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8 01: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二年级学生视角的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日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让作文更真实、生动、符合孩子的口吻:
1. "突出“二年级”的口吻和视角:" "语言简单、口语化:" 使用孩子平时说话的方式,句子不要太长,用词要基础。比如,可以说“今天晚上有月亮”,“月亮圆圆的”,“妈妈说中秋要吃月饼”,“我最喜欢吃蛋黄馅的”。 "心理活动简单直接:" 写写自己当时的心情,比如“我很开心”,“我有点兴奋”,“我想奶奶了”(如果家人团聚),“月亮好亮呀”。 "关注点具体:" 孩子可能更关注具体的事物,比如看到的月亮、吃的月饼、家人的互动、收到的礼物(如果有的话),而不是抽象的“团圆”或“传统”。
2. "紧扣“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主题:" "点明日期和节日:" 开头可以写“今天是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比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描写节日活动:" 写一写当天做了什么和看到了什么。例如: "吃月饼:" 月饼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味道的?和家人一起分享吗?味道怎么样?有没有分享给别人? "看月亮:" 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昨天有件事忘了记,今天补上。
昨天中午,女儿开车带我和外孙女外出。干什么呢?我一件一件地讲。先是把网球拍送到一处,请专业人士穿网球拍上的线。又到一处去买牛肉,说是女婿下班回家做香煎牛排。女婿做香煎牛排的手艺确实要得,2018年我来亚特兰大时就品尝过。然后,我们到一家越南餐厅吃饭。女儿问过我,到美国来是想吃中餐,还是吃点有特色的。我说,在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尽量不吃中餐,多吃点异国风味。我认为饮食与民族性格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今天吃的越南餐,与中餐几无区别。你想啊,越南曾经是我们的藩属国,能差别到哪里去。韩国餐也差不多。印度餐、孟加拉餐就不同了,印度餐、孟加拉餐与中餐最大的差别就是香料多。菜里面为什么加那么多的香料呢?这个就值得琢磨,对不对?
吃完饭,我们按照艺术家W老师的建议,去Whole Foods 超市,目的是买有机蔬菜。而买有机蔬菜的目的又是为了宝宝。把有机蔬菜切成大块,略蒸一下,让宝宝拿着吃,此举旨在锻炼宝宝的手指精细动作。
我粗略地观察了一下,到Whole Foods 超市买东西的顾客,差不多一半是亚裔。我问女儿为什么,女儿说Whole Foods是亚特兰大最贵的超市。难怪,我们在选东西的时候,旁边一对说中文的夫妇说:“这些菜好贵呀!”女儿所问非所答,但也算间接了我的问题。我问:“是不是亚裔总体上要勤奋一些?”女儿说:“到美国来的中国人,要么是家里特别有钱;要么是经过自己打拼,经济收入还不错。”女儿说得比较精准,她没有笼统说亚裔,而是说到美国来的中国人。我同意她的说法。
在我们进超市之前,走在我身后的一个人用中文说:“宝宝好可爱呀。躺在车里像菩萨一样。你们是中国人吗?”我以为她不是说我们的,便没有接过话茬。进入超市后,她又走到我身边问我:“您是中国人吗?”“是的。”我说。这位中国人应该是一位贵妇,打扮得珠光宝气的,虽然看起来大概有七十岁了,但气质那玩意儿是盖不住的。她又说:“宝宝好可爱呀!”“谢谢!”我礼貌地说了句。这时候,宝宝对着她笑。她受触动了。她说:“我养了三只猫,但猫不会对我笑,还是养人好。”这话说得就没水平了。我也就不再搭讪,和女儿一起带着宝宝去挑选食物去了。
可别说,女婿晚饭做出来的香煎牛排味道非常棒——刚入口的瞬间,浓郁的肉香就占据了整个口腔,带着恰到好处的焦香气息。牙齿切开时,内里的肉汁顺势涌出,鲜甜又醇厚,肉质鲜嫩却不失嚼劲,每一丝肌理都浸满了肉本身的醇香,咀嚼间,那股纯粹的肉香在舌尖层层绽放,吃完后连嘴角都带着满足的油香,让人回味无穷。
如今的年轻人,对美食的执着也着实令我们自叹弗如。他们如果在外面吃到什么好吃的美味,或者在《小红书》平台看到别人分享的美味制作,回家后一定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自己动手亲自制作,直至满足自己的味蕾,否则,决不罢休。
昨天深夜,外孙女醒过两次,因为是窃窃私语,女儿和女婿没有听见,她就在我的隔壁,我听见了。但是,我故意不理她,目的是让她自己学会续睡。
凌晨5:48,她又醒来。我想,这一次不能不理她了。女儿给她换了尿不湿,喂了一点母乳,我给她温140ml水奶。我把水奶喂她喝完,把她放进摇篮里,任由她自己去睡个回笼觉,我则洗洗刷刷,吃点水果和坚果,出门晨练。
出门时,和一个头发像快餐面一样的中学生差点撞个满怀。此时,天还未大亮,学生娃需要起早赶校车,我得赶早晨练。今天一改往常向南或向西方向,改为向北方向晨练。我健步如飞地往北走了半个小时,然后折返。一个小时的晨练,我再也没有碰到一个人影。
前天,我发现外孙女右手胳膊上有一条两寸长的划痕。这两天,我一直在琢磨划痕产生的原因。今天早上八点钟,当我把她从三楼抱到二楼时,我发现她的左脸上又有大约两寸长的浅浅的划痕。第一时间我就能确定,这两条划痕都是她自己挠的。女婿上班时,我告诉他,晚上回来给宝宝剪指甲。
现在白天她的生活越来越有规律了,玩两个小时,喝奶170ml左右,然后睡觉。我们午饭后和晚饭后,给她补充适量的辅食。上午一觉和午后一觉基本上都能睡两个小时,黄昏时分那一觉时间略短。夜里单独睡觉出乎我们意料的顺利,这对大人真是莫大的幸运。因为随着她一天一天地长大,饮食结构不断地在调整,解大便的规律尚不明显。为了判断她是否解了大便,一是闻,二是摸。婴儿的大便不像成人,她的大便异味不明显,所以,我也常用手摸。摸到了,我就告诉女儿:“哇,我又中奖了!”女儿就知道她的女儿解大便了。小便呢?如今的尿不湿做得都很先进,尿不湿里面有一条淡黄色的带状物,颜色变深了,表明娃儿小便了,及时更换尿不湿即可。
我在昨天的日记里简要介绍了美国的Daycare。武汉大学的陈闻晋教授说:“Daycare,這個是中國新生兒家庭最需要!楊兄之育孫經比指導世界冠軍更有意義!”闻晋兄擅写繁体字。你如果以为擅写繁体字的都是老夫子,那你就大错特错。这就像胡适之先生当年提倡整理国故,胡适之是老夫子吗?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老夫子能说出这么前卫又精辟的语言吗?当然不会。
我记得胡适先生还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胡适先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即对待弱势群体和利用闲暇时间的方式,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水平。
胡适说这句话的时间距今近百年了,我们的社会是怎么样待小孩子和怎么样待女人的呢?我们常说教育和医疗是我们社会的两大难题。这里的教育当然包括了怎么样待小孩子。女人的问题解决了吗?不是伟人一句“妇女能顶半边天”就解决了所有的有关女人的问题。说得好听一点的叫任重而道远;说得难听一点呢?难听的,还是不说了吧。
所以,用胡适先生百年前的视角看我们的社会——我们文明了吗?
既然对社会我们不敢心存奢望,那我们就从自己做起,好好待小孩子,好好待女人吧。
月 亮 柯苏蔚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儿时每每吟诵此诗,只觉得对仗精妙,韵律和谐,却未曾深入思量。幼时,我对月亮满怀喜爱。每当月亮悄然升起时,爸爸妈妈就下班回家了。我和弟弟在客厅里嬉笑打闹着,炊烟袅袅升起,食物的香气氤氲在空气中,勾起了我们肚子里的馋虫。晚餐总是一天中最丰盛的,一番风卷残云后,放下碗筷,便迎来了我们一家人短暂的休闲时光。窗外的月亮那般柔美,月光宛如流水,清辉四溢,整个世界仿佛是笼着轻纱的梦。我和弟弟缠着爸妈,央求他们讲述那些神话故事。妈妈从厨房里端来几杯榨好的西瓜汁,眼尖的弟弟大声说:“快看,西瓜汁里也有一个小月亮。”我凑近一看,果然,每一杯西瓜汁里都有一个小小的月亮,黄澄澄的,随着杯子的抖动,酥酥地颤着,那模样甭提多可爱了。我和弟弟便一仰头,咕噜咕噜地把西瓜汁一饮而尽,月亮便跑到我们每个人心里去了。我对月亮的喜爱还来自中秋节。总觉得中秋节那天的月亮格外大、格外圆,我便夜夜望着天上的月亮,看着它一点一点慢慢变得圆满。终于盼到了八月十五那天,月亮果然如银盘一般,亮堂堂地高悬在夜空中。平时不常见到的亲戚们,在外地求学的表哥表姐们,此刻都齐聚一堂共度中秋。家乡的习俗里中秋节总是要博饼的,这一天,大人们特许我们不用做作业。大家眼巴巴地等着大人们拆开一盒中秋月饼,再摆上一个大红瓷碗,随着“噼里啪啦”的骰子声响起,中秋节的重头戏就正式开始了。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捧起骰子,口中念念有词,终于下定决心似的扔下骰子。博到饼的,眉开眼笑外加手舞足蹈,拿起月饼就炫耀起来。没博到饼的,急得抓耳挠腮,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地摸下状元饼,试图下一轮得到好运气。皎洁的月光下,大人们围坐在一起闲话家常,我们小孩子则迫不及待地啃起了月饼。我始终固执地认为月饼就是落在人间的月亮,为中秋节增添了许多美好,咬一口,满满的都是家的味道。长大后,我对月亮有了别样的情愫。记得第一次离开家乡去外地研学,夜深人静时,睡在陌生的床铺上,我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透过窗帘望向窗外的月亮,那惨白的月色竟没有了记忆中的美好,只剩下冰冷和凄清。我蓦然想起故乡的月亮,那个记忆中黄澄澄的月亮,也想念起家里爸妈的笑脸和弟弟的可爱。于是,白天研学的疲惫与此刻离家的思念纠缠在一起,化作无声的泪滴,缓缓滑落脸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声音穿过千年的风霜,再次击中了我的内心深处。年少时不懂诗,长大才品出其中的滋味。独在异乡漂泊,月亮是思念的具象化,我只能把相思托付给明月,让它穿越万水千山,飞到故乡亲人的身边。也唯有长大后真正离开家时,才能体会到故乡月亮的独一无二,那是心灵的归宿,是内心永远的牵挂,是无可替代的存在。故乡的月,总是承载着游子无限的乡愁和亲人绵绵的期盼。“月是故乡明啊!”我在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福建省厦门市华侨中学 指导教师:黄仟【本文刊登于《作文与考试》初中版4月上旬刊】✿中考真题延伸●2024年山西卷以“欣赏”为话题;●2024年江苏盐城卷以“我与____共情”为题;●2024年吉林卷以“情味浸润的时光”为题;●2024年重庆B卷以“月,天天是一个全新的自我”为主题;●2024年福建卷以“看月与探月”为题;●2023年四川绵阳卷以“照亮”为话题;互动投稿你的作文也能上杂志欢迎同学们围绕课本主题投稿!投稿邮箱:1814907954@qq.com(投稿格式:姓名+学校+《课本中的作文》投稿)从课本到考场,从模仿到超越,“课本中的作文”带你发现文字的力量!快拿起笔,让每一篇课文都成为你笔下的星辰大海吧!END
中考高分佳作示范●暖文抢鲜看|那句话触动我的心灵
●暖文抢鲜看|沃野与荒漠
●暖文抢鲜看|穿过篱笆墙的风
●暖文抢鲜看|榕树的启示
策划及排版编辑|曹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