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8 10: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运算律(如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的日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能让你的日记既清晰又有趣:
1. "明确日记的主题和核心:" "确定重点:" 你想重点写哪个或哪些运算律?是刚学到的,还是某个让你印象深刻的?比如,是加法交换律 a+b=b+a 的简单应用,还是乘法分配律 (a+b)c=ac+bc 帮助你解决了某个计算难题? "日记主题句:" 在日记开头,可以清晰地说明今天你学习了/思考了/应用了哪个运算律,或者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 "清晰解释运算律的含义:" "用自己的话解释:" 不要仅仅抄书上的定义,尝试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个运算律是什么意思。比如,加法交换律就是说加数的顺序可以交换,结果不变。 "举例说明:" 用具体的数字例子来证明或说明运算律的正确性。例如,解释加法交换律时,可以写 `3 + 5 = 8` 和 `5 + 3 = 8`,说明结果相同。 "可以画图辅助(如果适用):" 对于某些运算律,简单的图示(如用方块图表示加
二、学情分析:
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大量的加法交换律,通过本内容的学习,这些具体经验是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认知基础。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为今后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速度打下夯实的基础。三、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时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伊始,我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出示口算卡,先让学生做几道加法口算题,热热身,学生很快能口头说出答案,这样调动了课堂气氛,接着又问学生:加号前后的两个数叫什么?结果叫什么?根据学生,相机板书(加数 加数 和)(二)新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1.谈话引入。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师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三)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推理、验证、得出规律:
1、PPT出示 28 页例 1。 (用课件出示比较直观、形象)
2、引导观察,理解题意。(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这一道题该怎样列式?有几种不同的列式?)观察: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3、学生思考后,列出算式,教师指明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
学生1: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所以是 40+56 =96(km)
学生2: 也可以用下午的加上上午骑的千米数,也是李叔叔今天一共骑的千米数: 56+40=96(km)
4、观察算式(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发现规律
这两个算式都是用加法,且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师相机板书)
5、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6、推理验证: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
(1) 同桌两人合作,选好两个数,比如一人算9+8,另一人算8+9,比比结果,如果相同就可以写出一个等式,其中一个同学负责记下这个等式,看看哪一桌写得多。
(2)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00+200=300 ; 200+100=300 所以 100+200=200+100 11+89=100 ; 89+11=100 所以 11+89=89+11
20+68=88;68-20=88 所以20+68=68+20
......
(3) 教师小归纳总结: 照这样下去,能写完吗 ?加省略号。这些例子说明了“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正确的。 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先出示几道加法口算卡,让学生通过口算热身,并能说出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说出答案,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紧接着,谈话引入:问在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最远骑到什么地方?这样无疑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再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让学生进入情境,这时,我顺势而导,指明一个学生读题、引导同学们抓住题眼“一共”理解题意,最后集思广益,得出思路:“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 然后鼓励同学们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接着,我又将同学们不同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让他们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这些算式结果相同,数字相同,只是加号前后的两个数字交换了一下位置,结果不变。接着,我又让他们同桌合作,选好两个数,比如一人算9+8,另一人算8+9,比比结果,如果相同就可以写出一个等式,其中一个同学负责记下这个等式,看看哪一桌写得多的形式。最后经过同桌两人的合作探究,同学们发现了: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接着我又引导他们用字母a表示其中一个加数,用字母b表示另一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表示为:a+b=b+a。整个教学过程,从解题——列算式——观察比较——推理验证——迁移拓展,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合作与探索,特别是验证“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老师鼓励学生同桌两人合作,通过同学们同桌合作推理、验证,最后归纳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内容并能用字母表示。这节课,教师给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真正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把已知知识灌输给学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正是由于教师敢于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自主的构建,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跃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