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托尔斯泰读书笔记点评》,(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8 10:29

手把手教你写《托尔斯泰读书笔记点评》,(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如何点评托尔斯泰读书笔记的文章,重点介绍了应该注意的事项:
"点评托尔斯泰读书笔记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托尔斯泰,这位俄国文学的巨匠,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笔触和丰富的人物塑造,为后世留下了无数不朽的作品。阅读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仅能够领略其文学魅力,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而读书笔记,则是读者与作品对话的桥梁,是思考的结晶。点评托尔斯泰读书笔记,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更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以下是一些点评托尔斯泰读书笔记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 关注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1. "主题思想的把握:" 托尔斯泰的作品主题深刻,往往涉及人生、社会、信仰等多个方面。点评时,要关注笔记作者是否准确把握了作品的主题思想,是否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自己的理解。 2. "情节结构的分析:" 托尔斯泰的作品情节曲折,结构严谨。点评时,要关注笔记作者是否对作品的情节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是否能够指出作品在情节安排上的巧妙之处。 3. "人物形象的分析:" 托尔斯泰的人物塑造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点评时,要关注笔记作者是否能够准确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否能够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4. "艺术手法的分析:

《托尔斯泰读书随笔》:做人不能太莎士比亚了

名字代表什么?玫瑰换个名字,同样芬芳。——《罗密欧与朱丽叶》

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我们因为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舞台之上,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李尔王》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哈姆雷特》

世间的很多事物,追求时候的兴致总要比享用时候的兴致更为浓烈。——《威尼斯商人》

......

这些浪漫而饱含哲理的句子,均出自于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一个个惊动世人的作品。自18世纪期开始,莎士比亚剧作从德国开始传遍欧洲,再传入俄国,又于清朝咸丰年间传入中国,迷醉了世上一代又一代的人。

莎士比亚由此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高的赞誉。从高官到平民,从精英文豪到贩夫走卒,都对他大加赞扬,就连马克思也说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然而,有一位同样是世界级的文学巨匠,却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感到反感。这个人就是19世纪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他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根本不能称之为“艺术”,甚至不能称之为“戏剧”,而人们对莎士比亚的追捧,是受到了蛊惑。而且,托尔斯泰用了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最严厉的字句“这一切,如同所有的谎言一样,乃是一种大恶”。

如此与世人看法背道而驰的评论,一开始就遭受到莎士比亚追捧者的排斥与嘲笑。托尔斯泰还因此与自己的好朋友屠格涅夫(另一位俄国大文豪,代表作《猎人笔记》)发生争辩,导致二人决裂17年之久。

托尔斯泰为何会有这些不合时宜的说法?

难道真的是“文人相轻”?往世俗一点想,难道他想碰瓷高手,达到出名的目的?

并不。

写出《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传世之作的列夫·托尔斯泰,自身便是一位不遑多让的硬核文学家。

列夫·托尔斯泰

出生于贵族家庭的他,一岁丧母,十岁丧父,年纪轻轻便继承家业。他博览群书,曾两度参军,开过学校;从沉迷酒色赌博的花花公子,到成为一个在沙皇天下默默支持社会主义革命的作家,一生经历巨大的思想转变。

这样的人,绝不屑于通过诋毁他人来获取名声。

其实,托尔斯泰也曾思考过自己是否过于偏激,或者阅历不够,所以才会得出那样不受欢迎的结论。他持续50年,多次阅读莎士比亚作品,直至他75岁高龄时候最后一次重读,托尔斯泰不但没有改变看法,反而加深了这种反感。

托尔斯泰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剧照

在日常的读书随笔中,他首先从莎士比亚作品本身开始解构,又把这些作品与他认为优秀的作品做出显微镜式的对比,再从莎士比亚走红的原因观察,自上而下地剖析出莎士比亚现象的种种前因后果。由此得出莎士比亚“三宗罪”。

第一宗罪:矫揉做作。

“莎士比亚的所有人物都不是用自己的语言说话,而一直是用着同一种莎士比亚式的、过分雕琢的、不自然的语言。”

比如《李尔王》中的李尔王说,如果女儿不原谅他,他就要在灵柩中与妻子离婚。

这是一个正常父亲会对女儿说的话吗?

再比如《奥赛罗》中的奥赛罗准备动手杀死自己的爱人前,在床前向熟睡中的她独白,希望她被杀死之后仍像活着一样,即使她死了他也要爱她,而现在他要尽情呼吸她的芬芳。

这究竟是一个深情的爱人,还是一个变态狂的话?

托尔斯泰认为,这些不合情理和人物性格的语言打造,无不深深烙印着莎士比亚式的歇斯底里。而这些情感的宣泄受到追捧,恰恰反映着上流社会的空虚。莎士比亚为骚动不安无所事事的贵族阶层打开了挣脱道德限制,以趋于随心所欲的放纵出口。

托尔斯泰与妻子

第二宗罪:拙劣改编。

莎士比亚的多个名作,是对前人作品的改编,包括《李尔王》、《奥赛罗》、《哈姆雷特》等。托尔斯泰认为,改编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改编成拙劣的成品。

比如《李尔王》的多个情景往往不能自圆其说,没有前因只有后果,完全失去原作起承转合的韵味。作品利用断裂而跳跃的情感,冲击人们的神经,达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感悟。

托尔斯泰敏感的意识到,莎士比亚的高明之处并不在于文学上,而在于调度出优秀演员的激越表演能力。那么,即使摩擦掉了原作人物的部分棱角与魅力,也能在演员的大显身手中触动世人。

托尔斯泰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剧照

第三宗罪:缺乏分寸感。

“没有分寸感就不会有艺术家,特别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就完全没有这种分寸感。”

托尔斯泰认为,戏剧首先应当在读者或观众心中引起幻觉,使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剧中人物所感受和体验的事物;剧中人物的独白,无论怎样娓娓动听、含义深刻,一旦过于泛滥,就会破坏戏剧的关键——幻觉。

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都恨不得一次性把心中所有心理活动都公告天下,那种叨叨絮絮把一切说尽,即使最后使得人物性格偏离,也要让观众无话可说。这便是作为一个艺术品的分寸感的缺失。

既然如此,莎士比亚为何能够在19世纪开始红遍全世界?

对此,托尔斯泰认为,生在16世纪英国的莎士比亚在两个世纪后成名的起因,是由德国文化圈子的需要所推动。

《托尔斯泰读书随笔》

当时德国在政治文化上需要一种新的戏剧风格,去反对原有的拖沓、沉闷的法式戏剧。而作为德国文化圈子的领袖歌德,选中了与自己世界观吻合的莎士比亚风格。

于是,整个圈子开始为了迎合这种风格,重新定义戏剧的美学;并以莎士比亚为标杆,大量创作“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作品。而莎士比亚的盛名由此延续至今。

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托尔斯泰读书随笔》中,详尽地记录了这些让人恍然大悟的分析。

英国女作家伊芙琳·霍尔曾说: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托尔斯泰代表作《复活》剧照油画

我们在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并不祈求他人的认同,无法改变也无需改变人们对莎士比亚等作家的热爱。当中的每字每句,都单纯地反映一位文学大师对文化的深度思索,闪耀着托尔斯泰决不放弃自己完整自洽的独立思考逻辑,并且用一生来维护它们。

这才是一位文学巨匠矜贵的精神所在。

托尔斯泰的阅读天地

作者:傅修海

一大译事功业

安国梁教授已年届八旬,经他精心翻译的俄国著名作家列夫·尼·托尔斯泰晚年作品《阅读天地》,终于纳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出版。

《阅读天地》是托尔斯泰晚年读书时的摘录、笔记,乃至文钞,当然,也是他晚年的重要著作。这本书在90卷俄文纪念版托尔斯泰全集中占了两卷。

《阅读天地》以一年为期,每天必录,每周还有一篇所谓“每周阅读”的范文或“书简摘录”,堪称托尔斯泰晚年日常阅读的详尽记录,其间既有当下已经很稀见的读书人应该有的、道德洁癖式的“日三省吾身”,更有纵横宇宙的人世博爱情怀。

该书从构思到面世,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1903年,托尔斯泰根据早年的构想,写作并出版了《哲人思想天天学》,后来此书成为《阅读天地》创作的第一步。自此,托尔斯泰一发不可收拾,终于在此基础上拓展出1906年版的《阅读天地》。此后托翁意犹未尽,继续修订、增补和扩容,终于在1908年完成内容更丰富的《阅读天地》第二版。

此次,安国梁教授根据1991年莫斯科政治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两卷足本原文译出此书,善莫大焉。《阅读天地》保持了他早年翻译《列夫·托尔斯泰传》时的翻译风格,译笔流畅自然,译文忠实可靠,加之其自身学问已臻化境,积十年之功,终成一大译事功业。

独异精神气象

《阅读天地》呈现了托尔斯泰晚年独异的精神气象,读之令人不由得慨叹:理想的读书生活,其实往往也很现实和日常。然而,正因为它很现实,人们反而觉得很难坚持。正如托尔斯泰那样,每天读点书,从书中摘录一些妙言佳句,哲思睿语,自己三思吟咏,逼近语言三昧,在自得其乐中推己及人,思及世间万物、环宇周边,吐纳之间自有接通之乐。

托尔斯泰从未停止过自己的思想探索,他一生博览群书,将东西方两三千年文化史上著名哲人的精辟论述融会贯通,不时参以己意,用来阐述自己的哲理思考。托尔斯泰一再强调,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不应该目迷五色、沉溺于一己之私欲,而应该加强自身精神世界的修养,关注自身灵魂的归宿问题;人应该以爱相待、谦虚谨慎,为民众谋幸福。可以说,该书既是托尔斯泰对人类未来的谆谆告诫,也是他本人世界观的全面丰富的展示。

很多事情之难恰恰在于它很简单。阅读,大概就是此类难事之一。托尔斯泰在原著的《前言》中说:“我愿读者每天在读这本书时能和我一样,体验到一种高尚而振奋向上的感情。”作者托尔斯泰的本心、译者安国梁的初心,其实正是读者应该有的真心,在读书中成长,在汲取众人的智慧中渐渐走向真、走向善、走向美,这正是阅读中的天地,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向往的天地。(傅修海)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