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8 03:59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关于南京公祭日的讲话稿,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以确保讲话的庄重性、教育意义和情感共鸣:
1. "主题鲜明,立场坚定:" "核心主旨:" 明确表达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价值导向:" 坚持历史事实,反对任何形式的否认或歪曲。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传递和平理念。 "国家立场:" 如果是代表官方或特定团体,要体现国家立场和对历史的正视;如果是个人发言,也要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责任感。
2. "内容准确,史料翔实:" "历史依据:" 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时,引用的数据、事件、人物应尽可能准确、可靠,基于权威史料。避免过度渲染或虚构。 "重点突出:" 可以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历史片段或幸存者故事(需尊重事实),以增强感染力,但避免细节堆砌,以免冲淡主旨。 "避免猎奇:" 重点是哀悼和反思,而非猎奇或满足窥探历史伤疤的欲望。
3. "语言庄重,情感真挚:" "用词选择:" 使用严肃、庄重、典雅的语言。避免使用轻佻、网络化
据新华网消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2月13日上午在南京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同志讲话。
以下为讲话全文:
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宣示中国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庄严立场,表达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
9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全境;1937年又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大量财物遭到掠夺,古都南京成为人间地狱,这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南京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铁证如山、不容篡改。
为了反抗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以3500多万人伤亡的沉重代价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此,再也没有侵略者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肆虐,中华民族迎来了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到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
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如今,我们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现了新时代的新气象新作为,这是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抗战期间牺牲烈士以及死难同胞的最大告慰。
——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续写新时代的红色华章。
——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我们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人民生命安全,构筑起保障人民健康的坚实屏障。我们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我们要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南京大屠杀发生后,德国的拉贝、美国的马吉、丹麦的辛德贝格等国际人士冒险保护中国难民。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后代与中国的朋友始终延续着命运与共的友谊。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把握前进方向。我们愿本着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精神,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与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一道,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历史大势浩荡前行,民族复兴前景光明。在新的历史征程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倍加珍惜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烈、告慰死难同胞的新业绩,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新华网直播实录
相关阅读
2014年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
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的说明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作出决定,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集中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十分必要的。
说明强调,制定本决定是为了更好地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的人们,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关于纪念日日期的确定,草案延续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国务院关于抗战胜利纪念日的规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的说明指出,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国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判,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说明强调,制定本决定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决定草案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今年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2020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出席并讲话。
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现场国旗下半旗。3000余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默然肃立。10时整,公祭仪式开始,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南京市全城拉响防空警报,汽车停驶鸣笛,行人就地默哀。默哀毕,在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国家公祭献曲》的旋律中,解放军仪仗大队16名礼兵将8个花圈敬献于公祭台上。
之后,陈希发表讲话。他表示,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缅怀同中国人民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献出生命的国际战士和国际友人,宣示中国人民铭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庄严立场,表达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
陈希指出,历史的苦难不能忘记,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今日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这是我们对所有牺牲先烈和死难同胞的最好告慰。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陈希讲话后,83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6名社会各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伴随着3声深沉的钟声,3000只和平鸽展翅高飞,寄托着对死难者的无尽哀思和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坚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主持公祭仪式,国务委员王勇、全国政协副主席郑建邦和中央军委委员、军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苗华出席。
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老同志代表,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和东部战区、江苏省、南京市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遇难同胞亲属代表,国内相关主题纪念(博物)馆、有关高校和智库专家、宗教界代表,驻宁部队官兵代表,江苏省各界群众代表等参加公祭仪式。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