便没说什么,只是私下里告诫鲁四婶,像祥林嫂这样的人,虽可怜,但败坏风俗,可千万不能让其碰祭祀的物品,祖宗是会嫌弃的。
鲁镇祭祀礼仪很重,也很重视,在鲁四老爷家,祭祀就是最大的事。
以前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时,最忙的便是祭祀,如今倒清闲下来了。
祥林嫂一要去帮忙做点什么,鲁四婶便慌忙喊道:
“祥林嫂,你放着罢!”
无事可做的祥林嫂便只能老实地坐在灶下烧火。
鲁镇的人依旧叫她祥林嫂,说明只是认可她第一任丈夫的,并且跟祥林嫂说话的音调也不同了,冷冷的腔调,冷冷的笑容。
祥林嫂浑然不觉,絮絮叨叨地讲她日夜难忘的事。
开头便是”我真傻,真的”,接着讲起她苦命的儿子阿毛。
阿毛很听话,让他在前屋剥毛豆,他便老实地拿着小篮子坐在门槛上剥豆。
祥林嫂自己便在屋后劈柴。
一点动静也没有听到,儿子便被狼叼走了,毛豆撒得一地。
心急如焚的祥林嫂也只是找到儿子的尸体,安安静静地躺在草窠里,手里还紧紧握着小篮子。
接着就是祥林嫂泣不成声的呜咽,泪水直流。
刚开始时,人们确实很同情祥林嫂,敛起笑容,陪出眼泪,安慰祥林嫂。
也有些闲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讲这段悲惨往事,然后伴着叹息和评论飘然离去。
这便是弱者从更弱者身上汲取能量,寻找慰藉,来分散自己苦难生活的痛楚。
祥林嫂不懂这个道理,不厌其烦地逢人哭诉。
到了最后全镇的人都笑话她,打断她说话,丢下祥林嫂一个人独自体味丧子之痛。
有时,祥林嫂也会看着别人的孩子,想象她的孩子阿毛的样子。
旁人看见了,立刻牵起自己的孩子离开,有时也开玩笑地问祥林嫂是不是阿毛还在的话,也这么大了。
祥林嫂始终无法跨过自己失误造成儿子被狼叼走的错误,不断地陷入自己的自责当中.不断地寻求他人的原谅与宽恕,她想要的只是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而已。
可是她的悲哀,经过了大家的咀嚼赏鉴,早已成为渣滓,只剩下烦厌和唾弃。
鲁四老爷家的另一个女工柳妈也早就不耐烦祥林嫂的自我伤怀,恶意揣测当初祥林嫂对贺老六是愿意的,才依了贺老六,生了儿子。
祥林嫂自然分辩地说,你不知道他力气有多大。
祥林嫂的解释在柳妈看来不过是辩解。
柳妈看着祥林嫂额头的疤痕,神神秘秘地说祥林嫂真不划算,若是当初撞死了,倒一了百了,可这怕是到阴间,两个男人都会来争夺祥林嫂,阎王无法,会将祥林嫂劈成两半吧。
柳妈的话一点也没有科学依据,偏偏她又说得那么有“道理”,脸上还带着恐怖的神色来,祥林嫂不由就信了。
柳妈倒是也给祥林嫂出了一个主意,让祥林嫂去土地庙捐一条门槛,捐给鬼神,就是让门槛代替自己,给千人踏,万人跨,以赎清罪孽。
祥林嫂第二天一大早就顶着两个大黑眼圈,求庙祝让她捐门槛。
庙祝勉为其难地让祥林嫂捐大钱十二千。
这便是所谓的“赎罪生意”吗?
利用人们的恐惧和愚昧来大肆敛财,偏偏人们还看不透这所谓的赎罪不过是胡说八道。
祥林嫂之前与柳妈的一番话传扬开了,鲁镇的人便又开始对祥林嫂产生了兴趣,纷纷跑来问祥林嫂额头上的疤怎么来的,后来怎么肯跟着贺老六了?
他们恶意嘲笑,举止轻浮,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当做自己苦难人生的调料和慰藉。
祥林嫂未尝看不出来了,便闭紧嘴巴,带着额头上引人注目的伤疤,默默地干活。
终于一年后,祥林嫂攒够了钱,去土地庙捐了。
回来的时候,祥林嫂脸色也有了几分色彩,心情也舒畅了起来,整个人又焕发出生机。
但人们对她的偏见依旧没变,到了冬至祭祖时,祥林嫂刚想要帮忙去拿碗筷,鲁四婶依旧是那句“你放着罢,祥林嫂”。
祥林嫂脸色立刻变得灰黑。
之后,就见祥林嫂像完全被抽去了精气神,大变了样子。
整个人惴惴不安的,怕黑夜,怕见人,总像个木头人呆坐着。
不到半年功夫,头发花白了,记性也差了。
对于祥林嫂而说,她自以为的救赎,都是虚妄。
人们依然在自己的逻辑里,以她曾经的苦难否定着她本身。
在这之后,她的心里寄托消失,精气神便一去不回了这一刻,祥林嫂感觉自己再也没有了价值,没有了作为人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没有人认可的价值。
于是鲁四老爷家里也没了她的价值,辞退了这个不再伶俐的女工。
至于祥林嫂之后怎么样,鲁镇的人一点也不关心。
于是,“我”,这个暂时停留在鲁镇的过客,拜访本家亲戚鲁四老爷的知识分子,就成了祥林嫂事件的最终见证人。
“我”或许是最后见到祥林嫂的人,那时祥林嫂已经成了乞丐,不过四十上下,竟苍老得像个迟暮老人。
祥林嫂觉得“我”识字多,见识广,一定能解她的疑惑,便问“我”,人死后,到底有没有魂灵?
“我”不知道如何,“我”向来对魂灵一说不感兴趣。
只是鲁镇的人都相信是有鬼神的,祥林嫂却产生了怀疑,该如何说呢,祥林嫂究竟是希望有魂灵还是没有呢?
“我”不知道,但为了让穷途末路的人少些烦恼,便说有罢,祥林嫂自己不也是这样想的吗?
却没想到,这夜过去,祥林嫂安静地去世了。
彼时,正是鲁镇要祭祀的日子。
鲁镇的人,没有同情,鲁四老爷甚至生气地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在鲁四老爷看来,祥林嫂不过是一个晦气的人,在“祝福”之夜死去,是玷污了神灵,是不祥的,可见其封建思想之深已经泯灭了对生命的敬重。
这样爆竹连天的“祝福”夜里,祥林嫂终于不用再继续受到精神上残酷地折磨了。
鲁镇的人还自以为是祥林嫂不过是穷死的,多么愚昧又冷酷。
鲁四老爷,婆婆,柳妈,甚至是“我”,这鲁镇上的所有人,都是“凶手”,是“吃人者”。
这样一个社会,一个被封建礼教侵蚀的社会,才是杀死祥林嫂的真正原因。
于“祝福”中毁掉他人的幸福,这多么讽刺!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