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日记物语》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8 04:12

推荐《日记物语》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日记物语”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让文章既真挚感人,又结构清晰,富有特色:
"一、 理解“日记物语”的内涵"
"核心关系:" 明确“日记”是载体,“物语”是内容或主题。日记是记录个人日常、心绪的文字,而“物语”则更侧重于通过这些记录来讲述一个故事、传达一种情感、阐述一个道理或展现一个成长过程。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罗列,更要有“叙事性”和“情感深度”。 "选择角度:" 思考你想通过“日记物语”讲述什么?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一段特殊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一个习惯的养成?一次心境的转变?还是对某个物品的深情?确定一个清晰的主题或故事线索。
"二、 选择合适的“物语”载体(日记本/日记)"
"象征意义:" 这本日记本本身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物语”载体。它可能承载了多年的时光,见证了你的成长,记录了你的喜怒哀乐。可以描写日记本的模样(新旧、磨损、装饰等),赋予它情感色彩,让它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与内容的关联:" 选择这本日记本作为“物语”载体,应该是因为它与你想要讲述的故事或情感有特殊的联系

日本古典女性日记:暗针银丝扇面的反光

作为日本古代的最后一个历史时代,平安时代(794~1192年)横跨了日本史中的古代与中世。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迁,这一时代的文学大放光彩;尤其是国风文化的形成与假名文字的发展,让以紫式部与清少纳言为代表的宫廷女流文学家崭露头角,她们在随笔文学、物语文学、和歌文学、日记文学等各领域大展身手,最终迎来了空前绝后的全盛期。近日出版的“日本古典女性日记”系列,以平安时代由女性作家提笔创作的日记文学为主题,选取了《蜻蛉日记》(954~975)、《和泉式部日记》(1008)、《紫式部日记》(1010)与《更级日记》(1020-1059)这四部作品。

日记的诞生,同日本古代律令制的成立与发展密切相关,最初只是朝廷事务的记录,称不上文学作品。直到平安时代,纪贯之(平安前期的歌人)以《土佐日记》(934)一书为日记注入了文学性。纪贯之自身虽为男性,但他却从女性的视点出发,以女性的口吻叙述了自己在55日返京之旅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为此后的女流日记文学开辟了新的文体与形式。

例如,藤原道纲母的《蜻蛉日记》就是在《土佐日记》之后约20年开始书写的,记载了她长达20年的生活与情感。这位女性歌人虽有约36首作品收录于敕撰和歌集(日本平安时代至室町时代期间,天皇或太上天皇敕命编撰的和歌集),对后世的女性文学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包括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但她本人的姓名与出生年月却不详;世人只知她是藤原伦宁之女,藤原兼家之妻、藤原道纲之母,甚至连她流传后世的作品署名都只余她的母职身份,让人不禁为当时女性的境遇哀叹。

《和泉式部日记》的作者和泉式部也同样没能留下自己真正的姓名,“和泉式部”一名是由其丈夫和父亲的官职“和泉守”与“式部大丞”拼凑而成的。虽然和泉式部的出身并不高贵,但她的才华与美貌依然吸引了不少男子登门拜访,以风流与多情著称。同丈夫分居后,她不顾周遭反对,甚至不惜和亲生父亲断绝关系,也要与为尊亲王相恋。在为尊亲王英年早逝后,她又与敦道亲王坠入了情网,并用《和泉式部日记》记录这段浓烈炽热的爱恋。二人围绕“手枕之袖”展开的一系列对歌缠绵又情深,其中,和泉式部的那首“辗转反侧无眠夜,相思泪落手袖霜,晨起探看素素白”尤为动人——用情至深的女子因思念而彻夜未眠,天亮了才恍然发现,落在手枕之袖上的眼泪已经结成了霜——将恋爱中的失魂落魄刻画得淋漓尽致。和泉式部的风花雪月虽然让身为同僚的紫式部颇有微词,但后者对前者文学方面的才华与雅趣还是由衷地赞赏有加。

日本漫画表现多情的和泉式部

紫式部以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作者的身份闻名,她曾受藤原道长的委派,同和泉式部一起辅佐藤原彰子,对抗由清少纳言(《枕草子》的作者)辅佐的藤原定子。在平安时代,宫廷女性的婚姻往往会成为其出身家庭的政治斗争工具,并且她们在歌合(将歌人分为左右二组,评判其优劣的文艺品鉴会)中的表现也与她们各自家庭的威望息息相关。紫式部与清少纳言这般的天才歌人,却被迫用自己华美的词藻去为其背后的男性操纵者谋权谋利,让人不禁哀叹;但也正是这种制度,让这些女性得以有机会接受教育,有舞台展示才华。紫式部虽然在自己的日记中对别的女性言辞刻薄,但从她的字里行间中,还是透露出她对自己同类的怜惜与欣赏。比如,紫式部描写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女官宰相君时就写道,“她躺卧着,头枕在砚盒上,脸埋进衣领里,额头显得柔美可爱,如画卷中的公主一般”,紫式部恶作剧地“把她那遮住嘴角的衣袖拉开”,吵醒了她,又在心里暗暗赞叹,“她微微欠身坐起来,脸上泛着红晕,看上去优雅而美丽”,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女性甜美又娇嗔的一面。之后还有一日写到“女官们的服装”——“女官们内心都不甘心比别人逊色”,精心梳扮却“缺少了各自的特色”;想借抄在扇面上的古诗来“表现自己的品味”,却又“不约而同地抄写了同一句诗歌”——如此形容极其尖刻地讽刺了女官们的附庸风雅;但与此同时,她也会注意到女官们绫或薄纱质地的多层衬褂、袖口的细镶边与裳裙接缝处用暗针银丝线缝制的花纹。她将女官们手中“用银箔镶边并压成白绫花纹的扇面”比作“一面面高高举起的镜子”——无所事事的女官们终日在细枝末节的妆容与衣裳上精益求精,就连诗歌也不过是她们肤浅的装点,没有个性与灵魂的吟诵;只为让他人看见自己,她们已经费尽心机地将镜子般的扇面举得那样高了,银线反射的刺眼光芒却反而让他人移开了视线。紫式部懂这些女子的心机与庸俗;她也懂她们的凄美与悲哀。

吉永小百合饰演的紫式部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在平安时代就深受日本贵族社会的喜爱,也给后世的文学作品——如《滨松中纳言物语》与《狭衣物语》等——带来巨大的影响。《源氏物语》的人气丝毫没有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减退,不仅在数度的翻译与二次创作中重获新生,也被频繁改编为动画、电影与影视剧,在影像类艺术媒介中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在这些前仆后继的改编者之中,也能看到日影影迷耳熟能详的巨匠级导演吉村公三郎、衣笠贞之助与市川昆等人的身影。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两部电影版分别是《千年之恋之源氏物语》(堀川とんこう,2001)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鹤桥康夫,2011)。两者的共同点是:将紫式部书写《源氏物语》的“现实世界”与被紫式部创造的《源氏物语》的“物语世界”交错起来,构成两个世界的双线叙事。

这种叙事方法有效地强调了紫式部与光源氏之间的关系。紫式部自身的婚姻不幸,丈夫早逝,虽然坊间一直流传她与藤原道长有暧昧不清的关系,但她的情感生活显然没有和泉式部等女官丰富。光源氏就是她想象中的完美男子——相貌俊美、出身高贵、饱读诗书、风流多情——这样的形象塑造不仅在当时深深俘获一众贵族女性的心,也与许多当代的偶像剧男主角有诸多共通点,这可能也是《源氏物语》被不断改编并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光源氏与众多女子的游戏看似是对女性的剥削,但反过来想,女性们也在消费光源氏的男色,利用他蓬勃的情欲来填充自己对于浪漫情事的幻想。

天海佑希饰演的光源氏

如此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光源氏,其扮演者们自然也得有倾国倾城的绝色。《千年之恋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这两部电影,分别让前宝冢歌剧团主演男役的女优天海佑希与杰尼斯事务所出身的正统美少年男性偶像生田斗真来扮演光源氏——两位演员都具备既英气又俊俏的中性美。与此同时,两部电影也提供了两个不同的紫式部形象:《千年之恋之源氏物语》启用吉永小百合来饰演紫式部的中老年时期;而《源氏物语:千年之谜》则请中谷美纪来出演其少妇时期。

生田斗真饰演的光源氏

虽然两部电影给了观众不少美色与视觉上的享受,但两者都没能很好地把握紫式部作品的精髓,紫式部作为“女流作家”对女性所流露出的哀怜在两部作品中都没有体现。紫式部的女性视角在标题中就有暗示,《源氏物语》实则为之后被归纳总结出来的标题,其段落最初被断断续续发表之时的标题大致分为两个系统——“源式系统”与“紫系统”。紫姬是被光源氏一手抚育、培养出来的女子,对光源氏爱得最为深切。紫姬在《源氏物语》中有着与光源氏势均力敌的比重,坊间流传紫姬这一人物承载了紫式部自己的影子,甚至传言“紫式部”这一作者名或许也是来源自“紫姬”这一人物名。但两部电影都没能很好地把这位重要的女性角色、某种程度而言也是紫式部本人的可悲与哀婉表达出来,实在可惜。

中谷美纪饰演的紫式部

《源氏物语》将宫廷贵族女性的苦心与忧思娓娓道来,这股洞察力与表现力也让这个系列成为当时最时兴的流行读物。菅原孝标女的《更级日记》中就充斥着对《源氏物语》的狂热与喜爱,她在日记的第一页就写下:“时于白日、夜间听姐姐、继母等讲述各种物语以及光源氏之片段,阅读之念日炽。”之后也数度提到对“身份高贵、俊美风流、如物语中光源氏那样的男子”的憧憬,并且幻想自己能够成为《源氏物语》中的浮舟。菅原孝标女“既不修行修道,亦不参拜寺院”,终日阅读物语,耽于幻想的模样像极了现代的“宅女”与“迷妹”,年轻女性内心的纠结与摇摆跃然纸上,煞是可爱。

这四位女性的日记作品,不仅巩固了“日记文学”作为文体的地位,证明了女性的文学才华,提高了女性在文坛的地位,对日本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引起了现代读者的强烈共鸣。虽然相隔千年,相似的悲哀与苦痛依然让女性在情感与心灵上紧紧相连——愿女性们高高举起的扇面上的反光,能够向着同一个方向闪耀,照出更加光明的未来。

京华物语㊺丨绍兴会馆:《狂人日记》的诞生地

1912年5月5日晚上7时左右,鲁迅安全抵京,5月6日上午移入绍兴县馆(今绍兴会馆)。初进绍兴县馆时,鲁迅居住在藤花馆西房。半年后,鲁迅“移入院中南向小舍”。然而,院中邻居经常半夜喧哗,吵得人不能安眠,于是1916年5月6日,鲁迅“以避喧移入补树书屋住”。

鲁迅

1918年,在鲁迅的老同学、《新青年》杂志编辑钱玄同的竭力下,鲁迅写出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一小说写于这一年的4月,并发表在当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这之后,鲁迅一发不可收,继续创作了著名小说《孔乙己》《药》《明天》,杂文《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以及多篇随感录,还有白话诗等,鲁迅也因此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闯将。

绍兴县馆是鲁迅自从离开绍兴老家到逝世为止,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地方,而《狂人日记》这一著名作品,正完成于他居住于绍兴县馆之时。鲁迅在这里居住了7年半的时间,一直到1919年11月21日,才与周作人一家一同迁入八道湾新居。以下内容节选自《老北京述闻 京城会馆》。

《老北京述闻 京城会馆》,黎晓宏主编,宗朋、刘墨非编著 ,北京出版社2021年1月版。

原文作者丨刘丽华 郑智

摘编丨安也

山会邑馆即绍兴县馆的原称。原先,浙江绍兴建制为府,辖有山阴、会稽两县。清道光年间以章学诚为首的两县在京官员,为方便同乡进京应试或官员到京候补,出资建起这座会馆。清末,山阴、会稽合并为绍兴县,这座会馆也就随之改称为绍兴县馆了。

绍兴县馆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路西。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魏龙常题写的木匾,上书“绍兴会馆”四字。绍兴县馆虽门面不大,但其中规模不小,大小房屋有84间。会馆前厅称仰蕺堂,供奉着绍兴人引以为自豪的先贤牌位;后厅称晞贤阁,供奉着文昌魁星。另外,馆内还有嘉荫堂、修禊堂、藤花馆、补树书屋等厅轩。这些名称大都与绍兴掌故或院中景色有关。

绍兴县馆(绍兴会馆)大门旧影。

鲁迅初进绍兴县馆时居住在藤花馆西房。藤花馆是因院内有座藤萝架而得名。半年后鲁迅“移入院中南向小舍”。后来因院中邻居经常半夜喧哗,吵得人不能安眠,遂于1916年5月6日“以避喧移入补树书屋住”。

这补树书屋在会馆南边的两个院子的里进。一进大门的过厅,右手的门里就是第一进的一个大院子,北京房屋在城外的与城内构造大不相同,城里都是“四合房”,城外却是南方式的,一个院子普通只是上下两排,“从南边过道进去,是为第二进的院子”。补树书屋便是在这二进院的西头。

补树书屋的房子是旧式的,窗户上下都是花格糊纸,没有玻璃。4间西房中,靠南边一间是鲁迅的卧室。1917年周作人到京工作后,鲁迅将卧室让给周作人住,自己住进靠北的一间光线很差的房间。

鲁迅自1912年5月6日住进绍兴县馆,一直居住到1919年11月21日与周作人一家一同迁入八道湾新居,在这里居住了7年半的时间。这是鲁迅自从离开绍兴老家到逝世为止,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地方。

鲁迅在绍兴县馆的生活十分俭朴。会馆中不供应伙食,先生白天到教育部上班,中午就在教育部附近的饭铺吃包饭,晚饭有时托会馆长班的儿子代办,有时就与几个朋友到北半截胡同的广和居去吃。先生经常穿一身蓝布或灰布的长衫,冬天罩一件黑褂。房屋中没有什么摆设,只是桌上、书架上堆放着书籍、拓片和画册。

绍兴县馆(绍兴会馆)大门匾额。

鲁迅先后参与领导了京师图书馆等建设

1912年8月,鲁迅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原任第二科科长),并荐任佥事,负责领导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学、音乐、戏剧以及调查和收集古文物等项工作。这些工作在当时都属于开创性的事业,任务十分繁重。但是,袁世凯当政的北洋军阀政府根本无心干什么文化事业,他们挖空心思镇压革命,复辟帝制。

鲁迅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惨淡经营,为我国现代社会文化艺术事业打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他先后参与领导了京师图书馆、京师图书馆分馆及通俗图书馆的建设,还参与领导了历史博物馆的创建;先后担任过通俗教育研究会小说股主任和审核干事。因此,鲁迅是我国现代社会文化艺术事业的奠基人。

1915年至1916年冬春季,袁世凯加紧帝制复辟,并派兵镇压各地的反袁斗争。但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只当了83天“洪宪”皇帝的袁世凯,就在人民的反抗怒潮中忧惧而死。接踵而来的是1917年7月的张勋复辟。鲁迅激愤至极,于张勋复辟的第三天,冒雨到教育部辞职以示抗议。鲁迅深感黑暗中国封建势力的根深蒂固,新兴资产阶级的软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于是陷入了苦闷和寂寞之中。鲁迅的痛苦是时代的苦痛,民族的哀伤。

后来,先生便在会馆潜心辑校古籍,把原先对辛亥革命的热情转移到学术研究中去。整理古籍是一件浩繁细致的工作。先生严谨、认真,对照各种版本,不厌其烦,拂粗取菁,去伪存真。对谢承《后汉书》就用了11种古籍类书校勘,先后抄写四次不同辑本。他的挚友许寿裳回忆说:“自民二以后,我常常见鲁迅伏案校书,单是一部《嵇康集》不知道校过多少遍,参照诸本,不厌精详,所以成为校勘最善之书。”

在抄校、辑录古籍的同时,先生对佛学也进行了深入的钻研。1915年以后,鲁迅又开始潜心金石学的研究。为了搜集各种拓片,先生不遗余力,频繁地出入琉璃厂与小市,购进大量的碑帖拓片和古代器物。鲁迅一生收集的6000种拓片,大部分是在这个时期购进的。

拓片搜集到手,鲁迅便在会馆默默地抄录、校勘石碑,整理和编制金石目录。这是一项极为细致、费时费力的工作。这一时期《鲁迅日记》中经常出现“录碑”“夜校碑”的记载。先生是寂寞的,可一旦沉入浩瀚的中国文化长河中,便感到有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需要发掘和整理,有许多迫切的工作等待他去做。

这一时期鲁迅先生亲手抄录的各朝代古碑约有1721页,保存至今的《金石萃编校文》中共校碑90余种,每种均有鲁迅的校文或按语。他校出并补正了《金石萃编》的200多处缺漏和错误。鲁迅一生校勘辑录古籍35种,在绍兴县馆时期即有19种。

辑录校勘古籍、抄写考证古碑、研究佛经和石刻画像的生活寄托了鲁迅失望苦闷的精神世界,又为他以后的文学战斗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整理祖国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1920年以后,先生在北大以及其他几所大学教授中国小说史的课程,并写出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重要学术著作,正是先生在会馆中潜心整理、研究古籍的成果。

关于毁坏“铁屋子”的谈话,使鲁迅终于走出“沉默”

1917年4月,经鲁迅向蔡元培推荐,周作人从绍兴来到北京大学教书。周作人的到来,使鲁迅十分高兴,从此兄弟二人不仅生活上能互相照料,而且可以携手共同进行学术研究了。

那时,周作人在北大讲授欧洲文学史,因为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自己编写讲义。周作人又是初到大学讲课,比较吃力,总是周作人写好讲稿,由鲁迅修改定稿后再去讲授。周作人日后的成就,与鲁迅多年的帮助、提携是分不开的。

在绍兴县馆,周氏兄弟一同迎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1918年新春伊始,鲁迅的老同学,《新青年》杂志的编辑钱玄同便常来会馆与鲁迅聊天儿,而且一谈就是半夜,谈得尽兴时,鲁迅便请其到附近小饮。于是,那著名的关于毁坏“铁屋子”的谈话,使鲁迅终于走出“沉默”,写出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在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块奠基石,是对封建社会充满正气的战斗的宣言书。这以后,鲁迅一发不可收,继续创作了著名小说《孔乙己》《药》《明天》,杂文《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以及多篇随感录,还有白话诗等。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闯将。

绍兴县馆(绍兴会馆)大门,任万霞/摄。

在补树书屋的斗室中,周作人也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理论文章和作品,其中《人的文学》《思想革命》两篇文章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清代和民国初年,绍兴地区文风极盛,因此,在绍兴县馆建馆的一百多年间,曾有许多文化名人在此居住。其中包括金石篆刻家赵之谦,《越缦堂日记》的作者李慈铭,也包括鲁迅的祖父周福清。还有许多文化名人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到此看望过周氏兄弟。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昔日漂亮的绍兴县馆已面目全非。藤花馆的房屋已全部改建,补树书屋前那株“高不可攀”的槐树,在1949年因遭雷击,也已不复存在了。书屋中鲁迅与周作人居住过的房间虽也曾改建,但大体位置和模样与原来区别不太大。现在会馆已是个居民大杂院,门牌为7号。

作者丨刘丽华 郑智

摘编丨安也

编辑丨王青

导语部分校对丨危卓

来源:新京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