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8 06: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教师读书笔记《论语》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既有深度,又符合“读书笔记”和“教师”的身份:
"一、 明确写作目的与读者对象:"
"目的:" 这篇作文不仅仅是复述《论语》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体现你作为教师的思考、感悟,以及如何将经典智慧融入教学实践。目的是分享你的学习心得,展示你对《论语》的理解,并探讨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读者:" 可能是同事、领导、学生,或是参与读书活动的其他教师。因此,语言应兼具专业性和启发性,避免过于晦涩或过于口语化。
"二、 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和内容:"
"聚焦:" 《论语》内容浩瀚,不可能面面俱到。你需要选择"一两个"你感受最深、与教育教学联系最紧密的章节、观点或人物(如孔子、颜回、子路等)来深入阐述。切忌泛泛而谈。 "具体性:" 引用《论语》原文时要准确,并附上简要的解释。可以围绕某个主题展开,例如: "关于教育方法:" 如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关于教师品格:" 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等。 "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的人,使教育从贵族的宫室走进了平民的草屋。孔子是最伟大的老师,今天是教师节,让我们重温《论语》里的精华12句话,尊师道,敬师德,念师恩。
一、为师之道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
翻译: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现在的人学习一心为了炫耀。”
解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书中有黄金屋,有千钟粟,有颜如玉,而是为了自我人格的完美。这是老师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一课吧。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翻译:颜渊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能够自己做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仁。只要如此做,天下人都会肯定你走在正道上。行仁靠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颜渊又问具体的方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解读:内心有爱,对外遵守规范,人生就可立于不败之地。而做到这些最关键的是自我做主,不能依赖其它。这是老师教给学生立定根基的一课。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翻译:质朴多于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文饰与质朴搭配得宜,才是君子的修养。
解读:培养学生,既要保养其纯真的一面,又要教之以人文礼仪,使二者相得益彰。
4、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翻译:孔子说:“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应该做的而不去做,有缺失不能立刻改正,是我的忧愁啊。”
解读:当老师的,常鼓励学生要上进,但自己就不能自满,应努力追求自身的完美,给学生一个表率。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为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与朋友来往,信守承诺了吗?传授学生的道理,有印证学习吗?”
解读:这里最关键的就是“传不习乎?”教给弟子的东西,如果不能亲身实践印证过,不是有可能以其昏昏,欲使人昭昭吗?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翻译:默默存思所见所闻,认真学习不厌烦,教导别人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呢?
解读:有的老师的讲义,可以一用二十年,这也太过分了吧。学不厌,教不倦,这是为师的基本品德。
3、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
翻译:孔子说:“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导的。”
解读:教师是最崇高的事业,只要有人求学,就没有理由不教。
4、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
翻译:孔子说:“你们以为我有所隐藏吗?我对你们没有任何隐藏。我的一切作为都呈现在你们眼前,那就是我的作风啊。”
解读:弟子只要有心求道,当老师的怎能不倾囊相授。最重要的是,身教重于言教。
三、为师之法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翻译: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说不出,我不去引发。告诉他一个角落如此,他不能联想到另外三个角落,我就不多说了。”
解读:教育的时机很重要,弟子真心向学,到了急得抓耳挠腮的地步,稍一点拨,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翻译:了解一个道理,比不上喜爱这个道理;喜爱这个道理,比不上乐在其中。
解读:最好的教育,也许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乐在其中,才能久远。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
翻译:子路问:“听到可做的事,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冉有问:“听到可做的事,就去做吗?”孔子说:“是的。”公西华问:“两人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您的不一样?”孔子说:“冉求做事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子路勇往直前,所以我让他保守些。”
解读:每个人的才具、性情不同,因材施教,才会获得最佳的效果。
4、子曰:“有教无类。——《论语》
翻译:孔子说:“我在教学时一视同仁,不区分学生的类别。”
解读:社会有各种区分,阶层、贫富、智愚、地域、亲疏,能够平等相待,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博国学”
编辑:苗苗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领读者说:今年6月,我受中国教育报的,为全国中小学教师领读《论语》。我为这个为期21天的读书会设计了每天阅读思考的开放性问题,读友们则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积极思考,提出需要我解答的困惑或新的问题。这个共读过程很有意义,证明了“可与共学”的重要性,至于是否“可与适道”,则不是一次读书会所能解决的问题。在下文中,我将挑选几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阐述,希望对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1
在今天这个人工智能的高科技时代,为什么还要阅读《论语》?确实,《论语》没有任何科技含量,不可能为科技发展作出直接贡献。但阅读《论语》的理由不在于此——《论语》的思想有其独特的深刻内涵。
初读《论语》,读到孔子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时,难免会想:这难道不是专制思想的表现吗?然而,在孔子的时代,尽管已有“民本”思想的萌芽,却不可能诞生类似于现代民主的观念。要注意,即使在现代民主制中,行政权的实施也经常要遵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原则,特别是在涉及危害国家安全的事情时,知情权必须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不知道孔子说这句话的具体语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于正面临礼崩乐坏的周礼,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制度,孔子的主张是,每个人都应懂得比制度更深刻的道理。
所以在《论语》中,孔子才有这样的反问:“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而孔子的则是另一个反问:“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孔子那里,仁是制度合理性的根本标准。孔子首开私学,就是要将仁的理念和实践普及开来。他想让弟子们都懂得仁的道理和意义,而他的弟子中既有当时的贵族子弟,也有子路那样的“野人”。由此可见,孔子在涉及政治的底层逻辑时,他的信念和实践,是不同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换言之,对于吻合“仁”的政治制度,每个人都应有知情权。
我们只需要略微对比一下古典轴心时代柏拉图的政治观,就更能看清孔子思想在政治领域的智慧洞见。柏拉图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坚决反对者。最智慧的苏格拉底居然被民主制度下的公民投票判处死刑,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反思是:“极端的自由不可能变成别的什么,只可能变成极端的奴役。”
孔子绝不会声称人天生具有金银铜三种不同品质,只有属金的人才有资格实施统治。事实上,柏拉图构造的神话类似于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所依据的神话。与之相反,“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却坚信:“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且孔子还坚信,政治与日常人伦具有内在关系。据《论语》记载,有人问孔子,你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引用《尚书》中的观点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孔子想要强调的是:政治并不专属于少部分掌握政权的人,政治的根据其实离不开日常人伦及背后的人道。毫无疑问,每个人都应遵循日常人伦,而且应对背后的人道有知情权。有了以上辨析,当我们再读到孔子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时候,就不会望文生义。
事实上,孔子之后的孟子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而荀子则召唤“从道不从君”的独立人格。无论怎样,借助阅读《论语》,将孔子的思想与封建王朝的专制主义区分开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孔子思想的丰富内涵。
2
通读《论语》,会发现孔子非常注重因材施教。有一次子路和冉求分别问了孔子同一个问题:听到了有道理的话就要立刻行动吗?孔子对子路的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而孔子对冉求的却是:“闻斯行之。”公西华很困惑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的相反,孔子的解释是:“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的意思是,冉求性格易退缩,所以要鼓励他勇于行动,而子路则好胜冒进,所以要使他冷静。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
但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不是以学生的情绪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的好恶为中心。《论语》中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比比皆是,例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及“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在孔子那里,教育的目标是有客观性的,而教育的手段和过程则必须是主观的。否认教育的客观性,教育教学活动就容易变成以学生情绪或好恶为中心的纵容;否认教育的主观性,就看不到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成长,而成长则离不开对主观经验的尊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体现了这种尊重。
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总是相机而动,教学相长也往往体现在有矛盾冲突的时候。例如,子路不时顶撞孔子,有时也惹得孔子生气,但孔子对于一些重要思想的澄清都是在回应子路的过程中完成的。与之对比,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但孔子却明确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颜回悟性高,能充分吸收孔子的思想,而且内心总是充满愉悦——要注意,颜回的“无所不说(悦)”并非强行规训的人为产物,而是主动悟道和行道的自然结果。
孔子对颜回的表扬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孔子强调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来看,颜回堪称文质彬彬的典范。相比颜回,子路则有一种“质胜文”的野性,但这种野性弥足珍贵。有理由认为,若是学生在极端的规训中失去了自由探索的“野蛮生长”土壤,就不可能形成特立独行的君子人格,更没有办法反过来对教师的成长予以帮助。
如果教师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权威依赖的、唯上的、未加反思的,就会在很多方面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绩唯上而使教育愈发功利,以僵化的道德说教取代真实有活力的价值观的建立,强调规训和服从而忽略经验生长和自由探索,教育理念陈旧且教学方法单一,教育管理过程中充斥着各种形式主义,不一而足。面对此类现象,最需要呼唤的,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决心和勇气。
3
阅读《论语》,教育工作者可从孔子师徒的言行中受到极大的感染,有助于唤醒孟子强调的潜存于人性中的“浩然之气”,类似于孔子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以道为目标的“志”,使人在天地间挺立起来,这是成为一个人的根本前提。类似的,是否具有以教育之道为目标的“志”,也是鉴别教育者是否名符其实的基本标准。假如孔子穿越到今天,也一定会积极倡导教育改革,哪怕在这个过程中面临误解甚至遭遇攻击,他一定会坚持“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一定会开导他的同路人,诗意地说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后期,孔子坚持“正名”,坚持对人道的捍卫,他的所作所为屡遭误解。势利之人会把孔子解读成与他们类似的沽名钓誉之辈,而愤世嫉俗者则认为孔子过于天真、缺乏现实感。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有一次子路遇见了一个隐士。这个隐士讽刺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隐士对子路很好,还杀鸡做饭给他吃。可是,这时的子路已经深深被孔子的思想和精神所折服,他对隐士的评价是“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对孔子的评价则是“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隐”不是服膺孔子精神的人能接受的选项。从孔子精神的视野来看,人伦、教育与政治,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社会实践。教育者必须理解、追问和捍卫人伦的合理性,也有天职推动受政治影响并反过来影响政治的教育实践和改革。毕竟,在孔子看来,教书育人和实现人伦,都是在广义地从政,用现代术语来讲,都是在尽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和政治义务。
孔子的精神滋养了中华民族,哪怕在最黑暗的时代,这种精神也堪比日月,给人以启发、勇气和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不可能还原成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和算力,也与科技发展水平高低没有内在关系。《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师徒的言行,在不假借超验鬼神的前提下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对此,孔子的形象说法是:“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子的学生曾参则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通读《论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的是,孔子师徒与所有人一样,知道自己是必有一死的。所不同的是,他们要在必有一死的人生征途中追问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该如何度过只此一生的人生?这个根本问题才是教育的伟大立足点。这样的追问点亮主体性,同时具有不离此生而又高于此生的超越性。只有理解了这种超越性的境界,才能够明白孔子为何会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慨。教育者读《论语》,必须同时读出教育的、人伦的、政治的和超越的含义,获得反思、实践和改革的精神力量。唯其如此,教育之道才不会走偏,才称得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作者系四川大学哲学与教育学教授、中国教育报2023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30日 第09版
作者:刘莘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