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史记 列传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8 11:43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史记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史记·列传》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文章既有深度又条理清晰:
"一、 明确核心主题与范围:"
"选择具体列传:" 《史记》的列传数量众多,不可能全部涵盖。你需要选择一或几篇你最有感触、最想深入探讨的列传。例如,你可以选择一个你敬佩的英雄人物(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个令人深思的历史悲剧人物(如项羽本纪/列传、李广列传)、一个反映特定社会现象或制度的人物群体(如货殖列传、游侠列传),或者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如孔子世家/列传)。 "确定核心观点:" 在选择列传后,你需要明确你通过阅读这篇(或这几篇)列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或感受。这将是你作文的灵魂和主线。例如,你对这个人物的评价是什么?他的成败得失对你有什么启示?他所代表的时代精神是什么?你想通过他探讨哪个更广泛的历史或人生问题?
"二、 深入阅读与理解原文:"
"精读关键段落:" 仔细阅读你选择的列传原文,特别是描写人物性格、行为、心理活动以及关键事件的段落。划出重点语句,体会司马迁的笔法和用意。 "把握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品质、优点和缺点。

《史记》传中华文化精神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华兹生《史记》英译本

《史记》日本现代语译本

《史记》法译本(友丰书局)

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

《史记》《水经注》《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孙子兵法》……在历史长河中,先人留下了对自然、对历史、对社会的认识和精粹总结,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社科领域的经典。这些典籍因其重要价值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从今天起,“悦读空间”版推出“中国典籍在海外”栏目,让我们细数这些经典之美,看它们在异域开出的花。

——开栏的话

沐浴在数千年历史辉光下的中国人,是幸福的!

《史记》给予中国人的精神滋养,就是一例。史学界赞誉司马迁开创纪传体史学范式,文学界感叹《史记》的文辞长短相错、文采风骨尽在。在世界观、人生观的角度,司马迁提出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观,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成为影响世界的一种中国文化精神。

笔者以为,司马迁对后世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实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人生目标。这种“立言不朽”的榜样力量,激励后人以创新、传世意识著书立说,成为贯穿2000多年中国文化发展史的一种特质,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罕见的。

身为魏晋帝王的曹丕有“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论;南宋自学成才的郑樵,隐居夹漈山编纂数万字的纪传体通史《通志》;明代李时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历经40年完成《本草纲目》:清初顾炎武,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历经30年编成反映明末清初思想风貌的学术专著《日知录》。扬雄的《方言》、班固的《汉书》、王充的《论衡》、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洪迈的《容斋随笔》……今天中国人能读到的绝大部分经典著作背后,几乎都有司马迁的影子。

《史记》在亚洲世界

《史记》在亚洲传播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几乎与中国大陆同步。

处于汉字文化圈的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国家,社会主流阶层从国王到大臣、再到贵族子弟的教育,均阅读和学习《史记》,并历经从抄写、刻本传播到用当地语言选译、节译、全文翻译传播的历史阶段。

公元600-604年,《史记》由遣唐使带回日本。公元701年日本颁布《大宝律令》,规定专攻史学纪传的学科需学习《汉书》《史记》等。平安时代,《史记》是嵯峨、清和等4位天皇学习的中国典籍之一,明治天皇每逢二、七日专门攻读《史记》。奈良、平安时代,《史记》是日本宫廷教育的必修课,室町、江户时代,《史记》是日本政治家和各藩王开设的子弟学校的必读书。据覃启勋的研究,《史记》直接影响了日本历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诞生。1978年日本明德出版社出版的《史记研究书目解题》记载了670部研究专著。笔者日前查阅日本国会图书馆书目,发现以“司马迁”署名的图书有199种,包含《史记》的日语译注本、点校本和日文翻译本。

《史记》约在东晋时期的317—420年间传入朝鲜半岛,并以汉文文本的形式传播。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公元372年,高句丽“立太学,教育子弟”,除讲授“五经”外,还讲授包括《史记》的“三史”。公元1425,朝鲜铸字刊印《史记》,颁赠文臣。之后刊刻崔岦编纂的《汉史列传抄》和以朝鲜国王名义编纂的《史记英选》木刻本。

1965年,韩国玄岩社出版了第一部韩文选译本《史记列传》,韩国汉学家崔仁旭译。其后《史记》以文学作品形式在韩国广泛传播,突出趣味性和教育性,影响从社会主流阶层深入到大众传播层面。1992年,中国文学研究学者丁范镇带领成均馆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进行《史记》全书的韩文译注,1996年出齐全部7册。

《史记》在欧美世界

在欧美,《史记》传播翻译的主体先后历经传教士、学院派汉学家、中国研究学者几个阶段,故影响多在学术研究领域。

《史记》法译本由法国汉学家沙畹主持的。1889年,24岁的沙畹以法国驻华使团译员身份来到北京,在清朝驻法使馆参赞唐夏礼帮助下,着手翻译《史记》。沙畹翻译的《史记》属节译本,由导言、注释和极为详尽的附录组成,考证严谨,在注释中进行大量发挥。沙畹的学生、法国汉学家马伯乐评价它是“自理雅各《中国经典》以来欧洲汉学界最重大的著作”。

俄国东正教使团团长比丘林在1851年出版的三卷本《古代中亚各民族资料》中,翻译、使用了《史记》中“匈奴列传”和“大宛列传”为底本翻译成俄文。后苏联科学院院士阿列克谢耶夫节译《史记》17篇,多为各篇总括性内容。影响最大的是苏联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越特金的《史记》俄文全译本,翻译过程中越特金与顾颉刚等中国学者通信交流。2010年越特金诞辰百年之际,俄译注释本《史记》第九卷问世,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欧洲语言全译注释本。

迄今为止,《史记》尚无英译全译本,目前7种单行本中,影响较大的是华兹生的《史记》英译本。该译本打乱《史记》原有顺序,按汉朝历史和汉武帝时代特征编译出可读性强的80篇,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后作为世界文学经典译本,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性著作选集“中国系列丛书”。从OCLC数据库检索来看,世界各地收藏华兹生译《史记》1961年版的图书馆多达823家,是世界上纸质版《史记》译本中收藏馆数最多的。

已出版8卷本的倪豪士英译本,保留了《史记》原著写作顺序,译本内容有纪年说明、度量衡对照表、译文等。每页译文下附有详尽的考证与说明,每章后附有译者相关评注,每卷译本后附有参考文献目录等。中外学术界认为这是一部严谨求实、考证全面、最富学术价值的《史记》英译本。世界各地藏有倪译《史记》的图书馆多达412家,拥有倪译《史记》电子资源的图书馆达1233家。

中国文化精神独特的价值

中国文化精神独特的一个方面,就是将有限的生命价值与历史结合在一起,将立功、立德、立言,作为不朽的标准。即通过“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的道德建树、“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的社会贡献、“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的思想文化创新,使个体载入史册获得永恒。这种人生价值观,超越了以满足个体私欲为目标的自然阶段,实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文明化阶段,卓然不群。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中国人虽然乐意收集历史材料、记载历史事实,但缺乏“反省”的态度,更没有“精神”的贯穿,因而是“原始的史学”。实际上,无论是司马迁将著述视为生命最高价值的态度,还是他记录历史的视角,都闪耀着精神的光辉。

以此观之,《史记》给予汉字文化圈的亚洲国家的影响最大,而在宗教情结浓厚及长期抱有西方中心主义的欧美世界,蕴含在历史叙事中的中华文化精神的魅力才刚刚开始展现。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主任)

读书笔记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名无忌,就是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

信陵君喜好结交士人,门下宾客三千。同时他也非常贤能,因为他一个人的存在,诸侯不敢加兵于魏,保魏国十年平安。就连魏王都畏于他的才能,不敢中用他。(题外话,这个魏王是个有名的昏君,不仅不知人善用,而且屡中秦之离间,致使国家败亡。长平之战就是他上了范雎的当,撤换廉颇,使赵括为将,最终战败,赵国四十万人被坑杀,说到底就是他的责任那。)

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在秦国看大门。信陵君多次请他,均不受。有一次,信陵君请客,专门亲自驾车去接他。他对信陵君说:“我有一个朋友在屠宰集市,还请您屈尊为我驾车去拜访他。”此时,信陵君的客人都已经都在家里等着他呢。信陵君不以为意,驾车去拜访那个屠夫朱亥,故意跟他闲扯拖延时间,并且暗中观察信陵君的反应。而此时信陵君面色平和,并没有不悦。经过此事,侯嬴觉得信陵君确实贤达,成为他的上宾。

当时,正值秦国伐魏,在长平大破赵军,趁势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信陵君的姐姐是赵国平原君的夫人。因此,平原君数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部队救赵。

秦王派使者告诉魏王:“我很快就会平定赵国,谁敢救赵,等我拿下赵国,第一个去讨伐他。”魏王害怕了,就名晋鄙停止援赵,将军队驻扎在壁邺,观望形势。平原君频繁派使者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也很着急,屡次劝说魏王,魏王仍不肯救。

信陵君估计魏王不可能同意救援,又不能看着赵国灭亡。于是他集结家中愿意的门客,准备去与赵国一起战斗。

信陵君真大丈夫也!救人急困,竟愿舍弃自己的性命。古今能有几人?

出发前,信陵君去与侯嬴辞别。侯嬴听了他的打算,冷静的说到:“您尽力去做吧,我老了,不能和你一起去了。”信陵君辞别后走在路上,越想越不痛快。“我对侯嬴以礼相待,周全备至,天下人都知道。如今我就要去赴死而战,他竟没有只言半语送我。难道我有什么过错吗?”于是又折返回来问个究竟。侯嬴告诉他,我就知道您会回来,我故意这么说就是要您返回的。

话说这侯嬴也是个胆大包天的家伙,他给信陵君出了个主意。他说,你去与秦军战斗是死,那还不如死得更有价值。他让信陵君设法偷魏王的兵符,然后用兵符去夺晋鄙的兵权救赵。要知道,从古至今,兵权对君王是多么重要,敢去偷兵符,这得多大的胆子。

信陵君真的采纳了侯嬴的办法,让魏王宠幸的如姬(信陵君对她有恩)把魏王的兵符偷了出来。临走前,侯嬴又把朱亥介绍给信陵君,帮助他制服晋鄙。

信陵君拿着兵符,来到晋鄙军营。验过兵符后,晋鄙还是有所怀疑。朱亥从袖子中取出铁锤,砸死了晋鄙。信陵君于是取得了军队的统治并帅军驰援邯郸,打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

读到这里,我想大家都和我一样,由衷的赞叹信陵君之大义,真乃大英雄也。冒着身死的风险,矫符夺并,救邻国于水火,不求半点回报。对比隔壁的孟尝君,为了保全自己,组织诸侯讨伐自己的国家,二者高下立判。信陵君之为人,我认为应居四公子之首。

信陵君虽然救了赵国,但没有一点居功自傲之气。赵王设宴迎接他,他侧行入殿,自言有罪于魏。赵王本来准备献五座城池给他,但怕他拒绝,一直没好意思开口。

信陵君虽然救了赵国,但魏国肯定回不去了,他将军队还给了魏王,自己留在了赵国,一住就是十年。秦国趁他不在魏国,就疯狂的进攻魏国。魏王派使者请他回去抵抗秦军。信陵君担心回去早到魏王报复,不敢回去。他的门口对他说:“如果秦国攻破了魏国,夷灭您的宗庙,您有什么面目面对祖先,又如何立于天下呢?”信陵君幡然醒悟,立即驱车疾驰回去解救魏国。

信陵君果然不负众望,组织诸侯五国打败秦国,一直打到函谷关。秦王害怕他,于是使离间计,收买魏国官员,多次在魏王面前诋毁信陵君,说他有代魏王而立之心。魏王信之,收回了信陵君的将印。信陵君明白自己又将失宠于魏王,于是称病不朝,沉溺酒色之中,四年而卒。他死后十八年,魏国也被秦国灭亡了。

信陵君一生,先救赵,再救魏,体现了自己非凡的胆魄,并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利益和生死。这种精神,一直饱受称颂。这种精神,也正是古人所谓之贤吧。怪不得就连汉高祖刘邦都非常敬佩他的品德,每过大梁,都会亲自祭祀他。即使后来,刘邦做了皇帝,也不忘安排专人负责守墓,常年祭祀信陵君。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