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8 03: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方山日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内容充实、分析到位、结构清晰的文章:
1. "准确理解《方山日记》的核心内容与主旨:" "作者与背景:" 了解《方山日记》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陈继儒,以及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晚明士大夫文化、个人修养追求等)。 "内容梗概:" 简要概括日记中记录的主要内容,比如陈继儒的日常生活、读书心得、交友应酬、园林雅趣、修身养性等。 "核心主旨:" 深入理解日记所体现的核心思想。这通常与"“雅”"、"“简”"、"“静”"、"“真”"、"个人修养"、"处世智慧"、"追求精神自由"等概念相关。明确你想重点突出日记的哪个方面(是生活情趣、人格魅力,还是处世哲学?)。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与中心论点:" 《方山日记》内容广泛,不可能面面俱到。你需要选择一个或几个你最有感触、最有话可说的点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例如: 探讨日记中体现的“雅”文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不灯儿晃,哪儿来的诗和远方?
一般夹杂方言的文章,设若不对些词句加以说明,这对于非家乡人而言便有些不友好了。基于我多年来吃斋滋养的温和脾气,与人冲突的事自然是不乐意的。所以开篇释义,先说说这个“灯儿晃”是个啥子意思。
官方的意思我不甚了解,大家自可以去百度。而切身经历告诉我的,在此可与君分享。“灯儿晃”字面的意思倒像是烛光投影随风摆——形容人无事到处飘,这里看看那里瞧瞧,时不时还逗个猫儿惹个草。我打小好奇心重,思维的模式与别的小朋友又多有不同,所以常在不上学时和母亲斗智溜出去“灯儿晃”。不管是山间野地还是农家小巷,单位周边的“咔咔角角”(犄角旮旯)基本上都“晃”遍了,这也造成我常常回家时一身“稀脏”,老妈便一边打一边骂:一天到晚屁事不干,不晓得帮到屋头干点活路,就晓得到处灯儿晃!
所谓粑粑烫到个人痛,故,此解之深刻!
我承认我并没有自画像那么可爱。So?
从七月中旬回泸,已有三个月。快到十月的时候,父母从重庆回来过节。今年是中秋国庆双节同聚,为了不辜负这难得的好日子,我盘算着一家老小该是找个好去处“灯儿晃”一趟。本打算去尧坝古镇走走,可谁知父亲的老友们知道他们回来都做了安排,行程一直耽搁,外加那群老泸州对尧坝的景致颇有不屑让父亲深以为然,最终此行作罢。
在家里虚度了几日,母亲明显不愿意了,明明是回来过节的,结果除了陪着父亲会友“喝单碗”(喝酒),哪里也没去成,心里很是郁闷。为了照顾母亲情绪,也为了不虚度佳节,我灵光一闪提出不如到江对面的方山走一趟,此话一出,全家欣然。
老乡们,你们猜的出这是方山的哪一面墙吗哈哈
做好了打算,订好了车,第二天一早我们一家便出发往江对岸去。以前去方山,就在我家挨着的江边是有渡船的,如今渡船早已成为历史,要去方山只能坐车。一路行程不算顺利,本打算从纳溪方向走,结果因为前车事故堵在了路上,遂与司机商定另择行程。
好在出发的时间早,虽有耽搁,到达时离晌午还有时间。买了门票,我和母亲还有妻子决定徒步爬山。对于这个听着就累的决定,父亲当时表示支持,然后自己选择了乘坐索道到山顶等着与我们三人胜利会师。
其实到了山门我就茫然了。变化好大!
那天天气着实不错,当然相对来说。毕竟在山东的时候,哪怕是冬天也一样有阳光,而在泸州这个西南江城,不下雨便是好天气,更别说当天还出了一小会儿太阳,那是难得了。
方山,小时候是常来的。那会儿母亲信教,嗯,算是吧,因为从来未见母亲在家中做功课,只是听到庙里有法事或者庙会她就会很积极。而相比别的信众总是与人交谈修行心得不同,母亲总是和人安利哪家庙里豆花饭好吃,哪家的泡菜地道。如果不是我佛主张众生平等并大开方便之门,那一定是会将母亲拒之门外了。
宝宝我们走!
阿弥陀佛
一路徒走,从山门到中峰寺,我们仨早已挥汗如雨,可我却不怎么觉得辛劳,倒不是我身强体健,许是几十年未到此山,刹刹处处皆是童年回忆。一会儿指着那林中竹亭和妻子说着那些年与它的交集,一会儿停在一处驻足感慨当年的模样早已变迁。
这傲娇的样儿!
拱手同为山中客,坐闲温酒半山亭
一钟一磬三衲衣,一山一人七佛行
云峰圣境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等到了中峰寺,母亲和妻子已经力有不逮。我们准备在此稍作休息,拜拜观音。中峰寺的黑脸观音是极负盛名的,不单是在泸州,许多外地人也不远百千里来此朝圣许愿。关于黑脸观音有求必应的传说很多,而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求子的。
到半山腰了,累!
中峰寺
中峰寺
有求必应
供养十方
说起拜佛,童年时有件事让我记忆深刻。有一年也是在这方山,说是有个孩子在大雄宝殿被弹出的香灰烧死了,当时很多人都在说是这个孩子对着大殿外的香炉撒尿,触怒了佛菩萨,所以遭此劫难一命呜呼。那时我虽小,但是我清楚记得在母亲跟我说这些的时候,我是反对的——佛菩萨既然慈悲,为何却容不下一个孩子的少不更事?就算要有所惩戒,可直接取之性命,这是否过于残忍,是否有违慈悲?母亲对于我的反驳很是恼火,当众一通教训,要不是有旁人在,那天我多半是要被“铲几耳屎”了(扇几耳光)。
多年后我也皈依了佛门,对于当年的疑惑,心里早有了答案。此,不在话下。
这个锅,我不背!
拜完了黑脸观音,我们三人开始商量是继续徒步还是到半山的索道站乘坐索道。最后考虑到已近晌午该是吃饭的时候,而母亲明显已经无法再继续徒步爬山,所以我们决定乘索道到山顶与父亲汇合。
再歇两分钟
上到山顶出了索道便遇到山民在此处揽客。因为早有父亲的指示,我们没有响应,而是拿出手机给父亲去电话询问他所在的具体位置。巧的是父亲所说的农家乐刚好是在此揽客的一位山民的家,那位山民遂让自己的女儿,一个很小的姑娘将我们引路带走。一路上穿过了好几个树林,风景很美。看着母亲和小姑娘走在前面,我不由自主地按下了快门,心里想着的却是我那一直放不下的归山情结。
山顶又见黑脸菩萨
蝉?禅?
浪里个浪
见到父亲的时候,他已经点好了一桌饭菜,坐在靠崖边的位置悠闲地喝着茶。我们三人有些狼狈的坐下,父亲面带着意味深长的微笑,似乎在说,看吧,还是我聪明,谁让你们不自量力。
蜜汁微笑
中午的饭菜很是丰盛,但让我很不理解的是这些与释家宗门为邻的店家怎么都以现杀活物招揽游客,这在我去过的佛教道场中可真的是头一次见到。然而我又不得不吃,若不吃,父亲便会说我矫情,若是迁怒于我的信仰,那岂不是让父亲造了口业。罢了,谁让我也饿的前胸贴后背呢。
狼狈
吃完饭稍作休息,母亲和妻子还在专门为游客准备的吊床上睡了一觉。我与父亲喝着茶聊着天,说的都是关于我这次回来的打算。临近下午两点多,我们一起折返乘索道下了山。
下山咯!
这次方山“灯儿晃”,要说有什么好的回忆那就是多年后我们一家终于可以真正的团聚,一起旅游登山。再说其它,似乎没了什么印象。山还是那座山,庙却不是那座庙。没有母亲殷殷期盼的豆花饭,也没有当年半山随缘待客的茶棚。我是有些失望的,不单是因为物是人非,也不尽是山门中那些以现杀活物揽客的山民,到底为何?也许是我陷入了童年的窠臼,自以为而实不以为然吧。
守殿的居士
云峰禅院
中峰寺山门
千年古刹——云峰寺
佛说成住坏空,世间的事哪儿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人则生老病死,物则坏空无常。潮汐幻灭,日月更迭,刹刹之间无有恒住。又经云: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那有何可得?哎嗨!少年,随缘吧!
一直不变的是我的归山梦
《彼岸》
从前
江的对面有座山
山的庙里有座殿
殿里有个和尚
身高丈余
金光闪闪
那时有船
我常过对岸去吃碗豆花饭
如今
山水依旧
却没了船
那我
又该如何
去得彼岸
【图文原创,如有雷同,肯定是你抄我的哈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